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15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山下乡50年了

[复制链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1:52: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北兵团在报国寺展出的《北大荒图片回顾》,正能量满满。提醒我们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都50年了。曾经在下乡逢五逢十周年时,大家都会聚一聚,回忆一下,抒发一下。今年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插队知青又会欢聚一堂,我接到了通知。

杏花村在全国有不少,真正出好酒的杏花村那就是我们插队的汾阳杏花村了。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实不只李白,古时文人墨客都好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又一个好酒的。

插队过去50年,有些事儿真是难忘。当然,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也常挂嘴边。刚退下来时写过:

《我们村里年轻人》,

指引学生做农民;

知识青年乏知识,

热心农友献热心。

回眸一望实堪笑,

闭目三思满浮云;

白首教孙诗几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最后一句是写“清明时节雨纷纷”好呢,还是写“牧童遥指杏花村”好呢,想了想还是直接点出杏花村——我们插队的地方。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是在汾阳取景拍摄的,和豫剧《朝阳沟》一样,描写了城里知青下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且小有成绩。当年应该是推介中小学生到农村去的主要宣传片之一,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很好听,很励志,也提到了杏花村。


我想说的是我们初中及以下的同学,大多数当年真的缺乏生活知识、社会知识和农业知识,个别如我者则是极度缺乏。回想插队四年,文件报纸上面要求的那些,尽量照着做,当时自己是竭尽全力了,自认为接受再教育还凑合。其实仔细想一想,当时是粮食产量没有提高,社员生活依旧拮据,乡村面貌没有改变,文化娱乐依旧单调。这种情况下,奢谈什么?功劳?成绩?能说啥呢,神马都是笑谈。也就瞎胡混了一场,也就是浮云一片。若非得到了乡亲们的照顾和帮助,使我们切切实实领略了乡亲情谊,那就真的只剩“蹉跎岁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2:04:1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经历不同,处境不同,视角不同,感受也不同。早先看到的人曾认为“知青乏知识,回首满浮云,”这是贬低了知识青年,贬低了上山下乡。对此,我不能争辩,只能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的山乡巨变没有我们知青的作为,社员致富也没有我们知青的参与,让我惭愧让我羞。只有强调这里只是写的我自己,但我还强调,诗词里虽然只有一句,“热心农友献热心,”写的是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的老乡亲们,可这恰恰就是我思念插队的唯一。
有人好像说写出回忆文章的同学是记性好,我感觉不是的。我想说当年那城乡、那工农、那脑体,“三大差别”那巨大的反差令人们的记忆都出奇的好,可谓没齿难忘。真的,没齿难忘!而今我已经掉了好几颗牙了,可也没有忘记咱们那村、那地、那人、那情,看来是终生难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63

帖子

19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41
板凳
发表于 2018-7-24 17:06:43 | 只看该作者
到农村使我真正看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村民们对我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24

主题

2万

帖子

5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100
地板
发表于 2018-7-24 23:02:48 | 只看该作者

00-报国寺-大殿 展区-01.jpg (255.23 KB, 下载次数: 29)

00-报国寺-大殿 展区-01.jpg

03-北大荒知青活动图片展(2013)-031.jpg (271.81 KB, 下载次数: 40)

03-北大荒知青活动图片展(2013)-03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2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宋效奇 发表于 2018-7-24 17:06
到农村使我真正看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村民们对我真好。

山西人民对我们确实真好,终生难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2
6#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5:2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8-7-25 15:27 编辑

上山下乡真的是终生难忘,曾经做过一首《九张机》,想捋一捋浅薄的一生。不能不承认,上山下乡是世界观的转折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宣传与实际的思考,17年的教育在农村遭遇质疑,文革初期的狂热彻底冷却。
那日傍晚,晴间小阵雨。凭窗欣赏小区的人工河,两边是垂柳,枝条如丝。柳枝在微风里摇曳,天空中时疏时密时有时无的飘下雨丝,在斜阳映照下与柳丝交织成画。恰如古人之吟“东边日出西边雨”,不过此时是 “落日在西当空雨”。几只风筝在空中飞舞,几只小燕穿梭其中,给绚丽的画面增添几分亮色,给多彩的天空增添几分灵动。
婴儿的车都拉上了篷,只能看见孩子胖胖的小手指着什么。骑四轮小自行车的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个别的穿着雨披。疯玩儿的则是小学生,有的追逐,有的玩儿皮球,有的滑梯,有的和父母打羽毛球。中学生和青年人喜欢器械,尤其是老人不怎么碰的攀登架和悬梯。老人们霸占了大部分健身器械,更老的将花园的长椅坐满。大地不逊长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欢笑。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凑到一起的老伙伴儿,总是喜欢提提“当年勇”,也不避讳“言败”。得失荣辱,鸡毛蒜皮,看见孩童说幼儿园,看到红领巾想学校,也没顺序,也没章法,从小到大无所不提,几近胡思乱想。嗨,有了几句:
弱柳残阳细雨丝,纸鸢雏燕几交织。
儿童嬉戏逐河畔,老叟微眯想山西。
九张机,闺怨诗,不妨试着填新词。
回望曾经身历事,香蕉苹果大鸭梨。

修改一下再发《九张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2
7#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6:47:23 | 只看该作者
《九张机》

一张机,一针一线绣新衣。烽烟渐远朝阳媚,花红柳绿,孩童嬉戏,户户沐晨曦。

两张机,书声朗朗队歌齐。红旗一角胸前系,崇高理想,楷模前辈,长大舞红旗。

三张机,跑操晨练早自习。数学理化加外语,语文政治,不丢副课,梦入大学时。

四张机,校园忽起造反词。茫然拿笔做剑戟,揪批师长,炮轰领导,礼毁道德摧。

五张机,逍遥复课短师资。旧书毒草课本废,报刊语录,兼学别样,吃饱混天黑。

六张机,一朝发配太行西。积压三届腾教室,几人工厂,几人部队,农村去作为。

七张机,村里自有好老师。农活学会明事理,识得苗草,辨得真伪,苦累得真知。

八张机,耳听眼见脑深思。初衷再好现实违,为人处世,圆滑世故,教育已离题。

九张机,看清形势把村离。重整旗鼓为新戏,假困假病,绝食卧轨,坚持把家回。



昔时,连敲战鼓东风吹。下乡务农百年计,报章富丽,囊中羞涩,欺人亦自欺。

回思,齐家正道在无为。古稀回望荒唐事,江河一曲,长剧一诨,饭后一传奇。



弱柳残阳细雨丝,纸鸢雏燕几交织。亲情悔意当胸涌,往事吟成九张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2
8#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13:24:44 | 只看该作者
空前绝后的大规模成校成批的逆城市化的知青潮,过去了。是非成败转头空,追忆韶华,将只在,银幕荧屏笑谈中。
现在有的人拿大学生村官呀,城里人承包山林土地什么的,和当年的知青插队做比较,暗喻当年城里人到农村去是正确的,知青是大有可为的。不过,他们从不提大学生村官是“官”,是挣工资的,承包者则有一定的背景和相当的实力,哪像我们当年。
说到当年,如果是合作化之前,是不会出现插队知青的。曾经的土地是经过土改,分配到农民手中的,是家庭所有。于是下乡注意力在荒地荒山,比如类似闯关东,组织一些人去未开垦的处女地北大荒,类似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向湖畔湿地圩塘要粮。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城市容纳不了全部不能升学的学生,那时回乡青年比较多。公社化之后,土地不再归个人,这时安插城里学生成为可能。文革时期的大批知青就有部分下乡在人多地少的地区,侵犯了农民利益。
自打文革结束,农民承包了土地山林,就已经从根本上断了上山下乡插队的可能。试想您下乡的话,种哪块地,种谁的地,什么情况下可能匀一点地给你。倘若一个村去上几个十几个人分他们的土地山林,那会是什么样子。故此,知青,主要是文革知青,真的是空前绝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9

主题

1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4685
9#
发表于 2018-7-27 18:32:28 | 只看该作者


            生不逢时的一代人,
            吃尽苦头的一代人,
            命比纸薄的一代人,
            生不如死的一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21:53:02 | 只看该作者
    把当年的知青插队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往一块儿扯,把没有可比性的两件事拿来搅和在一起,实属不当。当然,这两件事的起因是一致的,国家安排不了这些“知识青年”。曾经为了“没有失业现象”而让我们“变相失业”。现在大学生卖猪肉都不新鲜了,当村官还是名声不错嘛,况且有报酬。
    大学生村官下乡是帮助管理农村的一些事情。他们不需要土里刨食,不需要担心收成好坏,也就是说他们与农民还是有区别的。我们不是,我们除了最后离开农村,其他一切与农民都是一样一样滴。
    当年下乡前,已经是青年学生逐渐不被看好了。初期受宠的红卫兵基于造反有理,子教三娘,彬彬“要武”,一张大字报,等等,而掀起的揭发批判斗争,高帽挂牌名字打叉,阴阳头喷气式等等变相惩罚,不明就里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等等等等,显露出他们知识的缺乏,经验的缺乏。在运动已经轰轰烈烈时,终于被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造反派该取而代之了。
     有知青朋友曾用语录说明、解释了这一点:“现在学生对一斗二批三改不感兴趣,心里不在学校,要到社会上去横扫牛鬼蛇神。……他们已经超出了学校的范围,超出了本单位、本市、本地区……”(毛泽东同唐平铸、胡痴谈话记录,1966年8月28日)  还说,“把中央局、省、市委都打倒,让他们学生来接班,行吗?不知工农业,只读一点书,行吗……”(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汇报会上的插话记录,1966年10月24日)  
    因而67年搞了一阵“复课闹革命”,可惜老师、教材都被“革命”了,“复课闹革命”流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3 12:32 , Processed in 0.197011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