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18-12-16 08:16 编辑
知青,一个特殊的名称和符号 ——知青运动50周年历史的一点探索(四) 作者:湖南知青 1966年1月,苏联和蒙古签订了为期20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帮助”蒙古的南方边境防务。这样,苏蒙在与中国上万公里的边境线上对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方向构成了全面的军事威胁。我们知道,从中蒙边界到北京直线距离只有500余公里,且地势平缓,极有利于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而苏联的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可覆盖中国全境。根据西方国家统计,到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前,苏联在远东的兵力由1961年12个不满员师和200架飞机,增加到1968年的25个师、飞机1200架、导弹200枚,到1973年更增加到45个师,飞机3000架。 毛泽东的军事天才是世人公认的,1968年8月,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中国谴责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未雨绸缪,分散城市人口。因为青年是军队的重要兵源,分散到广大的农村、农场、干校和兵团,有利于保护兵源,又有利于快速锻炼成为有战斗力的兵源。可以很快的“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这种布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同年,全国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迅速建立了10个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建设兵团以及3个农垦师,兵团总数达到12个。兵团的任务是平时“屯垦戍边”,战时杀伤迟滞敌有生力量、配合野战军战役行动。实施全民备战,歼灭入侵者。 仅以江苏建设兵团为例:从连云港到南通的广阔海岸线上建立起了四个师26个团的兵团准部队建制,人数近30万人,大多数都是知青。如果再加上其他农场和农村的知青在内的武装民兵,单一个江苏省就为我国正规军队“储备”了上百万的“第二武装”。 全国的建设兵团和农场、干校的知青加起来就是数千万的后备兵源。黑龙江建设兵团知青住房门上贴的对联就是:上联“保卫祖国”,下联“建设边疆”,横幅“屯垦戊边”。 果然,在黑龙江等建设兵团成立不到七个月的1969年3月2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黑龙江建设兵团的知青在珍宝岛战斗时参加了担架营、筑路队,运送员,抢修道路桥梁,为部队运送粮食和弹药,手持钢枪在零下40度站岗放哨。同年8月13日苏联又在新疆的铁列克提挑起了举世瞩目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当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组建了两个空运突击旅,坦克2万余辆,飞机3000多架,一个新的武装入侵在孕育中,并且还在秘密地准备对我国核武器和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面对严峻的态势,很多国外军事观察家都认为中苏开战在所难免。1969年这一年也正是知青上山下乡最多的一年,为267.38万人!从1968年至1970年三年间下乡的知青达到540万人,“知青运动”轰动世界。 中苏大战之所以没有打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69年苏联发现中苏边境我方一夜之间猛增了数百万的“兵力”,我国全民“备战、备荒”的战争动员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苏联最终放弃了对我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计划。应苏联方面的要求,1969年9月1日,周总理在北京机场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苏联表达了缓解边境形势的愿望。双方同意同年10月在北京开始中苏边界谈判,中苏关系开始缓和。在中苏紧张关系缓和后,1975年大部分建设兵团随之撤消。 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名言,到脍炙人口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诗词,反映了毛泽东对民兵的重视程度和大办民兵师的远见卓识。曾负责过民兵工作的开国上将傅秋涛在一次总结时由衷地说到:“大办民兵师和实行全民皆兵,是对付帝国主义的有效办法,......曾经到过中国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也感慨的说过:战争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进攻中国,谁要进攻中国,就一定要大倒其霉。蒙哥马利在这里确实说了一句老实话。帝国主义对我国所害怕的,并不是别的,正是我们的人民战争。” 以上就是当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指示的重要历史背景和原因之一。叶剑英也曾经说过:“我们上山下乡这着棋, 第一是战备,我们青年同志到农村,特别是连续充实我们连队,加强了我们的战备。”有资料显示,在新疆建设兵团的10万上海知青中,有2万多知青参加了民兵队伍。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大型会议,在肯定知青贡献的同时,特别提到了知青在保卫边疆、巩固国防上立下的功劳。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