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8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炊饼与馒头(随笔)

[复制链接]

2874

主题

3708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5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06:5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炊饼与馒头
关于武大郎卖炊饼,尽人皆知。但这“炊饼”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样,却众说纷纭,始终语焉不详。愚若望文生义,便以为是烤熟或蒸熟的饼状面食。当然了,一般应是白面即小麦粉的了。反正不是放到水里煮的。这从《金瓶梅》原文来看:“武松道:‘……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炊饼出去……’”(上海古籍出版社图文版第12页,2006年。)似可证明。至于形状,不大可能是圆球、圆柱或锥形的。后来,对照一下一九七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水浒传》,原文与此相同。可见后来之《金瓶梅》是抄袭先前之《水浒传》的了。若以年代论,《水浒传》更贴近宋朝人生活的实际。因为《金瓶梅》毕竟是有明一代之作品。
这号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愚在念初小时便读过。当时及以后乃至念大学搞批林批孔评水浒运动时,人们对“炊饼”的解释都是馒头,亦即现代国人尤其中原地带的人们最喜爱的主食——馒头,也称蒸馍,省称馍。显然,这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食物了。不过,愚对这“馒头”说,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水浒”里也曾出现过“馒头”这个词:“……那妇人道:‘也有好大馒头。’武松道:‘也把二三十个来做点心。’……”(《水浒传》第3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北京第一版。)此处之“馒头”却非同小可,引出一场对话有分教:
     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自来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武松道:“我从来走江湖上,多听得人说道: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作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那妇人道;“客官那得这话!这是你自捏出来的。”武松道:“我见着馒头馅内有几根毛,一象人小便处的毛一般,以此疑忌。”
(同前引《水浒传》,第369页。)
   果不其然,武二郎火眼金睛,看透这龌龊世界,罪恶人心。
因此上,早有所防备,这才不曾被母夜叉蒙汗药撂倒剁了馒头馅。
很显然,“水浒”里的这段对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彼“炊饼”实非此“馒头”也,此“馒头”亦非今之馒头。因此,今人便将
孙二娘的“馒头”称作今之包子。至于有褶无褶,全然不予理会。所以,莫之知也。倒是《金瓶梅》里的一段描写,给人一个“馒头”的隐晦的印象:
        少顷,妇人脱了衣裳,西门庆摸见牝户上并无毳毛,犹如白馥馥、鼓蓬蓬发酵的馒头,软浓浓、红红皱皱出笼的果馅,真个是千人爱万人贪一件美物……
(前引《金瓶梅》第24页。)
    由此又知,无论如何,宋时之“炊饼”绝非现实之馒头,亦非当时之“馒头”。君不见那个三寸丁穀树皮之能耐乎?安敢杀人剁馅做“馒头”!再者,同一部《金瓶梅》如何会自相矛盾?
其实,《小说词语汇释》(陆澹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早就给予“炊饼”以“一种蒸饼”之诠释了。(见该书1979年新一版第335页)这本书,一九六四年初版。如果在其初版十年之后的一九七四年那场伟大的批林批孔评水浒运动中,有人翻动一下它,也不至于仍然闹出武大郎卖“炊饼”就是卖馒头的革命笑话了。当然也就不会“误人子弟”了。由此,不禁使人想起胡适之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真正革命性来了
恁许多年了,对于三寸丁穀树皮的炊饼,许多人都整不明白。不过,也不尽然。就在前天,孩子出差带回来两包小食品:薄薄的,圆圆的,巴掌大;一面平平的一面粘些芝麻,烙制的;脆脆的,但却并非香香的。说是“炊饼”。包装上赫然大字印刷着:“炊饼 武记 传统美食 阳谷特产 传统工艺 手工制作”。整得明白吧?高科技啦,都“传统”到不用“笼屜”啦。
有更会革命的!
不是吗?
二〇一八年四月二十九日于静远斋

何须浅碧深红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26 09:22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