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 第三章 勤学之路之六 作者 董连峰

[复制链接]

83

主题

596

帖子

67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9:5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 第三章 勤学之路之五)
以上,就是我在童少年时期接受到的全部正规教育,直到一九六九年的九月 初,在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感召下,我是那样意气风发,胸怀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理想,毫无遗憾地离开了中学校园,还无上光荣地披上了 “知识青 年”这件堪比是“皇帝新衣”的华丽外衣,来到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才注 定了我这个无知青年种种刻骨铭心的苦恼和遗憾。如今,因为过往的无知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羞辱,这是否也是自己注定要得到的惩罚和报应呢?这,也是我 此时此刻躺在土炕上,久久不能人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常说,穷极则思变,知耻而后勇。在翻来覆去的思考中,我想起了年迈 的父亲教训我时,曾经引用过古人的一句名言:“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这不仅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深思,也让我产生了更多的联想。“悬梁刺股”和“卧 薪尝胆”这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及其背后的那些悲壮感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不 断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那些曾经来自父母和来自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又都回荡在自己的耳旁,还有仅存在自己记忆中的那些至理名言和警句也都在自己的脑海间 逐字逐条地翻腾出来了。例如,有人们再熟悉不过、也是时常挂在嘴头上的:一 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毫无疑问, 所有这些都是凝结了千古文化内涵的精妙语句!不仅文字简单精炼、通俗易懂, 寓意更是博大精深、发人深省。
现在想来,这些足可让人明白事理的名言和警句,如果是从迈进学堂的那一时 刻起,就成为激励自己奋发读书,积极向上的座右铭,哪怕只是稍加留意,略加揣摩,认知水平略有提高,淘气贪玩稍加收敛,学习更加努力一些,也会让自己终生 受益,至少眼下不会受到自己的班副那么多冷言恶语的羞辱。然而我却冥顽不化, 只把它们当作耳边刮过的风,眼前飘逝的云,充其量也只当是那么几句可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而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真悔恨自己童少年时代的愚昧无知,白 白荒废了那么多宝贵时间,走过了一段注定要遭受耻辱的弯路或歧路。如果自己再 不幡然悔悟,继续沿袭那条歧路浑浑噩噩地走下去,必定会是一条永远不能走通的死路,到头来恐怕只能无奈地接受“白了少年头,唯有空悲切”的悲凉下场了。
想到这些,再结合自己眼下遭受到的羞辱,我开始意识到,缺少文化知识固 然是可怕的,但是最可怕的莫过于鼠目寸光、不求进取,更何况,自己已经为此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为了挽回失去的面子,重新赢回别人的尊重,自己也该 奋发努力,有所作为了!当然,我很清楚,文化学习注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 见影的事,但是,我也同样相信,只要自己下定决心,奋发图强,绝不动摇,而且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自己的文化水平就一定能够得到显著提高,正所谓: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事实上,从自己的成长过程看,这样的想法并不陌生,只不过一向产生得 快,遗忘得也快,或者刚刚打开书本就开始就厌倦了。现在看来,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既不在于一贯厌学,也不在于缺乏信心,而在于思想认识的深度。深度不 同,求知的目标和产生的动力必然不同。所谓缺少文化的可怕,眼下自己的关注 点实际上仍然纠结在曾经遭受过的那些羞辱上,并非是想从根本上去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有理想、有益于社会的人。很显然,我的这种思想 认识是极其浅的,甚至仍然停留在朦胧模糊的低级状态。
仅就文化学习的目的而言,不同的人也许各自都有与众不同的出发点,也会 有不同的侧重面。就我目前的思想状况而言,当前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通过学习,尽快抹去因为无知给自己带来的诸多羞辱。而且正是在这种极端情绪的裹挟 下,我才简单而又执拗地认为,只要自己时刻牢记那些羞辱,就一定能在自己的 灵魂深处激发出经久不息的强大动力来。毫无疑问,这种简单而又冲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情绪化的效应,仍未摆脱任由感性而非理性支配的被动状态。能否长期 保持下去,其结果是很难预料的,毕竟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而学的问题。
但是,让我倍感欣慰的是,我终于开始认真思考长期以来自己始终不愿正视的 问题了,而且,还在不同想法的激烈碰撞中学会了简单的权衡与比较,以及分析和推理,其深人的程度同样算得上是前所未有的重要进步了。对我来说,只要能在复 杂的环境下,坚决果断地迈出关键的那一步,美好的前景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毋庸置疑的是,我对文化学习的重新认识,之所以获得突破性进展,或者说 是突然开窍,首先得益于胡卫东那些冷言恶语的羞辱,而且,确实在我的身上起到了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神奇作用。试想一下,倘若没有这 种外力的强烈刺激,不能借“力”发力,在自我感觉一向良好,且又缺乏自求上 进的、那种强大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其结果又将如何呢?实事求是地说,我实在无法预测。或许伴随年龄的增长,思想认识上的觉醒是一件迟早都会发生的事,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早觉醒,就一定能够早受益,早进步。当然,那些冷 言恶语确曾让我在众多战友的面前颜面尽失,但是,毕竟让我从愚昧无知、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迅速地觉醒过来,让我变得更加坚强起来,这同样是很值得庆幸的 一件事。
平心而论,胡卫东是个具有很多优秀品质的人,而且风华正茂、多才多艺,


确实是个值得让我钦佩的人,至少是我身边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即便今后我还 会看到他那种咄咄逼人、藐视一切的眼神,还会听到他蓄意针对我的种种讽刺和挖苦,但我相信,自己渐趋成熟的理智,一定会积极引导我,把那种蔑视的眼 神,看作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把那些冷嘲热讽,当作是自己的耳边正在敲响的阵 阵警钟。只要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尽可能少走些弯路,少犯些错误,并不断激发起自己的顽强斗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件可遇 而不可求的大好事吗?
然而,我心中的顾虑却并未从纷乱起伏的思绪中彻底消除,最最让我感到纠 结的是,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毕竟还处在狂热的阶段,极左思潮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还无处不在,人们对文化教育领域里曾经遭受过的那些 惨烈的冲击还仍然记忆犹新。因此,在兵团范围内,乃至在全国的范围内,绝大 多数人对读书学习都还心存忌惮,谁敢轻易地去触碰那些人为设置的、或明确或模糊的禁区呢?据我所知,在宁左勿右思潮的影响下,绝大多数连队都有明确规 定,宿舍内只准摆放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选籍》等合乎时代潮流精神的政治 书籍,初高中的文化课本也不行。其它种类的著作,特别是那些不同题材的小说等,统统都被视为“毒草”或者是毒害人们心灵的禁书,更不允许任何个人私自 阅读或持有。而且,一旦在或明或暗的频繁检查中,发现了违反有关规定的行 为,不但违规持有的书籍会被当场没收,当事人会被扣上“学习或者宣扬封、资、修思想”的大帽子,进而受到严厉的批判或处罚,甚至还会酌情追究相关班 排领导管教不严的连坐责任。除此之外,因为违规持有或阅读“禁书”被人秘密 举报的事件同样也是时有发生。缺乏足够的胆量,或者家庭成分不好的人,谁敢冒险去往人家正在搜寻猎物的枪口上撞?
八连在这方面的管理虽然并不十分严格,除偶然实施象征性的明查外,还从 未出现过偷袭检查的情况(或许也曾发生过,只是动静不大,从未被人发现而已),但是,这并不等于连队的领导,对阅读或持有此类违禁书籍持放任不管的 开放态度。相反,有关的要求或规定同样也是明确的,连队的政治指导员时常会 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说:不要让那些违禁书籍的腐朽思想毒害了我们的心灵,消磨掉我们的革命意志,以免涣散我们这支年轻的革命队伍,乃至动摇社会主义 体制的政治根基。作为新一代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兵团战士,人人都有责 任、有义务去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蔓延。所以,面对这种表面上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连队的战友们谁敢轻易断言,这究竟是外紧内松的一种 信号,还是外松内紧的一种假象呢?在对政治极端敏感的年代里,任何人如果公 然藐视政治纪律的严肃性,敢于明目张胆地持有或阅读禁书,岂不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当儿戏,当赌注?谁又知道何时或者何地,碰巧就会撞在时刻躲在暗地 里,蓄意瞄准你的黑枪口上呢?所以,要想迈出“破戒(系指违反政治纪律)”的 第一步,对于很多爱好文学并酷爱读书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左右两难的巨大挑战或阻碍。这也正是我在今后必须涉险迈过的最后一道门槛。
但是,作为一个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也是一个盲目紧跟时代潮流的青年 人,我又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时代所赋予的那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否违背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况且,那种 流行一时的“斗私批修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的理念,仍然还是大多数人在 生产劳动中,乃至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奉行的精神律条,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啊!我知道,学习文化难免会给自己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某种难以预测的严重 后果,我又该如何迈过这道无形,却又形同枷锁般的门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5 18:40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