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黑土阡陌 于 2014-12-15 16:44 编辑
最近浏览一些知青网站,常会读到许多哀悼文章。曾看到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居然有三位老知青接连辞世。在我国平均寿命已达75岁的今天,实在让人心痛唏嘘。
对知青这个群体,多年来一直有褒有贬。但无论如何,知青一代是悲情的一代,可歌可泣,我以为。
1.
日前,我在小区一如既往地低头闲庭信步。偶一抬头,迎面五六米处一女士正朝我友好微笑。什么情况?回头望,没人,我?于是眯着眼大着胆定睛望去:桃红羽绒服,合体牛仔裤,浅浅墨镜后一双明眸笑靥吟吟。
“亢-奋-的-海”,她一字一顿、半是调侃半认真地唤我。条件反射的我同时惊叫“子蕴姐!”
是的,眼前这位漂亮女士就是《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的作者子蕴,本名刘湘。
我和子蕴姐居然同在一小区,且是楼挨楼,相距不过几十米!这距离可比当年近多了:40多年前,她在黑龙江兵团戍边,我在吉林小山村插队。
我向她说起前段朋友们告诉我,在“东北兵团老知青国粹苑大聚会”见到了她在签名售书。她告诉我,此书继台湾版之后,如今国内也已正式出版发行了;而且网上有售。
诚如本书编辑所言:《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知青”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而此书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今年3月26日,子蕴姐给我寄来台湾版的大作。
认真拜读之后,我诚惶诚恐地写下书评《严冬再长终有日如今已春天》,虽怎么看怎么好一似狗尾续貂,但却是我的真实心声。文末,我写到:
“如今这把年纪,到了该说的时候了。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当一本本知青写、写知青的文集呈现在公众面前时,知青群体也就没有必要再去企盼那廉价的、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的所谓“历史评判”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信然。
在当时,他们寂寥孤独,绝没有想到会被后人重视。如今,又何必在意那一点点温柔……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本好书。曾为知青的我,喜欢!”
我要感谢子蕴姐为一代知青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墨迹点点。我要感谢子蕴姐让我们的父母了解了儿女们当年的不易与不屈。我要感谢子蕴姐让我们的儿女知道了爸爸妈妈的坎坷与艰辛。
与子蕴姐握手分别时,我们互道保重。回过头去,爱笑的她笑着说“我们不约会,但总还会碰到的,信不信由你……”
我当然信,在小区就不期而遇了不止一次。这叫缘分。
更大的善缘在于我们都是知青。在我的生命中,“知青”这个群体是绕不开、躲不去的:我的儿时发小、小中大学同学、旧友新朋,几个好友群、几个社交圈……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经历、同样的荣辱、同样的人生,注定了我们亲如姐妹兄弟。
我们一起儿时挨饿,上学停课,上山下乡,回城没工作。我们一起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用自己羸弱的双肩支撑着华厦:就业难,我们下乡;改革难,我们下岗;住房贵,我们忍;看病难,我们受。就这样,一路哭着笑着,我们走过四季,走过人生。就这样,平静地祭奠青春,安然地迎来迟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