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田 大 巴 扎 刘通 最近,但凡从和田来矿区的人都这样说,和田有个大巴扎耶——那种惊叹的样子无疑激起了我的强烈的好奇心,去看看,究竟有多大?虽然和田和矿区相距一百多公里。 “巴扎”是维语,意为集市,喔,这太平常了,不就是露天摆摊多嚒,全国哪里都有哇。新疆自古也就有的,地图上有的地方名字叫“堆现巴扎”,就是这个地方每到星期一有集市,有的名字叫“恰现巴扎”就是星期三有集市。和田自然原也有巴扎的。 但这个“大巴扎”看来不一般。 90年的秋天的一个早上,我沿着和田城外的一条土路走着,路上满是赶着牛羊的,赶着毛驴的,坐马车的,坐毛驴车的,抱着孩子的,甚至开着拖拉机的······扬起好大灰尘。有的老乡戴着冬天的皮帽,有的则戴着夏天的单帽的,或者小花帽,反正维族老乡从四面八方涌来。 路两旁摆满白铁皮打的方盆,水桶,炉子······,敲铁皮声和叫卖声此起彼伏,我疑心就是大巴扎了,但不像,只是一条路啊。 过了一个拐弯处,眼前赫然矗立一座高大的牌楼!“和田大巴扎”五个镏金大字和一排维文告诉我,真正的大巴扎到了! 最先看到挂满地毯的一排排屋子前挤满了人,我最怕这样拥挤,就远处看看罢,但已经感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绚丽的地毯对视觉的强烈冲击力。再过去是一排排卖珠宝首饰的柜子,珠光宝气,叫人眼花缭乱。卖主清一色维族男士,衣着华丽,眼中常闪烁着某种不可捉摸的东西。 再转几个弯是丝绸布匹摊位,好个争奇斗艳之处,真有点目不暇接了,但我还是被它抓住了眼球——一种新疆特有的,在丝绸家族中享有极高地位的——艾特莱斯绸! 用艾特莱斯绸做的维族妇女穿的连衫裙却风靡全疆,后来知道这个丝绸品种在世界丝绸家族中享有很重要地位,不亚于苏绣蜀绣。然而它的工艺发源于洛浦县的一个偏僻的乡里! 紧挨丝绸的是丝巾摊位,新疆人都知道,维吾尔人要娶老婆,丝巾和皮靴是不可缺的,再穷也要几条丝巾。六,七十年代和田黑巴扎上一条真丝丝巾卖到二十块,而在苏州真丝丝巾价钱是三块。一些维族人冒着“投机倒把”被抓的风险,充分利用丝巾的轻,薄,体积小的特点,用掩人耳目之法把丝巾弄到和田,赚了大把钞票,也有人还是被查到,进了班房——这是一个丝巾卖主见我会说维语,聊天聊到耳热的地步,环顾四周后悄悄说的,至于是什么法子,我也无需说了,都是过去时,无意义了。现在可以公开买卖,不需投机倒把了。 还有些丝巾的风格一看就是外国的,一问,是巴基斯坦来的——和外国的贸易现在也逐渐开放了。 自认为上午时间充裕,边看边欣赏边和卖主聊天,不觉已到中午——肚子提抗议了。 鼻子领着脚步找到一个充溢着烤羊肉,烤鱼,抓饭,拉面,馕,汤面片等等等等混合气味的地方,我边吃热气腾腾的羊肉面条边与别人搭讪,才知道只逛了大巴扎的三分之一,心想,下午得走马看花了,少瞎聊,万一迷路,回家就麻烦。 我边走边漫不经心看看,听到“咩咩”的叫声,不用看就是羊集市;听到“哞哞”的声音,准是牛集市······诺大的集市,货物分类不混杂,也没有看到戴红袖章的市场管理人员,但没有看见吵架打架的事。 一阵阵“得得得”的马蹄声将我从沉思中唤醒,透过人群,看到一个很大的场地上,一个民族老乡正在策马奔驰,那马高大雄伟,昂首阔步,我不由赞道“好马”,旁边有人却冷冷地上说:“再跑下去就难说了”。又见另一老乡跨上一匹黄马,那马体型并不高大雄伟,但体格匀称,四蹄皆白。骑者轻叩马肚,那马撒开四蹄窜了出去,跑到最快时,四蹄连成一条白线,三圈后骑者将马轻勒,马即停下。有人鼓掌起来,并叫“好马”我自叹,马不可貌相也。我看到几个维族人围在一起,大约在谈马的价钱。 直觉告诉我,得抓紧时间,我加快步子,那修鞋的,卖莫合烟,卖旧衣服,卖刀磨刀·····一掠而过。我感到大约快到大巴扎尽头,只听到用塑料布围成的一大片场地传出“轧轧轧”“蓬蓬蓬”的声音,我又克制不了好奇心了,一头钻了进去,喔哟,里面一堆堆羊毛,一捆梱毛线,有人把羊毛在机器上加工成毛线。不远处一排排织地毯的架子前,不少维族女子跪着用各种色彩的羊毛线在织地毯。 我饶有兴趣地问了羊毛,毛线,染色毛线,地毯的价钱,突然想到,这样不是可以算出劳动的价值吗?于是一系列的数字飞速而来:羊毛7.2元/公斤,毛线14.8元/公斤,染色毛线18元/公斤,地毯150元/平方需毛线4.5公斤需一个人工,地毯工每天挣30元·····其中劳动价值呢?有没有剩余价值?我无意瞥了一下手表,坏了,五点半了,算来算去,把自己的时间算掉了。 我像掐了头的苍蝇想往回走,可又走岔了道,看到一车车的煤炭,半新旧的汽车,小山似的柴······,差一点没走出这个大巴扎。 真是名副其实的大巴扎! 90年底我就调回了苏州,回来就没去和田大巴扎。 不知道现在大巴扎变成什么样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