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湾子纪事(25)

[复制链接]

710

主题

737

帖子

27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4-10-8 15:47 编辑

张湾子纪事

36

    过了一个多星期,张成回来了,神情凄惨,人看上去也瘦了一圈。张成告诉我,他家里出事了。父亲在运动中因为所谓“历史问题”,投河自尽了。在“群众组织”的监督下,草草地处理了后事,当时的形势下,家里人又能说什么呢?
    我去过洛阳张成的家,也见过他的父亲,话语不多,待人和善,一个非常老实本分的老人家。多年勤勤恳恳的工作,从不和人别扭,是个人所共知的老好人。在所谓“清队”中,被揭露曾在旧军队里干过“中尉军需”,老人家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我虽然有些预感,还是觉得太突然,这个打击对于张成和他的家庭来说,太残酷了,当时他才十七岁。
    为了能从无休无止的派性争斗中走出来,毛主席发出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号召,工人阶级全面进军上层建筑,我们学校也派驻了工宣队。工宣队员是从基层站段的工人中选拔的,是所谓“根红苗正,路线觉悟高,文革表现好”的人,和以前的军管组一样,他们的基本姿态是和当权的造反派站在一起的。
    我们班上分来三个工宣队员,组长姓申,麻脸,口齿伶俐,心眼很多。工宣队进驻后,首先安排我们下站段劳动,我们分到工程二段,任务是给一座新落成的楼房打磨门窗,批灰、刷油漆。每天弄得一脸一身都是油漆。
    因为我算是班上的保守组织骨干,在学校和班上“站错队”的同学中有一些影响,所以工宣队重点对我进行帮教。一天,申组长说要找我谈话,我以为他会有什么高论,事先想了一番说辞应对。没想到他也说不出什么,只是反复强调一句话:“XX同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呀!”“XX同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呀!”连说三遍,言简意赅,可谓语重心长。
    有一次,申师傅压低声音对我说:“你大概不知道吧,我原来也是‘老保’呀!我们单位工人中‘老保’也很多,主席都讲了,站队站错了,站过来就是嘛!”
    当时面临毕业分配,说是“三个面向”,其实我心里早就清楚,对我来说,只有一个面向:那就是面向农村。因为没有幻想,所以说话没有顾忌。申组长还是很给我面子,言谈话语也多假以辞色。
    我曾经对申组长说,我个人不需要动员,可以下乡,但请他们能考虑张成留下的问题,他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张成父亲死后,母亲没有工作,家里的经济来源断了,日子更加难过。当时正面临上山下乡动员,张成想留下,以便照顾支离破碎的家庭。
    我虽然知道即便他能留下,进工厂不会有他的份,顶多只会安排他升学,实际上解决不了家庭的经济困难,但是我还是支持张成留下的争取。
    也不知道当权的造反派们是怎么想的,坚持要叫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造反派老师甚至向张成提出建议,叫他带着母亲一同插队落户,因为社会上有城镇居民举家下乡的先例。
    我并不认为造反派老师会有什么特别的恶意,毕竟在“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大环境下,动员城镇居民下乡落户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
    在我们同学中,我的年龄稍大一些,看问题也客观些,所以他们有些个人的事情喜欢跟我交流。张成和我谈及此事的时候,我的看法是,张成自己可以下乡,一个成年男人,到哪里都可以闯一闯,但是家里千万不能动,母亲千万不可以跟着下乡,这边还有他的姐姐妹妹。老人一但离开自己的老窝,这个家就算散了。

37

    让我们把话题还回到张湾子吧。张成下乡后,我们相携学步,抱团取暖,一起下田,一起赶集,一起出民工,可谓住的一间房,吃的一锅饭,点的一灯油,在文革风雨中结下的战斗友谊成为互相间的安慰和寄托。
    张成深知家道艰辛,生活勤俭,从不乱花零钱,知青点的男生中,只有我们两人没有抽烟习惯,要知道,当年小伙子们抽烟、见面让烟,既是一种交际手段,也是一种时尚。普通包装的黄金叶、锡箔纸包装的三门峡、大前门,不同档次的香烟似乎标志着香烟主人的品味,我们自己不抽烟,当然不需要给别人让烟。
    张成质朴老实,而且能干,吃苦耐劳,与人为善,从不和人争执,无论在社员和队友间,人缘很好。大家都暗自同情张成家庭的不幸遭遇,体谅他的困难,有了什么好的机遇,都愿意想着他。
    七0年秋天,县办工厂开始在知青中招收工人。麻纺厂在我们公社招工,分给我们知青点两个指标。生产队叫我们自己推荐,大家众口一词首先想到张成。
    当年县里兴办地方工业,新建了麻纺厂、轴承厂、汽车大修厂等一系列工厂,地方国营,统是白手起家。作为知青,当了工人,就可以有固定的工资、劳保和相关福利,属于“国家的人”了,比起在生产队里“扒田沟”,不能不认为是一次人生的飞跃,当年的工农差别,还是非常显著的。
    张成报上去后,总害怕政审这一关通不过,终日心情忐忑。当时招工条件严苛,外调材料扒来扒去,就像遴选什么参与机密的重要人物,真有些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虚张声势。
    我以为,被曲解的所谓“阶级路线”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是两回事,前者只是想用优势的政治资源把自己包裹起来,喊着看似极端的口号,去争取更多个人特权。这种理论和实践实质上是和伟大领袖教导背道而驰的。
    一个人政治态度的选择,基于自身的信仰追求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认同,出身非无产阶级家庭的人也可以成长为坚贞的革命战士,同样,一些有红色家族背景的人也完全可能背叛自己的出身,堕落成为无产阶级的凶恶敌人。
    讲求血统、种姓、出身、门第都是极其腐朽的封建等级观念的表现,看似理直气壮,其实质丑陋无比。不管它打着什么样的旗号,其本质都是运用排他的思维,以非竞争手段,强化个人既得利益的延展。这些人过去有,现在有,在可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许都不会消失。
    还好,张成和我们知青点的另一个女生都被录取了,他算是幸运的。那时候大家都没有钱,也没有迎来送往的吃喝习惯,基本上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分别那天,我和队友们帮他们扛着行李,送到公社,乘上县城的班车。隔着车窗,互道珍重,挥手告别,心里留下一片空落落的惆怅。
    张成他们走后,这年冬季开始征兵。B中学那边的知青凡家里够得着人的,走个后门当兵走了,所谓的贫下中农推荐,只是走个过场,生产队想挡都挡不住。
    自从开启招工、招兵的通道,知青们安家落户的平静就被彻底打破,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初衷产生了动摇。我们知道,自己迟早都是要走出去的,只不过在等待着一次次合适的机会罢了。
    当时注重家庭背景,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说的这个背景,不仅指家庭阶级出身,还包括家长们目前的境遇。对于知青们来说,背景强势的人,机会就多,而一旦家庭入了另册,基本上也只能听天由命。
    张成参加工作后,辗转回到郑州,在一个交通运输企业工作。他工作勤恳,爱岗敬业,被逐步提拔到公司管理层,也算事业有成。以后他成了家,有了孩子,我们一直保持着朋友交往,节假日互相走动,契阔谈宴,回忆往事。
    张成处世为人低调,不热衷所谓功成名就的攀比,也不大喜欢议论时政的阴暗面,只有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才互相倾诉一些,表现出两个涉世不深的学子,面对各种社会乱象,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
    张成是一个心地阳光的人,他虽然不太善于言辞,但是有着鲜明的是非认知。早年的政治环境,曾给他的家庭和个人身心造成过无可弥补的伤害。但他知道,在那一特殊时段,整个国家都在蒙受苦难,雷霆波及,个人身家,难以独全。
    以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父亲的名誉也得到恢复。迟来的公道也还算是公道,所以他不像有些人那样,终日沉浸在怨恨阴影之中。
    几十年过去了,盈头白发,记录着岁月的风霜。我们先后成了家,有了孩子,并且工作到退休。张成的太太是一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孩子好学上进,学业有成,如今在上海定居。老两口往来郑沪之间,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天伦乐趣。
    张成早年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工作后兢兢业业,持之以恒,晚年衣食无忧,幸福安乐,我想,这就是好人终有好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0-10 07:23 , Processed in 0.17801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