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这块多情的土地,一座古色古香的濯水古镇,静静地依偎在阿蓬江与支流浦花河的交汇处,黔江的濯水古镇,初称“白鹤坝”,元末明初曾是酉阳土司的辖地,是一个有着千年古韵的土家水乡。人们常说:一座古镇就是一部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亘古文明。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古镇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明清时代,濯水古镇商贾云集,盐号、商号、钱庄遍布,是黔江和周边的集贸中心。临水而居的吊脚楼群沿江耸立,至今古镇的老街上,依然可见染坊、酿坊、钱庄的影子。穿行其中,那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群、吊脚楼、石板街、民俗风情、土家美食,昔日民间贸易的热闹盛景仿佛就在眼前:商号遍布、人声鼎沸,衣着长衫的商人悠然自得的坐在街边茶馆的角落里,边看着江边船工的忙碌,边享受着老鹰茶那一抹回香。千余年的辉煌历史,如过眼云烟会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唯有那条记录着千千万万脚印的青石板道,还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濯水古镇曾经的喧嚣与繁华。 此次借濯水土家女儿会之际,在濯水古镇小住数日,几进几出把小小古镇趟了个遍,从晴天到雨天、从清晨到傍晚,体验、搜索着不一样的土家风情。走进濯水古镇的石坝广场就能看见一只昂首的白虎石雕像,威武雄壮,阳刚十足。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土家族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在白虎身上,涌动着土家民族的热血,寄托着土家民族的命运与希望。古镇乃至黔江各处都能看到白虎图腾的元素。据白虎底座下的碑文记载:濯水古镇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曾经见证了巴人的进退兴衰,目睹了秦人的金戈铁马,在漫漫岁月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街巷格局具有浓郁的渝东南风情,融合了巴文化、土家文化及其他文化,使之相互交织,彼此映衬,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走进濯水古镇,总感觉这千年古镇与孔夫子“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有关,踩着青石板就像步入了时空隧道,仿佛能透视这里曾经的繁荣与热闹。街道两旁全是木质结构的民居,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错落有致,古韵犹存。民居之间有高耸的防火墙,窗花是精美的木雕,磉墩上有精湛的石刻,门庭各有文置或陈列,对联、号介、院帖、家什、戏台……,感觉游走在一个鲜活的民族文化园;在黔江的千年古镇濯水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余家的顶子(官帽)、汪家的银子(钱财)、龚家的杆子(枪杆)、樊家的锭子(拳头)”,是曾经坐拥濯水古镇的四大家族,现在古镇上的特色古建筑樊家大院、汪家油号、龚家抱厅和八贤堂就分别是这四大家族的祖居。踏上老街,推开樊家大院、余家“光顺号”“八贤堂”、汪家油榨房、濯河坝讲堂等古老的院落和商号,总感觉昔日昌盛的商贾情景和地域文明在眼前忽隐忽现。特别是余家“光顺号”和“八贤堂”大门上的几副对联,仍然能透出当时那书香门第的自豪和悬壶济世的自信,濯河坝讲堂虽看不到昔日光景,但仍然能感受到古镇商儒并重的传统世风。仿佛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皆残存着“商贾”的影子;路过大户凉亭,街心凉亭那块阴刻着“天理良心”的道德碑,不知疲惫地教诲世人“大诚止于信”的道理。不得不敬重“芭拉胡”人民的文化本底和核心价值观。穿过巷子,走向码头,抬头便是横跨阿蓬江的风雨廊桥,大气磅礴、宏伟壮观,辉映着一江碧水,串接着古镇边上依山而来的铁路和悬空而过的高速路。阿蓬江畔,古镇老戏台前,如果再听上一段“后河古戏”,那民俗文化的独特和乐趣会感觉不经意听到了来自古镇深巷的故事。黔江濯水古镇饱经苍桑,经过风雨洗礼,它承载、记忆、见证的,如从它身旁流过的涛涛河水。它承载着每一个脚印,每一根廊柱,都深深地镌刻着已逝去的云烟。就要告别古镇,告别黔江,继续南下酉阳了,让我们带走美妙缘分的同时,把古镇的美景、土家人的好客、丰盛的土特产、一路的欢笑一起装进行囊。古镇的美景着实让人流连忘返,去吧,去黔江,游芭拉胡,“神秘和魅力”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