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成威海的战友聚会,虽然已经过去了,但那热情扬溢的场景,战友的深情厚谊,至今还在脑海中浮现。
与大家在一起,既回忆过去也说到当下,言谈话语之间,解读了彼此的人生轨迹;这样心仿佛贴近了,更有了归属认同感。
专门去看望了沈指导员。虽然是上下级关系,在连队时,还是非常钦佩他的,不觉生疏。老高中生,学养深厚,说话温文尔雅的,给人感觉很适服。
记得有一次,与他闲聊天,向他询问他名字中间“椽”字的含义。经他解释,方才知道:“椽”是架在檩上托屋瓦的木条。虽然是一字之解,却让我长了见识,体会到汉字的美妙。
在离开东北的日子,回到上海之后,老沈在事业上也是风声水起,是知青中的佼佼者。如今与他一起聊天,仍能感觉到兄长一样的温柔厚重。
在连队时,与郭华等人睡的是一铺火炕,印象本就很好。这些年来,京津间因近水楼台,平时来往也比较多。他为人的稳健从容,善解人意,是我们大家公认的。姜杰老兄已不点名表扬过了,我还要说:郭华为大家做了很多,又从来不加张扬,这样的人品值得称道。
上海的朱光华夫妇,这些年来,不知帮助了多少人。凡三连有重大活动,总是无私的予以资助,而且一向非常低调,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曾听别人说过,朱光华对当初被推举上学一直不忘,认为这种大家对他的信任必须回报。于是在事业有成后,通过各种方式,尽力的去帮助别人。我有一种感觉,社会上喊了多年学雷锋,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其实活的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能让人随时感觉到一种温暖。
三连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热心人的鼎力支持。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外出乘车一路走着,一边与临座的各位聊天。由于时间太久远了,个人在连队的情况已经有些模糊。这么一聊算大致清楚了。再进一步核实,其他人的情况也了解了。
更多是说到回城之后,这后几十年来的情况 。工作的经历,家庭与家人,知青一代渐渐老去,孙男弟女成长起来。这些个不同的经历,听来既寞生又熟悉,这就是在后知青时代,返城知青的奋斗历史。如今我们走到一起,如数家珍似的说过去说现在,这种交流十分难得,是这一代人心理历程的碰撞。故人难得一相逢,握手言尽诉平生。
我喜欢天津话的风趣。往往一件平凡的小事,让天津人那么一学说,会让你笑得不亦乐乎。
比如家庭中的琐事,夫妻二人情长理短,那么抑扬顿挫的一表述,紧要处来上一句俏皮话,那叫一个逗哏,让人忍俊不禁。什么时候再去天津,坐在一起好好聊聊,笑一笑十年少,人也自然年轻。
北京马红同学,人虽然发了点福,却心态依然良好。既要充当演唱指挥,为别人伴舞,还要唱上一段京剧。这种积极的参予,很是难得,为活动增色不少。
其他更多的战友,都有动人的故事。只是因为大过匆忙,无法一一道来。
据说,本次活动终了之后,大家分头结伴旅游。有去青岛爬崂山的,有去泰山看日出的,有去济南去蓬莱去烟台的……尽其所能,追其所好,为这次聚会续上一段多彩的尾声,余音袅袅不绝。
年轻时的一段缘份,让人长久牵挂于心。二零一八的活动结束了,何时我们再能携手相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