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月里的童话(中)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37

帖子

156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丁树 于 2025-2-4 08:52 编辑

(接“年三十”上文)

春 . 鸟岛
北京四季分明,春夏秋冬的时间,大体相当,都有三个月。可以从容地欣赏每个季节,感受他们逐渐演变的过程。
而东北则不同,冬季漫长,余下三个季节较短,尤其是春和秋。如果有倒春寒,春季则更短暂。
不过再短,只要一刮风,风一停,准是满眼绿色——地上的草和树上的叶都长出来了,生机盎然。
当然,也不绝对,也有刮完风却没有绿色来临的地方,譬如鸟岛。
春天有颜色,也有声音,还有味道。这些,都是来自春天气息。
野鸽子(斑鸠)“呜——喔喔”的叫声,在寂静的丛林里回荡,好像在催促或提醒着什么?直到枯枝底下的小草钻出,树枝上的嫩叶伸展开,直到从南方回来的鸟儿,产蛋孵化。当然,这不是它的功劳 。但我觉总觉得,它是在暗示,这一切是和它有关系的——要不它为什么老是那么大呼小叫的,吸引别人的注意?
鸟也有这么大的虚荣心?
这是黑龙江里的一个小岛,我们春夏秋三季在这里打渔,住在上面。
岛上没有房屋,就一个地窨子。
黑龙江是中苏界河,当时还有争议岛。
离我们岛子很近的地方,就有一个争议岛。上面没有人,只有鸟,几乎都是水鸟。按季节,正在孵蛋。于是,我们就酝酿着要去岛上掏鸟蛋。
说了一个星期后,有一天,我们就去了。可一上岛,就知道麻烦大了。
岛上的鸟,见有人来了,全都腾空飞起盘旋聒噪。这不是集体报警吗?几公里以外都能看见,要是连队知道了,就麻烦了,吓得我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迟疑之后,还是横下心来,反正也来了,不管那么多了,上岛,掏蛋,迅速撤离。
上得岛来,满目灰白,都是鸟粪枯枝,没有一点绿色。鸟粪少点养草,养树,多了就把植物给欺死了。
野鸽子也不在这儿叫了,估计是鸟儿来大发了,也把他们给欺负走了——就算在这儿,也轮不着它叫。拿它和水鸟们相比,那就是一个苍蝇,一个轰炸机群。
岛上没有路,脚下的鸟粪和枯枝有半米来厚,这让我惊讶了好一阵子——得多少年才能形成这样的景观呀?
地上的枯枝,让我们很不好下脚,踩下去,随着枯枝沉闷的断裂声,脚会一直往下陷,没底的感觉。见不到泥土,都是被鸟粪染白了的枯树枝。满眼都是一棵棵拔地而起的光杆树木,没有一片树叶,应该叫枯木。并且,立着的,都是没有树皮的枯木,可能是被鸟粪里的磷毒死了,又脱了皮。
在这儿,鸟粪是武器,屠杀一切。
这灰白色的地,灰白色的树,满目疮痍,世纪末日的景象。天上大群盘旋聒噪的鸟群,更让人感到惊悚。
但是,这种感觉很快就被鸟蛋的发现所驱散。
树上挂着的都是鸟窝,当时的感觉,就像置身金光灿烂的宝藏中。窝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鸟蛋,白的、灰的、绿的,花的……有的大如鹅卵,多数则像鸭蛋,最小的也像鸡蛋,几乎没有鸽子蛋大小的。
鸟窝太多了,每棵树上都有,有杈的地方都是窝,每个窝里都有至少3、4个蛋,多的7、8个。
我们兴奋地低声叫着,忙不迭地往树上爬。上了树,鸟窝鸟蛋随处都是,这棵树的鸟窝掏完了,随手还可以够着相邻的树杈上鸟窝。稍远一些的,就用棍子绑上一个勺子伸出去擓。
勺擓的的点子是天津知青李富友想出来的,他是炊事班派给我们做饭的,连上岛都带着做饭用的勺子,多敬业。
鸟蛋太多,李富友负责在下面接鸟蛋,并一趟趟用水桶往船上运。后来他也手痒,也爬上树掏鸟蛋,问题就出在这了。
他还没掏完一窝,脚下树枝就折了,他“呀”的一声从树上掉下来。其实也没摔着,下面都是松软的枯树枝。
危险来自空中,盘旋的鸟群中突然有一只冲出“阵列”,跟着摔落的李富友俯冲下来。李富友落地,鸟也落地,冲着他就扑了过来。李富友掏的那窝蛋可能就是它的。
原来天上都盯着呢,我们的一举一动,始终被严密监视着。
“轰炸”李富有那鸟,学名灰鹤,俗名老等。长脖儿老等是也。那鸟脖子长,翅膀长,腿也长。这些长东西一起互相碰撞声,还有狂躁地拍打扫过枯树枝的声音,听着就很暴力,让人惧怕。加上那鸟近距离震耳的凄厉叫声,着实把我们都吓着了,一个个都愣在那里。
再看李富友,红苹果般的圆圆脸,微胖,上树不太灵活,可他此时,也不知哪儿来的灵活劲儿。只见他,摔下倒地的同时,手里顺势抓了一根枯树枝,势向那伸过来的鸟脖子打去,动作流畅,一气呵成——剩下的就等那鸟的裁判了。
那段枯树枝都朽透了,手里攥着稍微一颤都会折,用它跟那只愤怒的鸟对抗,胜算太低了。
事实也正如我估计的那样,当树枝打到那鸟脖子上的时候,折了。我想完了,一通胡叼乱啄、加上翅膀扇大嘴巴子是躲不过去了。我们都下意识地闭紧双眼。
可就在鸟喙离他也就不到半米的时候,眼瞧着就要啄着他了,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那鸟突然梦幻般地停住,身子慢动作般地晃了两下,居然随着折了的树枝一同倒在地上。
真心赞美李富友的运气神助!天下竟有这么离奇的“势均力敌”。鸟脖子和木棍,竟然同时折了。现场躺下一只鸟,又留下一个红苹果般、有惊无险的李富友。那景象,真让人叹为观止!
戏演完了,可我们还惊魂未定,半天才敢上去看那鸟,确实死了。
这时上面又有其他鸟纷纷落了下来,我们见状,赶忙撤离。
战利品把船后座的储物箱装得满满的,回去清点大概有二百多个蛋。
这些鸟蛋只能像摊鸡蛋一样炒着吃,煮着吃很腥,难以下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37

帖子

156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6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夏 . 夏锄

我在45连的时候,老张是我的排长。回城10年后,我去齐齐哈尔出差,又绕道回去看看。

乡亲们来看我,老张也来了。大家说话的时候,老张就坐在那里听我们说。最后人都走了,他还没走。手里摆弄着什么东西,屋里黑没看清。

他又和我说了两句话,都是我问他答。然后,起身告辞,把手中的一串干蘑菇塞到我手里。

关于老张,我想说一个夏锄的故事。

先解释一下故事中要用到的概念:“大冒锄”。

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它的含义,冷僻,生僻。

这个词,是说锄地时偷懒,人家是一锄头一锄头的铲地,锄草、间苗、松土,可那“大冒锄”,却像犁地一样,倒着拉锄,锄头不出土,人拉着锄头在垄上跑,根浅的草除掉了,根深的草“脖梗硬”,一低头就让过去了——这样锄地,明摆着就是糊弄人!

这“神技”不知是有歪人传授呢?还是调皮的知青自己造的?我就见过“大冒锄”高手,一锄到头,倒拉着走。不过,这应该是非主流技法,一个夏天也没几个人用过。否则,这词儿也就不冷僻了。

任何劳作,不但熟能生巧,还能产生韵律,产生美感,演化出音乐舞蹈来。其实,音乐舞蹈最早就来源于狩猎和农作,老张的锄地,就是舞蹈。

老张,河南人,眼小,脸上有些麻疹留下的疤痕,其貌何止一个不扬了得。但此人有巨大的内秀,干农活样样精通,什么活儿到他手里,怎么干怎么是,没有玩儿不转的。

那回锄地,真让大家见识了,俩知青都锄不过他——“大冒锄”都上了,还是输了。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情景,他先往手上吐口几口吐沫——人家就连吐吐沫都有韵律感。就像舞蹈教练老挂在嘴边的口令那样,给人的感觉就像喊“one、two、three——go”,接着舞蹈就开始了。

关键是他的锄头从此开始,就不停了,一直到头,不但不停,还是一种带着韵律的行进,除了自己的垄,他居然还能兼顾着两则的垄,若是有显眼的草,他就捎带手锄之。锄头在他手里,手指一样灵活,在垄上前后游走,上下翻飞,就像一个活的生灵。而他的肢体好像是就着锄头的韵律随势而动,就和着锄头行进的需要,做出各种类似舞蹈的动作。有时似“金鸡独立”,有时似“仙人探海”,夸张点的造型居然还有点像“倒踢紫金冠”。

图片
那脚下的基本功也扎实了得,有垫步、自由步、滑冲步,有三步一抬、跺横移、进退步、错步、打点垫步等,还有的很像武术动作。

节奏嘛,有点像三步舞,不时又会转成四步或类似北欧山地民族的碎步舞,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里是很佩服。

但是,也有对他不敬的人,不,是个群体。这个群体,不但对他不敬,还会攻击他。

什么人?老娘们儿(就是老职工家属。老职工们对这个群体的昵称,老张也这么称呼他们)呗……

写到这儿,我脑海里就出现了下面要讲的与之匹配的场景,忍不住笑出声来。

别看老张其貌不扬,却颇招中老年妇女待见。

干活的时候,只要女生排里有跟着干活的“老娘们儿”,别碰上老张,只要碰上,准会对老张进行骚扰。

图片
类似于打情骂俏、嬉笑嗔怒的招惹。看得出,在我们面前,为了尊严,老张总想迅速离开。

可是,对方却总会拦住他纠缠,直到把老张弄得大红脸,才心满意足地放他走人。

我们知道是逗着玩儿,也“乐见其成”。总是在一旁袖手旁观,准备看热闹,没人打圆场救他——够阴的。

一般都是文斗,但只要老张稍有反抗,就会升级,升级为武斗,撴老张屁墩(四个人每人扯着老张的一条胳膊腿,像砸夯一样地往地上砸屁股)。

以至于我们中的顽皮者有人总拿老张开玩笑,嚷嚷着让老张媳妇儿给老张做一个皮裤衩——挨撴的时候可以保护屁股。

其实撴屁墩还不是最严重的,据说好几次,有几个女张飞嚷嚷着要给老张喂奶,老张呢,闻听此言,“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还有更甚者,有一次,还要给老张“看瓜”(把男人内裤给脱了,谓之看瓜)。东北老娘儿们的彪悍可见一斑。

老张干活手快,经常帮别人。他是我们排长,自然经常受惠于他。

他也经常帮助“老娘儿们”,因为他老婆也在其中。

有一点我一直纳闷,老娘儿们骚扰他的时候,他老婆是不是也在场?有人说在场,有人说不在场,没有确切的说法。我不认识他老婆,也就一直无从判断。

总之,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人好,乐于助人,又不爱说话,大家都喜欢他。我们的表达方式是爱和他聊天,工作给足他面子。

而那帮老娘儿们就没这么含蓄了,“打情骂俏”、嬉笑嗔怒、“撴屁墩”、“喝奶”、“看瓜”等,都是他们的表达和报答的方式。就是生猛了点,一般人承受不起。

前年北京知青回访小河西的时候,得知他已故去,不胜唏嘘!

让人欣慰的是,老张的女儿已经长大,全程她也一直在招呼着我们。给我们每个人都送了自家种的西红柿黄瓜,陪我们说话,直到我们离开村子。

老张要在,也会像她那样,一直陪着我们。默默地陪着,就像当年带着我们干活那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7 20:07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