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4-12-2 19:01 编辑
“有那么一个星期天 我家的门口一道弯 来了一个老奶奶在路边 右手拄着个长拐棍 左手提着个大竹篮 走一步/挪一点 走了半天没多远 原来呀她是串亲戚 忘记了住在哪——个——院” 印象中这个歌好像是我在小学二、三年级时,我们盔二小学生到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联欢时,看到舞台上一个头戴两个翘翘辫的大头娃娃道具的表演者,一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边演唱的歌。 轻盈的舞步,柔软的双臂,欢快的曲调简直把我们吸引住了,大家全神贯注的看着表演,并赢得了全场一片片的掌声。在谢幕时表演者一只手摘掉了大头娃娃道具,另一只手高举频频向大家鞠躬,全场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时才发现表演者是一位高年级的男生。同学们又是一片惊讶声:原来是男生?!舞跳得那么好!回到家我们不时的摹仿,但谁也跳不好。从此这个歌伴舞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时隔四十八年后(2003年11月)我作为一个老奶奶,住在和史家胡同相邻的干面胡同(当时儿子暂住地),不是象歌中所唱的“拄着长拐棍”“提着竹篮”去串亲戚,而我是骑着“飞鸽”自行车(闹非典时儿子买的),肩背“奥林巴斯”照像机去寻找我五岁时住过的地方。东四十二条细管胡同21号(原来叫水獭胡同)。 二哥曾对我说,他自己去找过,只是认认门没有进去。我这次不光去找童年的影子,更主要的是去找白大娘。回顾1954年底至55年初,妈妈在医院生我弟弟期间。家里没有大人看着我,只好把我交给白大娘看管。那时侯的我可听话了。爸爸给我买了一包江米条,放在白大娘家的高板凳上,我老老实实座在小板凳上吃。 我家旁边紧挨着就是北京五中,白大娘家的儿子在此校上学,曾带我去抓奖,实际是摸奖,那时侯奖品是都拴在绳子绑在横杆上,摸奖的人用布把眼睛蒙上往前慢慢走,摸到什么给什么。我当时摸了一个大鸭梨还挺高兴。 记忆中我的右腿关节处被一骑自行车的给撞破了。(现在还留下一个葵花籽般大的紫印)白大娘也非常关心我,搀着我在院子里慢慢溜达走。 我想到这儿怎麽能空手去呢,得给老人家买点东西,于是我在稻香村买了两盒糕点,往北边骑去,由于城市扩建,东四十条一过就找不到路标了,我想再过二个胡同可能就是东四十二条了。到了地方没见有细管胡同的路牌,只好问过路人了。问了几个人,得知原来还要穿胡同往西再往北走,好在老北京的胡同宽度有限。 当我拐到了北京五中学校位置时,,一眼就看到了我的故居门左侧方注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醒目的标志牌。定眼一看:暗红色的门框,普通再普通不过了。只是门口没有了两个石头墩。小时候记得它是个老北京标准的大四合院。每一家门前都有红色的大柱子,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石头台阶,院里的小孩都要走下台阶步入院中间的荷花池玩。四合院的东南角还套着一个小院。 我先请了一位过路人帮我在门口照了一张像留作纪念。 然后我信步地走了进去,定神仔细一望,哪里还有什么大院啦,红红的大柱子也被埋藏在,被各家扩建的房子里了,仅留下一窄小的过道了。哎!北京房子太紧张了。 我冒昧的敲响了我家曾住过的那间房子的门。一位长得很周正的大姐打开了房门。我说明了来意,大姐很情愿的让我在她家照几张像,高高的房梁虽然多年失修,显得有些陈旧但仍然可见当年老北京建筑的皇家气派。我询问大姐,有个白大娘在这个院里住吗?大姐回答“在”,然后大姐把我领到一进院门的第一个房子。正巧,白大娘一人在家。我上前牵着白大娘的手说:“我是小敏啊”白大娘马上问我,父母及两个哥哥的情况。老人家虽然八十好几了,但头脑很清晰,我们一起唠起家常。白大娘高兴地收下了两盒稻香村糕点。我感到很欣慰。作为后辈我报以感恩之心,我说以后我还来看您的。 48年后又重返童年的故居,终于找到了我要找的人,了却了一份心愿。看到白大娘多少年来一直住在这如此简易的一间房子里,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感到老人家太不易啊!与现在史家胡同里的四合院“好圆宾馆”(对外国友人开放)的富丽堂皇形成了天壤之别。打心眼里希望成千上万个像白大娘这样的人能住上宽敞的房子安度幸福的晚年啊。 十年后——
也就是去年九月十四日闲逛又走进了小时候曾居住过的细管胡同 北京市第五中学在我家东边隔着两个门
我小时候住的那个门没有了两个旧石礅,所以不敢认了。正好旁边有位大姐蹲在卖菜的那里挑选白菜。 我顺便问了她一句:大姐,原来的煤炭部宿舍是哪个门?大姐说,我就住在那个院里。 我说大姐我向您打听个人。白大娘人还在吗? 她回答:己经走了。走时九十多岁。 我又问:有位叫张兰大姐还住在这吗? 她回答也走了。走时近八十岁。 那我再问一位叫娟娟的她的小弟还住在这吗? 她回答也走了。突发脑溢血走时五十出头。 院子里认识的三位都走了。那院子我也不进去了。 我说大姐您还记得我吗?十年前我在您家照过像。那是因为您家是我小时候住的房子。大姐说:去家里坐会吧。我说不用了。和这位东北大姐道了声再见!我便离开了。 想想三个年龄段的熟人都走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再来这的机会就极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