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章 老人们
柳絮的儿子在上海找了工作,她自己也做了一份临时工,她的退休工资低,总要挣一点钱,将来儿子还要结婚。她安顿好了自己的生活,便常常抽空去看望母亲和奶奶,尽一点孝道吧。她太久没在上海,没在老人身边了,很想陪陪她们。小时候干净整洁的弄堂,已经变得和棚户区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撑起的竹竿,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红红绿绿的衣物,还常常能听到扯开嗓门的吵嚷声,叫骂声。房子的里里外外都非常地破旧,随处可见深一块浅一块被修补过的水泥外墙。过去她回上海探亲的时候,或许觉得这弄堂跟自己早已毫无关系了吧,她从没注意过这弄堂里的变化。弄堂门口的过街楼上明明白白地镌刻着建造日期是1923年,算起来有好多好多年了,破旧也是自然的。
弄堂里熟人的面孔少了,生人的面孔多起来。一些人家搬走了,另一些人家搬了进来,还有那些娶进来的媳妇,招进来的女婿,柳絮自然也都不认识。高家的大老婆大女儿和大儿子去了国外,而且发了财,听说是她家那个海外的亲戚帮他们办的。本来一家人都可以去,可是小儿子高原下乡去东北农村没几年,就被送回了上海,说是精神不正常。回来以后就是什么事情也说不懂,什么人也不认识,更不会买菜做饭,高梦瑞和他的小老婆只得留下来照顾这个儿子,他们还住在原来的房子里。柳絮见过高原在弄堂里晃悠,走走看看,嘴里不时轻轻嘟囔着什么,莫名其妙地笑笑,偶尔响亮地来一句“老-神-的-奥---”,声音拖得长长的,一看就是精神病,路人都躲得远远的,但据说他并不会打人骂人。
杜阿姨已经完全不像年轻时的样子。脊背隆起,腰弯到了差不多90度,头上稀疏地散乱着花白的头发,东倒西歪地干枯着。脸上松弛的肌肉懒懒地任凭深深的皱纹分割出条条块块,眼睛被挤成了一条缝。只要天气好,她总是提着一个大编织袋,一晃一晃地在弄堂里,马路上,垃圾桶边,捡拾塑料瓶,易拉罐,破纸板。两个儿子结婚,住了隔开的两间正房,她住在储藏室里,在楼梯的拐角处接个煤气灶,自己过。她没有退休金,只有一份丈夫单位发的遗属补贴,不够开销,只能捡破烂维持生活。在她的羽翼护卫下长大的孩子们,并不想展开他们的羽翼为她养老送终。兰兰出嫁了,早已不住在弄堂里。柳絮倒是很希望能见到兰兰,自从回来结婚走的时候在弄堂里见她提个包包去上班,以后就再也没见到过。小时候常常在一起玩,几十年过去了,很想知道她现在过得怎样。母亲说,她日子过得好像也一般,很少来看她妈妈,几乎见不到她。
大姐一家住了前屋,柳絮常常是在母亲和奶奶住的后屋坐坐。不经意间发现桌子上的镜框里有一张照片。竟然半边是小时候看过的奶奶的照片,另外半边是一个男人,穿着中式的大褂,戴着礼帽。很明显这照片原先是从中间剪开了,现在又合在了一起。她立刻想到那人一定是爷爷。于是问奶奶:"这是爷爷吗?"奶奶点点头。她没有问奶奶文革抄家的时候这照片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只觉得一个被枪毙的人的照片,居然能够保存几十年,就是个奇迹。"他是什么时候被枪毙的?"柳絮问。文革以前她从没听说过爷爷的事情。文革的时候,她一想到爷爷是地主恶霸就仇恨不打一处来,没兴趣去问这事。结婚以后没回过几次上海,也从没想到去问这事。看到照片,她惊奇之余,一下子有了一种刨根问底的渴望。奶奶看着照片说:"他杀过共产党,刚解放那会儿从乡下逃到上海来,原以为你爸能保护他,后来明白共产党是铁面无私的,他会给你爸惹麻烦,就让你爸检举了他,没过多久就被枪毙了。"奶奶讲得很平静,象是在讲别人的事,柳絮却听得有些呆,爷爷的死原来还和父亲有关,是父亲检举了爷爷!父亲竟然还做过大义灭亲的事情!她突然就想到文革的时候自己对于父亲的仇恨与冷漠。这样想着只听见奶奶继续说:"小日本来的时候,他带着一伙人打日本,死了多少人啊,我还说他命大,到底还是吃了枪子儿。他的阳寿都算到我头上了吧,不然我活了这么久也早该死了。"爷爷竟然还打过日本鬼子!那要是他没杀过共产党,是不是算个英雄呢?不对,他必须是打日本的时候牺牲了才能成为英雄。他不是地主恶霸吗,如果没杀共产党,他即便不是恶霸了,也还是地主啊,也还是革命的对象,成不了英雄,不过不一定被枪毙就是了。这世间沧海桑田的大变化真是很难琢磨。柳絮胡乱想着,突然注意到母亲有点不自在,于是又和母亲聊起家常。心里还在想奶奶刚才说的话,想这么多年父母和奶奶住在一起该是怎样的一种相处方式,想没有了父亲之后母亲和奶奶的相处是怎样的心绪。她从来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过往,没有注意过,也没有想过。
奶奶确实是长寿的,父亲走了,母亲老了,爷爷早就成了遥远的过去。假如爷爷抗日死了,那就是英雄,可惜他没有死,最终成了坏蛋。在奶奶心里,这样的人生结局一定是非常悲痛的事情,一辈子都不能放下的。在柳絮小时候的记忆里,奶奶总是腰板挺直一声不响地坐着抽烟,现在奶奶的腰早已是弯弯的了,无论坐着还是站着,都是弯弯的,因为咳嗽得厉害,烟也早已不抽了,每天无所事事地坐一坐,站一站,躺一躺,发一发呆,或者趴在窗台上看下面弄堂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吵吵嚷嚷的孩子们,尽享她的天年。尽管母亲一直很孝顺,但她一定不快乐,柳絮记忆中的奶奶差不多没有什么时候是笑着的,现在仍然是没见她高兴过,当然也少见她发脾气,只是不说话而已,今天柳絮第一次听她说了那么多话。
张华的小弟弟张立结婚住了前屋,父母在后屋住着。柳絮每次回家都会顺便去看一看两位老人,和他们聊聊天。张华的照片一直摆在她父母的床头,柳絮每次看到心里都酸酸的。柳絮的相册里也有张华的照片,还有她和张华的合影,有时候她会翻开相册呆呆地看,那时候她们是那样年轻。张华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时光,而她已经渐渐变老,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额头和眼角。她有时候会想,要是张华还活着会怎样呢,会幸福吗,每每想到这里,她又会感叹,无论如何活着就好,哪怕不幸福,她也宁可张华活着。活着就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怒,可以尽情地看这世界的变化,评论世间万物的好与坏,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过去她曾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应该很伟大,活了几十年,她明白了一点,好好活着就是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她去看望张华父母的时候从来不提起关于张华的往事,总是东拉西扯地闲聊,她只希望两位老人多一点开心,少一点伤心,好好活着,安度晚年。
想到老人,柳絮就会想到吴老师,吴老师也老了吧。当年吴老师那样优秀,那样看重自己,而文革的时候,自己带头批斗她,却从来没有手下留情。想想批斗吴老师的情景,想想自己眼下的处境,柳絮总会想到一个词叫做"报应"。为了表现自己积极革命,穷凶极恶地对待老师,实在是该天打五雷轰的。怀着这样的内疚,她到吴老师原先住的地方去找了一次,但那地方已经拆迁,盖起了华丽的办公楼。
于是她想到去母校。学校的退管办里坐着一位披着长发的姑娘,她说明了来意,那姑娘说:"快到年底了,学校里要开退休教师联欢会,到时候你来吧。"
到了开联欢会的日子,柳絮到学校去。一路上她一遍一遍地想着见到吴老师怎样道歉。走进联欢会场,在里面转了一圈,没有认出哪一位是吴老师。看到主席台侧面坐着那天遇到的长发姑娘,便走过去。姑娘冲她点点头说:"吴老师来了,见到了吗?"柳絮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我认不出来了。""奥,你跟我来。"姑娘热情地把柳絮带到吴老师面前说:"吴老师,你的学生来看你了。"
柳絮定定地看着眼前的吴老师有点回不过神来。吴老师已经全然不是她印象中的样子,背略微有点驼,人略微有点胖,满头白发。她带点疑惑地看着柳絮,柳絮上前一步,握住吴老师的手说:"我是柳絮,68届的,还记得我吗?"吴老师上上下下地打量着柳絮,似乎努力在记忆中搜寻着这样的一个学生,末了,还是摇摇头,带点歉意地说:"没什么印象了,68届啊,好多年了,现在老了,脑子不行了。"
柳絮想好的一大篇话,顿时觉得无从说起。她此刻的感觉,正如鲁迅说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老师忘记了她是谁,她们之间的恩怨当然不复存在,也就无所谓道歉,她必将永远得不到宽恕。她有点绝望地握着吴老师的手,紧紧地握着,觉得这是她传递一个学生对老师深深歉意的唯一表达方式。嘴里只说着些浅薄的客套话:"吴老师身体还好吧,我插队以后一直在外地,现在退休回来了,有空我去看你。"她跟吴老师要了家里的地址,联欢会开始了,她就告别出来,心情也和鲁迅一样"只得沉重着"。
柳絮的心沉重了好些日子,一个星期天,她买了些水果和点心去看望吴老师。吴老师住在三室两厅的大房子里。看到柳絮去,很高兴的样子,又泡茶又拿糖果出来。读书的时候,到老师家里去,渴了也会喝水,有时候也会吃糖果,那种感觉是亲切是随意。而现在柳絮的感觉是客套,谈话也无聊,过去的事情,老师都已经不记得了,愉快的或不愉快的都无法聊起来。她们之间就象陌生人。师生的情谊显然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文革的时候老师受了许多的批斗,她的心里装不下许多的仇恨,忘却大约是最好不过的,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道歉自然没有意义。即便老师还在记恨她,她如愿以偿地道了歉,她因此就释然了吗,老师因此就释然了吗,她不知道。她明白过去的事情只能成为历史,无法改变的历史,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承担后果,心理的或其他无论什么后果。好在吴老师的晚年看起来过得不错,至少比她强多了,她心里感到些许的安慰。她突然希望吴老师真的早就忘记了文革时的那些倒霉事情,过个幸福的晚年。但是从老师家出来,她的心沉重依旧,还多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