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甜园的怀念

[复制链接]

504

主题

59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18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09:1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望见马克 于 2025-6-22 09:14 编辑

        甜园的怀念
    在甜园的日子,我进步很大,得益于诸位老师文友的鼓励帮助,想起这些,心里感恩,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容貌形象跃然纸上。他(她)们是让梦想飞翔的老人,她们心里揣着激情,燃烧着火焰,她们是甜园凤凰的涅槃,闪烁在我的眼前……
    刘文华,我的恩师。解放前在烟厂当工人,后来做工会工作。上个世纪50年代就是天津咱日报通讯员。在一宫多次参加了文学班写作锻炼。退休后上老年大学,期间要写长篇小说《三户人家》。刘老从年轻那会儿就想写,只是没有时间。后来,通过上学发现有的小说、电视剧,感到编的太离谱,就激发了老人家我。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想通过《三户人家》的故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日伪统治时期,天津卫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画卷。一写就收不住笔啦,章回体小说,上中下三部,96万字。2007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自费出书,实现了自己梦想!、
刘老师身体力行,带头垂范,鼓励我多写作,多锻炼,我受益匪浅。
    路明是老干部,祖籍天津,16岁随军南下,在湖南工作了50多年,曾经是全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因为积极乐观,同学们就亲切地喊我“阳光大哥”,给同学以精神的鼓舞。其实,是同学们感动了我,他把文友同学们一段段难忘的生活记录下来。写了十几位同学,编辑出版的书籍,对大家都是精神激励。
    他也曾遭遇心灵阴霾。那年,妻子走得太突然,精神上受到重创,抑郁忧伤……是老年大学让他我升起心中的太阳。写作纪实小说《血染的黎明》,让他我找到心灵的寄托。是文学点亮了他精神的灯塔。他还写了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三位伟人的爱情诗,在《乡土诗人》上发表。
    农民作家乡土气息老支书王庆吉
    是西青区下辛口村的农民,读到小学6年级,就下地干活了。当了多年村支书。文化不高却偏爱文化,就爱读书。鲁迅杂文的单行本,买全了,有的地方读不太懂,就反复读。村里有个同学上初中,一个礼拜回来一趟,让他从学校借小说,读到大半夜,早晨起来下地干活儿。6个晚上读一本书,来回倒。读书上瘾,手就痒痒,也试着写了,还在西青小报上登了,是小说还是散文。
    不当支书就有工夫了,报名来上学。开学头一天做自我介绍,他说是“穿草鞋上金銮殿”,满脑袋高粱花子也要学习文学创作,把大伙儿全逗乐了。收获那是太大啦,他写的小说《笤帚缘》、《过粪》、《出路》等等,经过老师和同学点评,真长学问和本事啊!在班刊《学习与创作通讯》上发表,大伙儿都说乡土气息很浓,有特色。咱是农民,就瞄着赵树理“山药蛋派”。他我还在《天津日报》发表了散文和诗歌呢……
退休后邀请我们去他家采风,逛大集,买年货,挑大个的沙窝萝卜赏给我们品尝。
    我念念不忘李西文老师,尤其他说的放歌夕阳总理情怀。
    他退休前是数学教师,却酷爱文学,特别是诗歌。每逢聚会或搞活动,同学们都会深情地唱起班歌《夕阳更美丽》:“我和你,心连心,同是白发人。为梦想,再学习,相聚课堂里。来吧,朋友,拿起你的笔。勤耕耘,结硕果,夕阳更美丽。”这首歌的歌词,是李老师有感而发,从心里“流”出来的。
    李老师是南开中学59届毕业生。爱人是印尼归侨,曾在万隆会议上见过周总理。他们夫妻与总理有特殊情缘。每年总理的诞辰日、去世纪念日,他们都写诗纪念。李老师曾写出了138首的汉俳长诗《周恩来之歌》,在《周恩来邓颖超研究通讯》上发表。他还试图把诗歌与数学结合起来,写出了几十首哲理诗。我最喜爱,而且记忆深刻一首《“0”赞》:“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倍地赐予别人。难怪你这样美丽,像仲秋明月一轮。”
    忘不了啊,甜园诗社巾帼社长马淑英大姐
    她从小学4年级就迷上了小说,一看书嘛也听不见了。晚上打着手电筒在被窝儿里也看,家里人叫她“书迷”。结婚以后也照样。丈夫说,你整天看书,能把饼看熟了吗?晚上也看书,他反对,为此不知道拉断了多少灯绳儿……
她写小说散文,也写诗歌,在刊物上发表。成立“甜园诗社”,同学们推举她当社长。社长也不是嘛官儿,就是多为大伙儿服务呗。30多个人,每月活动一次,创作热情很高,学期末,搞了一次“配乐诗朗诵”,场面动人啊……正准备出一本诗集。随便朗诵一首《不老歌》吧:“退出了繁忙的拼打,卸掉了装饰的面纱。回归到孩童的时代,摆弄起文字的砖瓦……”出了一本书。
    执行主编无私奉献宁国誉研究员
    做了一辈子文化工作,古稀之年还是班刊《学习与创作通讯》的执行主编。编委会选用作品,大家讨论,他有最终“生杀大权”。已经编了4期班刊,发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300多篇,50多万字。第一期研修班,就编了23万字的学员毕业作品选集《飞进太阳》。他想回家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大家却高呼:“老九不能走!”又把他拉了回来。被信任是一种幸福。编辑的工作有多辛苦?大家都知道。逐字逐句逐篇地修改,就是给他人做嫁衣裳。但是,他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是亲身体会到文化养老之乐!2003年退休,像是从单位被“扔”回家,正赶上“非典”和“伊战”,不出门天天坐着、躺着看电视,再下楼,看人看车全是“重影”。吓得心慌,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复视”,眼肌麻痹,眼球6根神经线,有3根不灵了……现在,身体健康,充实快乐,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默默无闻的李满三也
    李满池,文友们诙谐地称他是日本人。不显山不露水,静静地读书写作。他写小说散文在报刊发表叶不声张,很谦虚地说,写的不好。直到人们发现他是天津作协会员,那时他已经收获满满。他对我帮助很大,仔细修改我的文章,促使我不断进步。小说很接地气,散文尤其特色。被老师推荐为中学的日常读物。
    故去的老师们,你们为甜园做出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将永远留在天津老人大学的史册。我们深深的怀念你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18 00:17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