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种”节早起,清晨外出寻鸟,路过竹林。见竹林边潮湿的土面上,冒出一根根矮壮的桩,从亮光处向桩看去,发现矮桩上还发出极细小的嫩叶,才知道是竹子出笋了。仔细想;今日芒种,再有几天就是端午节,过节后便是“竹醉日”了。
农历五月十三是“竹醉日”。你知道“竹醉日”吗?从字面上解释所谓“竹醉”,是说竹子像人喝醉酒一样,沉迷不觉,便于移栽,“竹醉日”也叫“竹迷日”。“竹醉日”就是由此而来的。
那么多的树木,为什么偏偏竹子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呢?这固然与竹子本身的植物学特性有关,同时又出于人们对竹的厚爱,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竹有其特异的审美价值。《花镜》一书说得好,“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颇无妖冶,雅俗共赏。”因此,在我国人们普遍喜爱竹子,在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又赋予它更多社会美的特质,视竹为贤人君子。又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推而广之,“竹醉日”的形成就极其自然了。
“竹醉日”栽种竹子的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后来人们觉得这习俗来得有些突兀,于是又把竹醉日和龙的生日联系起来。此日“身价”也就更高了。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谓;“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王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
“竹醉日”的节俗活动再简单不过了,仅仅是种植或移栽竹子。这种节俗活动的基础就是人们信念中的竹醉、竹迷。专门谈花草竹木之植种。漪艺的名著《花镜》说:“五月十三日为竹醉日,是日种竹易活。”
农历五月左右是竹子发笋生长旺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竹在此时移栽成活率极高,几乎百栽百活。将此时作为“竹醉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更有民谣诵及其特点:“此君经年常清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有时倒栽过晋地,茫然乘坠俱不知。” 说的便是竹子一年四季清斋,只有这天醉迷,最宜进行种植和移栽。这时种植竹是有依据的,明代邝璠的《便民图纂》里说:“五六月间,旧笋长成新竹,但新根未扎下,所以可以移栽。”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节茎中空。其实竹子在春季或者秋季的时候移栽容易成活。具体时间是春季的三月或者秋季的八九月份的时候,这两个季节气候温度适宜,栽后可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恢复生长。春秋季节雨后移栽竹子更容易成活。移竹时要注意, 尽量多带宿土不要伤到新根,即挖即栽。栽种前对老根,枯根,烂根要修剪掉,这样后期才可更好的吸收养分,水分,萌发新笋,生长更旺盛。
竹子象征着骨气和君子,他有着刚正不阿、坚持自我的意义。他也有长寿的象征,此外,竹子外貌一直为翠绿色,所以人们认为竹素面朝天,简约淳朴,所以竹子也是淳朴的象征。骨气的代表。君子的形象。这是大家对竹子的普遍印象,说的是;为人坚持自我、不怕威逼利诱、刚直不阿、有气节、谦虚等高贵品质。
在我国从古至今,竹子一直都被文人用来吟诗作画。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高至凌云处尚虚心”的含义也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意境。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非常有声望的文人墨客都曾为竹子题诗作画过,至今都是无价之宝,同时竹子也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