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照老牛 于 2017-8-26 18:23 编辑
倘若没有标点符号
从入学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字和标点符号,记得小时候,我只是背书认字,不太注意标点有什么用处,老师在课堂上虽说也讲标点的名字,我们多数是不会注意的。直到三年级学写作文,老师才在批改作文时,着重讲评标点符号的使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才觉得标点符号的妙处。原来一篇文章有了它,不仅可以断句,还是表达感情色彩的重要工具。标点符号运用得好,能让一篇文章熠熠生辉,文采激扬。 我们中国的汉字,随着读音的不同,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嗯”字,虽说是个语气助词,它的四声读音分别就有不同的内涵。第一声(阴平)表示赞同;第二声(阳平)表示询问;第三声(上声)表示不满;第四声(去声)表示愤怒。“好”字的内涵也很多,可以表示赞美、赞同,可以表示知道了、行了,还可以表示糟糕、惋惜,……而具体表述什么,那就要看后面带什么语气助词和标点符号。有位领导对这两个字的运用,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绝妙异常的功力,他听下属汇报工作,不说多话,就这两个字打转,你只有在现场听才能知道他是表述什么意思,如果用文字表现出来,那就非得借助标点符号才能描述。“嗯,好,好。”这是赞赏;“嗯,好吗?”表示询问;“嗯—,好嘛……”有点不满的情绪;如果“嗯”短促有力,再加上“好了!”那不仅是不满,而且带有愤怒的成分,充满着杀气。 我曾经因为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导致过所有印好的文件全部作废。那是八十年代初,我在县经委工作,有一次,领导让我以县政府的名义起草一份向湘潭行署的“请示”公文,红头文件打印好了,我拿着它去政府办盖章,秘书认真复核以后,对我说“不行,重新打印校对!”拒绝盖印。我看了一遍后说“没有错误呀。”他指着文件最后的一句“当否?请批复!”对我说“为什么用惊叹号?上行文可以用命令式语气吗?强迫上级答复?”一旁的分管副县长笑着对我说“呵呵,读多了书。”我赶快拿出原稿复核,我用的是句号,可是校对时,我只专心校对文字,忽略了校对标点符号。该死! 我们的古人写作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的引进是近代的事情,它现在成了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试设想,一篇文字如果没有标点符号将会是什么样子,不仅难以阅读,我想还会产生许多歧义。我的父亲曾给我讲过几个故事,都是与标点符号有关的。 第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个年近八旬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老员外,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外人传言不是他所生,女儿外孙都虎视眈眈地觊觎他的家产,老翁临终前留下了一份遗嘱:“八十老翁生子人言非吾子也家产尽予外孙旁人不得争执”,誊写两份,小妾、外孙各执一份。老员外去世后,全部家产都被外孙占有,小妾因儿子尚幼,忍气吞声的过了十八年,拿着遗嘱去县衙告状,要求返还家产。县官一看遗嘱,判令外孙返还家产。外孙不服拿出遗嘱,县官当堂高声念道“八十老翁生子,人言非,吾子也,家产尽予,外孙旁人不得争执。”旁听诸众无不叹服。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明代才子解缙,不仅诗文绝顶,而且还有一手好书法,永乐皇帝深为赞赏。一日,永乐递给解缙一把折扇,命解缙书写一首诗词于其上。解缙龙飞凤舞一般后,呈递给万历,皇帝大加赞赏,叫诸位大臣传看。忽然,一位嫉妒成性的御史跪奏“启禀万岁,解缙欺君,他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漏写一‘间’字,分明是欺蒙万岁不懂诗词。”好家伙!这可是杀头的大罪。永乐接过折扇仔细一看,顿时脸一沉,把折扇掷给解缙,解缙连忙接住一看,眼睛一转忙说“启禀万岁,臣写的不是古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臣作的一首小令《凉州词》”。皇帝心中好笑,说“你念给诸位一听”,解缙忙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永乐一听,“扑哧”一笑,诸位大臣面面相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