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江苏淮海农场知青名单和知青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5 09:46
标题: 江苏淮海农场知青名单和知青故事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6-5 09:50 编辑





江苏淮海农场红卫农牧队知青名单


江苏省淮海农场四分场三十一连,在1969年时的名称是淮海农场红卫分场农牧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称为二师十团五营二十一连、后又改为四营三十一连,兵团撤销后改为不伦不类的“淮海农场四分场三十一连”,2009年我们回访第二故乡时已改为“第四管理区31大队”。
自1969年3月起,一百几十个知青先后从无锡、苏州、连云港、徐州来到这里,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其中时间最短的只有几天,时间最长的有十年。
对于这一段经历,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有些人认为这一段经历是“往事不堪回首”,根本不愿意回想起这一段时期的生活。
而有些人,包括我们,则常常回想起这一段时期的生活,觉得其实还挺有意思的。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我们的一段青春历程。
因此,我们根据回忆,整理了这一份不完整的名单,给那些愿意回忆这一段时期的生活的战友们作参考。
一,无锡知青
二中:
男知青:王启东 陈寿平 华守俭 许树生 惠康泰 王解放 王师亮 张一中 徐伯洪
仲济阳 胡金初 叶纪平 李荣源 邵浩钧 钱均鑫 徐希绩 丁振珊 钱学德 项贤定 周永
房金荣 过荣良 余家烨 蒋亚新 王志鑫 马骥高 夏伯言 姚西云 朱鸿粱 杨瑞基     冯建中 陈南精 沈旦光 王忠连 陆海明 朱鸿坚 杨龙基
女知青:过士心 周亚倩 邓惠伦 钱瑾芝 陆晓玲 封芝芳 陆美娟 李令华 陶园
七中:
男知青:余力行 林惠民 夏生荣 沈建阳 蒋建伟 陈建军 田伟才 薛国富 陈克勤 凌
泉兴 陈海兴 闵佳明 陆海益
女知青:韩国玲 徐全 张民杰 周逸 夏午年 毛雪珠 陈小琼 华丽文 华海燕 顾淑兰 程芸珠 高慧珠 丁珍荣 徐建华
五七初中
男知青: 姚伟明 周志德 任謦 许亚民 李云生 何用坤 孙煜良 孙良荣 王亚伦 曹泽群 许本城 蒋宏伟 凌俭克 朱星荣 张精卫 王锡华 徐贞平 徐建民 徐建森 李德胜 印小强 陈佑国 陈金鸿 李宝民 单伟荣 韩劲松 蒋定一 董正明 彭刚 许本乡 顾全福
女知青:施秀花 朱静英
工读初中
男知青:胡守义 赵重振 许永康 顾文良 张楚材 陈洪林 范小毛 殷家良 颜锡兴 彭义真 周天和
女知青:袁敏 陈迺凤 沈慧倩 尤玲珍 丁云英
其他
男知青:夏建秋 姚群 王锡林 蒋亚明
女知青:李力华 王和平 王忠妹 李荣珠 华海鹰 李秀英 沈小芬 胡美娟
二,苏州知青
男知青:许建方 姚宪明 任二男 冯三男 王厥昌 屠志新 叶关民
女知青:顾美珍 叶惠琴 叶惠珍 张萍 孟国英 桑丽娟 刘治兰 俞根妹 袁雪芬 龚怡 张仁逢  邓玉珍 钱会珍 张金珍
姚桂芬
三,徐州知青
男知青:吴春德 吴信平 权学法 曹四毛(外号)
女知青记不起了。
四,连云港知青记不起了。

五、总场知青 邱方庭 邱会庭 邱秀庭 沈家豹 石启元 何启明 顾宝玉 张国良 张克勤
徐缓 陆春茂

六文革前的老知青
侯欣堂 曹雪芬 李隶华 季慧芝 陈馨民 章家良 徐桂凤 张玉华 钱云龙
王道生 陈连顺 董树良 左洛其 王凤英   张锡平  许琴英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5 09:54
31连男女知青之间后来结成夫妻的名单据回忆和考证,知青们后来已熬不住寂寞的单身生活,看到有少部分知青在农场结了婚,也蠢蠢欲动起来,明的恋爱关系很少,可能暗中已有意思的多,特别是1971年来了一批苏州吴县知青,年龄比我们小,且女生有十来个,成了大龄男知青的追逐对象。回城后,我们连队后来知青之间结成夫妻的有:
1夏生荣.张金珍  2余家烨 过士心 3单伟荣 朱静英 4许亚明 姚桂芬 5李运生 孟帼英 6蒋亚新 徐全 7王厥昌 龚怡  8丁振珊 钱瑾芝  9李荣源 顾美珍
10 胡金初 张敏杰 11任馨 周逸  12顾文良 周亚倩  13 杨瑞基 陈廼凤                   14王志鑫 邓伟伦 15韩国玲 郁建辉(老军工儿子)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5 09:57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6-7 10:09 编辑

连队知青故事   (1)                                      一,起程
1969年3月1日,江苏无锡市近四千名初高中未毕业的年轻人在西门桥堍的码头上登上了一长溜运猪用的60吨铁驳船,船仓里铺着一层稻草。我们要到的目的地是还不知道在那个天涯海角的苏北沿海的一个叫着“淮海农场”的地方。因为之前听到的消息是要把我们68届学生送到荒无人烟的内蒙古戈壁滩去插队,我们和我们的家长着实惊慌了几个星期。后来说是到苏北农场里去,据说农场马上会组建成“生产建设兵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报名,家里成分不好的学生还不让报名。
起先,一只船上安排两个班级的男生或女生,大概40人左右,学生们在船上各自铺上自己的被褥后,因为今后可以脱离家长的管束,和同学们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还感到很高兴。运河两岸和西门桥上站满了来送别的家长、亲戚、兄弟姐妹。桥上和沿岸彩旗飘扬,树上挂满了关于“上山下乡”的宣传横幅,还有锣鼓喧天!
上午9点钟左右,岸上的高音喇叭喊了“船马上要起航了,请还在船上的送行的家长离船登岸!”这时候,船上的学生和岸上的家长一齐哭起来,大声的反复的嘱咐,挥手、挥手绢道别。
我们当时才十八、九岁,男生哭的人不多,船起航时,一部分女生嚎啕大哭起来。我们男生还取笑女生“哭什么?!这些个小姑孀!”
船队渐行渐远,我们的知青生涯从此开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6-6 07:50
壮丽青春献淮海,
农场回忆写出来,
名单列支大家忆,
先从下乡起说开。

作者: 无锡知青    时间: 2014-6-6 14:37
楼主一定是无锡知青了,记得这么多知青名字很不错。你们到农场算是幸运的,去农场,当时是照顾68届的,我们66届就苦不堪言了,也是乘着这些运猪船,上面盖着油布,不知道走了几天几夜,到了苏北那荒无人烟的地方,遍地荒芜,白花花的冒着烟碱,一道又一道的河,上面没有一座桥,靠小船摆渡过河,就这样我们过了三次河,夜色朦胧,才到达那个让我们蹉跎了十年的村庄,生产队腾出了唯一的一间学校教室,让我们暂住。那个地方没有石头没有木头,因此房子是土墙、土坯、芦苇、茅草建造而成的,唯一做房梁的是外地运来的毛竹。半年后我们建了知青房,为建这知青房,我们帮着拉纤,用船从外地草滩运回芦苇和茅草,晚上是蜷缩在草堆里渡过的,从三级站买回计划木材,我们帮着拉大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总算知青房落成,从当地农民看,这样的生活这样条件已经是非常非常好的了。
我们男生还是比较能够吃苦耐劳的,生活上也能自立自理,隔壁生产队的几个女生就惨了,日夜愁眉苦脸,下田不会光脚,怕蚂蟥,生活上不会做饭,烧大灶把她们坑苦了,饭锅浦了竟然用两只手死死压住锅盖,越压越浦,草烧不着,使劲用嘴吹,结果把头发都烧了,真是好气又好笑。我们如此坚持了2年生产队的劳动后,大多数知青都回无锡啃老骨头了,能坚持在农村的,有的做了民办教师,有的成了赤脚医生,有的走门路上大学或被当地招工,当时知青前途渺茫,直至无锡市分批来招工回城,知青把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这个贫穷的苏北农村,至今想起来犹如一场梦,终身难忘!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6-7 08:16
无锡知青去插队,
苦难青春在苏北,
想起当年受的罪,
看到文章感慨堆。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7 09:47
谢谢龙行天下大哥的点评!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7 10:04
谢谢“无锡知青”网友的跟帖!问好大哥!是的,插队知青的境遇是比农场苦,我们还有每个月15元的工资、吃38斤粮食。但插队比较自由,如果家里负担得起,一年可以在城市待上半年也不要紧。我们后来变成生产建设兵团,除了一年15天的探亲假,平时不能轻易回家。知青曾经用“母病速回”、“奶奶病危”、甚至“二姨妈死亡“的电报骗取请假的”战术“,也被领导识破。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7 10:08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6-7 10:11 编辑

接前”知青故事“:(2)
      船往北边开去,中午时分天上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飘越大。
    我从没出过远门,红卫兵窜连时我因为身体不好,且不是“红五类”,没有到过无锡以外的城市,连上海、苏州都没去过,这次下乡北漂,权且当是乘船旅游罢了。
一路上,船上每天供应一顿中午的午饭,是学校带队老师带的白馒头,在每只船上的船老大那里蒸热了发给我们,每人两个。早饭和晚饭各人吃自己带的糕点、冷饭等,船老大24小时供应开水。天擦黑,浩浩荡荡的好几个船队开进了长江。啊,长江!十几年前,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摧枯拉朽似的解放了全中国!今天我们红卫兵渡江北上去“屯垦戍边”保卫祖国边疆!有同学带头唱起了“长江滚滚向东流,葵花朵朵向太阳——————”我们都一腔热血要去农村战天斗地“闹革命”啦!
    “江猪、江猪!”有同学上了船老大的驾驶舱,看到了“江猪”——大概是江豚在江水里翻腾,不少人都爬上了船头看那翻腾的江水和时隐时现的江豚。睡觉还早,同学们回到舱里后,邀请我们西新初中带队的欧阳克湉老师讲个故事,欧阳老师说那我就给你们唱个歌吧。他是教我们俄语的,就用俄语唱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是一首很好听的“苏修”的歌曲,平时是不可以随便唱的,唱了会“犯错误”的。1969年的3月,正是我国和“苏修”在珍宝岛剑拔弩张的时刻,我们听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静候珍宝岛传来佳音。结果,3月4日晚上,我们在淮海农场码头“登陆”时,正是珍宝岛上的“孙玉国”他们把苏修打得一败涂地的时候!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7 10:14
接知青故事(3):

从我们的城市到苏北的400公里处的淮海农场,现在驾驶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跑,化4个小时就能到,而那时用船在河道里飘最多也3个整天72小时也就够了。我们的船队为什么用了4天呢?原因是无锡的船老大从没跑过苏北线,不熟悉航道,又下着大雪,在盐城、建湖一带的里下河里迷了路,在水网里绕来绕去多耽搁了一整天。我们终于在3月4号晚上11点左右到达后来被称为“第二故乡”的目的地。
   总场位于江苏射阳县六垛镇,苏北灌溉总渠旁。知青的船队到了,仍飘着大雪。码头上顿时热闹起来,因为那时整个农场还没通电,码头岸上悬挂着好多汽油灯、桅灯,还有各分场来接知青的拖拉机射出的灯光,昏昏惨惨的。我们稀里糊涂的拿着行李,丢到各自分场的行李拖拉机里,又爬上了去目的地的拖拉机,昏天黑地的被颠着、兜来兜去地拖到了目的地。黑夜里,影影绰绰的平房、像鸡窝似的小锅棚影子,令我们这些一腔热血的“红卫兵”心里凉了半截,这就是我们今后生活、战斗的地方?!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7 10:16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6-7 10:19 编辑

接知青故事,(4)
   下乡第一天的记忆
    那天我们到达农牧队已经是深夜,拖拉机一开进农牧队,就听见几声炮竹声和几声狗叫,队长和几个老军工把我们迎进了有汽油灯亮着的、散发着“酸馊气”的食堂。“已经等了你们几天了,欢迎红卫兵小将!”姓顾的队长笑着说。队长叫什么名字已记不清了,只知道老职工私下里喊他叫“顾大头”。
    到现在才知道,叽叽喳喳 同车到达农牧队的一百多知青中有无锡市二中、七中、工读初中和我们西新初中的学生。炊事员徐德胜结我们每人自带的饭盆里打了米饭和一勺肉片豆腐粉条汤,“这个汤是昨天就烧好了等你们来的。”老徐歉意的说。酸馊味就是汤里散发出来的。
   

老实说,那个夜晚的米饭和羹汤是农场连队最好的饭菜了,比起我们后来天天吃的玉米饭、玉米粉窝窝头,咸菜汤、韭菜汤那就是特别优待的“接风”宴了,所以40多年过去,印象特别深刻!
吃好晚饭,正好运行李的拖拉机也来了。我找到了自己一只小皮箱、一个打成行军包似的被褥捆。“弟兄们,睡觉去吧!”我带着我们班11位老早就分好组的男同学,跟着一位老职工,踏着雪来到我们的宿舍,是队里养猪猪舍的隔壁一间15平米左右的房子里。一下子来了一百多知青,为着我们的到来,队里事先已经把所有仓库、破旧的草房腾出来。用树桩、柳条筢子、芦席做好了通铺床。我们11位18、9岁的“汉子”紧挨着,各自铺上自己4、5斤重的一条被子,在零下10度、没有热炕的房子里(徐州以南都不烧炕)呼呼地睡着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6-8 09:08
满怀激情飘四天,
夜泊第二故乡边,
昏头涨脑到营地,
简陋住房凉一片。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9 09:32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6-9 09:35 编辑

龙哥辛苦,请注意休息!



u=3067649534,783607231&fm=23&gp=0.jpg (26.11 KB, 下载次数: 9)

u=3067649534,783607231&fm=23&gp=0.jpg

u=3067649534,783607231&fm=23&gp=0.jpg (26.11 KB, 下载次数: 6)

u=3067649534,783607231&fm=23&gp=0.jpg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9 09:41
知青故事,(5)
第二天下午,顾队长召集我们知青开会,向我们解绍了淮海农场的情况:“红卫兵小将们,我们是1952年建立的军垦农场!像你们一样,我们老军工都是在18、9岁的时候服从毛主席的命令,跟着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零二师的师长温玉成从抗美援朝的前线集体转业到黄海之滨来屯垦戍边的!我们总场还矗立着刻有毛主席当年命令的石碑,今天你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也来到具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屯垦戍边闹革命,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完成反帝反修的革命事业,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后来我们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零二师原是江苏地方部队,人员主要是南通、海门、启东的,1951年底开到鸭绿江边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哪想到1952年朝鲜战场形势好转,就被毛主席一道命令改编成“农业建设第四师”,放到苏北沿海来屯垦戍边了。    102师师部和以张振华为团长的一个团就在江苏射阳六垛这地方开垦了约四万亩海滩地,另有二个营在射阳的千秋,滨海县的八滩开垦了临海、滨淮两个农场。     我们农牧队有8个“条田”,800多亩耕地,种水稻、棉花、玉米、小麦,还有养猪、养鸡鸭鹅的任务。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9 09:47
原在同一连队的知青“少尉”在加拿大看到我的帖子,他说:

双无兄记忆有误。
3月4日到红卫农牧队的只有二中一个班级,五七初中半个班级(男生)。
七中第一批是去的五图河,因为五图河人满为患,后面的人就来了淮海。他们是3月下旬才到的农场。
工读初中的学生更倒霉。工读初中是4年制,68届是64年入学的那批学生,3月4日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淮海农场红星分场。65年入学的那批学生应当是69届,69年4月1日九大开幕后,学校说向九大献礼,把他们统统赶到了我们农场。跟他们一样情况的其他厂办工读初中(人民印刷厂工读初中等)的学生后来都留在城里,安排了工作。他们是4月中旬才来到农场的。他们的家长对学校十分痛恨,丁云英的母亲说她看到那个学校就要诅咒,恨不得那个学校倒到体育场河里去。
<!--[if gte mso 9]>  <![endif]--><!--[if !mso]><![endif]--><!--[if gte mso 10]> <![endif]-->


作者: 青春记忆    时间: 2014-6-9 16:31
改版了,原来的文章还有吗?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6-10 08:30
农场历史很光荣,
主席命令保留中,
知青继承先辈志,
开创新业从头弄。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16 09:41
青春记忆 发表于 2014-6-9 16:31
改版了,原来的文章还有吗?

回复青春记忆:
    哈哈,我们原来在老网“寻亲觅友”栏目的“知青名单”的文章还在,但已不能再发帖。老同学,到这里来发帖吧,很希望您把当知青时的“记忆”文章发来交流。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16 09:57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6-16 10:08 编辑

知青故事   (6)民以食为天
   
  a,蛋炒饭     要适应农村的生活,什么都要从头开始。说要适应生活什么问题最大?   就是吃饭 , 吃了两天的大米饭,第三天开始就“招待”我们吃“黄澄澄的蛋炒饭”!中午食堂里打给我们的是玉米碴烧的饭,黄澄澄的好香啊!饭很硬,使劲嚼吧,老疙瘩咸菜汤就饭。连吃了几天,城市里来的学生们就咽不下了,吃一半撂一半,纷纷向食堂提意见。“鬼叫,鬼叫!春天,青黄不接,能有玉米饭吃就不错了,看看周围农村的老百姓,天天吃野菜糊,山芋干都没得吃!”事务长操着如皋口音向知青们解释着。“玉米饭嫌硬,咱们蒸窝窝头!”晚饭、大家就尝到了玉米粉做的窝窝头,形状像圆锥体,上面尖尖的,底里有个洞。嗨,好像要软熟些,韭菜汤下窝窝头,还行,比“蛋炒饭”容易咽下去。               
  b,大卷子    等到麦子收割后,面粉代替玉米成了主食。食堂里就做“大卷子”供应。“大卷子'就是长条型的白馒头,方形大蒸笼有多宽,这“大卷子”就有多长,一条馒头往往有二、三斤重,切成约二两一个卖。那时我们拿的是农工工资15元一个月,吃38斤口粮。年轻人在发育头上,体力劳动消耗又大,计划着吃饭,下顿接不上上顿,老觉着饿。前几个月让玉米碴饭、窝窝头还有咸菜汤刮得肚子里没油水,看见今天晚饭有“大卷子”卖,个个争先恐后地淘出饭票,抢购!我也买了一条 约3 斤带回宿舍,到晚上9点钟,一条“大卷子”掰啊掰的都吃光啦!吃得饱饱的,“赛过活神仙!”美美的睡到凌晨5 点,突然感到饿得难受,醒了!哈哈,原来我的胃超负荷工作了一晚上!




u=2789312056,1821227701&amp;fm=23&amp;gp=0.jpg (23.43 KB, 下载次数: 6)

u=2789312056,1821227701&amp;fm=23&amp;gp=0.jpg

u=2569053898,3978081611&amp;fm=23&amp;gp=0.jpg (13.61 KB, 下载次数: 9)

u=2569053898,3978081611&amp;fm=23&amp;gp=0.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6-16 10:58
碴子形似蛋炒饭,
吃得太多难下咽,
改成窝头渡春荒,
麦收过后长条馒。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6-22 15:55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6-22 16:05 编辑

知青故事(7)挖土吃粮
     说知青故事怎么先说的是吃呢,嗨,没出息!应该先吐吐苦水啊,知青上网一开始都是把积了几十年的怨气吐一吐、把过去受的累、怎么样要死要活的苦经历倾诉倾诉啊。想想也对,苦尽才能甜来呀。开沟挖土方是我们学习农活的第一课。
  我们是大雪天到的农场,零下10度,冰天雪地的,一开始天天打扫卫生,铲雪啊,参观连队的猪圈、牛棚、磨坊、晒场、条田。大田里的麦苗在雪里透出绿色。过了几天,雪慢慢化了。排长领来了一色的新大锹,月牙形的锹口很锋利,发给男生。还有抬泥用的箩筐、扛棒,发给女生。“今天起去开排水沟。”排长把大锹像扛枪一样扛在肩膀上,左手拿着一把木“公尺”,走在前面。我们也扛着大锹、抬着箩筐像战士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地头。
    雪虽然化了,可土还冻着,敲上去硬帮帮的。排长先给我们放样,怎么撬冻土、怎么开垄沟,怎么甩土。后来又教我们铲坡、怎么拍沟堆。分成小组,男女搭配,男生挖土,女生扛。记得一锹土挖得最大的有老知青张锡平、新知青孙煜良还是夏生荣?每锹土大概有80多斤,两锹土放进筐里,压得女生肩膀生疼,后来见了他们都避之不及。
   我们那时所干的就是农村的冬春水利建设,冬春季,年年都安排这样的挖土方工作,不开新沟就挖东沟填西沟。队里每年都把挖土方的立方米数报上去,可以有一些粮食和奖励金批下来。有时还搞全分场的水利“大会战”,那场面往往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人人竭尽全力,个个争先恐后。挖到河(沟)底时,哪怕沟底是一层薄冰,也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赤脚跳下去、跳下去!尽管冰冷刺骨,还是坚持下去、完成任务。寒从脚起,不少知青年轻时的拼命举动,导致后来的关节炎、风湿性心藏病等疾病,受累终身。



我们连队的磨坊!.jpg (88.65 KB, 下载次数: 1)

我们连队的磨坊!.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6-23 07:12
冰天雪地挖土方,
年年会战岁岁忙,
换些粮食与奖金,
青春拼搏老来伤。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7-2 15:00
知青故事(8)
合理密植
    为改良晴天白花花一片的盐碱地,队里已经种了几年水稻。我们去了还是“按既定方针办”,我们也从头学起种水稻。
    记得二中的高中生沈旦光首先参与了水稻的育种、育秧工作。插秧之前、如泡田、耕、耙、平整等一系列前道工作中,黑皮(陈连顺)他们耕作班是最苦的,天天驾牛在水田里耕、耙,弄得浑身是泥,把一块块秧田弄得像平面镜一样,阳光下闪闪发光。
    开始插秧了,清晨天还没亮,就赤着脚,裹着用稻草绳束着腰的旧棉袄,懵懵懂懂地走在滑腻腻的田埂上,我有几次摔进了旁边的浅水沟里,一付狼狈样!我们以班为单位,起好秧,站在田埂上,把一把把秧苗远远的、匀匀地甩在水田里。然后纵向拉好秧绳,间距相等,一行一行的。排长要求我们每行横向插6棵,纵向退后插,每公尺11-12棵。半天插下来,腰都要断了的感觉,苦啊!!关于种田,伟大领袖有一个“八字宪法”,现在隐约记得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
        这几个字。其中“密”是指“合理密植”,哈哈!我们插的秧是要受连长检查的。第一年插秧,规规矩矩,我们自己带了钢皮米尺,自己检查,每米不到规定的颗数,自己补插上。到了第二年就运用“最高指示”,有人喊一声:"合理密植"!于是在秧田的两头约两米的距离,按照规定每米插11-12棵稻秧,连长从田埂上跨下水田,用木公尺一量,完全符合规定!而我们知道,当中检查不到,插的秧就稀了!分糵时一“封行”,就是一样的啦!
  小青年为提前完成任务,少数人还有如拔草、除草“猫盖屎”,撒化肥、喷农药任务太多,就“撒一半,倒一半”等等不负责任偷懒的种种手法。而今现在眼目下,已不用“插秧”啦,稻种撒撒、化肥随种子一起下,至水稻成熟大部分都是机械化。嘿,科技就是生产力!我们知青是早生了几十年,忘不了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7-2 15:07
知青故事(9)
救命的液体
 我们农场的总场是在苏北射阳六垛镇,离我们连队十五里路。而我们的分场和连队却在苏北灌溉总榘北面,靠近滨海县振东镇,离我们连队约八里路。
 记得那一天是个赶集的日子,连队是放假的。小夏家里给他寄来了蚊帐,他要去镇上邮电所拿包裹,我和小朱就陪着他去,顺便也去逛逛集市。振东镇上只有一条不到500米的小街。街东头有公社的办公大院、邮电所、供销社开的几家小商店,点心店里飘出诱人的炸油饼味道,因为我们没带粮票,所以尽管馋唠唠的,也无法去买。我们那时的月工资是15元,天天吃咸菜汤、韭菜汤,肚里缺油啊!
 集市在街的西头,马路两边有卖活鸡、鸡蛋的、有卖小猪崽子、各种蔬菜的,还有卖柳条筐、小农具的等等。我们看见一边有许多人围着看什么,就挤上去看,原来是舞刀弄棒卖艺的。看了好大一会,感到肚子有点饿,一看太阳已经老高了,我说:“我们快回去吧。”小夏说:“我还要去拿包裹,你们先走吧。”小朱说:“估计连里食堂要开饭了,我们就先回去,帮你把饭打好。”小夏说:“那好吧,我随后就来。”
 我和小朱快步往连队赶,大概走了有5里多路,到了吉垛桥堍,离连队还有三里路,我饿得实在走不动了,额上直冒冷汗,头里一晕,倒在了马路边。等我醒过来,感觉嘴里咸的要命,舌头舔一舔,还有点鲜。我头一抬,看见小朱和小夏看着我直笑。只见小夏手里拿着一瓶打开盖的酱油,包裹扔在地上。“你晕过去了,给你嘴里倒了些酱油,你就醒了。”我苦笑着站了起来,搭着他俩的肩膀,慢慢的走到连队里。卫生员把我扶到卫生室,给我在静脉里推了50毫升葡萄糖。小朱和小夏到食堂宿舍叫出了张“包饭”,打了三份饭,给我一份吃下去。
  一次难忘的“出洋相”,终身难忘!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7-3 08:13
当年插秧可不易,
也有偷懒使坏极,
前往总场去赶集,
半路昏倒酱油滴。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7-15 09:40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7-15 10:15 编辑

连队知青故事(10)
赶集趣事
   “赶集去!”, 在农场时,知青们最盼望每月一次的赶集啊!我们到了农场后没几天,就打听到每逢农历的每月初十,是射阳“六垛镇”、滨海“振东镇”的赶集日,知道是当地农民交换农副产品的日子!六垛镇是我们总场的所在地,而振东镇则靠近我们分场连队。欣喜的是每逢赶集日生产队是放假的!
  第一次我们赶的是“六垛集”,离生产队十多里地,步行去才一个多小时。那天,农场各个生产队的男女知青穿着城里带来的、比农村人略微光鲜的“出客衣裳”,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大路上。不少男知青穿的从里往外翻的红红绿绿的“大翻领”,大身胚们,故意挺胸摆臂,“手臂36(公分)”,“小蛮子”的张扬,特别引起农村人的注目。“小蛮子,喜打架、会打架,咱们躲着点。”年轻的农村人在一旁告戒同伴。
     我们几个同学上午8点半左右跟着人流走到了集市。原来集市就在长途车经过的小镇街上,一条大概500米长的街,两旁大部分都是草顶平房,靠南街头有几间清水砖墙的瓦房,大概是镇机关的办公用房。街很窄,一个健壮男人一泡劲尿可以尿到路中央。两旁摆满了农民待出售的鸡鸭。

农村集市.jpg (46.32 KB, 下载次数: 2)

农村集市.jpg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7-15 10:10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7-15 10:23 编辑

赶集故事继续
赶集的事还没说完呢!
      到农场后赶第一个集,我们几个人看到街边有一家卖肉包子的小店,很多知青都拥在那里买包子。下乡半个月来,肚里油水已刮光啦,见到有肉包子买我们也 挤上去。大家都把拿着粮票、钞票的手极力伸前去,争先恐后地要买包子。店里的售货员突然喊起来“五笼包子都没了,只收到一点粮票和钱,小蛮子偷包子!”她发现有人没付钱、粮票就拿了包子从咯吱窝向后传包子。她看到满大街人都在吃包子,“不卖了,不卖了!”几个售货员急忙把蒸笼收进去,还脸红耳赤地用听不懂的当地方言骂知青。
     将近上午10点时候,发现街上乱哄哄的,原来是一帮男知青追着另一帮男知青大打出手,有人已经“头开花”,满面流血!精力旺盛的年轻的“红卫兵”在城市里打惯了群架,到了无人管束的农场,还是帮派林立,串来串去的找人打架!各个学校都有喜欢打架的“大身胚”,带着一帮小兄弟寻衅滋事,好像梁山好汉。
      如果加入了知青打架群体,为了讲义气,那么靠微博的工资和定粮是远远不够的。在连队,来了一帮朋友,必须到食堂打一大脸盆饭和一大脸盆菜。酒是没有的,但必须预备好香烟。那时没什么好烟,8分钱一包的“大铁桥”是常备的。要是有2角钱一包的“华新”牌香烟待客,那是很有了面子。香烟不是从上面拆开一支一支派发的,豪气的做法是从烟包的旁边撕开后把香烟全部倒在桌子上,让好汉们自己拿了抽!经常来朋友,经济就捉襟见肘啦!




好汉喝酒!.jpg (25.32 KB, 下载次数: 2)

好汉喝酒!.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7-16 11:44
初次赶集兴冲冲,
包子老板脑袋痛,
打起群架太可怕,
招待成本不够用。

作者: 千帆过    时间: 2014-7-23 21:00
    无为无畏笔下的知青故事人物鲜明情节生动,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知青众生相。如今当年的小知青都已步入老年了,愿他们都能有个健康的身体,平和的心态,平安的过着后知青生活。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7-24 07:23
祝福大家!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1 15:27
千帆过 发表于 2014-7-23 21:00
无为无畏笔下的知青故事人物鲜明情节生动,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知青众生相。如今当年的小知青都已步入老年 ...

千版主,谢谢您的关注!迟复为歉,青春回忆,其乐无穷啊!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1 15:29
龙哥吉祥!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1 16:50
知青故事(11)
兵团情结
  假如你要问在农场待过的知青他在什么农场蹲过,他们或许还能告诉在什么什么省、自治区哪儿农场务农多少年;假如你再细问在什么分场,什么生产队工作过,知青们都会直接告诉你在什么什么省生产建设兵团几师几团几营几连待过。而且跟你说兵团建制的时候眼睛里会放光,脸上会露出自豪的神情。啊!兵团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大概在1969年11月,原接纳大批知青的各地农场(包括原来一些劳改农场改建的知青农场),全国组建了12个生产建设兵团。原来农场变为部队编制后,确实带来了新气象。一般是一个农场为一个团,各分场部变为营部,原生产队变为连队,再下是几排几班。各省军区派现役军人到团部、营部。任团长、政委,营长、教导员。连里是不派现役军人任职的,由原生产队长或组织部门调配人员任连长、指导员。各连还一本正经地配齐了卫生员、文书、司号员、司务长等,加上保管员、会计组成连直属班。当然从连干部到战士,都不穿军装,好在那时的衣服大多数都是蓝、黑色的,哪个知青穿了一件旧军装,就已经很神气了。
  在营部开过成立大会第二天,早晨五点半,司号员吹响了集合号,我们懵里懵懂急忙爬起来,拿着“红宝书”急匆匆跑到连队的大路上列队。队伍里有知青,还有40岁左右的老军工、家属工,队伍参差不齐,知青们都暗好笑。我们那一身农民打扮、头上戴着黑色纱线老头帽的连长大喊一声“出操!”大家就跟着连长喊着“一、二、三、四”往红卫大桥那里跑,一路过去,各连都在出操,煞是壮观!
  连长训过话后就说要发枪,他说“军人们,今天发枪!”停顿了一下。“每个人一支————不可能,两个人一支,——————也不可能,三个人一支————是可能的,不过,——是木头的!”大家哄堂大笑。结果,只有每个知青排发到了十支练刺杀用的木头枪!后勤排是没有的。连长抬头一看,原先集合人员上班敲的钢质的拖拉机刹车园板还挂在树枝上,就命令司号员拿下来“今后吹号了,不用这东西了!"
  成立兵团后,知青们很高兴的是,发下来的信封上红红的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的落款,多神气!今后再也不用写难听的什么农场落款了!寄信回去也好看些。还有,回去探亲,连里文书还到营部为我们开二师十团的“通行证”,回家的路上,乘车、住店都挺神气!每个连还为每人做了一张小木凳,写上编号,开会时分班、排坐开。
  虽然每天还干着原来一样的农活,农场周围的老百姓(农场职工对附近农民的称呼)仍然叫我们“小蛮子”,但我们自感是“准军人”,组织性、纪律性明显加强,每次水利“大会战”,寒冬腊月,红旗招展,各连捷报频传。组建兵团头几年,知青们还心怀革命理想,崇尚革命英雄主义,看重兵团战士的名义。林彪事件以后,知青们陷入了傍徨。1974年5月中央撤销了12个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了农垦局农场系统,敲铁板的声音又响起来——“铛铛铛铛铛----".但无论是知青还是老职工仍然把所在连队沿称几营几连。老知青们回访“第二故乡”时,仍把现在的总场、分场叫“团部”、“营部”,把原来自己待过的知青点叫“我们的连队”,这就是农场知青至死不渝的“兵团情结”!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2 08:03
兵团情结特亲切,
感觉自豪名声显,
至今仍然喜此称,
实际没有多少年。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3 16:50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3 16:53 编辑

知青故事(12)连队食堂为一个知青冒烟
       到1979年3月上旬,在农场坚持了十年的最后一批知青,搞大批“病退”,迁迁户口哗啦啦都走了。还有文革前到农场的一批老知青也拖儿带女被返城的大潮卷回去了,没有如电视剧“孽债”里那样出现丢下老婆、孩子怆惶撤退的情况。无锡对知青回城的政策还是比较宽松的,后来许多老知青与当地女同志结婚的“半家户”也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日前,我听说我们连队的杨龙基是31连“最后的知青”,就去“采访”了他。大部分知青都走了,独剩下二中的杨龙基没走,因为他要等“顶替”的政策的落实,想顶替他父亲到无锡药材公司去上班。人家都劝他,病退能回去就早一步走吧,留下等顶替,悬那!要知道,那时有关知青的政策是随时都有变化的!他不听人家劝告,坚持留下来,等“顶替”。
   
      连队里只剩下一个知青,可给连长出了难题:杨龙基还要等多少时间才走?住宿没问题,知青都走了,原来好几排知青宿舍都空出来了,何况他住在自己原来的宿舍。吃饭成了大问题,知青走了,原来供应一二百知青吃饭的食堂关停了!怎么办?给点米面让小杨自己烧来吃?到老职工家里搭伙?知青十年来都是吃的食堂,不会自己烧饭。搭伙又不现实,人在这儿,又不能不管,连长犯了难。请示上级吧,上级总是有办法的。

   上级很快就给了明确指示:各连都有这个情况,(比如原来在我们连的知青陈克勤这时也在河南33连与常熟籍的女朋友熬着呢)这是有关知青政策的大问题,知青在一天,食堂就要开着!
    好啦,连队就让事务长钱学先、炊事员朱广发两人管着小杨的一日三餐,厨房的烟囱为一个知青冒烟!蔬菜可以到副业田里摘取,肉、鱼等得上离连队十几里路的镇上去买,那时可没有冰箱,天气渐渐的热起来,事务长得经常去买菜。两个“吃包饭”的加上唯一的知青杨龙基,组成“伙食三人行”,哈哈,够牛吧!有一次总场场长到31连来检查水稻棉花的长势,我们连长季大炮就向场长发牢骚:“食堂用两个人伺候一个知青,什么高级干部啊!”
     后来,一批搞顶替的知青的手续都到了江苏农垦局,因为农忙,还要这些人贡献最后的力量,手续都给压在了淮阴局里,暂不办理,我说悬吧!杨龙基他们直到1979年的7月份才脱离农场,回到无锡顶替他爸。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4 07:43
无锡知青大回城,
剩下一人也关心,
两人为他开食堂,
直到最后顶替成。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5 10:06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5 10:15 编辑

知青故事(13)  洋风炉——知青的好伙伴
   
        下乡的头两年,我们因为没有自己加工食物的工具 ,只能“忍声吐气”的强迫地吃食堂里的臭咸菜汤,韭菜烧茄子等难吃的食物。大概在1971年春节探亲回农场时,有家庭条件好的知青带来了一只从华侨商店买的可以烧煤油的洋风炉,大概要二十多元外汇劵。洋风炉的出现使知青们顿悟,原来不用煤和柴火也可以改善自己的伙食的。洋风炉很贵,且买不到,于是在各连队掀起了自制洋风炉的高潮。一时 ,带来的饼干箱、食油桶等等铁皮、锡钢片、铜皮、铝片等各种金属材料被充分利用起来。更有甚者,知青胡丘还半夜爬到连长家烧饭的“小窝棚”屋顶上把做烟囱的铝皮偷拆下来。知青们用自己的智慧敲打成了各式各样的洋风炉,几乎每个宿舍都有了这种能烧火油的炉子,知青的伙食丰富多彩起来!煮饭煮粥烧鱼汤,炒蛋炒菜红烧肉!甚至回家乘包船也带上洋风炉,在船上也能吃上热菜热汤!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知青和洋风炉,咱们是亲兄弟!!



商店里买的火油炉.jpg (10.05 KB, 下载次数: 4)

商店里买的火油炉.jpg

铁皮火油炉.jpg (19.8 KB, 下载次数: 6)

铁皮火油炉.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6 07:35
众位知青智慧足,
动手自制洋风炉,
从此伙食极丰富,
并可热食在路途。

作者: 千帆过    时间: 2014-8-10 20:43
     无为无畏的《知青故事》很吸引人,无论是“兵团情结”还是“一个人的食堂”,就连那五花八门的“洋风炉”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无为无畏的知青故事让我们对江苏知青有了更深的了解,谢谢无为无畏的辛勤付出!

作者: 楚江    时间: 2014-8-12 22:32
    (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一团(临海农场)全体官兵向二师十团(淮海农场)知青战友们致敬!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13 07:25
当年战友网络遇,
相互问候好惬意,
从此论坛手挽手,
并肩欢乐度晚期。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13 15:07
千帆过 发表于 2014-8-10 20:43
无为无畏的《知青故事》很吸引人,无论是“兵团情结”还是“一个人的食堂”,就连那五花八门的“洋风 ...

谢谢千帆过版主的点评!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13 15:25
楚江 发表于 2014-8-12 22:32
(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一团(临海农场)全体官兵向二师十团(淮海农场)知青 ...

[b]哈哈,二师十一团的战友们,你们好!(是镇江知青网的楚江先生吧?并问大风先生好。)咱们自从2012年镇江一别已2年有余,我几次死里逃生,现在还经常上上中国知青网,回忆回忆农场知青生活片段。现在中国知青网改版的象镇江知青网似的,我倒还挺适应的。谢谢老朋友还记得我!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13 17:32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14 11:12 编辑

知青故事(14):初中生、高中生
    刚才在市图书馆门口碰到35年前在一个连队待过的知青、二中高中生王解放。虽然几十年不见有些生疏,但他们兄妹两在农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时,我们农牧队的知青大多是无锡68届初中生和68届高中生,虽然都是20几岁的年龄,年龄相差2到3岁,但在社会经验和知识面方面却相差许多,高中生的水平明显在各个方面要比我们初中生高出一筹。
    譬如,组建兵团时,连队里的文书、卫生员、保管员、会计等好活计都给
高中生占了,初中生只能“大田里的干活”!如连里领导家里有喜事,或连里有什么回城、上大学指标名额,高中生会送礼、找关系以改善关系达到目的
。有的高中生在那样艰苦劳动和生活艰辛的环境下,在大学招生完全没有音讯的时候,已经开始复习数理化,为将来作准备。为而初中生还懵懵懂懂不知道钻营,干农活时积极买力气,工作之余还在玩扳手腕、摔跤,谈论谁谁谁打架厉害、那个女生漂亮等等。大多数初中生一点儿也不知道将来生存斗争的艰辛!
    1971年“9、13”林彪叛逃事件以后,一部分被解放干部的子女、有关系网的知青、符合独子照顾等条件的知青陆续离开农场。没有办法离开农村的知青只能望洋欣叹。已经下乡六、七年的知青中高中生已经二十六、七岁,初中生也已经二十四、五岁,还不知道何时能脱离农村,“革命理想”完全破灭。为了那渺茫的回城希望,已经在谈恋爱的知青不敢结婚。那时高中生的唯一出路是到农场办的分场、连队中小学去当老师,以不怎么深厚的知识去教老职工的子女。而初中生知青只好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
     至于知青大返城后,原知青中的高中生和初中生重新奋斗,看能不能抓住机会。只要肯吃苦,求上进,补完高中再上大学(无论是上电大、工大、夜大或自学考试)千方百计拿到大学文凭,初中生高中生都有机会挤进“体制内”,高中生和初中生中都有人脱颖而出,(如初中生彭刚后来当到某局副局长,高中生韩国玲成为某区妇联主任;初中生周志德成为某校副校长.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14 11:59
知青分为初高中,
高中精明初懵懂,
进城之后各努力,
均有成就可歌颂。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26 11:06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26 11:10 编辑

今天我来和大家说说“无锡的面”。
        江苏无锡的主食虽然是以大米饭为主,但有相当一部分无锡人是当之无愧的“面条客”,就像我到街上“改善伙食”,尽管路过鳞次栉比的馄饨店、汤团店,还有什么时兴“麻辣烫”、“肯德基”等,我都“过门不入”,专门拣无锡口味的面店进去“撮一顿”。
    吃面是一种享受!无锡的面客是一群十分挑剔的“上帝”,他们和真正地本地风味面店老板都知道一系列的吃面“切口”,顾客提出各种口味要求,老板心领神会给予满足,叫面的过程犹如智取威虎山对暗号,不是熟客一般听不懂。无锡口味面店里下的面都是“机轧细面”,没有“阔面”。与“拉面”、“刀削面”和其他“十大名面”完全不同。
    先从面条的软硬程度说起。如面有“健”(比正常的面条稍微少煮一点时间,嚼起来面条比较“劲道”)。“透”,就是比一般的面条多煮十几秒时间。如吃我吃面一般喜欢吃“透一点”的面,假如那一天牙口不好,就要吃“烂”面了。一般年轻人牙口好,要“健面”的人多。有一天,一个出租车女驾驶员进面店叫:“煅生立直”!(一说喊“断生栗熟”),老板也精神抖擞地朝厨房里喊一声“煅生立直”!这是考验撩面师傅的技术活,不一会,服务员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煅生立直面”。看那一矗面硬硬地挑高过碗沿立在汤碗里!牙口好的那位女驾驶员赞道说:“好!嚼起来刚好不生已熟”。这是考验里面的撩面师傅的技术活!(未完待续)




u=4126666020,3689160186&amp;fm=23&amp;gp=0.jpg (25.11 KB, 下载次数: 2)

u=4126666020,3689160186&amp;fm=23&amp;gp=0.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27 08:36
无锡吃面有讲究,
自生众多奇切口,
外人根本听不懂,
楼主详介内中秀。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28 09:55
谢谢龙大哥点评,奉上一碗南方的面!


u=802857257,462690735&amp;fm=23&amp;gp=0.jpg (40.36 KB, 下载次数: 3)

u=802857257,462690735&amp;fm=23&amp;gp=0.jpg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28 09:57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28 10:00 编辑

接46楼,继续“下面”

     上次说到吃面第一个问题是对“面的烂、硬”面客有不同要求。今天介绍顾客另一个吃面个人的喜好,是喜欢吃“汤面”,还是喜欢“拌面”?
      一碗面半碗汤!喜欢吃汤面的人很讲究面汤的口味,居民周围有很多各式各样的面店,那家面店的面汤配得口味好,食客就多、生意就好。红汤、白汤还各有所好,无锡人普遍喜欢红汤面里搁一些白糖,认为糖能“吊鲜”。无论你是吃汤面还是吃拌面,细心的面店老板就会问:“可要放糖?”因为现在患糖尿病的人不吃糖,他就会喊:”一碗汤,不要放糖!”有的人喜欢吃“白汤面”,老板还会特意喊进去:“白汤面,素油!”生意好的店,老板简化喊的词,“一碗汤,一碗拌!”省了“面”字。(未完待续)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8-28 10:05
3,接49楼,
上次说到汤面,今天带大伙去吃“拌面”!
        喜欢吃汤面的人,好的是一口鲜汤。喜欢吃拌面的人欣赏的是酱香。我们这地方的拌面作料:鲜酱油、糖、麻油、葱花、榨菜末、少许蒜末,合起来熬一熬,下好的面搁酱里头拌一拌,啊,那个香!能吃辣的朋友桌上放着芝麻辣酱,辣的程度随你加。无锡人大多数人不吃辣,虽然不是蔗糖产区,但无锡人特别爱吃甜(这个口味嗜好经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弄得全国闻名!)。同样,桌子上也放着半碗白糖,糖尿病人看见白糖直摇头,而有人还不满足拌酱里的甜味,喜欢端着面碗再舀一勺糖加到面里!凡是红烧的菜,必甜。小笼包子也是咬一口甜咪咪的,酱排骨的甜更是一大特色!不喜欢吃甜的朋友觉得“腻”了吧?真如塔松朋友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吃拌面的人,面店老板也叫服务员送上一小碗葱花清汤,人性化服务,毕竟拌面干么!奇怪的是,有面客喊的是“拌面”,却又向老板要“一大碗清汤”!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u=1385336916,651570604&amp;fm=23&amp;gp=0.jpg (11.55 KB, 下载次数: 6)

u=1385336916,651570604&amp;fm=23&amp;gp=0.jpg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4-8-28 15:04
当知青时曾到过无锡,尝过酱排骨,当时就听说无锡菜很甜。不过,吃面条也要放糖,倒是看了以上介绍才了解到。无锡人口味甜真是名不虚传。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29 07:40
汤面讲究在鲜汤,
拌面得意是酱香,
无锡饮食甜居上,
糖尿病人多愁肠。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2 09:35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4-8-28 15:04
当知青时曾到过无锡,尝过酱排骨,当时就听说无锡菜很甜。不过,吃面条也要放糖,倒是看了以上介绍才了解到 ...

   谢谢麻沙老农朋友的点评!我们年轻时在苏北农场当知青时,买不到糖,从家里带一点糖也是当营养品放着舍不得吃的。如果那天觉得实在饿极了,又不到开饭时间,就冲一点糖开水喝以“点点饥”。在农场只有生病了,由卫生员开了病假条,才可以吃到食堂做的“病号饭”——一大碗鸡蛋烂糊面!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2 10:29
向31连的知青朋友祝贺中秋快乐!


u=1725017664,3606002303&amp;fm=23&amp;gp=0.jpg (33.54 KB, 下载次数: 9)

u=1725017664,3606002303&amp;fm=23&amp;gp=0.jpg

u=197104687,1377237050&amp;fm=23&amp;gp=0.jpg (28.85 KB, 下载次数: 6)

u=197104687,1377237050&amp;fm=23&amp;gp=0.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9-3 08:56
中秋快乐!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7 16:07
龙哥中秋快乐!送您一个大月饼,慢慢吃。


albumphoto.gif (681.59 KB, 下载次数: 4)

albumphoto.gif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9-8 08:11
哈哈!谢谢无为无畏了!
衷心祝愿你节日快乐!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13 11:09
接50楼  继续说吃面故事。

  
在农场吃到的面    我们在当年知青时代,不太吃到面,因为人多,怕麻烦,连队食堂一般不做面条,面粉主要是蒸馒头。只有两种情况可以吃到面:一是生病了,卫生员开出病假条,中午可以到食堂打到“病号饭”,一大盆鸡蛋烂糊面!二是休息天好朋友之间改善伙食,问老军工小家庭借来“擀面杖”,好在我们一个宿舍知青中有人会自己擀面条。在食堂里割些肉烧红烧肉,抄一大盆鸡蛋就面,大家其乐融融!     


u=3073095228,2173275991&amp;fm=23&amp;gp=0.jpg (18.03 KB, 下载次数: 9)

u=3073095228,2173275991&amp;fm=23&amp;gp=0.jpg

albumphoto.jpg (40.76 KB, 下载次数: 4)

albumphoto.jpg

u=3297397569,785729899&amp;fm=23&amp;gp=0.jpg (20.28 KB, 下载次数: 3)

u=3297397569,785729899&amp;fm=23&amp;gp=0.jpg

u=370670690,3179334807&amp;fm=23&amp;gp=0.jpg (14.75 KB, 下载次数: 10)

u=370670690,3179334807&amp;fm=23&amp;gp=0.jpg

u=316222140,1849702328&amp;fm=23&amp;gp=0.jpg (13.8 KB, 下载次数: 7)

u=316222140,1849702328&amp;fm=23&amp;gp=0.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9-14 08:08
人多面条不常吃,
病号假期方有适,
你看如今烹调术,
最后一碗多细致。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15 10:45

     继续说面的故事。——撩轻、撩重?
   各人的食量有大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店里吃面,买好面筹,搁在桌子上,跑堂的服务员几张桌子一看,大声地喊“两大一小一缺角!”那就是吃面的人中间有两个四两一碗的、一个三两的、一个二两的(一根竹筹劈去了一角、代表是二两面)。
    现在我们这里的一碗面标准是“三两生面”,每个面店撩面师傅都知道,无论是“汤面”还是“拌面",撩面师傅都是三两“一抓准”,甩进面锅里。情况来了!有人进店,跟老板说“透拌、撩重!”,老板心领神会,这面客三两面吃不饱,要的是“下得比较透一点”的拌面,还要面多一点!“透拌、撩重”,老板大声地朝厨房里喊。师傅也心领神会,一抓面三两多,不到四两的生面,丢进锅里捞出来,往早已加好调味酱的碗里轻轻地搁面。
   假如胃口小的人,可以喊:“汤面,撩轻!”那么端出来的面就是大概二两多不到三两。假如面客直接喊“二两面”,那么老板就会少收你5毛钱。
   撩轻,撩重就是关于面的多少的暗号!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9-16 12:09
面量有多也有少,
各有对称老暗号,
老板伙计都知晓,
顾客一喊就知道。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25 16:50
一个多星期了,网页打不开!今天总算可以来了,问大家好!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25 16:55
祝31连的知青朋友们国庆愉快!

u=110324849,41065263&amp;fm=23&amp;gp=0.jpg (31.31 KB, 下载次数: 1)

u=110324849,41065263&amp;fm=23&amp;gp=0.jpg

u=2844279889,3316514256&amp;fm=23&amp;gp=0.jpg (33.4 KB, 下载次数: 1)

u=2844279889,3316514256&amp;fm=23&amp;gp=0.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9-26 08:45
握手!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26 10:01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9-26 10:29 编辑

龙哥辛苦,龙哥吉祥!



u=4228155396,4115394650&amp;fm=21&amp;gp=0.jpg (55.65 KB, 下载次数: 2)

u=4228155396,4115394650&amp;fm=21&amp;gp=0.jpg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26 10:03
    在南京工作并退休的原农场29连知青郭昌继常关心咱们31连的帖子,前几天他打电话来问无锡同学朱鸿坚打官司的情况。经与朱联系,他社保关系的事省高院已受理,省高检将进行当事人之间调解,据称不日可解决。又,朱的父亲前些日子过辈就埋在我们的知青战友周志德墓旁边。这次朱家过“五七”上坟也给周坟上烧烧纸,以示知青间的哀思和纪念。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9-27 08:32
知青友谊长存!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9-30 09:49
加拿大少尉兄请浏览:
   报告您一个好消息,由周永发起的原红卫农牧队知青手机微信聊天群成立了。目前有我们连周永、陈寿平、冯建中、夏生荣、胡守义、胡金初、彭刚、姚伟明参加,并正在吸纳原农牧队知青加入,聊天好热闹!你开通微信也来参加吧!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10-1 09:08
加强联络!
晚年快乐!

祝双无兄弟双节快乐!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10-12 16:11
知青微信群,聊天好热闹!
    返城35年,原农牧队初、高中生难得碰到。自从五月份无锡召开“纪念无锡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大会”在会场遇到周永、彭刚、惠康泰后,热心的周永于国庆节前发起成立“淮海农场农牧队知青微信聊天群”一下子有8个农牧队原初高中生报名参加聊天群。30多年不见面的知青战友在群里无话不谈,煞是热闹!
     想当年,到连队食堂工作是知青们梦寐以求的事。那年代,知青们口粮不够吃,很想到食堂做炊事员可以天天吃饱饭,可那是比现在考公务员还要难的公关工作。那时谁可以进食堂工作,是连长说了算。那时知青每月拿15元农业工人工资,一般知青都是”月光族”。如果经常有朋友来交往,买的饭菜票肯定是月月入不敷出。而在食堂工作,每月扣7.5元伙食费,饭菜(包括红烧肉)管饱!我们把在食堂工作的人员称为“吃包饭的”。这次聊天群里有两个曾经的“吃包饭”哥们大揭秘,为什么打菜的老徐手那么抖抖霍霍,尤其是打红烧肉和小炒肉时 ,看好他已经打到勺子里的肉被他抖啊抖得掉回菜
盆里,买饭的我们往往是气得干瞪眼!而少打给我们的肉,他们可以尽情地吃!
     食堂里的炊事员每半年换一次,那时我们还不懂公关术,究竟怎样才可以进食堂,打探不出,只可以以“你懂的”来会意!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10-13 08:18
知青纷开微信群,
天南海北聊不停,
最多回忆当年事,
这段念到食堂经。

作者: 飞宇    时间: 2014-10-13 15:50
无为无畏 发表于 2014-10-12 16:11
知青微信群,聊天好热闹!
    返城35年,原农牧队初、高中生难得碰到。自从五月份无锡召开“纪念无锡知青 ...

哈哈!你懂得的出处原来在这里啊、、、谢谢无为无畏 朋友介绍的好联谊方式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10-23 10:31
谢谢飞宇版主的点评!“你懂的”本身就是无锡的口头语,被希望搞出“大老虎”的人借用了。还有无锡方言,你如问到某某地方去,无锡人回答您“过海面,一帕直,咂咂里头”,你是外地人的话,肯定会一头雾水!



u=3021972289,418652331&amp;fm=21&amp;gp=0.jpg (15.31 KB, 下载次数: 2)

u=3021972289,418652331&amp;fm=21&amp;gp=0.jpg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10-23 10:33
                      文革前老知青们比我们还要心酸
    最近,看了几段关于文革前老知青的“凤凰大视野i”视频,很有感触。我们农场也有1962年到1965年之间下放的老知青,他们是我们“新知青”的知青前辈。据说全国有150万之多。
   老知青之中大部分是文革前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考不上高中或者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进不了工厂的社会青年,被动员下农村的。其实所谓考不上高中、大学,是在中考或高考过不了“政审关”,尽管这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学校里老早就内定他们“不宜录取”,这对他们绝对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出身好的同学可以继续上学,而这些学生就因为“成分不好就只好下乡 ”!我们老三届是遇上“大呼隆”统统赶下乡的,没有成分上的“贵贱之分”。那时候的“唯成分论”害了多少年轻人啊!
    老知青正遇上“3年自然灾害”的后期,在农村种地也常常吃不饱,饿肚子。前些日子,我碰到我们连队当过事务长的原老知青李隶华讲“山海经”,他说在我们农场的老知青不少人一个月口粮半个月就已经吃光,后半个月靠借、赊私人钱的和食堂的粮过日子,到月底,有些知青就饿得起不来床出工,生产队里就只好帮他们管他们的定粮,每人发一张饭卡,上面印好年月日,规定早中晚每人只可以吃几两粮食,有的人还想办法在饭卡上涂改“作弊”,到食堂混吃骗喝。有些老知青上半个月是“地主”,下半月就是“叫花子”,凄惨的很。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10-24 09:22
老知青们也不易,
吃饭都是紧着急,
上半月时挺自在,
下半月里要讨乞。

作者: 楚江    时间: 2014-10-30 16:06
无为无畏,楚江向您问好!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欢迎您再次来镇江做客!无锡11月7日将召开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了。领头人是叶建军。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10-31 09:05
楚江 发表于 2014-10-30 16:06
无为无畏,楚江向您问好!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欢迎您再次来镇江做客!无锡11月7日将召开无锡市知青文化 ...

祝贺无锡知青!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10-31 10:07
楚江 发表于 2014-10-30 16:06
无为无畏,楚江向您问好!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欢迎您再次来镇江做客!无锡11月7日将召开无锡市知青文化 ...


楚江兄您好!谢谢您的问候和邀请,难忘2011年镇江之行和兄弟之情。得知你们在镇江矗立的泰山石知青纪念碑,丰功伟绩啊,我表示热烈祝贺!欢迎你到无锡来 !

作者: 楚江    时间: 2014-10-31 15:10
无为无畏 发表于 2014-10-31 10:07
楚江兄您好!谢谢您的问候和邀请,难忘2011年镇江之行和兄弟之情。得知你们在镇江矗立的泰山石知青纪念碑 ...

勒石留史,千秋对照,不可覆辙,警示后人。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11-1 07:53
知青纪念石----永久的留念!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11-1 16:51
我们已到了谢幕时刻了吗?
  一,他是谁?前段时间,我把一叠回第二故乡的照片寄给农场的老军工后,不放心,打了个长途电话过去,问照片有没有收到。接电话的是老黄的女儿,当年十一、二岁的黄霞今年也已经54岁了。电话里有一个男青年问:“妈,是谁?”“是知青!”我想,一定是小黄霞的那位在省羽毛球队的,我们这次去“探亲”未谋面的他的儿子了。知青是谁?只有他外公和他妈妈知道这群人的情况了。

  二,与农民工聊天。吃过晚饭,在运河边的小公园溜达,遇到一个说我们曾经下乡在苏北那地方的方言的中年男人,一问,果然是离我农场不远的江苏滨海正红公社人(解放前有一个叫顾正红烈士的故乡),回城35年了,我还能听得懂“第二故乡”的方言,有些常用语我也能说几句,譬如把“对不对”说成“都不都”、把“药片”说成是“丸子”、把老母鸡说成是“老鸣子”等等。没过几分钟,他就视我为老乡!他今年42岁,来我们的城市做“绿化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我问了他种田的事,他告诉我如今农村只有老年人在家种田,种水稻也不用插秧了“就把稻种和化肥、除草剂一起撒进稻田里,收割时,用小型联合收割机割下稻穗就行”。问他知不知道知青的事,他摇摇头“不记得”。我很失落,可一推算,我们下乡已经45周年了,那时他还没有出生,尽管我们在农村近十年,插队知青大多数没过几年就走了,当然对“知青这个怪物”没有印象。
   虽然现在知青当着政,可中年以下的中国人对知青这回事已浑然不知.但1700万曾经的知青,尽管已“垂垂老矣”,大部分还不肯忘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知青网的兴旺,说明我们还不肯谢幕,我们绝不谢幕!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11-2 09:13
时移势易年代变,
一代新人纷纷现,
不知知青为何物,
听起介绍像问天。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4-12-7 09:57
知青时的读书经历
     文革开始,我16岁,读初一。到1966年大考前夕,上面宣布“革命啦”,不用大考啦,我们欣喜若狂。哪知这一“欣喜”,耽误了我们一生!
    1969年3月 我们68届初中“未毕业生”,和全国6届1600万初高中生,被时代的大浪席卷,以“知识青年”的身份,被下乡!!因为喜欢鲁迅,下乡时仅带了一本他老人家的“杂文集”。艰苦的劳动之余,在晚上闲聊得够了的时候,就着煤油灯懵懂地体会鲁迅杂文的犀利,睡梦中梦见自己在“痛打落水狗”,笑醒了。
     在那除了“四卷”雄文和八个样板戏之外的其他书籍都被禁读的年代,读到一本好书,犹如久旱遇甘霖,沁人心肺!不知在哪儿弄到了一本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半懂不懂地看下去,原来是革命加“三角恋”。还有一些激励人生的话,倒似阳光射进心田。“没有了,斯契潘!”这句话,是苏联作家绥拉菲靡维奇《铁流》中的一句话,一直萦绕我几十年,可能是战争的场面太残酷留下的烙印。
     有一天,老军工排长黄成龙到我们知青宿舍里,看到高中生夏伯言床头放着的法文原版马克思、恩格斯的硬封面书,拿起来就说“这个大胡子外国老头的书,封资修,抹收!”,夏兄连忙拦住说:“你是共产党员吧,这是你的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写的书,你别胡闹!”,大概黄排长听说过这个姓马的人的名字,就一脸歉意地终止了他的“革命行动”。
     在毫无希望的年代,我们宿舍几个初中生受到高中生夏兄的影响,凭兴趣自学起来。我因为体弱多病,自学中医、针灸,背“汤头歌诀”,什么“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还有西医里的“高分子、低分子”把他们自学数理化的同宿舍知青笑死了。我也从精通历史的夏兄那里听说了什么“赫连勃勃、姚弋仲等晋代人的名字”。我学医的,首先在1974年当上了连队卫生员,脱离了大田劳动。恢复高考以后,我们一宿舍7个知青,6个人考上了大学。
    “有追求,就会有希望,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现在常对我儿子说这句话。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12-8 07:34
当年文革风云起,
读书之难数第一,
千方百计来自学,
充分准备希望寄。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1-3 10:43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5-1-3 11:14 编辑

新年好!祝龙大哥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u=3920858861,3980291528&amp;fm=23&amp;gp=0.jpg (41.56 KB, 下载次数: 6)

u=3920858861,3980291528&amp;fm=23&amp;gp=0.jpg

u=3576851036,3394629519&amp;fm=23&amp;gp=0.jpg (29.04 KB, 下载次数: 3)

u=3576851036,3394629519&amp;fm=23&amp;gp=0.jpg

u=2755316005,1058886538&amp;fm=11&amp;gp=0.jpg (625.9 KB, 下载次数: 4)

u=2755316005,1058886538&amp;fm=11&amp;gp=0.jpg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1-3 11:02
祝淮海农场红卫分场农牧队知青朋友在新的年里身体健康,幸福安康!


u=2368492425,4252665052&amp;fm=23&amp;gp=0.jpg (62.1 KB, 下载次数: 3)

u=2368492425,4252665052&amp;fm=23&amp;gp=0.jpg

u=3920858861,3980291528&amp;fm=23&amp;gp=0.jpg (41.56 KB, 下载次数: 4)

u=3920858861,3980291528&amp;fm=23&amp;gp=0.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1-4 08:05
衷心感谢无为无畏朋友的美好祝福!
也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心想事成!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1-8 10:40
    今天是1月8号,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39周年的纪念日。
     记得在1976年一月八号,我们因为参加淮海农场医院卫生员培训班,打地铺睡在红旗分场一个连队的会议室。那天清晨6点半,连队的高音喇叭里传来哀乐声,我们暮然从暖暖的被窝里竖起来依在冰冷的墙上倾听。原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的噩耗。
      在那动荡的文革年代,是周总理委曲求全,力挽狂澜,帮着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中国,这是全中国人民都看得到的。一棵庇荫老百姓的大树倒下了,一根支撑大厦的擎天柱倒下了,全国人民处于极度悲痛之中。
       可是那时又没有组织什么悼念活动,没过多久又每天晚上开会,追查什么“总理遗言”,我们知青远离城市,信息不通,在偏僻的农村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关于总理的追悼会、十里长街送总理、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四、五”运动等情况,一概不知。直到后来才知道些许关于“四人帮”歪曲、污蔑周总理身前事,阻扰全国人民悼念周总理的情况。
    那时,我们想,总理没了,还有毛主席撑着呢。没想到。76年9月9日,我正在连队马路上扫地,哀乐又响了!
    我的天哪!三巨头都没了,全国人民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哎呀,那一年,唐山又大地震,悲伤的1976年!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1-9 08:22
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我立刻骑了马赶往公社,本来想着怎么也应该有点动静吧,结果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碰到公社武装部长,他说没接到任何通知。“等上级通知吧!”他说。结果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队去了。当晚写了一篇日记算是祭典了一下。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1-9 09:50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5-1-9 09:53 编辑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1-9 08:22
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我立刻骑了马赶往公社,本来想着怎么也应该有点动静吧,结果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


    龙哥好!
     四人帮后来的覆灭,真是活该!万人敬仰的周总理的丧事,竟然被他们淡化而且异化,“失人心者失天下”!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应该把它们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周总理光辉的形象彪炳千秋!

u=530347815,40151038&amp;fm=23&amp;gp=0.jpg (26.83 KB, 下载次数: 1)

u=530347815,40151038&amp;fm=23&amp;gp=0.jpg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1-10 08:32
周总理光辉的形象彪炳千秋!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3-31 09:51
好久没有上中国知青网了,颇想念网上朋友,祝大家玩得开心,身体倍棒!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3-31 10:59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5-3-31 15:54 编辑

     微信成了我的”二奶“!
    今天还没到4月一号“愚人节",今天说的话可都是真的啊!
     前阶段,时间都被新玩意“微信”夺去了,每天手机不离手。朋友圈发来信息“滴滴滴”响个不停,只要在家,在有无线网条件下,烧饭吃饭看书看电视,微信总是要看、要回的。除了睡觉,或者外出,手机微信把我整了个七荤八素,这个”二奶“可是烦哪!烦归烦,人的”喜新厌旧“本质不会轻易改变!
       这个”二奶“小巧可爱,虽然我现在玩的还是”山寨“手机,但各种功能俱全。
       ”滴滴滴,“各种信息纷至沓来,有养生的信息、有各类美食信息,各种社会动态,而各种谣言也特别多。我姓“姚”,早在我工作还没退休前,每逢什么政治运动来,我领导总要告诫我,”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我总是铁板一块地回答,“我姓姚,没得办法的事”,“我保证不造谣、不传谣就是啦”。
       手机微信很神奇,打字、对讲、视频聊天都可以。可是我这只山寨机,只有后面一个“摄像头”,视频聊天,我看得见对方的脸,我看不见对方的脸,你这个 “二奶”,让我好没面子!我不喜欢你了!好在我已经告诉儿子,让他给我换一个“4g"手机。
       嘿嘿,我60多岁正奔七,咋就不能玩玩最时髦的东西!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3-31 16:24
    假如加拿大的农友建秋、南京的郭昌继能看到,我告诉你们:
     今年三月一号,我们农牧队知青大聚会!3月7号19连知青也大聚会!建秋,2月20号左右,我在微信群上提议,今年是无锡知青上山下乡46周年纪念年,3月1日是我们农牧队第一批68届高中、初中生下乡起程日。我早就有一个夙愿,原淮海农场红卫农牧队知青回城30多年来,从没大聚会一次,是不是可以依托“微信聊天群”发动一下,搞一个“农牧队知青快闪活动”,约好了在3月1号在市图书馆门口碰头聚聚?
       结果,经过周永、夏生荣、我、胡守义几个人一联系,那天农牧队无锡
知青有34名农友来了!(未完待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1 07:45
如今生活有微信,
信息多得数不清,
最是联络更方便,
聚会战友明显增。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4-2 11:29
谢谢龙哥的点评!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4-2 12:10
接上篇
    建秋,那天来参加“闪回农牧队”的我连知青有:
姚桂芬  钱瑾芝  沈小芬  陆美娟 周亚倩   李令华   封芝芳  陆晓崚   邓伟伦
许亚明  沈旦光   姚伟明  陈寿平  丁振山   胡守义   夏生荣   李运生  周荣
钱均鑫   马骥高   韩金松   何用坤   彭刚    范小毛    杨龙基   沈家豹  林惠民
仲济阳   李荣源   邱会庭  王启东  朱鸿良  张一中
  农牧队的 无锡知青、苏州知青、总场知青,46年前曾经在食堂吃过一锅饭,好多人曾经睡在一个宿舍住过,当年都是20多岁的小青年,如今都已经是60多岁正奔七的爷爷奶奶辈啦,有的几十年没看见过,真不容易!
   建秋我们当然拍照留念,可惜你没有微信,不然,就这么一传,清清楚楚的照片就不远万里传到你手机上!
    关键是找到了失散了几十年的二邱!快去办微信吧!!!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3 08:02
众多战友又重聚,
有的数十载未集,
建议大家办微信,
如此交流方便极。

作者: 无为无畏    时间: 2015-4-7 11:23
我的帖子发了 后,非但南京的郭昌继与我通了话,还与我建立了微信朋友关系!远在加拿大的夏建秋昨晚也打来长途电话,知青群体遍布全世界,是网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可惜啊阿,建秋弟还不会玩微信,遗憾!
我告诉建秋,二邱也非常想念你他的电话是13656176823,我们打你的电话不方便 还是你跟他联系罢。另外,小朱也有事跟你说请打电话给他罢,你能看到吗祝身体健康!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8 07:38
帖子发出有响应,
当年战友来寻近,
告知其他朋友事,
期盼接洽更密亲。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