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档案揭秘:8000泰州知青插高邮 为了让后人更全面,更客观、更真实了解文革中1968-1979年,11年间上山下乡运动的来龙去脉。我曾多次次去泰州市地方史志档案馆查阅有关原始档案资料,更曾多次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专著、资料。 本节先摘录、整理《8000泰州知青插高邮》过程的档案、史料分述如下—— 一軍宣队进驻泰州各学校、 自1966年“文革”爆发,全国的学校、工厂、企业、机关纷纷成立两派造反组织,发展至武斗。国民经济下滑。 泰州市中小学停课两年;多数工厂停产、半停产;经济急剧下降。1967年泰州市工业总产值9029万元,比1966年下降15.2%;1968年又比67年下降7.6%。工厂无力招工。全市5000多名66、67、68 “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滞留学校,急需安排就业或升学。 根据“解放军要支持左派”的最高指示 ,1967年4月驻泰州解放军6540部队,组成军管会,组织两派造反组织大联合,成立成立泰州市革委会。随后组织軍宣队,派驻省泰中、市二中、沈毅、城南、城北、下坝、鱼行等初中,成立革命教师、学生“三结合”的各校革委会 二 组建知青办、工宣队动员老三届中学生下乡插队 为落实中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工作,市革会又与68年5月抽调了30多名干部、工人组建成市上山下乡办公室。(以下简称知青办)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也都成立上山下乡领导小组。。 市革会召集各级知青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忠不忠,看行动。,我们红色政权一定要坚决捍卫毛主席的上山下乡路线,做好动员知青上山下乡工作” 另从各企业抽调数百名工人,组成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各中学,配合軍宣队和校革会狠抓毕业生分配工作 三、多管齐下、动员首批66、67届毕业生插队 省泰中校革会和軍宣队、工宣队,召开毕业生上山下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 积极肯干、久经考验的红代会负责人储国云同学,学习了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可为”的最高指示激动地说;“怕到农村吃苦,是资产阶级好逸恶劳的思想,是使我们‘和平演变’的开始。,我一定牢记毛主席教导,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恭恭敬敬、踏踏实实拜贫下中农为师;彻底改变旧思想一切交给毛主席”。 会后,他一个人就动员了20多个同学报名下乡。 革命家长钱亚同志也介绍了举办家庭学习班。活学活用毛主席教导的经验。批判“上大学有出息,下农村大材小用”的错误看法,积极支持子女孙爱萍同学立志务农的先进事例。给在场的家长、全校师生很大教育和鞭策。 市泰中军队干部子女初一女生黄英英,本可半年后读高中,她却主动要求第一批插队高邮,带动其他同学踊跃报名下乡。 市泰中还多次批斗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地主阶级份子凌尹耕。他大摆臭知识分子架子,千方百计阻绕儿子下乡。他先推“儿大不由娘”,又让儿子躲到外地亲戚家;又走后门当小学民办教师,拒绝下乡。通过连续揭发、批判,终于批臭他。 沈毅中学学生徐仲华,母亲是反革命家属。为躲避下乡,他逃到外地。工宣队、軍宣队四位同志连夜寻找,终于在数十里外找回他。通过教育,最后这个学生报名下了乡。 中百公司反革命分子胡少文,狗胆包天、装疯胡纒,嚣张地说;“要死有条命、要人无半个”还藏起户口簿,公司革委会立即组织强大批斗力量,拖到大街上遊斗,斗得他低头认罪,儿子报名下乡。短短几天时间,该公司94名动员对象就有88名下了乡。 从1968年10月22日欢送第一批1208名知青赴高邮县龙逩、伯勤、东风三个公社插队,到12月下旬,已动员三批共4140名高中、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手举红宝书打起背包、奔赴高邮县汉留、沙堰、八桥、汤庄、等农村安家落户。基本完成66届、67届中小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下乡插队动员任务。 四 动员全家下放及后届毕业生、 1969年起,泰州市尽快动员了应走未走的128名青年下乡插队。并动员已插队知青家长随子女全家下放。 据1970年4月30日统计:全市下放的干部、医生、教师、财会、管理、家属、居民合计6035人完成任务的112%。其中; 街道1475机关932;文教97;卫生476;交邮建565;机械286;轻工446商、物980;财政36;农水46。 1970年后,部分青年参军入伍,大部70届高中毕业生直接招工军工、煤矿、石油勘探等国家重点工程:市革会继续动员其余未下乡的,和后届毕业生去高邮湖西几个公社、宝应湖农场、红旗农场、本市的果林场、畜牧场、水产养殖场插队、插场(其中原留市红卫兵代表大会工作的知青安排到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的大丰农场) 1970 年末,从已插队高邮两年以上的66届高中毕业生泰州知青中招收一批中小学教师,并下文规定;今后泰州招工原则上从已插队、插场两年以上的泰州籍知青中选优。 五 8000泰州知青插队高邮15个公社 据泰州市1973年5.20.上山下乡档案统计;迄止1973年4月底,泰州知青(含全家下放的干部、医生、教师、居民)户口仍在插队的高邮15个公社的,总数为7488人。如加上已招工、招生、当兵、身边无子女等渠道上调的,合计超过8000人。其中位居前列的10个公社依次是; 1.汉留1054人;2.龙逩832人;3.汤庄631人;4.八桥584人;5.平胜575人;6.沙堰545人;7.伯勤544人;8.东风535人;9.城东443人;10.菱塘346人;其余5个公社甘垛、二沟、送桥、天山、郭集最少的也有225人。 六、 5000泰州知青插场、投亲 根据泰州知青办档案统计;1979年3月以前户口尚在高邮以外乡、场的泰州知青总数为;4462人,其中已婚709人,未婚3753人; ㈠:插场知青2707人分布在 宝应湖农场1006,红旗农场879人市郊水产场879人、畜牧场143、果园场155其它场圃65人 ㈡插队知青1175人分布在姜堰680人;本市郊区648人;其余为外省、县。 (再加上已当兵、招工、考上大学的,肯定超5000人) 七 大批未婚插队高邮老知青回泰州 1978年,邓小平提出。知青插队运动换来知青、家长;安置农村和政府“四个不满意”。要堵后门开前门,“让孩子们回家”。中央发出中发(1978)74号文件要求分批、分期统筹解决插队知青回城工作问题。 为落实该文件,暨江苏省革会(1978)204号文件。泰州市革会于1978年年底前,又招回几乎全部1970年以前,安排集体插队高邮的、未婚的泰州老知青。 八 多渠道安排分批回城 经普查、研究剩余尚插队、插场知青情况,泰州市知青办于1979.3.3.向市委请示报告: “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办反复研究,计划在今年内分批、分期,先全部解决插队知青,再酌情处理部分插场知青。分三步进行: 1、立即作手解决72年以前插队的684个老知青。其中已婚的568人区分情况分类解决; ⑴.双方均为泰州知青的我市收回; ⑵双方知青一方为泰州的参考知青本人意愿安排 ⑶.泰州知青与当地社员结婚的尽量由所在公社安排企事业单位工作。 2、解决好73-76年插队的知青503人,争取上半年解决。 3、解决77-78插队的563 人 ㈡、解决渠道 招工、招生、征兵、动员职工提前退休,让知青子女顶替。或者病退、困退等方式。 ㈢ 统筹扫尾、插场知青按上级指示精神,分类、分批、统筹、最后扫尾。 至1979年底,泰州市插队插场知青就业问题基本结束。知青办不久被撤销。轰轰烈烈的知青插队、插场运动,从此进入历史档案馆…… 写到这里,我想起曾读过的一本风靡的书《八千湘女下天山》。讲的是解放初期,老将军王震动员湖南省8000女青年参军,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戍边、屯田、安家落户的故事。 我认为:延续11年多的《 8000泰州知青插高邮》也该称得上是当时13万人的泰州和60万人的高邮,地方史志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仅13万人的泰州市。动员8000多知青插队高邮;动员5000多知青插场红旗农场、宝应湖农场,本市郊区农、林、水、牧场,以及投亲靠友插队姜堰、靖江、江都、盐城等地农村;减少城里“吃闲饭的”总数超过一万三千人。超过市民总数10%以上。其难度、代价何其大也!插队插场运动,涉及的家庭比例何其广也! 本节摘编、参考资料、档案(尽可能原文叙说): 当代中国出版社;《泰州》 泰州市红代会《通讯简报》第一期1968.10.16 泰州市革会下乡上山办公室《关于下乡上山工作的总结》1969.1.20. 泰州市革会下乡上山办公室《下放情况统计表》1970.4.30 泰州市革会下乡上山办公室《对上山下乡人员去向情况统计表》1973.5.20 泰州市革会下乡上山办公室《关于我市在乡知青全面普查及“统筹解决”的初步意见请示报告》197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