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沉浮 [打印本页]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18 17:19
标题: 沉浮
本帖最后由 枪神 于 2015-3-18 17:21 编辑

    受广西贵港市知青简毓骐之托,代发他的知青经历纪实文章——《沉浮
    简毓骐1945年生;1964年8月高中毕业;1964年10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报名上山下乡;1964年12月18日,到贵港县附城公社东北大队插队;1968年元月,被抓关押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69年被转拘留入监狱;1972年9月转逮捕,月底被判10年强迫劳动,改造罪名是:恶毒攻击、极端仇视、破坏上山下乡;1979年元月,刑满之际又被以抗拒改造为由加刑三年,12月底获平凡出狱,几经周折,屡屡上诉,后经招工考试,虽成绩优秀,仍被多方刁难,最后得以分在县化肥厂工作。



                                          沉浮
                                 作者:简毓骐
                                      序   
        我是以十分沉重的心情读完了《沉浮》这部作品的。在作品中,作者以翔实的资料、朴素的文字述说了他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的经历,倾诉了当年上山下乡插队青年们那空幻的激情,虚渺的青春、遭辱的惨痛,失望的消沉,荒冢里的野骨……
        我和作者同为当年老三届(1964年、1965年、1966年)上山下乡插(建)队的一代人,同饮郁江水。
        他年岁比我略长,下乡时间比我早,是贵县(现贵港市)首批下乡插队的,且是第一个报名下乡的,因此在当年曾是较有影响的风云人物,以至时过境迁到今天,在同辈人谈起往事时,对他都还能记忆犹新。
       回首不堪回首的往事,无疑是在自己难以愈合的伤口上撒盐、捅刀,使人撕心裂肺!然作者以勇敢的精神,忍痛耐辱去揭露那段人妖颠倒的、愚昧的、惨无人性的耻辱历史,控诉那血泪斑斑的大破坏、大屠杀及惨绝人寰的“革命行动”!这不单单只是那些同命运的人及其家庭的事,而是国家民族以及儿孙后代都应认识和记取的惨痛的历史教训。
       因此说,这部作品是难得的历史资料。我们看任何东西,都想发现有价值的资料,这部回忆录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使人看后心情非常沉重。关于当年的“知青”、“文革”岁月鲜为人知的东西,在这部作品里有了新的发现!此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这部作品运笔自然,机杼独出,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着真实的故事:坐水牢、“4·12”、“4.13”大屠杀、十多年的牢狱之灾……写真事,抒真意、蕴郁实感真情。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小鬼子当年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可在“文革”中出现的一切却是自己人搞自己人,同室操戈、令人发指,字字血、句句泪,读后使人为之潸然泪下,啼血同悲,这是对历史的真实回顾,是一首人生沉痛的挽歌!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人民写的,是无法改变和抹煞得了。希望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中国一代人带来沉重回忆的上山下乡,永远值得反思;“上山下乡”的深刻教训,永远值得记取。
        同时,此书给人的启迪很多。最起码让人懂得珍惜生命,珍惜平安和谐的社会生活,让人更看清真、善、美和假、恶、丑。
       作者坚韧顽强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当知青的农村“三关”挺过,更体现在狱中的默默抗争,难不夺其志!同时还体现在能成此书的不畏艰辛的精神!作为同代人,读来心痛,亦肃然起敬!
        值得欣慰的是严冬过后绽春蕾,个人如此,国家也如此。作者在平反出狱,参加工作以来,凭着对生活的信念,对生活的热情和奋斗的活力,真诚的生活,坦诚的做人,自己把握自己,通过奋斗,弘扬自我价值。以积极、认真、饱满、热情的工作态度,不怕苦,不怕累,以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精神,八次被评为县、地区、市工会先进工作者;连续七年获广西区石化系统优秀通联工作者称号;获得过广西化工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优秀奖;全国职工法律知识竞赛二等奖;92国际化工展览会获化工部“优秀贸易交流成果奖”;参加了广西区总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同时获得了政工师的职称……作者以其工作能力,展示了作者的人生价值!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我想,此作品也可告慰那些同时代的相似命运的泉下之亡灵!
         谨以此为序。
                                                                                    阿祥
                                                                           2 0 1 2 1 0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18 17:22
本帖最后由 枪神 于 2015-3-18 17:23 编辑

                                              楔  
       在人生的旅途上,足迹既然踏出,就再也无法抹去,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
       忆往昔的岁月似水长流,一去不复返;
       忆往昔的岁月如烟似雾,难却心头?!

                                           第一章  学生时代
        对我们这一代,整整一代的青年来说,英雄主义曾经是哺育我们成长的乳汁,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滋养。纵观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没有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的青年能像20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中国青年那样狂热地崇拜领袖,崇拜英雄,渴望无私奉献,渴望通过献身,即为某种神圣目的而死来达到升华精神的崇高境界。因此,也没有哪一个时代的青年人群能像20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我们这个青年群体那样充满无比壮烈和迫不及待的殉道精神。的确,我们这一代青年,对于现在来说,当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真诚得可悲、那么热忱得愚昧、那么激动得白白浪费感情、更那么幼稚得可怜和可笑。
        从幼年时期起,我单纯的心灵就处在“毛泽东思想的雨露阳光中”。我虽然出生在旧社会,但从小到大,以我未曾亲历过的“旧社会的万恶”来增长着“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感。我耳染目濡和接受到的都是正统的教育。六岁的时候,父亲把我送进了贵县幼稚园,我的启蒙老师是梁智兰,个子小小,非常可亲。她教我演的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我在剧中扮演一个受迫害的农民;她教我唱的第一首歌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七岁我开始上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是二姐陪送我去到教室,看到那么多陌生的脸孔,心里有些胆怯,但更多的是兴奋,因为我终于能上学了。在班里我是年纪最小的其中之一个。因为解放前,穷人家的孩子能上学的没有多少个,所以和我一起读一年级时,有的已经是十二、三岁了。可能由于自己从小较聪明、伶俐、活泼,加上长有一张圆圆的胖脸蛋,特逗人喜欢,所以很得老师宠爱。我的班主任是冯惠英老师。那时,能加入少先队是一件使人感到很光荣很自豪的事情。从老师的教育中,我知道了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而红旗是用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少先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因此,每当少先队员集合的时候,我都是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们,在家里,我还背着哥哥姐姐,拿他们的红领巾对着镜子学佩戴,我企盼着自己快些长大,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1953年6月,我的愿望实现了,经申请获准光荣地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我在队旗下庄严宣誓,要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入队仪式结束后,我父亲立即带我去新广东照相馆照了戴着红领巾的相片,以纪念这个日子,并分别寄给在外地工作的三个哥哥姐姐,让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快乐。
       说起我的父亲,他不但是一个老实本分、善良忠厚、慈祥热情的人,而且他的思想开明进步、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凭着他写得一手工整、流畅的毛笔绳头小楷书,解放前在交通银行谋得一个小职员的职位。1949年底解放大军挥军南下来到广西,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国民党反面宣传的影响,不少人怕被“共产”、“ 共妻”,对共产党还抱着一种模糊、怀疑的态度,但我父亲深明大义,把我的两个哥哥和大姐送去参加人民解放军。大哥当时是随第三野战军的文工团出发,在远赴西南的行军途中,不慎扭伤了脚而不得不离开部队,后转考上湖北武汉中原大学;而二哥则考上了广西中南军政大学,以后先后在桂林廿四步兵学校、上海、河南信阳、桂林空军高炮学院任教,从戎数十载,在部队一直到退休;大姐到部队后当上了卫生兵,三哥夲来也很想去,因为年纪太小,参军当兵没有去成,后来随土改工作队下乡搞土地改革。兄姐们积极上进的思想影响了我。当时,我家大门口上挂的光荣匾与别家不一样,别人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而我家的是“兄妹参军,全家光荣”,而且当时整个贵县城,仅我们这一家挂这一光荣匾,所以我常常以此引为自豪。由于我们是军属,所以我们一家对解放大军都怀有一种很深厚的感情。贵县解放初期,大军进驻县城时,父親常常积极主动带领我们腾出房子、收拾床铺给过路的大军住,烧热水给他们洗澡,和入住的大军同志相处得很融洽,不是一家胜似一家。因此,每每进住的大军,在开拔出发时,都和我们依依惜别,还留下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有的还与我们几兄弟姐妹合映相片留念。而我父亲在1956年时还当选为镇人民代表呢!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19 08:09
家人前辈根子红,
兄姐参军全家荣,
如此教育熏陶下,
小伙入队自豪中。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3-19 13:14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生活的强者终究会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上迈着坚定的步履勇往直前~ 向作者致敬。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0 16:5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19 08:09
家人前辈根子红,
兄姐参军全家荣,
如此教育熏陶下,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0 16:53
雾梦 发表于 2015-3-19 13:14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生活的强者终究会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上迈着坚定的步履勇往直前~  ...

谢谢雾梦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0 16:55
1956年暑假,我和二姐都被选送参加贵县举办的首届少先队夏令营活动。贵县的夏令营活动结束后,又同时被选送去参加玉林地区在北流县举办的首届地区少先队夏令营活动(当时贵县一共选出12个优秀少先队员代表),二姐由于考虑到家庭经济负担太重,把这个难得的机会留给了我。对玉林地区举办的这次首届少先队夏令营活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到实地采访、拍摄、报导,为此,我还得上过电影镜头呢。所以说,从小学到中学,我得到的教育都是对革命理想和烈士先辈奋斗业绩的向往和追忆。
中学六年理应是充满阳光、充满诗韵一般的黄金时代。个性成型、世界观奠基、人生的走向确立都是在这一时期大体确立的。
而这六年,我们却是在“颂歌”与“战歌”交响回荡的噪音里长大的。1957年的“整风反右”;1958年的“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1959年的“反右倾”;1960年“蒋介石要反攻大陆”;1962年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963年,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热潮;1964年的反修斗争……我们唱着“毛主席是人民大救星”,喊着“毛主席万岁!”,学的是“三面红旗迎风飘”,读的是“台湾同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报纸有台湾的消息专栏,标题后却是令人心惊的铁丝网后的一个骨瘦如柴的孩子瞪着一双绝望凄惨无神的大眼睛……所以即使在那三年困难时期,在学校里饥不择食,狼吞虎咽般吃着那盅“无影饭”(当时初中,每餐是旧秤四两米, 相当于现在的125克,加上一汤匙酱油当菜,我们戏称之为“无影饭”)。虽然饿得全身发虚,我们也充满幸福感;穿着周身补丁的衣服(那年代每人每年仅发六尺布票,有过一年只发两尺一寸)许多农村来的同学,冬天还是光着脚板去上课,就是在这样恶劣艰苦的生活环境里,我们照样欢笑蹦跳。反右斗争、大跃进、大办钢铁、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反右倾、插红旗、拔白旗,使得我们稚嫩的精神总不断地被绷紧和叩击。一会儿红旗招展,一会儿又刀光剑影。盲目的偶像崇拜,虚渺的理想主义,亢奋的斗争激情,浸红了我们的骨髓。我们这一代是最少自主意识,缺乏个性光彩,最容易被人驱使的工具。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21 08:10
中学六年受宣扬,
英雄主义满心房,
阶级斗争时时搞,
幼小心灵常迷惘。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2 11:1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21 08:10
中学六年受宣扬,
英雄主义满心房,
阶级斗争时时搞,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2 11:18
学校里扎实的知识传授、“兴无灭资”的教诲和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雷锋精神”激励我们摒弃自我。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使我们特别容易接受党的一切宣传,包括正确的和后来被证明是极“左”的一切东西。那时候,在我们年轻的心灵中充满政治的冲动和敏感,总渴望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使自己能成为一个像先辈们一样的英雄。“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给我们年轻的心以极大的震撼。
我也不例外。要求上进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的特点。我记得在我高三上半学期临近放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去火车站接车时,一个老大娘哭着拉住我的手向我问路。她说她是从外地到贵县来看望在西江农场工作的儿子,第一次远出家门,但儿子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到来接车,她在这里人地两生, 加上言语不通,又正時值寒冬季节,衣服单薄, 盘缠己无, 又冷又饿, 不知如何是好。我听她说了情况之后,便安慰她,叫她放心, 把她一起接到我家中,烧热水给她洗,煮面条给她吃,安顿她住下,第二天又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到了他的儿子, 她临走時对我们一家表示万分感谢。这件亊我对谁都没有说过,觉得遇到这样的情况時,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去做的。后来是校长去理发,理发师傅将这件亊对他说,学校才知道,为此我得到表扬。这是一件小事,但从中可以说明我们那一代人的思想当时是多么纯洁和幼稚。
我们这一代人同共和国一样,经历的苦难很多。1958年我考上初中,当时正值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本应是“激扬文字”的我们,却少了点“书生意气”。那时,我们要忍受一天十二两(旧秤十六两为一斤)大米(因为当时粮油定量供应,我们中学生每月定量供应大米27斤,油2.5两),一日两餐食不果腹的饥饿折磨,有时甚至是用红薯,瓜菜代,缺少油腥。“小球藻”(一种绿色的水生藻类植物)是我们当时年代称之为的高级营养品,荤腥肉类,一年难见几次,以此而代之。但我们稚嫩的肩膀早早就要承受了时代、社会压给我们的重担。我们体验了上山烧炭,大炼钢铁的熔炉锤炼,刚刚十二、三岁的我们,就要挑着超过自己体重的一担担耐火泥,使尽吃奶的力气,呲牙咬齿、艰难地跋涉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从头到脚浑身湿透,分不清究竟是泪水还是汗水;我们经历过挑灯夜战,秋收抢割,抗洪抢险的冲刷洗礼,一天24小時连轴转,只有晚饭后稍微休息上一、两个小时,月亮刚爬上树稍,催命的出工哨音又吹响了。由于太劳累了,一些同学割着割着稻谷就睡着在田垄里,许多同学两腿酸痛得连拉大便时都蹲不下去了, 特别是我们年纪最小的城里出生的那几个同学, 才刚十二岁,平時在家里虽然不是那种衣来伸手,飯来张口,娇生惯养的公子少爷,但确实从小到大还沒干过如此辛苦的活儿,累得忍不住背着别人偷偷地哭了起来, 那時候,哭还不敢让别人看見,让人看見你哭,会说这是资产阶级的娇气,要挨批判的。那時各种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 ,什么“插红旗”、 “拔白旗” 等等,还常常在学生之间开展批斗,所谓表現不好的要被站在教室的中间,低下头来接受其他同学的批判、“帮助” 从这時起,小小年纪的我便开始初偿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萝卜湾码头留下我们挑矿担煤的脚印;大办农业,郊区荒地,三合乡的水塔脚下洒下我们开荒种地的辛勤汗水……我要感谢六年的中学生活,它奠定了我对艰难的承受力,也培养我有了一定的体力劳动基础。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23 08:09
学做好事不留名,
大跃进时上初中,
吃苦耐劳得锻炼,
咬牙坚持基础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3 10:41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一直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3 10:43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1964年应该说是带有关键性的一年。6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提到日程上来,其原因除了我国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以外,还与我们经济建设中日益突出的问题相关。在劳动制度上所有城镇劳动力都由国家统包统配,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城市每年不断出现的大量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的压力,使动员城镇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当时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党中央决定大量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做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和更加必要了。
1964年初,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发布指导知识青年下乡的纲领性文件。1964年,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各地也成立了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因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一项工作。《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问题发表讨论和连续长篇整版地报道了董加耕、邢燕子、候隽等人的先进事迹,从而拉开了全国性大规模、大范围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帷幕。据有关资料统计,1964年全国动员了68万多城市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下乡,其中知识青年32万多人。
由此可见,中央从一开始大规模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目的纯粹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不是什么“走革命化道路”,只不过是套之以一件漂亮的外衣罢了,宣传鼓动和实际目的根本就是两码事。但是我们都被蒙在鼓里,不知所以然。
到了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后,从而把整个上山下乡运动推到了顶峰,同时也就把知识青年下乡演变成为一个政治运动,并且期间延续了十年之久。涉及1800多万青年人,成为牵动亿万人心,影响极大的社会问题。为此,中国历史上出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从东到西,由南到北,从城市到农村、到山区、到边疆的知识青年的悲壮的大迁移!这是中国的现代文明出现的一次大倒退,使大多数人的知识退化贬值,青春虚耗,酿成了个人的悲剧,並进而成为历史和社会的悲剧,有些作品艺术地夸大了“再教育”的价值,但事实终究是事实,一切自有后人评说。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24 07:54
上山下乡历史长,
六十年代最张扬,
六四宣传规模大,
六八干脆一扫光。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5 06:5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24 07:54
上山下乡历史长,
六十年代最张扬,
六四宣传规模大,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一直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5 06:59
1964年8月,我高中毕业,虽然在高考中落选,心情曾经沮丧、失落。但由于在学校时接受了“一颗红心,两套准备”的思想教育,所以自己很快调整好了因高考落榜的失意心态,回到了街道报到。在当时回到街道报到,是追求上进接近组织的积极表现。
1964年10月,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在贵县全面展开。下旬,镇里召开了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大会。当时,我们一群高初中应届毕业生集中在街道副业场里参加劳动。动员大会的召开,宛如向平静的湖水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了很大的涟漪。在青年中,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应届高中初中毕业生,震动很强烈。在劳动时,大家议论的主要话题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晚上,大家又相约在体育场、公园里散步,谈的主要还是有关上山下乡的问题;街头巷尾,人们议论、交谈的也是上山下乡。上山下乡这一话题深深地缠绕着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青年的心,大家心里都没有一个底。他们都向我投来了征询的眼光,都想听听我的意见和态度。何去何从,在这个问题上,我也自己问自己。高考是落选了,难道真的没其他路可走?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自己难道就不可以闯出一条路来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既然是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听从祖国的召唤,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只要自己肯努力,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发出光和热,都同样有作为的。想到这里,单纯幼稚的我,心头一热,没有和家中任何人商量,自己就作出了决定:响应党的号召,报名上山下乡。并连夜奋笔疾书,向街道党支部写了一份题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翱翔》的申请下乡插队的决心书,表述了自己要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走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化道路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态度是那么的鲜明与坚决,那时心中很有一种豪气凛然的感觉。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5 07:00
我是全第一个名下插队的。由于我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而且家庭的政治背景较好,因此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的决心和行动得到街道、镇、县各级领导的肯定,把我树为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当时和我一起在街道副业场劳动的那些高、初中应届毕业生,也纷纷写了申请决心书。
为了把这次动员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声势造得更加轰轰烈烈,我原来就读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母校根椐領导的意图和布置,邀请我和其他报名下乡的同学回到母校开座谈报告会,让我们对那些年幼的学弟学妹们,去奢谈我们的思想认识、体会和决心。我和陈杰芳回到了小学、初中时的母校:县西小学和达开初中;和陈作雄、赖宝芳、冯振瑜、梁瑰琪、陆庆火、罗华生、冼荫全、韦子正等回到了贵县高中。我们不管回到那个学校,都受到了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热烈欢迎。特别是回到高中母校時,学校对我们的行动给予了很髙评价,还特意安排我们分别到各个毕业班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思想。那时,我是红了半边天的人,风头出尽,也就使我有了一种昏昏然不知所以然的感觉了。
对待我报名下乡插队的这件事情,是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的。我在外地工作的兄姐们对我的这一举动是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在部队工作的二哥简毓騊和在湖南中南矿冶学院任教的三哥简毓駰。他们除了来信鼓励我之外,在我下乡插队后,还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专程到了我插队点去看望我。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我的做法表示不可理喻,不相信。用现在的话说,认为我是“作秀”,是想出风头。因为他们认为我的家庭背景好,兄姐都是在外地工作的国家干部,共产党员,说近点,我四哥是街道文书,团支部书记,获得分配工作的几率较高,何必要下乡去受苦?其实当时我已分配在县排灌站,并已填了招工登记表,后因故需延迟,街道的领导当时也让我稍等一下,但自己下乡的决心已定,所以婉拒了;有些同学劝我说:“你这次高考落榜是一时的失误,凭你的基础较好,第二年复考肯定没问题,多给自己一次机会,否则太可惜了。”由于自己当时的头脑发烧已超过一百度,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一厢祈愿的美好前景,在那种情况下,我对任何人的意见那里还能听得进去,因而他们的好意也被我一一拒绝了,可谓是铁心已定。如果当时我能稍微冷静一点,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或许我的人生道路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可我能冷静得下来吗?如果, 如果, 但世界亊是从来没有“如果” 可说的。或许这就是命运吧?这是上天给我的刻意安棑,还是命运对我的恶意作弄?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25 07:54
上山下乡成潮流,
全县带头报名走,
有人支持有人咒,
死心塌地不回头。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6 11:02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25 07:54
上山下乡成潮流,
全县带头报名走,
有人支持有人咒,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一直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6 11:04
在64、65年这两批插队的青年中,大多数是自觉自愿要求去的。如:张若波,他是独子,修理无线电、收音机是他的技术专长,当时他已在街道办了一个无线电维修店,工作轻松舒适,收入可观。动员开始后,他积极要求下乡。当他知道第一批初定名单没有他时,很是焦急,一而再、再而三地找领导,甚至写血书來表达自己要求下乡的决心;陈方平,是刚初中毕业的小女孩,刚动过手术不久,身体较弱,街道里考虑到这一点,开始并没有批准她的申请,可是她不依不饶,软缠硬磨,街道领导看到她要求下乡的态度如此坚决,才批准了她的要求;冯振瑜,本来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脚走路不灵便,街道多次做其思想工作,但他决心不改;还有黄柳芳、黄树芳、黄柏松三姐弟,李建枝、李建爱姐妹双双请求下乡的。梁瑰琪是和我同届高中毕业的,高考落选后,他已安排到乡下小学做代课老师了。下乡动员工作开始后,不顾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挽留,积极报名要求下乡;下乡动员工作开展后,已远在南宁的卢永善立刻给街道领导发去一封电报,表明了自己决心下乡,走革命化道路的强烈愿望,成为了当时宣传的典型;在1965年第二批动员下乡时,同时还出现了姐送弟和姐弟一同上山下乡插队的感人场面,榕兴街的林士景是独子,当时正在达开水库工作,他姐姐深明大义,为弟报名表决心,送弟下乡走革命化道路;甘洪国姐弟同时下乡,一时传为佳话……诸如此类的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一年,贵城镇街道共有500多名知识青年报名要求上山下乡插队,其中经审查获准并红榜公布,到附城公社东北大队插队的60人,分属县东街、榕兴街和永明街;到石卡公社陆村大队的57人分属棉新街、西五街,贵县首批插队共117人。
由于我们这批插队,是第一年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动员上山下乡的。我们开创了贵县的先例,属于贵县上山下乡最早的,为时最长的,经历最为艰辛的一批,所以当时称我们为贵县首批下乡插队好青年。在临出发的前一个晚上,我们县东街道全体干部、团员和我们首批下乡插队青年照了个相留念。
我们首批插队的,国家每人发给安置费185元,每月供应30斤口粮和半年生活费,农具配套,每户给炊具一套,对于一些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还发给蚊帐、棉被等物。
离下乡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不知怎么的,自己的心情也显得格外不平静,是对过去的告别、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但未来又将如何呢?谁也说不清楚。当时我母亲不在家中,只有三伯母在家代照料我们兄妹三人的生活。她坐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我收拾行装,泪眼婆娑,她又一次轻声地问我说:
“你真的决定要下去了?”我望着她,很坚定地点了点头。
她说:“到农村后生活是很艰苦的,你过得惯吗?做农活很累,你挺得了吗?”
我安慰她说“伯母,您放心好了,我已经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作者: 陈建兵    时间: 2015-3-26 11:39

作者: 小洁子    时间: 2015-3-26 13:59
枪神 发表于 2015-3-22 11:18
学校里扎实的知识传授、“兴无灭资”的教诲和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雷锋精神”激励我们摒弃 ...

不仅仅是体力的基础,最主要的是意志品质,思想作风吃苦精神,那茬人后来都有出息了
作者: 闲人一个    时间: 2015-3-26 20:49
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都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即使下乡也是主动下乡,在自己心里编织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妙图画.......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27 08:46
下乡知青决心大,
基本都是自愿加,
国家安置也明白,
当然也有担心啦。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8 08:31
陈建兵 发表于 2015-3-26 11:39

谢谢陈建兵朋友的关注!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8 08:32
小洁子 发表于 2015-3-26 13:59
不仅仅是体力的基础,最主要的是意志品质,思想作风吃苦精神,那茬人后来都有出息了 ...

谢谢小洁子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8 08:33
闲人一个 发表于 2015-3-26 20:49
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都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即使下乡也是主动下乡,在自己心里编织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妙图画 ...

谢谢闲人一个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8 08:3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27 08:46
下乡知青决心大,
基本都是自愿加,
国家安置也明白,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一直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8 08:35
第二章  插队岁月
1964年12月18日,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我就要离开温馨的家,舒适的住所,投身到广阔的天地里去熔炼自己了,这是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工农相结合的革命化道路的开始,内心充满了一种纯真与激情。
这天的天气和人的心情一样,格外晴朗,一碧晴空,万里无云。
欢送大会是在当时贵县达开初中的操场隆重召开的。整个操场都站满了欢送的人群,锣鼓喧天,欢声沸扬。当然,也有人掉眼泪,初乍告别离家,亲情难舍、依依惜别是情所难免。
大会开始,先由少先队员给每个插队青年佩戴上一朵大红花,送上一顶竹编的桐油笠帽,上印有“好青年到农村去!”的字样,县、镇领导在会上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的重要意义,勉励我们安心扎根农村,树立艰苦创业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积极发挥作用。然后是下乡插队青年代表陈蝶儿代表我们首批全体下乡插队青年向领导表述了我们走革命化道路的决心。会后敲锣打鼓,列队欢送。一条大红幅“热烈欢送贵县首届插队青年上山下乡”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我们首届下乡插队的117个知识青年组成一个方队,身上背着简单行装和斗笠,腰上别着印有“好青年到农村去”字样的口盅和毛巾,大红花胸前挂,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背着背包,插在背包上的洞箫更令人起眼,在那个热烈的场合里心里热乎乎的劲头就可别提了。摄影师还为我拍了一个特写镜头,后来放大悬挂在当时的贵县“新广东”照相馆橱窗,风光一时。
欢送队伍从达开初中出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平路到汽车站坐车下乡。欢送场面规模空前,热闹非常,沿途街道都站满了群众。当我经过家门口时,看到三伯母和亲朋好友、街坊邻舍站在门口向我频频招手,我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下来,赶紧忍住,也向他们挥手致意。我在心里默默地对他们说:
“你们放心,我这只雏鹰要展翅翱翔了……”
欢送人群把我们送到了汽车站。车开动了,我们不断和欢送的人群挥手告别,当回头望着渐行渐远的熟悉的城镇街道时,脑海里突然“现实”了起来,似乎忘记了申请书上的豪情壮语。“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心头涌上一种空落落的感覚。我知道此去,既不是去旅游,也不是临时性的外出,而是背井离乡,是一辈子的大事,前路如何?归期何时?思绪纷乱,但看到其他人有说有笑時, 我赶快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大家一起放声唱起来,以驱赶自己刚才心中的那絲不快。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赤胆忠心为人民……”的歌声此起彼落。车轮飞转,歌声飞扬,热烈的气氛使路人驻目仰望。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8 08:35
到了附城公社东北大队时,东北大队在棉村小学组织群众给我们开了个欢迎大会。然后由各个生产队长迎接我们知青进队,安排住宿。我们县东街17个青年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安排在东北大队扶泗屯三个生产队。
我和陈作雄,卓群英(女),李玉珍(女)、莫洁贞(女)为一个小组,安排在扶泗一队;张若波、吴兴雄、陈可贵、赖宝芳(女)、肖杏玉(女)、黄慕贤(女)为一个小组,安排在扶泗二队;
甘耀海、林毓祠、戴书荣、陈方平(女)、颜文红(女)、颜文宝(女)为一个小组,安排在扶泗三队。在我们小组里,我是小组长,在我们街道的三个小组我又是大组长(是临出发前,由街道领导宣布安排的)。那天晚上,屯里捕鱼、杀猪,聚餐给我们接风洗尘。社员群众对我们很热情,问寒问暖。
到附城公社东北大队插队的,除了我们县东街17人外,还有榕兴街26人.
其中北京第8生产队5人:刘志鹏、林培希(女)、冼荫泉、韦子正、林依玉(女)
棉市第1生产队5人:林士然、卢秀霞(女)、谭英华(女)、李洁池(女)、刘智尤
棉市第2生产队6人:卢永善、邓爱坤(女)、谭柏芳(女)、罗华生、卢寿贵、李建平
向武第1生产队5人:邝菜琼(女)、李洁群(女)、林文清(女)、古劲节、林士浩
向武第2生产队5人:关瑞贤(女)、李建枝(女)、李建爱(女)、陆庆火、谢宝坤
永明街17人,其中:
西元第7生产队5人:刘肖斌(女)、冯宝红(女)、廖静华(女)、刘允华、梁瑰琦
黄茅第1生产队6人:谢世泽、黎焕贞(女)、罗健良(女)、魏才英(女)、彭加仁、李殷忠
黄茅第2生产队6人:龚树森、黄春和、岑爱芳(女)、刘玉君(女)、林礼芬(女)、岑一清(失踪)
我们住的地方都是由生产队临时腾出来的。三个女同胞住在社员腾空的茅草房里,前半截间作我们小组的临时厨房, 后靣是她们的卧室。我和陈作鸿安排住在生产队的仓库底下的一间小屋,又黑又矮。采光和通风条件都很差,晚上蚊子多,老鼠四处横行,毫无顾忌。

作者: 闲人一个    时间: 2015-3-28 12:07
一份激情,满腔热血来到了农村,才看出这里不像想象当中的那么好,既来之则安之吧.....期待下文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29 07:58
寒冬腊月终成行,
热热闹闹掩悲心,
村里也开欢迎会,
如今分组记得清。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9 15:30
闲人一个 发表于 2015-3-28 12:07
一份激情,满腔热血来到了农村,才看出这里不像想象当中的那么好,既来之则安之吧.....期待下文 ...

谢谢闲人一个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9 15:3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29 07:58
寒冬腊月终成行,
热热闹闹掩悲心,
村里也开欢迎会,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9 15:35
这天差不多整整折腾了一天,虽然很累,但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脑子里翻江倒海似的,想得很多、很多。加上刚换新环境不适应,而且是住在仓库底下,楼上的老鼠好似出操似的,一个晚上在那里东窜西行,更加使人久久无法入睡。我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新的生活开始的第一天, 从今天起,我要真正地独立生活了。想到这里我那颗年轻的心,很显得躁动不安。对未来,做着年轻人都有的梦,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幻想着美好的前途,转而又想到今后又将会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呢?很久,很久,也不知什么时候,我在朦胧中入睡了……
那一年,我十九岁。
下到农村后,除了要适应农村的环境外,更要过好劳动、生活、思想三个大关。
一过劳动关。
我们下乡插队时已是年末,春节过后,春耕工作开始了。队长安排我们知青和女社员一起去挑肥下田。看到人家女社员挑的肥满担满担的,起码也有百多斤。一个上午挑三、四担来回,往返要走二、三十里路。社员们挑惯了,肩头结下厚茧不觉怎么样,看到她们挑得很轻松。我自恃在学校時也经常挑水淋菜,挑担对于我来说应该不算怎么一回亊吧。因而我刚开始挑一、两担的时候,还觉得可以,而挑一整天下来,就感到有些吃不消了,肩头磨得红肿起来,火辣辣的,扁担刚压下肩膀时,觉得又辣又痛,晚上收工时,两条腿又累又酸,回到床上都不想再动了。第二天开工的时候,她们看到我走路一拐一拐的样子都笑了起来:
“四‘打’,(‘打’壮语是眼睛,意即四眼,下乡时,我们这几十个知青,只有我一个人戴眼镜,所以他们都叫我‘四打’)你还能挑吗?”
被她们笑得自己脸都红了起来。我心里想,刚开始怎么就能打败仗呢,自己年纪轻轻,还是一个大男人呢。话不多说,装满担咬咬牙挑起来就走,为自己争一口气,做个样给她们看。俗话说初练挑担,要三天肩膀四日脚,几天下来后,自己慢慢能适应了,有时还和那些女社员开展比赛,挑起担子感到轻松许多,一路笑语欢歌,干得挺开心。社员见到此情况,背后议论说:
“看‘四打’戴副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干起活来还是可以的啊。”
春种正式开始了,队里的犁工赶不上,队长安排我跟队里的青年覃康斌去犂地,问我行吗?我答得很干脆,不会就去学,天下无难事。开头,我认为犂地的活很简单,然而真正干起来,却是不见得很容易。我从没干过犂地的活,犂把扶不稳,犂头入土的角度掌握不好,,时大时小,角度大、入土深,牛吃力,人也吃力,不几步,牛、人都要呼哧呼哧喘大气;角度小,入土浅,犂在表层,牛拉着踝跑,翻不了地。犁把扶不正,犂的行东歪西扭,有时顾了看路又顾不了吆喝牛。看我犂地时那个狼狈样子,覃康斌在旁直觉好笑。他叫停我,把犂地的基本要领详细地讲给我听,手要扶稳犂耙,眼看前方,轻声吆喝牛就可以了。经他这么一指点,自己犂起来就觉得比刚才开始时轻松许多了。
在生产队里,我基本上什么活都干过,担肥下田,种玉米花生甘蔗,插秧,铲秧,耘田,收割,放牛,喂猪,去油榨房榨油……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3-29 15:35
说起耘田,初时我还出尽了洋相呢。耘田时,要脚踩在禾苗旁,两脚交叉边前进边用脚在禾根周围拉拨泥浆,把草压进泥里面去,看到稗草要弯腰连根拔起来。开头时,自己对禾苗和稗草分不清楚,常常错把禾苗当稗草拔。那些女社员直笑我说:
“‘四打’你四个眼睛都看不清楚,到收割时让你吃稗草粒。”后来她们教我分辨,稗草杆扁,叶片大,杆茎是白色,自己才懂得分辨。
在农村时,最忙,最苦,最累,最重,最紧张的季节就是夏收夏种“双抢”季节。“双抢”即指抢收、抢种。所谓“抢”,顾名思义就是要快,抢时间,抢速度。抢收,收旱地玉米,收水稻,收了要抢晒,脱粒、晒干、风净、入库,环环紧扣。而这个时候,又是高温多雨,天气变化无常,对收、晒、贮,都极为不利,因此必须要“抢”。这里的工作还没做完,那边又要犁、耙,沤田插晚糙秧,甘蔗要中耕除草培土,插早的水稻又要耘田,农活一项接一项,一样工作紧接一样工作,拖不得误不起。早上太阳还没升起,出工的哨声就已吹响了,太阳西沉,夜幕降临了才收工回家,每天干活不少于12个小时。而且“双抢”季节的太阳特猛,天气炎热。在烈日下干活,头顶火热太阳,脚浸滚烫的田水,上煎下蒸,每天都是汗流浃背,汗如雨下,豆大的汗水、酷热的天气,使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整个人好像从水中捞上来一样,全身没有一丁点儿干的地方。太阳晒在背上,颈上辣痛辣痛,整个人被晒得像黑炭团似的。肩头红肿,腰酸背痛,手脚被稻草拉出许多小口,痛痒不堪,个中滋味,实不知如何形容……因此夏收夏种“双抢”季节既是对每一个人体能的考验,又是对意志力的磨练,尽管那样,最终我也能挺过来了。
在我印象中,记忆比较深刻的还是修水渠和回城挑大粪两件事。
去修水库的工作是一件苦差事,一来是要离开家庭,二来工作艰苦,社员都不大乐意去。因此,生产队一般都是勒令四类分子(即指地、富、反、坏)或家庭成分高的人去。1965年9月份修达开水库西干渠的任务下达到生产队后,有插队知青的生产队,几乎都是安排插青去的,这等于是我们插青的一次聚会,那可够热闹了。修堤筑坝那个劳动场面,至今想起来仍是壮观而扣人心弦。工地上,挑土的川流不息,你追我赶,在堤坝上,把泥土铺开,然后用四人石夯把这层土砸实。整个工地里,就属我们插青这地段干得最欢,不管是挖土,担泥还是打夯,工作多辛苦,我们这群人都很乐观,特别是打夯时,我和陆庆火,冼荫全等一起,轮流领头喊响了劳动号子,唱起了革命歌曲,浓郁地方口音的劳动号子和歌声,富于节奏,热烈欢快而高亢。随着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和歌声,大石夯在我们手中上下飞翻,那场面煞是好看,热气腾腾,个个干得生龙活虎,把整个工地都感染了起来,苦中作乐。
看到达开水库西干渠在我们的努力下,就像讨人喜欢的孩子在一天天“长”高时,心中的高兴劲不用说了,因为那里留有我们的汗水、辛劳和欢声笑语。

作者: 闲人一个    时间: 2015-3-29 20:57
苦中有乐,我就不相信我们知青下乡插队的那些年就一点欢乐都没有,心情所致吧。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30 12:40
首项劳动是挑担,
咬牙坚持不简单,
双抢修渠皆参加,
印象深刻干劲大。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5-3-30 19:36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当年年轻人尽管每天吃12小两米,却激情满怀、豪气干云。自己温饱尚不能解决,却以为能改天换地。不过到农村后就逐渐认识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3-31 08:02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5-3-30 19:36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当年年轻人尽管每天吃12小两米,却激情满怀、豪气干云。自 ...

天真!真诚!英雄主义的教育影响!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4-1 07:53
枪神 发表于 2015-3-29 15:35
这天差不多整整折腾了一天,虽然很累,但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脑子里翻江倒海似的,想得很多、很多。加上 ...

作者真棒~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4-1 07:58
枪神 发表于 2015-3-29 15:35
说起耘田,初时我还出尽了洋相呢。耘田时,要脚踩在禾苗旁,两脚交叉边前进边用脚在禾根周围拉拨泥浆,把草 ...

真实的描述现实,尊重当时知青最单纯的情怀让雾梦感动。笔者的坚强乐观值得雾梦敬佩。

感谢枪神学长的转载~  辛苦您了~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 10:25
闲人一个 发表于 2015-3-29 20:57
苦中有乐,我就不相信我们知青下乡插队的那些年就一点欢乐都没有,心情所致吧。 ...

谢谢闲人一个朋友的关注及点评!事实上知青在农村还是有不少乐趣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 10:26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30 12:40
首项劳动是挑担,
咬牙坚持不简单,
双抢修渠皆参加,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 10:28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5-3-30 19:36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当年年轻人尽管每天吃12小两米,却激情满怀、豪气干云。自 ...

谢谢麻沙老农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 10:28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31 08:02
天真!真诚!英雄主义的教育影响!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 10:29
雾梦 发表于 2015-4-1 07:53
作者真棒~

谢谢雾梦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 10:31
另一件事是回城挑大粪。
下乡以后,我们知道了肥是农家之宝,而且也知道生产队很缺肥料,想到过去在城里时,家中的厕所粪池都是郊区农村的群众来挑的。(那时候不像现在,家庭都设有卫生间,用水冲洗即可以了。过去家中的都是粪坑,便后用些草木灰盖,满了找人来清掏)有时候还要凭关系,熟识人才能要到。我们都是从城里来,邻里街坊都很熟悉,去帮他们清理粪坑,(有些叫粪楼),既可以帮他们保持环境清洁,又可以帮生产队解决肥源问题,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因此,我向生产队长主动请缨,提出我们插青回城里挑大粪给生产队增加肥料。队长正为肥料不足大伤脑筋之际,听到我们主动要求回城掏大粪,很是高兴地说:
“你们真的这么想吗?其实我早就想到了,但担心你们丢不开面子,怕被人笑话,所以不好意思开口叫你们去。”
我说“有什么丢人的,不就是回城去挑大粪嘛,国家主席刘少奇还和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握过手呢!”
我们小组五个人,说干就干,立刻行动起来,挑起泥箕就进城去了。回城挑大粪这件事看似平常,其实也并非那么简单,首先要不怕臭,更重要的是思想上不要怕被人看不起,丢面子。其实说句真心话,自己第一次回城挑大粪时,面子上确实还是很放不开的。想到在学校时,自己还算是一个高材生,以前看到挑大粪的,自己不但要捂住鼻子,还要避躲得远远的。而现在却轮到自己做这个营生了,心里确实是一股苦涩涩的滋味,不太好受。因此,刚开始到城里挑大粪回生产队时,总怕看到熟人,经过高中母校,见到那些学弟学妹时,自己都把头压得很低很低,脚步越走越快……但是经过一两次之后,自己想,不就是挑大粪嘛,又不是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亏心事,有什么好怕的。思想放开了,心里就坦然了,随意了。有时候挑大粪遇见熟人打招呼时,还不时说上一两句幽默话。
我们除了各回各自的家去掏粪外,还挨家挨户去帮人掏粪,并且和初中时的母校联系,很得学校的大力支持。
掏大粪除了思想上不怕丢人外,还要不怕臭。去住家掏粪,比较好办,那时住家的粪坑都有草木灰盖,不见得很恶心。而学校的厕所就不同了。学校的厕所,下面是一个大粪池,粪池上面用木搭成一个大架,用木板分隔出一个个蹲位。进入厕所时,身体只能保持半蹲状态,以免被下面的粪水溅到身上。在春夏季节,无数乱飞的苍蝇、蚊子和遍地乱爬的蛆蛹,都使人恶心不已。初进厕所底下时,那股臭熏熏凉飕飕的味道,直窜入鼻子,透到眼睛去,使人眼睛都睁不开。看到粪坑里那些白胖胖的大粪蛆蛹上下翻动,四处乱爬,我们赤脚进去,不小心踩到那些成团蠕动的白茸茸的大粪蛆蛹时,感觉到从脚底痒到心里头,尤其那把铲子伸进粪坑铲时,那股刺鼻恶臭冲天而起,钻进嗓眼,进到胃里,直想吐,简直要把胃里的东西全都给翻腾出来……即使这样,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硬是顶着恶臭干下去。
开头我们是每天来回挑一担,后来习惯以后,我们干脆把生产队的大牛车“开”回城里去。当年的牛车又土又笨重,两个大木轮直径足有一米三、四,走在路上咯吱咯吱直响。因此我们都把大牛车称之为“坦克”,我和陈作鸿两个轮流做“驾驶员”,真是老牛拉破车,坐在车辕上驱赶着,有些唐吉诃德的样子。
当我们挑着大粪走上街上时,行人见了赶紧捂着鼻子避得远远的,对我们投来了复杂的眼光:不解?不屑?不值?当然也有赞赏的,毁誉参半。我们泰然处之, 出色地完成了生产队交给我们的任务。回城掏粪这件事给社员留下了一个较好的印象。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 10:31
二过生活关。
刚下乡插队时,国家给我们每个“插青”安置费是185元,包括购置生活、生产用品和我们半年的生活费。第一个月每人6元,以后每个月5.5元,5元,4.5元,4元,只发6个月就停止了。以后要靠我们自己挣工分来养活自己。我们五个人一个小组,就组成一个小家庭了。对每笔开销都要抠着手指头来计算哪项该开支,哪项可以暂缓,哪项不该开支花费,都要算的一清二楚,账目公开,让大家都知道。心中对我们这个家有个底。说起我们这个插青小组的五个人,都是来自普通市民的家庭,没什么背景,且各人都经历过艰难,虽然个性和爱好不同,但有一点,我们相互之间都能够做到理解和谦让,也懂得珍惜和节俭, 不在枝节问题上过于斤斤计较, 所以相处得还算和睦、融洽。五个人中陈作雄的年纪最长,我次,因此在我们这个小家庭里,我们两人都能比较自覚地负起责任。白天出生产队集体工,收工回来,家务事大家都能主动去做,不用催促。互相之间有意见了,都能摆到桌面上来交谈,清除不必要的误会,所以我们之间很少有吵架顶嘴的现象。队里分有自留地给我们,卓群英、李玉珍、莫洁贞他们几个女的在街道副业场呆过一段时间,自留地种的菜,该种什么,什么时候种,如何护理,她们已有一套经验,所以我们小组自留地种的菜并不比社员的差。为了改善生活,我们还养起了鸡和猪,这个小猪大多数是莫洁贞护理,把它养得滚圆滚圆肥嘟嘟的。养到120多斤重时,拿去上调给公社。那年头,私人不准屠宰买卖,要由食品公司统一销售。上调一头猪,可得回几斤肉票去食品公司购买,把猪卖了以后,我们买了猪肉回来,美美的加了一餐菜。因为是我们自己劳动所得,大家吃得很开心,很快活。
而最使人头痛的是燃料的问题。社员们烧的柴草,除了队里分的稻草、玉米秆、蔗叶之外,全都靠上山割茅草。去山的路不但远,往返一趟七、八十里,崎岖难行,一天只能割得一担,还要清晨一大早出门赶路,如果草源难找时,晚上回到家时天都快入黑了,人也累的够呛。所以每次上山割茅草我都心怵,一是路远难行;二是因为社员们都是靠割茅草作为家庭的主要燃料来源,所以草源难找;三是由于自己的眼睛是深度近视,割茅草是手笨脚笨,割不快;四,割好茅草,装担又是一门技巧。装担装不好,挑起来特别吃力。怵心归怵心,去山割茅草硬着头皮也要去。有几次钻了大半天山,也找不到草源,怎么办,总不能空手而归吧?那样岂不被人笑破肚皮,我和张若波想了个“投机”的办法,在途中自个掏钱买人家的茅草挑回去交差。后来陈作鸿通过熟人关系,在当时的贵县糖厂那里要到蔗渣票,去糖厂拉蔗渣糠回来烧。我们利用农闲的时间,向生产队请假,经批准,然后“全家人”出动由李玉珍回家借木板车(因为她母亲是在街道拉木板车运输的),用麻包袋把蔗渣糠装好,然后把車堆叠得满满的,推回生产队我们的小家里,每推一次就能用好长一段时间,这样,基本上解决了燃料困难的问题, 我们就不再用上山割茅草了。
下乡插队后,吃的问题也是我印象中较深刻的。以前在学校时,也经常到农村去支援春耕生产、秋收,住在农民家里,住上三五天就又回学校了,虽然是蜻蜓点水似的,我们也能看到、听到、因此也知道农村的生活比较困苦,但究竟困苦到什么程度,就确实无法知道了。这次插队到农村后,身临其境,才使自己真正体会到农村生活困苦的程度。我们所在这个队的社员群众,一年365天一天三餐天天都是吃的玉米粥,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餐白米饭。荤腥菜就更不用说了。这里的社员群众,每天一大早,每个家庭都用大锅头熬一大锅玉米粥,放在锅里,这就是全家人一天吃的了。一锅粥,米没有几粒,粥稀得可以照见人。社员们都喜欢用一个带嘴巴的瓦罐盛粥,什么时候感到饿了,就去就着瓦罐嘴灌上一两口。那些粥从瓦罐嘴里倒出来简直跟水一样,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时,粥很快变馊了的,这些馊了的粥,我吃一口,刚一进嘴马上吐了出来,那股酸馊的味道很浓,我受不了,也一直无法适应。吃不下去,自己只好挨饿。我看到社员吃得津津有味,那时,我认为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时隔多年后,我每回忆到这件事,才明白,那是生活所迫。因为当时的生活水准只能达到那个地步,和经过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的生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令人扼腕慨然。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5-4-1 20:17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15-4-1 20:22 编辑

天天吃玉米稀粥,生活条件够艰苦。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粮食不足的农村,还安排知青去插队,当地村民的口粮更加捉襟见肘。
作者: 闲人一个    时间: 2015-4-1 22:13
唉,下乡青黄不接的时候真苦哇......我都被饿怕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2 08:24
主动进城去挑粪,
昂首挺胸学做人,
生活难关也要过,
燃料收集就费神。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4 08:01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5-4-1 20:17
天天吃玉米稀粥,生活条件够艰苦。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粮食不足的农村,还安排知青去插队,当地村民的 ...

谢谢麻沙老农朋友的关注及点评!当时很多地方农村相当困难,但是他们对国家的号令却相当支持,在自己困难的情况下接受了大量的城市青年,为国家分忧。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4 08:03
闲人一个 发表于 2015-4-1 22:13
唉,下乡青黄不接的时候真苦哇......我都被饿怕了......

谢谢闲人一个朋友的关注及点评!当时农民在当地有家有口,粮食不足可以瓜菜代,知青就难上加难。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4 08:04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2 08:24
主动进城去挑粪,
昂首挺胸学做人,
生活难关也要过,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靠近城镇的农村可以到城镇掏粪,边远山区就没这样好了。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4 08:07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社员的关系就融洽得多。白天,大家一同在生产队做工,晚上互相串门聊天、谈家常。我们还经常把青年人和小孩子们组织起来,教他们唱革命歌曲,跟他们学讲壮语,社员有些小病小痛時,我们就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药品送给他们,而社员群众看到我们在生活上缺少东西或不习惯环境時,也能问寒问暖,热心给予帮助和照頋,互相之间相处得比较和谐。
伟大领袖号召青年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之路,美好的理想幻影,引无数青年竞折腰,我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说走就走,决不回头。从15、6岁的初中毕业生到20刚出头的高中毕业生,都雄心勃勃,到农村去,拣最累的活干,立下壮志,要做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我们一代知识青年,为了走革命之路,不惜洒下多年的辛勤汗水。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经历的第一关就是忍受贫穷生活,这是改造思想最直接的最客观的手段,也是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改造,是我们知识青年唯一的必经之路,但这改造没有尽头,或许是尽头还没有想出来。
毕竟空洞的精神是不能替代人的物质存在,生活的重锤很快就粉碎了我对理想、对社会、对生命乃至对自身的全部看法。事实使我深切体会到,上山下乡,对我们知识青年来说,它不单只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磨难。试想,对于一直生活在城镇,在家庭温暖、安定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们,初中、高中刚毕业,都是15、16岁,或者20刚出头,有些胎毛或许还没有褪尽,就要背井离乡,失去了家庭和亲人的照顾。在农村,要和农民一样,下地劳作,干苦活、累活,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连自己都养不起。到年底,一结算,才发觉我们的干劲与效果不成正比,分红值一天才两三角钱,年终分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钱几乎一分也没有,只好向自己父母伸手, 这不是磨难又是什么呢?那时候人民币不知流向何处了,人人穷,家家穷,有知识青年在乡下的家庭因此更穷。在那个藐视物质、注重精神力量的时代,人们饱受其折磨的正是物质,但精神也不可能富有,因此实际上是二者均无。艰苦能够忍受,短暂的寂寞和考验能够忍受,但是这种几乎与零相等的劳动价值却不能不使人感到绝望。难道付出牺牲的代价,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挣这每个劳动日不到两角钱的分红值?
现实使我对我们下乡的目的产生了质疑。什么“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可以有大作为”,什么“上山下乡是走革命化道路”,难道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水顺着镰刀和锄头把流淌,生命在日月星辰中喘息,皮肤爆裂、脊背烤焦、枯草般的乱发、满是血泡的手掌、咬着牙才能弯下去或者直起来的身躯……一天才挣8个工分,一个劳动日的分红值才那么几角钱,连自己都不能养活,这就叫“大有作为”?!我们插队青年除了每日应付那艰辛的体力劳动外,还要做那繁琐的家务活,要搞好自留地,要喂猪,要养鸡,要为柴米油盐菜,要为每日三餐操心、奋斗。因此現实让我们变得比农村的社员更庸俗了。此外让我们知青感触尤深的是:我们感到同年龄的农村青年要比我们幸福得多,因为他们还有个家,一个真真正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一个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亲情、能遮风避雨的家。而我们“插青”却是孤身飘零在异乡的啊!这个感覚就真是不一样。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4 08:22
知青村民关系融,
受到锻炼心思重,
前途到底在何方,
日夜飘零心浮动。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5-4-6 20:44
“分红值一天才两三角钱,年终分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钱几乎一分也没有”,可以说是新一代的贫农。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7 07:56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5-4-6 20:44
“分红值一天才两三角钱,年终分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钱几乎一分也没有”,可以说是新一代的贫农。 ...

知青还真的几乎都是贫农!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8 11:3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4 08:22
知青村民关系融,
受到锻炼心思重,
前途到底在何方,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8 11:33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5-4-6 20:44
“分红值一天才两三角钱,年终分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钱几乎一分也没有”,可以说是新一代的贫农。 ...

谢谢麻沙老农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分红值一天两三角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当年我插队的地方一天才九分钱。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8 11:35
通过在乡下的生活,我总感到我们这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务农,不是我们去改造、建设新农村,而实质上是农村改造了我们。自从下乡以后,我发現我们许多插青变了,农村的生活,它改了我们的棱气,挫了我们的朝气,灭了我们的活气,长了我们的俗气和小家子市民习气。初下乡时那种浪漫色调早己逐渐烟飞云散,火热的劲头被冷水泼透,一切都感到寂寞无聊,贫苦的日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知识青年,这些曾经是天真、纯朴、热情、充满理想的少男少女在那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天天地走向衰老,一月月地变得粗俗麻木。文明在我们身上消失,正如一件衣衫挂于树枝上,经日晒雨淋风吹后正在褪色一样。但如果在这时我们稍微得到一些关爱,得到一丝体谅,情况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可是我们下乡差不多两年了,从来无人问津,更不要说帮助解决什么困难的了。
这时,我们在乡下又碰倒了一个更为現实的问题;知识青年的到来,实际上就冲击了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事实上是,农村并不欢迎我们去。因为,在农村,人均耕地本来就少,农民人口众多,农村的耕地不会因为知青的到来而增加。相反,由于新增加了这些城里来的青年人,也就增加了吃饭的嘴。同样数量的土地,现在要额外承担一些青春的肚子,就要摊薄了社员的粮食,农民能为此不充满怨气吗?农民除了能教给知识青年陈旧的耕作方法外,其实並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教我们。而社员群众被告知,这些城市长大的知识青年是来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相反,我们知识青年身上的城市风气却是那些农村人所羡慕的。许多农民他们祖辈生活在农村,有些甚至从未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地方。就象树或草,在哪里生长,也就在那里枯萎。他们怎么对知识青年进行教育呢?这不是天方夜谈?虽然我们这些知识青年也并没有经历过多少现代文化和教育的训练,知识还没有使我们能够成为“分子”,我们只是青年。但城市的环境使我们染上了文明的风气。文明的烙印必然地印在我们身上,因此也就无意识地  成了与农民精神上的不平等,这就导致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无异于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入侵。农民们千百年来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他们也就或多或少地对我们这些城市青年怀着不欢迎的心理。因此,我们下乡插队青年,变成了一群弃儿,我们既是城市的弃儿,更是农村的弃儿。因此,我们也就变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一群人,我们插队青年所处的社会现实地位是显得多么的尴尬和无奈。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8 11:35
这时,有一件事情的发生对插队青年的思想产生很大的負面影响,这就是:在我们下乡插队后不久,外地单位来贵县招工,那些原来被再三动员坚决不下乡的反而捡到了大便宜,得到了分配,这件事在插队青年中引起轰动很大。再美好的语言,再美好的憧憬,命运和现实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们粉碎,我和其他大多数插队青年一样有同感,我们被欺骗了!!
另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更使我心灰意冷,情绪一落千丈。
那是1966年夏收夏种刚开始不久的一天,上午在队里干了半天挑农家肥下田的活儿,因为我们插青户里需要买些东西,为了赶时间,我中午饭也顾不上吃,连上衣帽子也来不及拿,赤着膊光着膀子就往城里赶,那天的太阳特别特别的毒,把它比喻成一座熊熊燃烧的大火炉一点也不过分。因为这种太阳能够很快吮干人的汗水,灼伤人的皮肤,消耗人的能量。我顶着热辣辣的烈日,上午做了半天重体力的挑担工,本来就已经很累了,又没顾得上吃半口东西,更显得饿,饥肠辘辘,越走越感到乏倦,头痛,胸闷,口干,口内好像被火烤着一样干焦,头脑阵阵眩晕,眼前金星四溅,身体总想往下滑。我内心清楚,糟糕,这次自己病了,看来病得不轻。但我在心里鼓励自己:坚持住,千万不能倒在路上!我就是靠着这点点毅力,苦苦支撑自己这具疲乏的躯体,终于到家了。刚一踏进家门,见到亲人脸的时候,整个神经系统全部崩溃似的,极度疲惫的我,话还没说上一句,便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三伯母看到情况不对头,马上招呼我堂嫂过来,将我抬到床上去休息。我一会儿感到全身特冷,好像掉进冰窖里似的,上下牙齿冷得直打架;三伯母赶紧抱来两床被子把我捂紧,我还直喊冷;一会儿又发热,身体滚烫滚烫好像被烤炉烧烤一样,浑身大汗淋漓,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脸色发黑,手脚冰凉。她们看这情况,估计我是由于疲劳过度加上被烈日暴晒,中暑了。因此,她们一面用冷水敷我额头,抹我的全身,给我人工降温,一边采用土办法,用一枚小的缝衣针,放在火上烧了一下经过消毒后,在我背脊上挑痧。这个土办法还真灵验,她们帮我挑了痧后,身体果然感到轻松了许多,便迷迷糊糊睡了过去。可能是那段时间确实太疲倦、太劳累了,加上中暑发烧,我这一睡,差不多睡了两天时间,粒米未进。看到我醒过来了,三伯母才喘了一口大气。我问三伯母:
“我怎么了”
三伯母说:“那天你刚一进家门,就昏倒了,睡了两天,把人都吓坏了,现在总算醒过来了,阿弥陀佛。”
我想到自己这次回城是给户里买东西,而且现在队里是农忙,又没有向队长请假,心里一急,想挣扎着下床,但整个身体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三伯母赶忙把我按住,说:
“你刚刚好一点,两天都没吃东西了,你还要不要命?”无奈我只好躺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9 08:11
知青认识出故障,
只因根本无人帮,
小伙因病倒在家,
却遭旁人说风凉。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1 11:10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9 08:11
知青认识出故障,
只因根本无人帮,
小伙因病倒在家,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1 11:11
在家休息了三天,感到身体恢复许多,想到现在正是双抢大忙季节,队里活多人手少,大家都忙着抢收抢种,我怎么好意思还再休息下去。,虽然这次病发突然,无法及時向队友说清,但自己还负责队里玉米制种实验的工作,这些是别人帮不了的,想到这里,我再也无法躺下去了。因此,不顾三伯母和哥哥的劝阻,硬是拖着仍未痊愈的身体,坚持回到队里投入双抢。但亊后听人说,队里说我是怕辛苦,故意装病偷懒以逃避夏收夏种。这真是天大的冤枉。俗话说:疾病是天灾,天灾临头,就如赤地千里的干旱,汪洋一片的水涝,由不得人的。况且病来如山崩,来得急来得猛,病去如抽丝急不得。自己的身体还没全部恢复,就急着往回赶,而且这次病得真不轻,还要被说三道四,想想自己平时工作,总是风里来雨里去,拼死拼活地干,从不挑肥拣瘦,也不讨价还价,图的是什么?想到这自己内心感到很委屈,精神很沮丧。
“双抢”工作结束不久,我听说城里又开始动员第三批青年下乡了。这批知识青年下乡,据说与我们下乡插队时的形式有所不同,是采取建队的形式。由下乡青年自己组成一个生产队,尽管形式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却是一个:就是要组织青年下乡。由于第一批下乡插队后,许多没有报名下乡的青年,反而得到分配工作的机会,加上看到第一、第二批下乡插队青年下乡后的待遇,使许多青年人感到心寒,都不愿意报名下乡,所以动员工作特别难做,但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给他们动员青年下乡的任务,无所不用其极。利用权势,搞红色恐怖,以办各种学习班的名义,变相非法拘押适龄青年和父母,进行“说服”“动员”,强迫,勒令,各种手段都在使用。想不通、不报名的,停止被动员对象和父母的工作,包括以出卖体力、换取血汗钱养家糊口的,如担煤、装卸、搬运等粗、重、苦、累的临时体力工作都不让做,直到其同意让子女下乡后才给予恢复出卖体力做工的机会,同时还以吊销全家城上户口进行要挟;而家庭出身不好,成分较高的、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更是列在“动员”下乡的名单内,这些人如果稍微表示不满,马上组织群众开会批斗,动员的人还公开扬言说:
“组织青年上山下乡是当前国家的一件大事,就是要采取强迫与自愿相结合的手段,通要通,不通也要通,没有二话可说”。
而且还把下乡指标摊派到各户,強制执行,实行两丁抽一,三丁抽二,这是天罗地网,无人能逃。不论你主观上如何抗拒和抵触,但是你必须服从,必须上山下乡。群体志愿化为乌有,个人意志统治一切。许多父母就是在这种高压下,心里滴着血,眼里含着泪在保证书上签下名字让子女下乡的。他们明知道这是自己亲手把自己的骨肉推下火坑、推下深坑,但为了全家人,他们又不得不这样做,不这样做,今后一家人将如何生活下去?
我县第三批青年下乡那天,我刚巧回到了县城,我看到他们送别时的场面,许多人上车前哭哭啼啼,场景使人心酸,催人泪下,这哪是去干革命呀!简直就是被充军、被流放,更似是一种生离死别,和我们下去时的情况相比,天壤之别。
面对发生的这一切一切,我想不通,感到迷惘,想到自己的现在,我感到孤独失落,想到将来,我感到渺渺茫茫。总觉得现在自己就像凭借着大自然所赋予的满躯活力和一腔热血开进了自己挖掘的坟墓一样。
经历理想的破灭和被原始农村改造的巨大痛苦,农村的现实又使我面临生存的严峻考验,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样贫困,我开始感到自己当年上山下乡这一行动,并不象理想中的那样崇高、伟大,反而感到这是一场灾难。尽管农村的天地确实是那么的广阔,而作为我们城市去的知识青年,在那里注定没有可能有大作为的。身体上的劳累、病残,再加上精神上的苦闷无望,我和绝大多数插队青年一样,都在一种悲观灰暗的心绪中生活。在那举目无亲的土地上,对那里的贫困,我们不仅无能为力而且只有去适应承受;陌生的土地并不需要我们,也没有精力来教育我们。当然,面对历史的安排,它们也无法逃避我们。我们在这尴尬的错位中被确定了尴尬的角色:成了在家乡和他乡都没有地位的社会弃儿!被艰苦困扰的隐忍,被孤寂囚禁的疯狂,被爱情遗弃的彷徨和青春活力无以宣泄的苦闷。加上那摆脱不了的枯燥无味单调,又苦又穷又累又没希望的生活,使我最终形成了一股对上山下乡不满的抵触情绪。常常面对大千世界,只能长歌当哭,怀着一缕如烟如雾的期待,挣扎于失望、绝望、消沉的边缘……《松花江上》成了我最想唱、最爱唱、最经常唱的一首歌,那悲凉的曲调,那凄婉的歌词,多么像我现今生活的写照。我们几个相处较近的插青,常常聚在一起,每当万籁俱寂,一片漆黑,在黑沉沉的夜幕下,望着无穷无尽的夜空,听着田里的虫鸣蛙叫的“啯啯”声,更增添内心的烦躁和惆怅。常常不知是谁,撕开沙哑的喉咙,近似嚎哭般地就唱了起来:
……
流浪,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
歌声如哀似泣、如诉似怨,声声哽咽,泪水如注,情绪的压抑,一时间大家都被这悲凉、酸苦、低沉而又柔意绵绵的歌声惊呆,人们似被带回到温暖的家,熟悉的故乡,時而又带到了孤独的乡村荒野,带进现实之中
青年人做事总是朝好的一方面去想。六十年代初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满怀一腔热血去农村的。从后来披露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决策者出于“建设新农村”的美好愿望,与执行者“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的实际操作,使青年人产生了“距离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和“城市流氓、阿飞“划上等号。因此下乡后,现实和理想发生了碰撞时,我们的思想出现了这或那的问题时,是并不奇怪的现象。情绪的压抑,总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12 07:58
带病匆忙赶回乡,
上面继续动员忙,
搞得就像强轰赶,
等于全都被流放。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5 09:3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12 07:58
带病匆忙赶回乡,
上面继续动员忙,
搞得就像强轰赶,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5 09:39
第三章  卷入文革
我们1964年、1965年、1966年这三届上山下乡插队、建队的知识青年和1968年12月底毛泽东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高指示下达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相比较来说,我们是他们上山下乡的大哥哥、大姐姐。虽然大家都是同命运的人。但我们这三届插建队青年都是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身份在农村历经了那场文化大革命炼狱血与火的洗礼,个中滋味却是他们所没有经受与历验过的,因此我们也就比他们更经历多一层苦与难。
1965年11月10日, 在毛泽东的黙许下, 上海《文汇報》抛出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出笼完全是针对具有海瑞风范、在庐山会议上敢讲真话、敢于直靣公开顶撞毛泽东的彭德怀的。文章出笼后, 在全国各地引起不同的反应,《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均未予转载,相反, 以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为首的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还拟制《二月提纲》,从根夲上限制了批判《海瑞罢官》的火力, 致使整个北京市的批判气氛尤显得冷冷清清, 这一作法极大地激怒了毛泽东。
1966年春夏之交,全国的政治空气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5月16日,在由毛泽东親自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 公开点名批判彭真, 怒斥北京市委在彭真的把持下变为针挿不入、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囯。会议决定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成立以陈伯达为组長丶江青为第一副组长的中央文化革命領导小组,即“5.16”通知。江青终于能如願以偿丶从一个黙黙无闻的无名小卒跳将到最髙的政治舞台上耒了。毛泽东把学术上的争议延伸到对邓拓、吴唅、廖沬沙的所谓的“三家村”的批判,其后又下令全国广播北京大学聂元梓敢于揭开北京大学党委维护“三家村”盖子的大字報。8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贴出了《炮打司令部一一我的一张大字报》,极其明确地指出中国的赫鲁暁夫式的野心家就隐藏在身边,其时矛头己是指向了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刘少奇了。8月8日,在毛泽东的完全掌控下,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这样, 由毛泽东親手点燃的、以批判《海瑞罢官》为导火线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终于在全国迅速蔓延, 批判的浪潮汹湧澎湃, 惊涛骇人, 直卷九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全国笼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浓雾之中, 10年浩劫、民族的灾难由此拉开了帷幕。连我插队所在的贵县附城公社东北大队也没能幸免,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们这些插队青年。当时附城公社党委将我们东北大队的全体插队青年集中到棉村小学,名义上是组织我们插队青年学习、批判“三家村”的材料,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对“插青”来一个整顿,因为当时在插队青年中,由于种种原因, 有相当部份人不安心农村,情绪波动的现象比比皆是。公社党委要求我们每一个插队青年结合自己思想实际谈认识,谈体会,做到“灵魂深处闹革命”。我在会上很坦率的谈了自己个人的思想动态,也谈了对我们下乡插队后在插队青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自己个人的看法和观点,指出造成相当部分插队青年的思想出现波动情绪的主客观原因,并借此机会向公社党委提出了自己个人的请求。我的发言在插队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同感,深得大多数插队青年的支持,并在会上纷纷发言。组办这次学习班所得的效果远远偏离了公社党委原先预期的目的,我的发言触怒了公社领导的个别人,这个所谓的学习班不得不草草收场。在学习班总结会上,公社领导气急败坏并极有所指地说:
“你们中的个别人不要太狂,在运动后期是要划分左、中、右……”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16 07:59
文革风起借机顺,
搞起学习班整顿,
小伙说了心里话,
公社有人始愤恨。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8 10:10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16 07:59
文革风起借机顺,
搞起学习班整顿,
小伙说了心里话,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一直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18 10:11
这个公社领导在会上的叫嚣,也激怒了我们插队青年,难道因为我们在学习班上坦陈自己的思想认识,就要把我们打成“右派分子”不成?因此,学习班刚结束,我们这群插队青年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张若波他们那个小组的住房里,在黯淡的煤油灯下,议论这件事,越谈大家的心越是收紧,怎么办?真的要坐以待毙吗?如果到了运动后期被宣布为右派分子时,我们这一辈子不就都完了吗?虽然大家从心底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但权力在人家手上,唉……我们感到缺少力量,但是力量如何凝聚?我们心中都没有个底。事情的发生给了我们啟示,力量只有靠团结,用同一种声音来抗击“压迫”才能自救。大家心里忿忿不平,经过商量, 最后决定将这件事由我执笔给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安置领导小组写信,如实地将这次公社组织我们办学习班的情况向他们反映,希望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给予解决,大家都在信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信发出去后,我们都在期待着能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给予一个公正的答复。岂料,这封信最终还是落回到公社领导手中,公社领导看到我这么“狂妄” 、竟敢越级向上反映情况,岂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屁股你也敢摸,这还了得?自此,我成了领导的眼中钉。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佩戴红卫兵袖章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宣告文化大革命进入狂飚突进的时期,中国顿时成了烈焰遍地的非理性世界。在伟人的巨手挥指下,文化大革命像惊雷卷着狂风,中国的大地蔓延着无边的烈火,火势乘着风势,向四面八方伸展着火舌,所到之处,浓烟滚滚。凝聚已久的红卫兵运动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爆发出来的并不是滚烫的熔岩,而是比熔岩更炽热更奔腾的一种狂热的激流。这股激流在跳跃、升腾、分化、聚合的形态中急剧运动,并裹挟着那股烈火,沸水倾泻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烈火、沸水带来的热浪让中国大地的每一个人感到晕眩,而它发的沸声更让人震惊。
在我县,成百上千的红卫兵和学校师生,成群结队涌上街头,他们抬着毛泽东巨幅画像,举着“砸烂旧卋界,创造新世界” 的大型横幅标语,高呼着
“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坚决与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作彻底的决裂!”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激昂口号,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丶大字報。以摧枯垃朽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大破四旧,撗扫一切牛鬼蛇神。到处是“三忠于” 、“四无限” 的口号;《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赞歌和“拿起筆來作刀枪” 、“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的狂呼声似狂涛,那时中国人的国骂己被谱写成了琅琅爽口的“革命歌曲” 而风靡神州大地。几乎一亱之间,我县城区的所有商舗、大街小巷,甚至连公共厕所的墙壁上都打印上毛泽东的头像、涂满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革命性标语,到处是一片红色的海洋,要建立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所有为封、资、修服务的理发、缝纫、照相、饮食等行业、甚至连旧书摊统通成了革命的对象;留着“飞机头” 、穿着大西装、牛仔裤、喇叭裤、髙跟鞋、佩戴手饰、项鍊的人都要受到严厉的谴责;商店、学校、街道的名称也要跟上革命的潮流,通统改成了革命性的新名号:县东街改为向阳路,榕兴街改为前锋路,棉新街改为灭资路,永明街改为东风路,西五街改为红卫路;达开中学改为向阳中学,县西小学改为向阳小学,县东小学改为反帝小学,兴隆小学改为跃进小学,永明小学改为东风小学。其它沾带有封、资、修反动色彩的店舗、商标、路牌、站台等一律改換成诸如“卫东” 、“向阳” 、“朝阳” 、“立新” 、“前进” 等带革命性的名字,而许多个人也纷纷改了自己的名字,以此来标榜自己的革命性和彻底性。而家庭原来供奉的祖宗牌位、神台,村边路旁立的“社公” 碑记、寺庙的菩萨佛像,纪念性的牌坊、文物古迹,古代人和外国人的画、像,器具更是倒了八百辈子的霉运,统统被革命的红卫兵砸得个稀巴烂;所有的电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图书、美术、书法、雕塑工艺以及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民俗文化一律被視为封、资、修的糟粕而惨遭无情的封杀;城区的两大宗教教堂: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均被捣毁;贵县有名的東湖公园内的石达开纪念碑、翼王亭、有汪精卫手书的“太平人杰的碑塔、桂东南起义纪念碑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连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千年古胜迹南山寺亦不能幸免, 寺内所有的神像、门匾全被砸烂, 连寺內大厅里的地砖也被人趁机挖掘一空,千年名刹变成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19 07:31
文革初起破四旧,
到处红色海洋秀,
名义破除封资修,
结果损失无尽头。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5-4-19 19:03
俗话说:“山高皇帝远”,我曾经插队的村庄属于远离京城的偏僻山区,但是1966年的破四旧运动也同时展开。主要有两项,一是改名,把村庄的老地名改成一个革命化的名字。实际上只是使用了不长的时间,最终又恢复老地名。二是破除迷信,离村庄几里远的山上有一座小庙。村民历来对神明有敬畏之心,不敢毁庙。大队通讯员年轻气盛喜出风头,动手把神像搬掉。没过多久,通讯员骑自行车,跌进路边的水沟里送了命。村民一致认为,是他不知天高地厚得到的报应。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20 07:31
更改地名时不长,
不久又回复原样,
大破四旧搬神像,
小伙掉沟终遭殃。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1 16:5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19 07:31
文革初起破四旧,
到处红色海洋秀,
名义破除封资修,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1 16:58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5-4-19 19:03
俗话说:“山高皇帝远”,我曾经插队的村庄属于远离京城的偏僻山区,但是1966年的破四旧运动也同时展开。主 ...

谢谢麻沙老农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1 16:59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20 07:31
更改地名时不长,
不久又回复原样,
大破四旧搬神像,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1 17:01
破除四旧后, 接下来的便是打人抄家之风。此风是经过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周密布置的。以北京为起点, 好似恶性瘟疫的传抪一样,很快在全国掀起了公开践踏宪法的打人、抄家等残害公民生命财产、人身安全的飓风行动,那时所谓神圣的宪法早己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 烂賎到连手纸都不如的地步。
在我县,那些曾是前清的遗老遗少、国民党时期的政府官员、伪人员、地主、富农和资夲家的家庭几乎全部被查抄。其中有一些人借抄家机会渾水摸魚、中饱私囊。家中保存留有的金、银首饰、元宝、翡翠珍珠玉器、古玩、古董、字画藏书以及被认为是变天帳的旧証件丶个人日记……均被红卫兵劫掠一空。抄家所抢得的財物还被作为“輝煌战果“拿去展览,以对群众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同时其中不少部份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了私人的手中,成为了他们的战利品。
在此同时, 根椐公安部新的規定, 无产阶级的专政对象由原来划的地() 、富() 、反(革命) 、坏(分子) 四类分子扩大到21种人, 其中也包括了1957年整风反右時所划定出的右派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 等统统列入了被专政的对象范畴, 这些时刻幻想复僻变天的阶级敌人以及他们的孝子贤孙, 在強大的无产阶级专政靣前, 只能老老实实、低头伏地、唯首是命, 規規矩矩夾着尾巴做人, 不能乱说乱动, 否則, 只会被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砸得骨碎身粉, 永无翻身之时。在对他们进行专政的同時, 还被強制去参加各种无偿的劳动, 即所谓的义务劳动, 以“ 赎回他们的罪过,而且要定期去向无产阶级“请罪、“汇报思想”, 至于随时随地被无产阶级革命派传喚, 去接受他们对自己的“ 教育”, 任由他们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对自己进行各种形式的批斗、体罚和恣意凌辱, 只能象狗一样被他们任意玩弄于股掌之中, 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尊严早己被毁灭得荡然无存了。那時候,还有什么人性和尊严可讲, 完全变成了兽性, 是地地道道的兽性!以至使不少人因不愖忍受这些兽性的暴虐, 为了维护自己做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尊严, 而不得不选择自殺、以自我了断来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
在扫除“封、资、修”的行动中。红卫兵不分青红皂白的行动给中国文化带来多大的损害。他们毁掉的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毁掉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经验与成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扫除“封、资、修”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中国人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政治上的过分保权,对领袖的狂热崇拜加上红卫兵对异类文化的毁灭。实际上都在强化着一种唯一意识和权威人格。他们捣碎的不仅仅是古代的文物、遗址,而是在践踏中国悠久的物质积累,禁止的也不仅仅是服饰、装饰,而是毁灭人类共有的文化精神。
虽然我是在这股狂潮中“脱颖而出”。但所幸的是我们插队青年并未被盲目卷进到那股毁灭民族文化的浊流中去。我们只是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进行呼吁。否则,我和我的插队朋友们将变成历史的千古罪人而遗恨终生。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22 07:36
抄家整人成新风,
宪法当成废纸用,
大量国粹受践踏,
插友幸未卷其中。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3 21:3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22 07:36
抄家整人成新风,
宪法当成废纸用,
大量国粹受践踏,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3 21:37
1966年9月期间, 在县城发生了震动较大, 影响较深的插队青年囬城参加文化大革命的“9.6” 亊件。
文革”这股汹涌的浊流也将众多的插队青年裹挟进去了,那时正当青春热血,书生意气的我,首当其冲。回想插队两年多来的所见所闻所历,想到插队青年的未卜命运,想到公社那次办学习班的情况;久郁心中的那股怨气和怒气再也压抑不住了,一股要为广大插队青年,也为自己伸张正义的豪气冲天而起。我利用回城休息的机会,以“革命群众”的名义,写出了题为“贵城镇党委在上山下乡安置工作中执行的是什么路线?”的大字报,张贴在街头的大字报栏上,是当时在贵县第一份把矛头直指向领导的大字报,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同时我又分别与陆村,西山,覃塘,八塘的插队、建队青年取得联系,互相交换通报了各所在地的插队、建队青年的思想现状和下乡后的感受,深有同感。下乡后,面对农村的现实,发现我们一向崇敬的党员也有令人作呕的丑行;一向以为天堂般美好的人民公社也有不堪入目的阴暗面;而我们一向觉得勤劳、简朴的贫下中农也有那么多的自私、保守和落后……我们大家都有一种说不出味通的感觉。希望的幻灭,理想的失落,被愚弄的激愤,被诱奸的耻辱,把我们压进思索、寻觅的炼狱。敏感积多了变成不满、不满积多了变成牢骚、牢骚不能发泄就变成了积怨。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3 21:38
此时,我们又得到了一个爆炸性的内部消息:我们第一批下乡插队的带队干部,当时任贵县贵城镇团委书记的林0华,在其带队下乡期间,利用手中的那一点点权力,奸污了我们插队女青年致怀孕。事情暴露后,林0华不但没有受到处理,反被提拔重用,任贵城镇党委组委。消息传来到我们插队青年中间,立即像炸开的油锅似的,引起我们群情激愤,个个怒火中烧,心中久久郁藏的积怨,终于爆发了,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一致商定,为了造成声势,扩大影响,决定于1966年9月6日这天(因为这天是贵县街赶集的日子,四方八乡上街赶集的人多)组织各个插、建队点的知识青年统一集中进城向县委、镇委贴大字报。这就是当年震惊整个城区的插青“9.6” 亊件的起因。
从此,开始了我长达十多年的政治噩运。
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就这样使我们插队知识青年自觉不自觉地投身其间。当时,只有十几二十岁的我们,怀着满腔政治热情和简单幼稚的理想,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匆匆上演了一出出现在看来既悲壮,又有些莫名其妙,既欢欣又痛苦的人间悲剧。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24 08:36
小伙看到真现实,
存在问题怒视之,
联络知青进县城,
形成事件有声势。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7 17:4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24 08:36
小伙看到真现实,
存在问题怒视之,
联络知青进县城,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7 17:47
亊件的整个经过是这样的:
1966年9月6日,我毕生难忘的一天!
这天的中午时分,一碧晴空,万里无云。正逢圩日,赶圩的,看大字报的,人头攒动。我们回城的插队、建队青年的队伍,个个臂上戴着印有“红铁军”字样的袖章,高举红旗,敲锣打鼓,一路高呼口号,浩浩荡荡,精神振奋,行走在县城的街道上,吸引许多路人,倾目注视。我们的队伍首先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门前,在县委门前的墙上贴了我们写的大字报,又向镇委、镇政府的所在地走去。到了镇委镇政府,我们贴了大字报后,准备入内去找镇领导反映我们插建队青年的要求时,偏偏冤家路窄,在镇委、镇政府里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那个奸污插队女青年的带队干部林0华。我们拦住了他,向他提出了质问。他不但没有为自己所干下的丑行做半点反省检讨,相反还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认为我们奈何不了他,这就激起了我们插队建队青年的众愤。大家不由分说,当场用报纸糊了一顶高帽子给他戴上,并把大字报贴到他那件短袖衫上,他当即把它撕烂了。插队建队青年们的情绪本来就冲动,见到林0华这么耍无赖的态度,更是火上加油了,大家一齐吼道:
“好哇,你林0华敢撕我们的革命大字报,就是破文化大革命!”这時候,又有人提议:
“他如此嚣张,拉他出去游街,亮亮他的那些丑行!”
“对,拉他游街!”有人马上响应.
“拉他游街!”众人一呼百应。
面对突然发生的变故,我和其他几个人简单商量了之后,为了顺应插队青年们激愤起来的情绪,临時决定将我们原来准备的行动程序增加了一个内容;拉林0华出去游街!我们决定这么做的目的, 就是既要刹刹他的威风,同時也可以出出我们压抑已久的怨气,并将这股怨气统统发泄到林0华身上去。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4-27 17:47
我们将林0华拉出来,在人群中,林0华顿觉威风尽失,众多插队青年的声音使他的声音暗哑。我第一次感到,愤怒所表现的力量有时候可以压倒制度所赋予的权力。这些经历了痛苦、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的人们,他们是虚无而又具体的存在,一旦外部的压力减弱,他们内部聚压的力量冲弹出来就会形成反理性的疯狂。
仇恨、愤怒、凑热闹、恶作剧……乱七八糟的情感搅合在一起,把林0华拉、推到了街上,尽管在拉推,但林0华并没有遭到肉体的打击。因为事前我曾再三告诫要求大家切勿对其动武力,哪怕我们对他恨之入骨, 以免授人攻击之把抦。
我们这些插队青年竟然敢把干部林0华戴高帽拉去游街示众,成为了贵县街上当天的特大新闻,在这座小小的县城引起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因为之前,被拉出去戴高帽游街示众批斗的都是一些普通群众,是那些所谓的“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之类的人物。而敢把领导、敢把干部拉去戴高帽游街的,也就只有我们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上山下乡青年,才敢干出来,在贵县首开第一例。我们沿街向群众诉说我们下乡后的种种遭遇和所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更是声泪俱下的向社会向群众控诉林0华倚权侮辱摧残我们插队女青年罪恶丑行,诉说我们插队青年的人身无保障。我们的整个行动从中午12点钟开始,没有间歇过。特别是游行到十字街口的時候,围观的群众更多,里三层外三层,围得密密麻麻,当我们控诉到林0华倚权奸污我们女插青时,更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公愤,个个义愤填膺,振臂高呼要严惩他。我们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吐心中怨气,能造出这么浩大的声势,能在社会和广大群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同情,出现这个如此壮观的场靣,是我们預先沒有设想到的,因而使我们得到很大的安慰。在游行中,许多群众和家长给我们送来了茶水和食物,表示支持,更使大家的精神、情绪一直处于高度的亢奋中,完全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但是,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社会经验的我们这群愣头青年,仗凭一时意气,凭一时冲动,竞掀起了如此大的风浪,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这一行动,虽然能得到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同情,却极大的触动了县、镇某些领导的神经,他们认为我们大逆不道,无法无天,视我们为猛兽洪水。我们的行动还在进行的过程中,一张无形的政治大网已铺开并悄悄向我们撒去,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派出了公安便衣在我们的周围盯梢,监视,上黑名单,连夜组织成立“贵城镇小学教工赤卫队”,对我们插、建队青年进行政治大围剿;翻抄我们家庭、个人历史档案,上至祖宗十八代,下到三亲六戚,五姑六婆一个也不放过,只要能稍稍沾上边,都牵连进去。不惜耗尽一切心机、人力、物力、财力,无孔不入千方百计地到处搜罗有关我们的各种“黑材料”,哪怕是我们个人的一点点生活小节问题也成为他们攻击的炮弹,然后无限上纲上线,大做文章。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4-28 08:16
知青聚集到街上,
抓住坏人批斗强,
群众支持领导慌,
派出便衣调查忙。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4 18:0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4-28 08:16
知青聚集到街上,
抓住坏人批斗强,
群众支持领导慌,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顺祝五一、五四节日快乐!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4 18:09
风乍起,云遮日,政治的演变有时候也像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瞬息万变,无所适从。第二天一大早,全城大街小巷贴满了声讨、清算、批判我们插队青年的大字报,铺天盖地,把我们的大字报复盖得严严实实,丝毫没有透气的地方,“红铁军”组织被诬为反革命黑帮,甚至连我的家门口也被那些攻击的大字报盖住了,他们使尽了一个泼妇骂街的伎俩,对我们进行围攻、谩骂,这一切就像泥石流那样污浊突然,几乎要把我们都淹没了。
面对着这突发的一切,就像一个旱天炸雷,把我们这群人都炸朦了。昨天,就还是昨天,我们都还是一个革命知识青年,一个听党的话,上山下乡插队的好青年,一夜之间便成了反革命黑帮分子。我的脑袋“嗡”的一下大了起来。刚离开学校不久,涉世不深,从未经历过任何政治斗争、政治运动的我们,面对这么强大的政治压力和对手,我们都显得手足无措、六神无主。自问我们根据《十六条》去做,何错何罪之有?对他们那种种不实的污蔑、攻击和谩骂,我们想回击,却无力回击。因为我们还要回生产队去挣工分来养活自己。我们没有这个精力、更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连我们原来写大字报的一切费用都是靠大家你三角、我五角钱地凑起来的。我们的对手是官办组织,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他们的一切开支都是从国库财政里支出,我们较得起吗?从末经过政治运动的历炼,不知道政治斗争的凶险和复杂。我们这群不知深浅的楞头小子真不知如何应对,面对着強大的攻击,我们只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到最后只好偃旗息鼓,草草收场,敗陣下来。经此一招,使我感到浑身十分疲乏,好像被台风卷到波涛滚滚的大海中,在浪尖风口中拼命挣扎一样,要在绝望中求取生存。为了不连累家庭,那几天时间,我和林毓邦两人都不敢回家,因为我和毓邦同是1964年贵县高中同届毕业的校友,而我们俩都戴副近視镜,这个样相,在当時那个年代是显得很特殊的,同時林毓邦的父亲解放前任过“伪镇长” 的职务,而我父亲当時在贵县交通银行做一个小职员,为了保住饭碗,曾集体加入过国民党组织(1948年的時候, 我父亲自动退了党, 在解放初期伪、旧职員进行登记時,我父亲也主动向政府做了登记)。我祖父在解放后被划为“化形地主”,( 我还记得1950年初,贵县进行土地改革,退租退押的時候,我们全族大大小小几十号人,当時还不足5岁的我,也一样被关进贵县幼稚园去接受土改(即土地改革)工作干部对地富分子及其家属的训话。但是直到現在为止, 我都还不明白当時把我祖父划定为“化形地主” 究竟是何意思?依据又在哪里?)所以说,我们俩个都应该是货真价实的“国民党反动派、地主阶级” 的“孝子贤孙”,为了给我们插青这次行动抹黑,以达到从整体上摧垮我们的目的,当时满大街大字报都说这次插队、建队青年的行动是以我和林毓邦两人为首策划、组织、指揮,把我们俩个称之为“林、简二人”。( 其实,说我是主要的策划、组织、指挥者之一是不假,而硬将林毓邦牵扯进来,毓邦的确是无辜的。)因此我们两人都不敢回家, 生怕家里人因我们而受到牵累。 其实 那時我们己被上挖到祖宗三代、下累了親朋九族。我和毓邦两人在东湖公园游泳池边上熬过了几个不眠之夜,幸好当时游泳池的管理员谭火全是我小学时的同学, 又是同街兄弟, 街坊邻里, 互相间很熟悉,对我们插队建队青年的情况和这次行动都很同情和理解,收留我们,才有一个勉为栖身之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4 18:09
为了把我们这些插建队青年完全置于死地,不仅在县城大规模组织力量对我们进行残酷镇压,同时,还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利用贫下中农朴素的阶级思想和愚忠愚昧的阶级感情,抓住我们个别插队青年的一些生活枝节小事,无限上纲上线,挑拨离间我们和社员的关系,制造我们和当地农民的矛盾,煽动挑起农民对我们的不满和仇视情绪。指令我们下乡插队所在的农村群众,也对我们进行残酷的政治围剿。在他们的操纵下,农村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酷。我们的住所,包括大门,窗口,墙壁,厨房全部贴满了各种内容不实的恶毒污蔑的大字报。在他们的纵容下,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场合,那些农村农民只要见到我们插队青年,就要振臂高呼“打倒黑帮分子000”的口号,更有甚者的是,还专门组织那些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在我们吃饭的时候,站到我的门口外齐声高喊“打倒黑帮分子简毓骐”的口号,限制我们插队青年之间的相互来往,派人对我们的行动进行监视、跟踪、盯梢,我们已完全没有人身自由。甚至他们教唆小孩用石头砖块砸我们的窗门,用牛粪糊塞我们厨房的烟囱,把我们自留地种的菜拔掉,踩烂,不准农民和我们接触,说话,使到那些平时和我们关系较好的农民,见到我们就远远躲开,像避瘟疫一样,话都不敢说半句。他们不但对我们这些插队青年在政治上进行无情迫害,在工作上、经济上也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手段,要各生产队把最重、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就安排我们去做,没有任何半点商讨的余地,且同工不同酬,相差天地悬殊。在他们印象中认为好点的,每个劳动日给你记上个三分,二分一天,差点的他们只给一分,他们认为坏的,就只给五厘甚至一厘工分一天,我的工分是一厘工分一天,这是没二话可说的。在农村里,正常的劳动力每个劳动日的工分都有10分左右,也就是说,农民干三天挣得的工分,我要足足干上一年才挣得到。在我们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时,也有些社员对我们是表示同情,他们背地里安慰劝解我们,说是由于上面有压力,不得不敷衍应付一下,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我们要忍一点。他们的说话使我们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到底群众心中有数。在文化大革命之初,面对现实,思想和言论之中难免有些过激之处。在那个令人发疯的年代,有点偏激又算什么?那个年月,那个环境,哪个不发疯?!何至于要动用行政手段来对付我们这些插队青年,这不分明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吗?在巨大的政治压力、残酷的经济绞杀下,我连半点喘息求生的机会都没有了。绝望好像那锋利的刀子一样致命地伤害着我曾经一度满怀希望的心灵。心灵的疼痛和流血使我的脸全部变得惨白并且扭曲变性。古人有云:“哀、莫大于心死,”我这颗并未苍老却是正当年轻的心在绝望中挣扎、呻吟,然后慢慢死去。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5-5-4 21:30
每天工分仅一厘,可以说是全中国最低的工分。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5-5 14:01
突然满街大字报,
处处高压处处搞,
队里只记一厘工,
幸亏有人同情到。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7 17:13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5-5-4 21:30
每天工分仅一厘,可以说是全中国最低的工分。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谢谢麻沙老农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7 17:1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5-5 14:01
突然满街大字报,
处处高压处处搞,
队里只记一厘工,

谢谢龙行天下朋友的关注及点评!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7 17:17
悲观情绪像一片慢慢涨起的潮水,把我这曾经满怀豪情的年轻人抛入到命运灭顶之灾中去。我那時所处的情况就好比在自然灾难面前的人类,同飓风、海啸、山崩、地裂、地震、火山爆发等等不可抗拒的法则相比,一切人为的努力,抗争不是都显得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吗?
信心和激情是一支点燃的蜡烛,光亮越大、燃烧越快。事实上没有人能够逾越自身心里的距离。当你满怀信心去抓住眼前那个希望的气球,它却始终只在你的激情照耀下,闪闪烁烁,忽隐忽现,当你的蜡烛燃烧殆尽,你的那颗心因为红影消失,而终将被黑暗的潮水吞没。
真的没有希望”?
我注定要走向毁灭”?
我自我诘问。在农村,我已确实再无立锥之地了,家里又是不能回去了的,情势逼着我作出了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出走!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7 17:17
第四章  出走逃生
张若波、林炀杰和我三人在农村生产队里的处境几乎都是一样,受的迫害、歧视最深、最大。共同的遭遇把我们的命运联在一起了。我和张若波、林炀杰二人经过多次商量之后,终于决定远走塞外去另谋生路。我们这个“出走”计划是背着亲人及插青队友秘密进行的。为了筹集路费,我把自己的棉被、稍微好一点的衣物及凡能典当换钱的东西都悄悄托人拿去变卖,才凑得不够200元作为自己此次亡命天涯的路费。他们两个也好不了多少。
由于当时我们正处在红色的恐怖中,我们的行动处处有人监视,盯梢。特别是我这个被他们锁定的坏头头,目标更大。因此,为了保证我们这次外逃出走的行动计划,不被发现,不得不处处十分审慎、小心。最后商量决定我们离开贵县时,要分散行动:我单独一个人先离开贵县到黎塘,在那里等候他们,次日,林炀杰、张若波他们再在贵县上车,到黎塘与我会合后,然后一起往西北方向行。至于我如何离开贵县则由我自己解决。这时,我找到了儿时的至交罗海楼,将我的处境和难处告诉了他。待人义胆侠肝的他,听了我的请求后,二话不多说,並立即答应再找一个靠得住的朋友,利用晚上时间、人少的机会,用自行车送我走。并密定下我出走的时间是1966年11月3日晚上的子夜时分。那时人们正在酣睡之中,不容易被发觉,安全系数高。
1966年11月3日这天,是我决定离开家乡远逃塞北的日子,想到从此我就要背井离乡远走天涯时,我坐立不安,心神不宁,丢三落四的,每当见到母亲的时候,心里总想说上一两句话,可话到嘴边,又不知说什么好,欲言又止。母亲见此状况,问我:
“你今天怎么了,成天整个人魂不守舍似的,神色怪怪的,有什么心事?”
我连忙岔开话题,说:“没有,没有。”
看到母亲忧心忡忡的样子,我不敢把要远走塞外的事情告诉她老人家,自文化大革命开始来,为了我的事情,母亲日夜担惊受怕、操心,整个人更显得憔悴苍老,我怎么能在她滴血的心上再插上一刀呢?
这天晚上的月亮没有被云彩遮住,虽不很圆,但分外明亮。我静静地坐在自家的小阁楼上,临窗眺望。只见月亮,清寒的光辉如纱似雾漫洒在没遮帘布的窗口上,想到呆在家里就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了,这一走,不知何时,或许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个家了。内心阵阵紧缩。人在等待的时候,时间过得仿佛特别慢,听着墙上的老挂钟“滴答、滴答”有条不紊响声,我的心头也“卟卟”直乱跳。前路将会有什么在等待我呢?福兮?祸兮?天也苍苍,地也茫茫,世界之大,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我的出路在哪里?“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个古老的真理,可是在这个世界上行走,谁也难料到会遇到什么事情。我当然渴望一帆风顺,但逆风苦雨是不会因为你有良好的意愿而不出现。前景未卜……我不敢再往下想了,离起行的时间快到了,我轻轻踮着脚步,悄悄地走到母亲床前,望着皱纹满脸白发苍苍的慈祥的母亲,泪流满面,内心阵阵剧痛,我跪下来给母亲磕头,内心无限愧疚地说:
“妈妈,儿子不孝,对不住您老人家了,愿您保重,生养之恩,日后有机会定当图报。”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7 17:18
直到临行前我才将我要出走新疆一亊告知妹妹,吩咐她代我照顾好妈妈,不要将我的去向告诉任何人,因此只有小妹简家琏为我送行。她流着泪,轻声地问:
“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她的声音嘶哑而悲凉。
我无言以对。是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还有回来的机会吗?此后天各一方,人海茫茫,而前路渺渺,再看夜空无穹……我不敢再往下想,怕远走的决心会因此变卦。我硬着心肠,与妹妹挥泪告别。我,就这样走了,远远地走了。想不到这一走与妹妹竟成人生永诀。待我再回到家乡时,我们兄妹二人已阴阳两隔,永无再见之时,我的那个家,那个曾留有我童年的欢乐和梦幻的家,也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而令我抱恨终生。
我坐在海楼的自行车上离家而去,满眼含泪,深情地凝望着我那熟悉温馨的家,渐行渐离渐远……终于完全消失在夜幕里。满眶悲凉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任其似泉涌流。满目皆空,我心里也空空如也,只有说不出的凄凉和悲哀。
从贵县到黎塘有120多里路,就是海楼和他的朋友用自行车送我去的。一路上夜风时而吹来,吹过原野,吹过山林,不时发出阵阵轻微而又漫长的呼啸,仿佛是广阔无垠的宇宙发出的无奈的哀叹声,伴我远行。
我是第一次远离家门。那年,我刚二十一岁,一个毛头小伙子。
本来我和张若波、林炀杰二人约定好,第二天,即是11月4日我们三人在黎塘车站会合的。可是列车过了一趟又一趟,出站的旅客出了一拨又一拨,时间过了一天又一天,我望眼欲穿,他们俩人的踪影一直不现,使我的心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莫非是他们出走的计划被发现,他们俩人被抓起来了?他们会供出我吗?县里会派人来追捕我吗?一连串的问号直往我脑子中猛钻,我不敢想象我如果被抓回去以后的结果。我该怎么办呢?我不断地在心里直问自己。没有一个可以和我商量的人,只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去向了。俗话说的好: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想,我也只有破釜沉舟了。哪怕前面就是火海刀山,自己也要闯过去,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决心一定,我购了车票,毅然登上了西去的列车,开始了自己漫无目的的孤身万里远行……列车驶离了甘肃兰州时,西北大地已经大雪铺盖了,车窗外的视野就像电影里的  镜头摇出广阔无垠的戈壁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呈现在我的眼前,荒芜的戈壁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戈壁与灰蒙蒙的天边混合在一起,辨不清哪是天空,哪是大地,铅灰色的天空,低矮、阴沉沉的仿佛整个儿要压下来似的,压得人都喘不过气来。

作者: 枪神    时间: 2015-5-7 17:19
经过了七天七夜的列车颠簸,终于来到了塞北高原的乌鲁木齐市了。已是入黑时分。下了车,我站在车站的月台上,望着这陌生的塞北高原,举目无亲,整个人都懵了。一片白雪茫茫,凛冽的西北风,呼呼直叫,风卷着漫天大雪向我无情地砸来,塞外大地以它独有的方式款待着我这个从南国来的远走天涯的沦落人,寒风冷雪是它送给我的见面礼。刀割似的溯风无情地吹透了我单薄的棉衣,我冷得浑身直打哆嗦。脸被风吹得像刀割般疼痛,迎着刺骨的寒风,蜷缩着身体,这时从家里带来的御寒衣物都已经被我全部武装起来了,仍抗御不住寒风透骨,牙齿上下直打架,脚上只穿着一双旧胶鞋,冷得手脚钻心般的疼痛,稍在室外站一会儿,四肢快冻僵了。想进候车室去喘息一会,连门都没有,铁路车站工作人员根本不让进去。离开车站,茫然四顾,一片漆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摸摸口袋那几张快被我捻得出水了的人民币,这是最后剩下的50多元钱了,这是保命钱啊,我舍不得拿去住旅店。我在大风雪中徘徊,飘飞的大雪笼罩住一切,周围除了老树,就是皑皑白雪,唯一让人感到和现实相联系的地方是那冷落的路灯。可是它那暗淡的灯光在风雪中显得更加阴冷和孤苦。正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望着他们,想到自己孤身只影,举目无亲,触景生情,辛酸的泪水控制不住又流了出来。我独自站在雪地里好久、好久,都没有挪动脚步,直到浑身都快冻僵了,才折身随着那些盲流的人(指没有目的地到处流动的人群),沿着依稀可见的雪路,又往乌鲁木齐汽车站奔去,因为听说汽车站的候车室可以允许旅客在里面逗留,这等于是一个免费的大客栈了。
到了乌鲁木齐汽车站,刚一推门,一股热烘烘的混夹着人气、汗气、膻气、骚气与各种各样臭气的热浪迎面扑来,使得我差一点呕吐。只见候车室内,密密实实的人几乎就要把这个候车室挤破,人压人,人叠人,人睡人,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找不到。那时,候车室外北风怒吼,像要把整个大地撕破似的,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在下,积雪都已没过人的膝盖,气温摄氏零下17度;而室内雾气腾腾,汗流满面,更有甚者,那些从甘肃来的婆娘,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上身脱得精光,毫无顾忌地在那里互相捉虱或喂奶小孩,嬉笑怒骂,室内外气温相差之大可见。
候车室内人声鼎沸,小孩的哭声,吵骂声,嬉笑声,哀叹声,各种各样的方言声混杂一片,震耳欲聋。我进也不能,退也不是,正在我举步维艰,不知所措时,只见有人猛拉我裤脚,我低头一看,原来是睡在椅底下的一个年轻人在拉我,他指指他身边挪腾出的不到一尺宽的地方,示意我睡下来,总算碰上个好心人。我也顾不那么多,在那个场合,已无什么面子可讲了,便像他那样,猫下身子,钻到椅底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对比那些连站脚的地方都找不到,我可算幸运多了。一交谈,才知大家都是两广老乡。尽管又累又饿,却无法入睡,睁着眼睛到天亮……想到如今自己的处境,只觉心头阵阵酸楚,出路,出路在哪里?我在脑中深深地思索着。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5-8 07:27
万般无奈方出走,
说好三人终独秀,
严冬来到新疆处,
一片茫然何处投。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