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9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苦大累铸华年——回顾上山下乡的苦涩岁月

[复制链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0:00: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庆先 于 2017-9-30 08:23 编辑
              
大苦大累铸华年                                        
——回顾上山下乡的苦涩岁月

今天,是我校同学下乡插队49周年纪念日。回首往事,夜不能寐,遂提笔写下这篇拙文以释情怀。
文革上山下乡我先后经历过三个地方。
一是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支边青年。1966年高中毕业,正准备高考,文革开始了。先告知说暂时停课,考试延期;后来竟然批判起招生考试制度,谁也不敢再提高考的事了。那时党号召我们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考不上大学就上山下乡。既然升学成为泡影,就干脆务农吧。我们可是受党和毛主席多年教育,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革命事业的热血青年。我和同学们都观看过影片《军垦战歌》,被那里的美景和事迹所感染和向往,便满怀豪情、毅然决然地迁出户粮关系,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兵团受理了我们的申请,将我们注册为一级农工,工资35元,粮食定量45斤。我被分配到农六师106团场。
农六师的前身,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八路军386旅。106团场号称兵团的金盆玉碗,是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她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经过军垦战士十多年建设,已经成为一座十分美丽的现代化国营农场:规规整整的条田泛着金黄;笔直的道路、沟渠和两旁高耸的白杨树蔚为壮观;收获的粮食和棉花堆积如金山银山;军垦战士们穿着整齐的军装,在进行紧张生产,或军事训练。再经细致观察和体验,我们听到和看到,这里的生产生活状况比创业初期好多了,但还保留着初建时的一些简陋设施和工作条件。譬如,我们的宿舍仍然是酷似北方菜窖一样的地窝子,里面筑有炉灶和火墙,用来做饭和取暖,住在里面倒是冬暖夏凉。饮水灌溉完全靠天山融化的雪水,通过干渠、支渠和毛渠引灌到农场。可以说没有水渠就不会有农场,水渠是农场生产生活的生命线。到了冬天水渠冻冰了,必须凿冰化水才能饮用,所以每个宿舍和食堂门前都堆着冰垛。没有烧柴就开拖拉机到戈壁滩去取。戈壁滩到处是梭梭树,已经枯死百十年了,枯干还立在那里,把它拉回来截成段就是最好的烧柴,所以,每家门前还堆着柴火垛。戈壁滩上有成群的黄羊和野狼,那时还没有保护珍稀动物一说。我们和警卫班长相处甚好,经常带我们去打猎,回来就可以美馋一顿。北疆的冬天是相当冷的,最冷的一天是零下46度。我亲眼看到北京来的两个小女孩清早去团部,来回不到半小时,脸上就生出好几个大白泡。我在新疆工作近9个月,后来有的地方发生武斗死了人,中央发通令对兵团实行军管,文革接收的青年学生才被强制遣送回原地,复课闹革命。我没有体验新疆的盛夏,据说那是相当的热。特别是南疆,最热时可以超过零上50度。针对此情此景,我写下这样一首诗:
宅居下地窝,饮水化冰喝。
荒漠寻珍味,烧柴砍死梭。
严冬冻伤脸,盛夏热蒸锅。
吃尽苦中苦,苦中藏乐活。

(《五律 • 忆兵团生活》)

二是1968年9月随全校同学,整体到北镇县农村插队落户。那时正是文革清理阶级队伍的当儿,也是血统论最盛行的时候。父亲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迫害致死,直到78年才平反昭雪,我自然成了“黑五类”。当时我们虽然离开学校,但学校权力机构中追随四人帮的一些人,仍在遥控和参与乡下的运动。我和弟弟都成了监督改造的对象,连破伤风预防针都不允许给我们注射。这种恶慝的政治生态环境简直令人窒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趁早逃离了这个索命的地方。记得下乡到了目的地以后,带队的工宣队员绷着脸向我们训话:“你们是响应毛主席号召到这里来的,要在农村呆一辈子;如果有谁想回城,那就是盼望刘少奇、邓小平上台。”我想那好吧,我们就安心在这里“大有作为”吧。最近我查了一下全国贫困县名录,并没有北镇。但那时可是相当的贫穷,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缺柴烧,没电灯,到处是盐碱地,春天风特别大。大风将田地里较肥沃的粪土刮走了,只好趁严冬去刨河床的冻土,运到地里作肥料。我们冬天就是干这种活。刨冻土必须趁冻连刨带震,才能刨下上百斤的大土块。等太阳出来地晒松软就不能震裂了,所以每天下半夜2点多就得起床下地干活。早晨吃过饭再干一上午,下午就休息了。刨土用的坎土镘足足有18磅重,女生和力气小的男生是举不动的。刨下的冻土要用带辕子的两轮车人工推拉到田里。这是我们下乡期间遇到的最重的农活之一。有诗为证:
静夜钟鸣起被窝,披星戴月下冰河。
举擎铁镘十八磅,挖运泥肥二百车。
治理农田忙建设,抢夺丰产奏凯歌。
太阳自曝升得晚,笑愐蒙纱惭愧多。

(《七律 • 刨河泥》

三是全家随母亲还乡到抚顺郊区会元公社。我的家乡本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山村,我家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这里,现在已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但6、70年代,由于错误路线和体制的原因,这里也成了山光水尽、土地荒凉的穷乡僻壤,农民生活贫苦不堪。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山川田地才基本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才逐渐富裕小康起来。我所在的生产队是蔬菜队,蔬菜队离不开与粪便打交道,比如一年四季总要到市内旱厕去掏粪、刨粪,或向菜地里浇粪。拉粪时为了赶路,有时只好在粪车上啃干粮。俗语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了也就适应了。农村的苦活、累活、脏活多得很,譬如夏天铲地锄草钻高粱苞米地,时常饥渴难耐,近处又没有水源,遇到车辙沟里的脏水也不得不喝上两口。冬天,须冒着刺骨寒风和漫天烟雪在石砬子上采石头,打眼放炮轮大锤,反而热得汗流浃背。所以我又写下这样一首诗:
跪向辙沟捧水喝,粪车上面啃饽饽。
面迎烟雪凿石料,脚踏冰凌育稻禾。
砖瓦枕头托绮梦,汗滴透体净心窝。
含辛茹苦家常饭,铸就人生好品格。
(《七律 • 苦乐谣》)

下乡四年的偃蹇岁月,在我的心灵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常言说:人生无常,有得有失。我们这一代人何尝不是如此?我本人的经历更是知青群体中的一个典型活标本:诞生在四平街惨烈的战火中,成长在举世罕见的灾荒年,挣扎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漩涡里,洗礼于广袤农村的田野上。要说失,确实失去了很多:葬送了青春,荒废了学业,泯灭了理想,胎死了本应精彩的故事。要说得,也得到了许多:增长了见识,强健了体魄,锤炼了意志,升华了思想。现在的我们正在逐渐老去,但晚年还算幸运,赶上了一生中难见的太平盛世。看到儿孙们过着不愁吃、不愁穿、要啥有啥的幸福生活,真是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满足。但愿那种悲催的历史不再重演。惟愿我们安身立命的星球更加安定,社会更加和谐,祖国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
本文作于2017年9月26日。



张庆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1471

帖子

485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53
沙发
发表于 2017-9-28 14:18:1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
   从城市出发
   走向兵团农场
   走向大山深处
   走向偏远村庄
   走向广阔天地

我们
      朝气蓬勃
      激情满怀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滚一身泥巴
      炼一颗红心

我们
      历经了
         繁重的
原始劳作
         冰冷的
数九严寒
         微弱的
煤油灯花
         孤寂的
漫漫长夜
      不值钱的
几个工分
      吃不饱的
几个窝头......
   感触太多太多

我们
       才知道
农村生活的艰辛
       才知道
贫穷落后的苦难
   直到七九岁未
满带身心伤痕的
我们
      才重回家园

尽管这一历史
         己经过去
但是
      它给知青们
留下了一段
永远不能忘怀的
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21:36:04 | 只看该作者
方外山庄 发表于 2017-9-28 14:18
我们
   从城市出发
   走向兵团农场

知友的诗真情实感,充满正能量,读来很受启发。广大知青的经历可能大同小异,我主要是政治上还遭受一些磨折,显得更悲催一些。谢谢理解。恭祝国庆、中秋快乐,家庭幸福!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地板
发表于 2017-9-29 08:15:31 | 只看该作者
青春年华三下乡,
新疆北镇会元降,
三首小诗记实情,
红心铁骨锤炼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5#
发表于 2017-9-29 08:16:59 | 只看该作者
方外山庄 发表于 2017-9-28 14:18
我们
   从城市出发
   走向兵团农场

方外山庄喜赋诗,
感叹上山下乡事,
字字句句都亲切,
只因都是知青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18:22:27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9-29 08:15
青春年华三下乡,
新疆北镇会元降,
三首小诗记实情,

多谢超版两首热情洋溢的诗评。我在结尾又加了一段感想,烦请过目审查。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7#
发表于 2017-9-30 08:45:16 | 只看该作者
用奉献和拼搏换来的安然
不论是无奈还是自愿,
当年的这一代人几乎都走到了乡间,
于是就真的被开阔了眼界,
认识了农村、农民,感受到什么叫农田,
顾不得欣赏那诗画般的田园风光,
不得不关注的是自己面对的五关六将,
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开始,
离开爹娘的孩子必须自立自强,
白天是疲惫中的汗水涟涟,
夜晚则往往把家中的亲人思念,
乡亲们也给了不少难得的温暖,
只是贫困让这种情感在当时显得很淡,
风变了,回城了,
千百万人又从头拼搏奉献,
用我们的生命支持祖国去尝试改革,
挺起胸膛顶住了社会在此其间的裂变,
祖国有了改天换地的巨变,
我们也相继退出了拼搏的阵前,
换来了今天难得拥有的幸福,
这可是一份包含了无限丰富内涵的真正安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5 07:36 , Processed in 0.274016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