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41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守儿童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疏离 (转帖)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2: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7-12 09:54 编辑
留守儿童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疏离  

  留守儿童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疏离
2015年06月12日 02:34:35
来源: 新京报
新京报插图/高俊夫
心理嘀咕
从心理学角度,一个儿童,如果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那么,他们将无法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也难以培养对社会和他人的亲和与亲密,他们将变得疏离,对世界、社会、他人的疏离。
作家侯虹斌在评论文章《这世上一半人不懂另一半人的贫穷》中,谈到“就是因为太贫穷,他们甚至连是不是要生,怎么生,也是没有能力规划的。”确实,毕节这4名孩子的父母因为贫穷,不仅无法给生育的孩子以起码的生活保障,他们甚至根本没有办法把孩子留在身边。
但比贫穷更可怕的却是疏离。
也许毕节的这4名自杀的留守儿童被媒体关注,使整个社会惊愕。但促使他们自杀的因素或许不是贫穷,而是绝望,因为长期亲情的疏离而带来的绝望。他们的自杀令人心痛,但更令人心痛的应该是他们自杀前的挣扎,他们的母亲在哪里?他们的父亲在哪里?这种绝望中的挣扎才是这个社会最可怕的。无法想象几名儿童,会出现这样绝望中的挣扎历程。
在每一起悲剧后面,往往都有着更多挣扎在绝望中的留守儿童们。从心理学角度,一个儿童,如果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那么,他们将无法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也难以培养对社会和他人的亲和与亲密,他们将变得疏离,对世界、社会、他人的疏离。
那些留守儿童与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从一出生开始就本能地依恋父母,寻求父母的关爱,直到成年;而父母,特别是母亲也本能地有着照料孩子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期就不得不忍受与父母的分离,同时祖辈又不足以给予他们替代的关爱,那么他们就几乎难以避免会出现安全感的危机,这将使他们在成年后更少亲近社 会的倾向,更多对社会、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更容易陷入无助和沮丧中,他们或者表现出更明显的抑郁和社会退缩,或者表现出更明显 的愤怒和侵犯以及更激烈的反社会行为模式。
当留守儿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时,因为他们家庭经济水平的桎梏,很难得到妥善的对待和积极的引导。因此,他们同时也更可能是中学教育中被教师放弃的那部分学生。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还不仅仅是父母的关爱和依恋的满足,还包括缺乏积极的行为引导,所以他们也更可能有许多被同学、同事所鄙夷的坏习惯,甚至更容易因懒惰、撒谎或其他行为过失而被社会所排斥。
造成留守儿童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家庭,而是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所以,试图通过学校或家庭的干预来帮助他们大多数时候可能都是缘木求鱼。那些挣扎在失望中的留守儿童数以千万计,而阻止他们与父母骨肉团聚的,则是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当有朋友感喟像毕节这样的内地偏僻农村只是“前现代”文明,其实一些城市设 置种种障碍阻止农民工与孩子们共同生活,也同样只是“前现代”文明。
有时候,问题的解决异常简单,却常常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尊重那些因为贫穷而在城市里面打拼的外来务工者,给予他们最起码的公正对待,哪怕是容许他们居住在最简陋的棚屋里,容许他们的孩子接受最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留守儿童”现象就不会再成为一个“痼疾”。
□唐映红(高校教师、科普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3:12 | 只看该作者
留守儿童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疏离,作者讲的好。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的不公平。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尊重那些因为贫穷而在城市里面打拼的外来务工者,给予他们最起码的公正对待,哪怕是容许他们居住在最简陋的棚屋里,容许他们的孩子接受最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留守儿童”现象就不会再成为一个“痼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4:44 | 只看该作者
尹帅军:4个孩子自杀了,6000万孩子还在等待你的关心
2015-06-13 15:21:36  
来源:华夏网  作者:尹帅军
 贵州毕节一个家庭的四个孩子集体自杀,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社会的心。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他们是留守在家无大人照顾的四兄妹,一起喝了农药。   在民众为这一事件而震动、而羞愧之际,在网络上却也有一些人为此辩护,撇清责任。孩子不是穷死的,不是饿死的,孩子爸爸每个月会寄700元生活费,房屋里有两编织袋的腊肉,屋前屋后还有蔬菜,晚饭不仅有饭还有汤、菜,诸如此类。
  可是,他们是否问过,要经历怎样的困境和绝望,孩子们才会选择集体自杀?
生命本该是美好的,尤其是童年,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快乐的,孩子们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这已经不是毕节发生的第一起惨剧,3年前就有5个流浪儿童被闷死在垃圾罐。这也不是毕节一个地方的事情,你若是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你就会发现今天的孩子们面临着太多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寄宿生。他们的总人口有6000万,而且每年还会新出生、增加几百万、上千万。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托尔斯泰说过,孩子从出生到5岁这段年龄期内,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和性格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所以今天的幼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来领路,周围世界中那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和心灵。”
  所有这些话说的都是一个道理,童年对于一个人极为重大的影响。而我们的6000万孩子,在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却处于严重的缺乏关心、爱护、安全感、引导、教育的状态。与此相对,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父母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视却是无以复加。这形成了两个鲜明的对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5:29 | 只看该作者
这将使他们在成年后更少亲近社会的倾向,更多对社会、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更容易陷入无助和沮丧中,他们或者表现出更明显的抑郁和社会退缩,或者表现出更明显的愤怒和侵犯以及更激烈的反社会行为模式。
留守儿童、寄宿生。他们的总人口有6000万,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而且每年还会新出生、增加几百万、上千万。
想一想吧,由于今天我们社会的不公平20年后这6000万人中那怕只有10%的人会出现表现出更明显的愤怒和侵犯以及更激烈的反社会行为,那就是600万人。
那么今天我们的不公平就是为明天的我们在挖坟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6:37 | 只看该作者

1.jpg (103.23 KB, 下载次数: 1)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7:41 | 只看该作者
劳动村是贵州省众多苗寨之一,隶属位于贵州毕节市东北部的八寨镇。这个10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年轻人几乎均已出走外地务工,只剩下一群孩子和老人留守家乡。66名孩子就在村里唯一的泥树小学念书,而其余孩子则必须每天徒步5公里到镇上念书。由于村里很多父母不在家,而孩子们家中又有众多兄弟姐妹,不少孩子在不上课时就得呆在家中照顾弟弟妹妹。图中的孩子背上还背着自己的弟弟,看到陌生人就躲到了脏乱的床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8:06 | 只看该作者

2.jpg (194.3 KB, 下载次数: 1)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9:16 | 只看该作者
劳动村村民几乎都住在这种土房中,图中的两个孩子留守在家中。这两个家庭均只有一间土屋,屋里两张床却都住着七八口人。图中孩子们看到外来的陌生人,好奇地探出脑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9:59:48 | 只看该作者

3.jpg (98.46 KB, 下载次数: 1)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121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0:00:43 | 只看该作者
泥树小学是两方土屋,由于房屋破旧,学校不敢迁入电线,教室里没有电灯,只能靠四扇漏风的窗户取光,而贵州山区冬天多雾少太阳,孩子们上课学习很困难,一名孩子为了能看清书本不得不蹲在地上“借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 05:25 , Processed in 0.26901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