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冰凌花 于 2020-11-23 09:31 编辑
2020冬日朋友自驾游览名山之三 婺源风情画 篁岭晒秋图 文-冰凌花 图-国国等 婺源乡村画廊,篁岭晒秋天堂。15日清晨我们离开三清山,驶向婺源。我们来到婺源篁岭景区,它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东南7公里的石耳山脉,面积5平方公里,由索道空中揽胜、村落天街访古、梯田花海寻芳及乡风民俗拾趣等游览区域组合而成。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精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周边千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惊艳的“大地艺术”。婺源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外界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每年春天,婺源的油菜花海吸引数十万游客纷至沓来,油菜花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特色景观,曾获得“中国十大花海”、“中国美丽田园”等殊荣。 婺源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我们走在天街商铺最为集中的一段,两旁商铺林立,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展示了婺源丰富的物产,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主题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体现大跨度索桥、溜索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我们真正体验到“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晒秋图腾,农韵盛典。我们来到景区的1号观景台,这是个360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层层叠叠、流光溢彩的千亩梯田。右下方的这口塘,当地人称为“篁岭的酒窝”。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春赏油菜夏观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这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最强音符。 篁岭一晒,天下知秋。境界给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底线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摄影家都可以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就曾为家乡的“晒秋”积习传唱一首《晒秋》歌,而婺源的《晒秋情歌》也在一定区域传唱了很多年。五百年篁岭,晒五百年丰收。春晒笋干蕨菜,秋晒辣椒篁菊,夏晒茄干果蔬,冬晒腊肉乡俗,四季风景晒不停。晒出一片欢欣,晒出一片富足。竹编晒盘是乡愁记忆,晒着母亲满满的爱,晒出一个“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的六月六,是中国传统的“洗晒节”,也是篁岭的“ 晒秋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腐,人们也在这一天洗晒衣服,以求吉利。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从六月六晒秋节开始, 九月九晒秋节达到顶峰。篁岭晒秋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为景区发展创造无限可能。我们到来的当天,阳光灿烂,看晒秋,拍晒秋,体验“朝晒暮收”、晒台“话桑麻”的田园生活以及“晒秋人家”的农俗乐趣,真是惬意无比!晒工坊的楼台顶上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那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 在篁岭,与“晒秋”同样摄人心魂的是水墨梯田。篁岭被网友评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粉墙黛瓦掩映其中,云雾萦绕,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童话!我们走进婺源,走进梯田花海的篁岭,感受到了中国最美的视觉盛宴!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作为教师,最欣赏的是婺源人喜爱读书的好风尚,从读书浓厚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等。篁岭宗祠打造成为了一个民俗展览馆,对婺源特有民俗、古徽文化通过实物进行展示,还打造了婺源文化艺术民俗村落。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书院门前有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突出教育功能与氛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等砖雕,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四季轮回、物种演化,五运六气,无不遵循着某种自然法则。我们在24节气长廊休息,24节气长廊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以体现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环顾四周,篁岭古村依山就势而建,古木环抱,后龙山以青松为主,村脚水口林以红豆杉群为主,以香枫和古樟居多,树龄大多在几百年,最长达到了千年以上。“生子植树”是这里的风俗,以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出生,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特别是在女孩出生时,会为其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出嫁时,再把那樟树砍了做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我们还看到了两棵枫香树,因为他们长到一块了,当地人又称为“夫妻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根据徽州民居的传统,每个院落里都种了梨树、枣树,“梨”在婺源话的谐音为“利”,意为吉祥、吉利之意;“枣”寓意“早生贵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经商前会在院子里种下梨树,或带走一捧土,寓意离乡不离土。“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每日三省,自我完善,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