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沧桑的知青岁月》 [打印本页]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25 22:23
标题: 《沧桑的知青岁月》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7-5-22 16:07 编辑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25 22:34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20-4-15 12:45 编辑

目  录
                   .
1. 【首章】 总述
1.01 空前绝后的大移民
.
2. 【上集】 上山下乡历尽沧桑的辛酸人生
2.01 下放地之贫穷         2.02 知青的饥荒
2.03 住牛棚 与蚊蝇蚤虫相伴   2.04 抬高压电杆 工棚寻人
2.05 乡小运动会的知青领队    2.06 出山之行 进城入店
2.07 在县城旅店吵架闹事     2.08 靖城派出所的所长
2.09 水田的农活 蚂蟥       2.10 乡民的劳累 送公粮
2.11 双人锯原木 新旧对比    2.12 革命化春节 斧伤
2.13 爬火车 维修工 军官     2.14 帅男秀女 两次释放
2.15 冤枉重逮 私审搜身      2.16 入狱 白面书生 蚊虫叮咬
2.17 夜深之狱 饥寒交迫 返乡  2.18 可怜知青父母心 雨前回家
2.19 音乐摧枯拉朽 拥抱 磕头  2.20 知青的文娱生活 大难临头
2.21 文娱生活 唱歌 禁书焚书  2.22 文娱 新华书店 堕落荒唐
2.23 苦中有乐 野生动植物    2.24 出山办事 活捉小蟒蛇
2.25 野趣 原始娱乐 特花娱乐  2.26 知青的情爱 我的初恋
2.27 火车站过夜 坡子街续情   2.28 知青情爱的延续与终结
2.29 土匪 摘杨梅 比武切磋    2.30 在农场的斗殴 园犳道歉
2.31 群体斗殴的后续结果     2.32 钱粮被盗 打架 招工
.
3. 【中篇】 评论
3.01 论知青偷鸡摸狗的问题    3.02 论知青过往的打架斗殴
3.03 论知青的青春无悔      3.04 论历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3.05 论知青的赔偿问题       3.06 论中华民族的信仰
.
4. 【下集】 出山求医及文革受怨的奇特经历
4.01 生病下山 走厢道       4.02 上公路 拦汽车
4.03 住卫生所 坐拖拉机      4.04 在渠江渡口的路边
4.05 在渠江西岸的草地上     4.06 坐船 去医院 进诊室
4.07 看病 入住甘棠医院      4.08 陌生人 病情讲解
4.09 看望 失踪 新病人       4.10 哭逝 来客 肉票
4.11 岳麓山上讲英语事件     4.12 半耕半读期间的言论风波
4.13 怀疑毛事件 辩论 毒打    4.14 皮蛋宴 被打后的境遇
4.15 外出革命大串联        4.16 加入红卫兵 缺德事
4.17 窃客车 广播器材事件     4.18 反水 回夺广播器材
4.19 红卫兵抓人 父母伤心     4.20 诉衷肠 学习班 盗案了结
4.21 疑毛事了结 故乡人      4.22 出院前一天 邂逅美女
4.23 病愈出院 赶集 去渡口    4.24 返太阳坪 农场 匪宴
4.25 在回古村的公路上       4.26 夜走厢道 归队 思绪与梦
.
5. 【尾章】 结束语
5.01 致谢.欣慰.幸福 知青将成就中华民族的新辉煌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25 22:41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20-4-15 12:48 编辑



1.  首章 总述
   现在,我已年迈退休。虽然,我已旅居国外,身在南洋,长住新加坡。但是,我不会忘记:中国,那是我的祖国;中国农村,那里有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曾经,我是中国的一名青年农民,四十多年前,由于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运动,我从城市下放到农村,那是一段难忘的历程。
   文革是中国的一场浩劫。文革期间发生的事情,若非亲身经历,许多事实都让后人难以置信。那些年代,中国没有侵略战争,却有上千万精英死于非命;那些年代,由于政治迫害,中国有近亿民众受尽折磨;那些年代,国家疾病缠身,当年比喻为祖国花朵幼苗的千千万万青少年中学生,被从城市移民到农村,经历了后人难以想象的暴雨风霜。
   从1966年5月文革开始,全国的中学生,就没能再读书。为了响应那位从韶山出来的伟大统帅毛主席(简称“韶帅”)的号召,她们投入到政治运动,组建红卫兵,串联造反,拿下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立下汗马功劳,被当年报刊誉之为革命小将。     
   但到1968年,其“夺权”的历史使命达成之后,重新复课的环境已不再存在。当时,所有的大中学校全已瘫痪,工业生产全面倒退。那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此背景下,这些被文革耽误了三个年头的中学生,既不能读书升学,又无法让工厂安排工作,变成了社会的包袱。此时的中学红卫兵,当年的革命小将,已被视之为城市动乱的因素。

(1.01 文革大串联在天安门城楼前照)

   此境况下,如何安置这些人?已成为当年的一大难题。但是,所有难题,遇到伟人的壑智,便轻易化解。该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公布了韶帅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各省千千万万“有知识的”身体健康的青少年中学生,全部被送往农村。就这样,城市动乱的因素,被分散化解了;社会的包袱,轻轻地抛给了农村。
   啊!那是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年代。随着韶帅一声令下,这些祖国的花朵幼苗,这些当年的革命小将,这些原本可以升学或在城市就业的中学生,便全部去到了农村。从此,她们开始了人生之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中学生上山下乡,这是那个时代的一项政治任务,谁也无法抗拒。于是,农村,它扛起了这个重任,安置并养育了这些被城市抛弃的青少年。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25 22:47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4 13:55 编辑

     那些年月,我正好也是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当了七年多的农民。下放那年,我还未满20。自此开始,与众多从城镇下放的青少年一样,我将自己最为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农村。由于当年下放的地方名叫“古村”,而我,在古村曾当过多年农民。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历程,我将自己曾经拥有的“古村的农民”这一身份,缩简为“古民”,以此作为现用的网名或笔名。      
     中国农村,它是伟大的!尽管它当年非常贫穷,但是,祖国有难,义无旁贷,它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收容了文革年代被政治运动耽误了的数百万青少年。是农村,让当年告别故土的下放中学生分享它的资源,让他们在自身的躯体上吸取养份,滚打长大;中国农村,它如同再生父母,对当年被城市抛弃的知识青年有养育救助之恩!
     当年,所有的中学生,自下放之日起,便按报刊上统一的叫法,被称为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实际上,知青就是农民。这些知青,其城镇户口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被迁往了乡村。知青,它是新入籍乡村的从没干过农活的城市青少年。据统计,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地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下放的知青,全国有1600多万。
       文革爆发之后的那些年代,中国有如此庞大的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城市青少年的户口被迁往乡村,这是人类空前绝后的人口大迁移!瞩目全世界,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实为全球第一,是宏伟的“壮举”!从维基百科资料可查到,柬埔寨全国人口2016.1.1的统计数为1590万。偌大一个国家,全国的总人数,还不及当年中国移民的知青数。由于这一“壮举”,使得中国一千六百多万的城镇中学生从此告别了优越的城镇,开始了艰难的历程。


(1.02 本文作者 下乡那年照)

     这些知青,有的单个插队落户,有的集体去到农场或边营。各处的知青,尽管农活不一:有的耕田种稻,有的植树割胶,有的军垦拓荒,有的放羊牧马。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在全都年迈,基本上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对过去奉献的青春年华,对那些在乡村经历过的艰苦日子,一个个都记忆深刻并感慨万分!要知道,那一段在广阔天地里的知青岁月,太沧桑了!
     对那段沧桑岁月,近些年本人在海外陆续回忆,击键成文:谨以此书,献给祖国那些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经历过磨难的知青朋友,以及救助过知青的父老乡亲。
     富贵养庸人,苦难出天子。经历过乡村的磨练,如今,知青之中,不但出了个国家元首,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与此同时,伴生出千千万万的感人故事。这些人才和故事,汇铸成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个时代特有的,受错误路线危害却仍然积极向上,为追求光明的人生而顽强拼搏的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不过,本回忆录记述的只是普通凡人知青年代的点点滴滴。这些点滴,虽不轰轰烈烈,但反映的是当年下乡插队知青的真实状况,揭示的是某个微薄小理,或者是自身失败的某一教训。若能够给读者有所借鉴,那就没有白写。
     如实地记录当年经过的历程,这是本人写这篇回忆录的宗旨;尊重大陆目前的实际环境,绕开敏感的政治话题,这也是本文所贯穿的。
     本文中的人物,除开涉及到打架偷盗等不光彩的事之人采用化名外,其他都是使用的真名实姓。由于年代久远,中凭记忆写下的往事,其发生的时间不一定准确。为此,凡文中涉及的人员,若哪位看到并发现有原则性错误,请帮忙给予指正;我的QQ:871217155;收到短信后我会马上与发信人电话联系。顺告:若只是时间有偏差,其事情存在并没有原则性错误,则不对原文作更改。见谅!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8-26 07:59
又是鸿篇巨著现,
古民海外把乡念,
恰逢文革五十载,
献此大作回忆全。

作者: 袁晓忠    时间: 2016-8-26 20:19
向仁兄致敬!将知青难忘岁月留给后人追记研究。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26 20:42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26 07:59
又是鸿篇巨著现,
古民海外把乡念,
恰逢文革五十载,

谢谢超极版主龙行天下赐词鼓励!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26 20:46
袁晓忠 发表于 2016-8-26 20:19
向仁兄致敬!将知青难忘岁月留给后人追记研究。

谢谢网友晓忠君赐字鼓励!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28 11:50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4 13:55 编辑

2  上篇:知青岁月的辛酸人生   .

   

2.01   下放地之贫穷   .

    1969年1月,我从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下放到该省西南边陲山区:靖县。在靖县,我插队落户在太阳坪公社(现叫太阳坪乡)的一个名叫古村的山窝里湖南简称“湘”,而湖南的西南部山区,即“湘西南”,那里曾是中国土匪最为猖獗的地域之一。“湘西土匪”,全国闻名。清朝和民国时期,此地土匪横行。
    还是共产党有能耐,这里几十年上百年解决不了的土匪问题,自解放军来后,便全部剿清遣散。据文革期间的调查,当年该山村40岁以上男人全都当过土匪土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啸聚山林占山为王的职业土匪;另一类就是平日农耕到了闲暇时节互相邀集一伙人打家劫舍,带有“突击”性质的业余土匪 -- 知青网友:潇湘之子刚下乡的知青好奇,问他们过去为什么当土匪,他们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说是太穷。确实,那里很穷,当时,离管理失控的土匪猖獗年代已过去20年了,当地农民还是连饭都吃不饱。
    为什么穷?为什么会连饭都吃不饱?原因很多,共性的原因就不提了,这里只说说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比较起湖区,或者,比较山区之外那些较平坦的地区,光只说生产粮食的环境,古村山乡就远远不如。山区原本就稻田少,加上日照短,水阴凉,亩产低,这成了当地“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来到那里时,大多数家一天就中午能吃一顿白米干饭,早餐晚餐全都是用一些乱七八糟的菜叶草皮加些碎米煮出的稀食来填肚子。
    熟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深山老林,也有它让人值得回味的可爱之处:每年六月,那是当地杨梅成熟的季节。每到此季,那山坡野岭自生自长的野杨梅,曾让我们“享”之不尽。
    这一季节,不论是知青还是当地农民,只要是居住到这里的人,都要抽出时间去到山上采摘杨梅,尽情地品味。可惜那野杨梅太酸,我们知青吃后,个个都曾在夜晚睡觉中,梦见自己因吃杨梅而酸掉了口中全部的牙。甚者,有的在梦中被惊醒,因“牙齿掉光”而被吓出了冷汗。正因为如此,为防止自己的牙齿不被杨梅酸损掉,尽管那野杨梅多得“漫山遍野”,知青大多都不敢多吃。
    而当地的农民,他们竟然一把一把地吃。与知青不同,她们吃杨梅有“绝招”。经观察后发现,他们吃杨梅既不吐核,又不用牙齿咬。而是:将数颗野杨梅一同放到口里,用嘴上下紧压一下,挤出一些酸甜水,然后就着这些酸甜水,将那整把杨梅连肉带核全部吞进到肚里。据说,这样一举三得:其一,可以保护牙齿;其二,补充了营养;其三,用吞下的核填饱了肚皮。这就是,当年当地的农民,他们在“穷”的环境下自创的多年继承下来的“完美”吃法;这就是,那年月,我所下放之地特有的真实乡俗。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28 11:54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4 13:56 编辑

    曾经,我亲耳听到古村大队的副大队长元良说:每年杨梅季节,是山上的野杨梅帮他家省下不少口粮;在青黄不接之季,是野杨梅,帮助当地的困难农民度过饥荒。就是在下乡的那些岁月,有次在荒丘野外,我亲眼看到:古村农民钟元节,他排出的大便竟是一堆“干干净净的”杨梅核。当时的我看到后惊呆了,身为知青的我,被见到的那一堆完整的颗粒分明的“景象”震骇万分!完全没有想到:当地的乡亲农友,他们食后所排泄的,竟是这等模样(“吃杨梅不吐核的原因是为了充饥,我见过杨梅成熟季节,某些当地人的大便,就是一堆杨梅核,这是真的。”-- 知青网友:大林小杜)这,就是当年我下放之地的“穷”之写照。
    还要补充一个片段:当年下放到古村山乡,每到我们知青吃饭的时候,就有一些周边老乡的小孩过来,站在我们的厨门旁边,可怜巴巴地望着我们吃饭,渴望得到一点施舍。看到乡孩那凄乞模样,下放的头一年里,我们总要匀一点饭菜给她们分享。但到后来,知青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自我吃喝都成了问题,就不再施舍了。自从断绝施舍之后,知青的厨地就很少有小孩来“骚扰”了。但是,从此之后,我们也失去了孩童围绕在身边的亲近和欢乐。
    啊!我永远忘不了当年断绝施舍的那一幕。


    断绝施舍的前一日,知青晚上开了个会。会上,除讨论如何度过粮荒外,还讨论并通过了对邻舍乡孩不再施舍的决议。与此同时,知青还推选我为发言人,次日由我向孩子宣布。会后,所有知青的心情都十分沉重。一方面,我们也遇到了粮荒,要开始勒紧裤带过日子了。另一方面,在我们心里,那些乡孩并非乞丐。大家都明白:她们是跟我们亲密了一年多,曾给我们带来欢乐的的小伴侣。天真无邪的他们与知青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若不是穷困潦倒,我们决不会这样。
    至今我还记得,向乡孩宣布决定的那天,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你们都要吃饱。今天这一餐,是你们在我们这里吃的最后一餐了。”听到这话,她们全部吃停,一齐转注向我。面对孩童们突然地对我聚焦,看到他们那疑惑而又渴望的眼神,我心虚了,原先准备的话,全乱套了。我语无伦次,好不容易才向他们解释清楚:我们知青现在也变穷了,也吃不饱饭了,你们以后不要来了。不对,不对,我说错了。我们还是欢迎你们来玩。只是,以后来的话,这里的人都不会再分饭菜给你们吃了。没有办法,对不起了!说过之后,我求救似的,眼睛在其他知青那里望来转去,希望有人帮腔。
    但是,谁也没有再说。当时,整个厨房,一片寂静。随后,我听到了“吧、吧、吧”的扒饭声。乡孩不会讲客套话,但是,从她们大口大口地吃饭,有的竟边吃边流泪的情形,我知道他们非常难受。吃完饭之后,他们一个个赶紧道谢匆匆离去。其中一位年龄稍大的女孩有点特别,其眼睛深情而又泪水汪汪,在道谢的同时,她胆怯而又使劲地向我们鞠了一躬,然后快步离去。
    啊!那一幕,永远地印在了我的心间。多少光阴岁月过去了,我忘不了古村孩童那个年代贫穷饥饿的可怜模样!每接触到祖国乡孩穷困的信息,我都会想起当年断绝施舍的那一幕,心生愧疚!
    以上描述的,就是我当年的下放之地。下放在这样的穷山僻野,此处的知青与当年下放在新疆、云南、内蒙、黑龙江等边远地区的知青一样,比那些离城镇较近处的知青经历更多的苦难。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8-29 08:43
古民 发表于 2016-8-28 11:50
2  上篇:知青岁月的辛酸人生   .
   
2.01   下放地之贫穷   .

湘西著名土匪地,
穷山恶水出产低,
只有六月野杨梅,
虽然酸透也充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8-29 08:45
古民 发表于 2016-8-28 11:54
曾经,我亲耳听到古村大队的副大队长钟元良说:每年杨梅季节,是山上的野杨梅帮他家省下不少口粮;在青 ...

知青食堂善施餐,
后来实在无粮办,
只好宣布停施舍,
难忘最后那一天。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30 10:40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29 08:43
湘西著名土匪地,
穷山恶水出产低,
只有六月野杨梅,
超级版主赐予的四句词,
将我当年下放之地的状况精练概括。
高!


作者: 方外山庄    时间: 2016-8-30 13:30
本帖最后由 方外山庄 于 2016-8-30 13:32 编辑

我们从城市出发
走向偏僻的村庄
走向广阔天地
历经了那蹉跎岁月的
重重磨难
我们才知逭
衣村生活的艰苦
我们才知道
贫穷落后的苦难...
作者: 袁晓忠    时间: 2016-8-30 14:00
真实的描述,令人心酸。一样的,都有这样情景。昔日岁月难以忘怀。
作者: 中国知青张希伟    时间: 2016-8-30 14:25
古民 发表于 2016-8-25 22:41
1.  首章 总述
     现在,我已年迈退休。虽然,我已旅居国外,身在南洋,长住新加坡。但是,我不会忘记: ...

知青年代回忆文章,值得一读。
作者: 中国知青张希伟    时间: 2016-8-30 14:31
古民 发表于 2016-8-25 22:47
那些年月,我正好也是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当了七年多的农民。下放那年 ...

赞同作者对知青插队的观点。
作者: 中国知青张希伟    时间: 2016-8-30 14:39
古民 发表于 2016-8-28 11:50
2  上篇:知青岁月的辛酸人生   .
   
2.01   下放地之贫穷   .

阅后,我清楚了湘西南的习俗之一,即吃杨梅不吐核。
作者: 中国知青张希伟    时间: 2016-8-30 14:45
中国知青张希伟 发表于 2016-8-30 14:25
知青年代回忆文章,值得一读。

把当地乡下的农民的贫穷描写的淋漓尽致。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31 09:44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8-31 09:46 编辑
方外山庄 发表于 2016-8-30 13:30
我们从城市出发
走向偏僻的村庄
走向广阔天地
是啊,对长期居住在城市的青少年而言,当年下乡对其观念和意志的升华,那是其它方式都无可比拟的。从这个角度考虑,今后录用国家公务员,是否必须从下乡的大学生中选拔?值得研讨。谢谢方外山庄赐诗!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31 09:50
袁晓忠 发表于 2016-8-30 14:00
真实的描述,令人心酸。一样的,都有这样情景。昔日岁月难以忘怀。
谢谢晓忠兄的持续关注和鼓励!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8-31 09:59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8-31 10:01 编辑
中国知青张希伟 发表于 2016-8-30 14:31
赞同作者对知青插队的观点。

谢谢希伟的关注与点评!
老兄你连续点评四次,并且每次都有独到之处(有新意)。
不愧是金牌会员!非常感谢!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 12:27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 13:54 编辑



2.02 知青的饥荒

       农村是艰苦的,本文,对当年在人民公社插队的知青的状况,围绕衣、食、住、行,尽可能客观地作一番描述。“民以食为天”,先从“食”说起。
       刚下乡的第一年,由于是国家配给粮油,知青的“食”问题还不大。但之后,国家配给断绝,问题就大了。从下放的第二年开始,所有知青,不管是谁,都与当地农民一样,没有政府补贴,全靠自己出工的工分在本队领钱和分配粮油。在古村四队十位知青之中,我是当年出工最多的前两名之一。但是,我所分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吃。要知道,当年古村的乡民,家家都是靠“返销粮”才度过饥荒。而我们,这些外来知青,并没有给队上增产什么粮食,相反,还要瓜分他们的口粮。我们的粮食不够吃,就不奇怪了。
       当年,在古村辛辛苦苦地出工,最好的那年,一天的工分就值四角钱,这还是因为旁边有一个国营林场在古村砍树伐木,分给社队一些红利。后来山上的树被砍伐得越来越少,红利也就跟着少了。我离队的前一年,队上出一天工只值二角三分。这还算好的,山外差的生产队,没有伐树分红,一个正劳力干一天活只能得八分钱。古村大队长老蒋曾经对我说:你们来之前,这个山乡,家家都因“急需钱用”而在社队留有借条,户户都欠了“公家”的钱粮。
       那时候,队上分的油,如果遇上好年头,我们知青能吃上五六个月;差年头,则两三个月就吃完了。余下的日月,只能花高价到集市去买,否则,就只能吃无油的红锅菜了。当地乡民当年是如何熬日子的,我不好说。知青的情况,我就再清楚不过了。知青比乡民在经济上稍许宽裕。但是,高价油太贵,知青也没有那么多钱长期购买。再则,赶场的集市,那些年月经常遭遇督查。粮油都是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物资,只允许政府按统一的价格购销,市面上禁止卖买。遇到督查,你再有钱,也买不到。基于以上情况,当年绝大多数的知青都品尝过缺粮断油饥肠枯锈的苦头。
       那年月,古村很难吃到肉。当地农民,除开偶尔有办喜事的“阔”亲戚请你去赴“宴”,否则,基本上都要等到过年才能尝到肉味。知青稍好,大多都有城市父母的支助,逢场赶集便可以去市场买点高价猪肉。但是,我们的钱也不够,加上路途不便,通常要两三个月才出山赶集一次。也就是说,我们至少也要两个月才能吃到一次猪肉。
       吃不饱饭,又缺肉亏油,对此,长期居住在古村深山的贫困乡民可能习以为常。但是,这对下放知青,情况就大不一样:那些从城里来的青少年,一两年前都还饱食荤餐,现在却饭少油,偏偏此时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们哪里受得了!要知道,若不是下乡,他们现在都还在父母亲面前撒娇。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 13:25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 13:57 编辑

    那缺肉亏油又吃不饱饭的饥肠枯锈的感觉,现代人难以体会。现在条件太好,食物多而丰富,彼此之间都是劝告:少吃肉,少放油,饭食别吃得太饱。“富豪怎知饿汉饥?”如今的人,没有那饥肠辘辘的经历,没有长期饿肚皮的机会,你再怎么给他讲,仍如纸上谈兵,他不可能理解得很深。
    由于饥饿肠枯,我曾在半夜里梦见故乡的大鱼大肉摆在面前,以至睡梦中激情奋起,醒来却是黑夜一场空;由于缺肉亏油,有次去到县城,看到临街铺面摆挂有光亮夺目的肉鸡油鸭,诱得人直咽口水,当时我强行克制才止住了心生的犯罪冲动;由于食物的贫缺,被文革搞乱了思想的知青,有的竟“穷则思变”,开始了盗瓜窃菜和偷鸡摸狗。
    鸡鸭瓜果被盗,知青下放之前,这类事情在乡村少有发生。自从来了知青之后,这类案件接二连三,重点发生在赶集和去县城的那些路边乡舍。尽管,干这类缺德事的人,少有被抓到。可是,大家心里明白,这主要是什么人作为?这类事情,它给知青名声带来很坏的影响!当年,曾被偷盗而受损失的乡民,特别是因此曾与知青斗殴而受到伤害的农户,他们至今还心存恨意。
    这里先肯定一点:偷鸡摸狗和打架斗殴都是不对的(后面还有进一步的评议)。但是,因极端饥饿而引起的偷盗,其性质与那些品质败坏的惯偷还是应该有所区别。
   “这是饥饿引来的过错,不要讥笑!”这是我父亲在中国“过苦日子”的那个年代对我说过的一句话。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有一天,在长沙岳麓山下的左家垅街上,我见到了惊人的一幕:赤脚且衣衫破烂的一个干瘦男子快步从我左则越过,我正在判别他是否乞丐,他已将我前面一对青年男女中的女子手中的馒头夺去,然后边跑边将馒头往嘴里塞。“啊!”女子吓得一声尖叫。随着这叫声,那青年男子迅猛追去,边追边打。我也追去看,只见那干瘦男子被打倒在地,嘴角流血。尽管嘴角在流血,那干瘦男子还在地上将那沾满鲜血的半个馒头继续往嘴里塞,任凭那青年男子在旁对他肆意地脚踢。不一会儿,馒头吃完了,那干瘦男子擦了擦嘴边的血迹,诡异地笑了。
    看到干瘦男子那诡异的一笑,孩童的我当时非常反感。见那怒气未消但又无可奈何且慢慢离去的那对男女,我十分同情。但当我把看到的这惊人的一幕说给家里人听时,父亲却明显地偏袒那个干瘦男子,他不但制止我讥笑,还进行了一翻评说,大意是:穷人抢劫富人,大多是走途无路,迫于无奈,应尽可能体谅和包容;但若富人掠夺穷人,那就天理不容!还说,现今乡下有人饿死,那干瘦男子虽然被打得出血,但吃到了馒头,很可能因此捡回一条命,值!
.

.
    后来,我听母亲说,爸爸也曾受过苦,尽管他出生“地主”,但由于同族人争抢祖业,少年的他曾被追杀而浪迹天涯,挨饿受冻差点丧命。难怪父亲那么同情遇难之弱者。自那之后,我的观念开始倒转。我不再嫌弃穷人,而是惕富怜贫。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 13:31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 13:58 编辑

    没有想到的是,七八年之后,下放农村变为知青的我,自身也跌落到了吃不饱饭的穷苦人境地。
    人生降临于世,首先就是要“吃”。吃得饱,那是人生最原始的享受;吃得好,则是人生最基本的幸福。反之,如果缺少吃,那就会挨饿,挨饿的日子,极为难受!如果没有吃,那就会饿死,六十年代初,古村就饿死过人。
    挨饿难受的感觉很难用文字直接表述清楚。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采用的是另一种旁证的方式。除开上面已经说过的由于极端饥荒,我“梦见 、、大鱼大肉”、“强行克制才止住了心生的犯罪冲动”等等之外,当年挨饿难受的我,还曾经出现过外出乞讨、偷越国境等胡乱念头。
    记得有一次,我从古村三队知青好友那里得知:下放到云南的知青有不少人越过边境参加了缅甸共产党游击队,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啊!好光荣,我眼前突然一亮!恨不得马上与在旁的好友刘晓阳一同前去,尽管他已经说了游击队打仗会有生命危险。
.

.
    为了摆脱饥荒穷困,那年月,哪还顾及什么生命危险!当年我就曾想:如果长年累月都将这样断油缺食并辛苦劳累,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如果终生都只能这样活着,那我真的还不如走出去冒死一搏!在这样的思维下,那次获得缅共接纳中国知青的信息,若不是因为无人引路,加上当时穷得连去云南的路费都没有,我真的就会踏上去往缅甸的不归路。
    当年,饥荒难受的我时常在心中呐喊:一定要想办法改变现在的处境!可是,那年月,那前途,在知青的面前,只是一片茫然。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6-9-1 15:30
  我是在陕北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看完你的插队经历,我有同感。陕北是黄土高原,靠天吃饭,遇见好年头,粮食还能多些,遇见大旱,粮食减产,糠菜半年粮充饥。
      我们插队知青,平时清汤寡水,也没有油,放把盐煮酸菜和土豆把小米放里面煮熟后吃饭。过年才能到集上买点肉,分下的一点麦子只够过年包顿饺子吃。延安杂粮多,白面极少,没有大米,整天以玉米窝窝为主。每天还要到山上干繁重的农活,挣工分养活自己。插队六年时间,苦苦等待改变自己的命运。
      终于等来高校招生,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上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有一份专业工作,成为衣食独立的工作者。
       十年后回到北京,仍然从事专业工作,直到退休。现在家照看幼小的外孙,过着即劳累又快乐的晚年生活。

作者: 走过岁月    时间: 2016-9-1 16:48
古民 发表于 2016-9-1 13:31
没有想到的是,七八年之后,下放农村变为知青的我,自身也跌落到了吃不饱饭的穷苦人境地。    人生降临 ...

欣赏古民的佳作,大部分知青的缩影,期待下文。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2 08:04
古民 发表于 2016-9-1 12:27
2.02 知青的饥荒
       农村是艰苦的,本文,对当年在人民公社插队的知青的状况,围绕衣、食、住、行, ...

自从下乡第二年,
国家断供缺肉添,
菜油也得集上找,
遇到监管白有钱。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2 08:09
古民 发表于 2016-9-1 13:25
那缺肉亏油又吃不饱饭的饥肠枯锈的感觉,现代人难以体会。现在条件太好,食物多而丰富,彼此之间都是劝 ...

惕富怜贫自幼生,
父亲教诲触景存,
知青偷抢为裹腹,
虽然有错却不憎。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2 08:12
古民 发表于 2016-9-1 13:31
没有想到的是,七八年之后,下放农村变为知青的我,自身也跌落到了吃不饱饭的穷苦人境地。    人生降临 ...

下乡常常会挨饿,
真想前往缅甸挪,
不是因为没盘缠,
绝对游击队干活。

作者: 徐新民    时间: 2016-9-2 08:32
回忆历史,温故知新。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2 14:07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2 14:08 编辑
山杏儿 发表于 2016-9-1 15:30
我是在陕北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看完你的插队经历,我有同感。陕北是黄土高原,靠天吃饭,遇见好年头,粮 ...

那些年代,你我都是插队知青,都经历过类似的艰难困苦。
苦去甜来,现在好了。恭喜山杏儿:
“终于等来高校招生 、、上大学继续深造 、十年后回到北京 、现在家照看幼小的外孙,过着即劳累又快乐的晚年生活”。
谢谢版主赐词鼓励!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2 14:11
走过岁月 发表于 2016-9-1 16:48
欣赏古民的佳作,大部分知青的缩影,期待下文。

谢谢走过岁月赐词鼓励!


作者: 袁晓忠    时间: 2016-9-2 14:57
本帖最后由 袁晓忠 于 2016-9-2 20:45 编辑
古民 发表于 2016-9-1 13:31
没有想到的是,七八年之后,下放农村变为知青的我,自身也跌落到了吃不饱饭的穷苦人境地。    人生降临 ...

饥则生盜,不可饥笑,则应同情。饥饿之味至今不能忘记的。苦难日子终生难忘。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2 15:05
徐新民 发表于 2016-9-2 08:32
回忆历史,温故知新。

谢谢徐新民网友的关注和鼓励!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3 13:11
袁晓忠 发表于 2016-9-2 14:57
饥则生盜,不可饥笑,则应同情。饥饿之味至今不能忘记的。苦难日子终生难忘。 ...

谢谢!你是坚守在下放之地延安的老知青,向袁晓忠致敬!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3 13:2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2 08:09
惕富怜贫自幼生,
父亲教诲触景存,
知青偷抢为裹腹,
版主日夜为知青栏目的工作操劳,十分辛苦!



龙行天下又为在下赐诗三首给予鼓励,非常感谢!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6-9-3 17:16
    我曾到过美丽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尽管城市不大,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4 10:48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4 10:49 编辑
山杏儿 发表于 2016-9-3 17:16
我曾到过美丽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尽管城市不大,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谢谢山杏儿版主的赞美!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5 19:47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5 19:54 编辑


.

2.03 住牛棚 与蚊蝇蚤虫相伴
.
    农村是艰苦的。上一章介绍了知青的“食”,这里来谈谈知青的“住”。
    当年我们的“住”,现代人听后会吓一跳:下乡那年,我们住的是牛棚。“住牛棚”,这就是我们古村四队多数知青当年居住的真实状况。“住牛棚”,这话用文字写出,还不觉得怎么难为情。如果换一种环境,假如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询问我当年居住的情况,那“住牛棚”几个字,在陌生人面前,现今我还真的有点说不出口。时代不同了,现代人听到“住牛棚”几个字,多半会联想到“脏臭”和“下贱”,因此难堪。
   “脏臭”也好,“下贱”也好,当年我们确是这样。下放那年,古村四队接收了十名长沙知青,其中有两名是亲兄弟,他们出生较好,走了“好”运,被安排入住到仓库。余下八人,全部被安排入住到牛棚。那牛棚(见下照)分两层,下面住牛,牛屎很多(多时有半尺多厚),又脏又臭,蚊螥遍地皆是,到处飞奔。
    上层原是用于放稻草及农具等杂物的,当年来不及建新房,为了完成上面交办的接收知青的紧急任务,队上就将牛棚的上层突击装修,用木板隔了四间新房。那新房没有顶板,若有窃贼偷盗,随时可翻“木板”而入。我们当时就安排入住在这牛棚之上。虽在牛棚的上层,但那下面便是牛屎蚊螥,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
    这之前,在省城长沙,为号召我们即速上山下乡,母校召开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报告”说得何等地好:“靖县青山绿水 、、、当地为知青建有新房,等着你们去居住;新房都是木板房,住木版房特别舒适,那是城里人的奢望。你们要知道,住木版房,那可是城里12级以上的国家干部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
    而如今下放到这里,亲临现场,我们被安排的住处,竟然是牛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山区木材多,这牛棚也是用木板做成的。在古村,这里的牛群也享受到了“城里12级以上的国家干部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
    人已至此,没有其它办法。看到那牛棚上用木板隔开的四间小房,每间房里摆了两张新单人床,一张新书桌,刚从学校出来的我们,除开少数人露出疑惑和不甘愿的表情外,没有一个人敢顶闯说“否”。刚才,大家已经看到,那间让知青兄弟俩住的仓库还是临时腾出来的,确实没有空房。既然没有选择余地,经过长途跋涉已经辛劳疲倦了的我们,当时多话没说,将行李往床上一丢,各邀各的好友分别入住了进去。很累了,当时知青只图早点躺下休息。
.

.
    入住牛棚,蚊螥虽多,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对蚊螥,我们能用“挂蚊帐”的办法加以对付。最头痛的,是那些除之不尽清掉又来的跳蚤和臭虫(简称“蚤虫”)。对蚤虫,即算将被单蚊帐和床板彻底清洗并爆晒,也只能好上十来天,在牛棚那样的环境里,蚤虫很快又会卷土重来。那年月,我们被蚤虫缠身,受尽折磨:刚开始,我们还只是身体的某处骚痒,搽上些万金油或消炎膏,便能将难受减轻一点;到后来,一躺到床上,全身便奇痒,任何油膏都不再起作用。
    下乡首年初春,老天不开晴,好久都阴雨连绵,被单等物没法清洗爆晒。那些日子,每晚躺下,我就感觉万虫缠身,骚痒难忍。奇痒之时,我只好坐立起来;但辛劳了一整天太疲倦,只好又再躺下;就这样,躺下,坐起;坐疲,又躺下,反反复复。啊!既辛劳疲倦,又奇痒难受。“辛劳”催促我快睡,“奇痒”又不让我入睡。左右不是,那矛盾,苦不堪言哪!
(待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6 08:08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16-9-7 07:46 编辑
古民 发表于 2016-9-5 19:47
.
2.03 住牛棚 与蚊蝇蚤虫相伴.    农村是艰苦的。上一章介绍了知青的“食”,这里来谈谈知青的“住”。   ...

乡下接待知青匆,
只能让俺住牛棚,
跳蚤臭虫夜夜咬,
疲倦与它搏斗中。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6-9-6 16:31
   我们在陕北住窑洞,臭虫没有,跳蚤多的可怕,把我们咬的起大片的湿疹,痒得钻心。用手抓破感染流黄水,甚至引起发烧。长期休息不好,一天到晚晕晕乎乎,体力消耗很大,那日子实在不好过。你们那里的环境比我们还差,更受罪了。
作者: 中国知青张希伟    时间: 2016-9-6 20:29
古民 发表于 2016-8-25 22:41
1.  首章 总述
     现在,我已年迈退休。虽然,我已旅居国外,身在南洋,长住新加坡。但是,我不会忘记: ...

“十年浩劫,不堪回首。”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7 11:16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6 08:08
乡下接待知青匆,
只能让俺住牛棚,
跳蚤臭虫夜夜咬,

版主就是版主,每次都能用四句词将我的故事精炼概括,赞!

谢谢龙行天下!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7 11:21
山杏儿 发表于 2016-9-6 16:31
我们在陕北住窑洞,臭虫没有,跳蚤多的可怕,把我们咬的起大片的湿疹,痒得钻心。用手抓破感染流黄水, ...

到底都是从乡下过来的知青,彼此经历相似。


谢谢山杏儿版主!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7 11:22
中国知青张希伟 发表于 2016-9-6 20:29
“十年浩劫,不堪回首。”
谢谢金牌会员希伟的持续关注!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7 13:10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7 20:17 编辑

(续上文)
    那些天,每晚我都被蚤虫折磨到深夜一两点,每次都是在万般疲惫累至极限的状况下,神智变得麻木,我才昏昏睡去。连续几天,我都在想:这无法忍受了,等哪天停雨(雨天山路道滑出去危险),我就出山,按照当地社员告诉我的办法,去公社供销社买六六六粉,撒到床上。但是,还没有等到雨停,情况突然转变。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拖了数天之后,我突然象变了个人:身上那娇嫩的皮肤已变得粗糙,由于跳蚤臭虫连续的叮咬,全身表皮似乎都长出了茧,竟然开始适应,不再畏惧那蚤虫的叮咬了!自从适应之后,我动作变得迟缓,反应明显滞钝。我发现:身上那根“痒”神经,由于蚤虫的过度刺激,已变得死硬;对蚤虫的叮咬,似乎不再感应,整个人都已呆痴麻木。
    啊,终于“脱胎换骨”了,我竟然完全能够笑对那些跳蚤和臭虫了!当时我就想:现在要是与街边满身蚤虫的乞丐混到一起,我也能适应了。这一变化,不知应该是喜还是悲?我只知道,如果用文革时髦的政治术语来表述,那就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已初见成效。
    啊!入住牛棚的那些往事,真的是不堪回首。
.
    与那些岁月相比,现代人的居住条件真的是太好了!在故乡长沙,我有一个侄女,去年她刚刚结婚,年轻夫妇就独住140多平米的电梯楼房;装修那新房,曾耗时八个月,用去30多万。这是现代城市中等市民居住情况的一个缩影。
还是来说低层人士吧。从农村出来的打工族应该算是城市里的低层人士了,他们的居住条件也不简单。入城租房,许多打工仔都挑三选四,老式旧房不入年轻人的眼,钱赚得不多,租房却要选家电齐全不用爬楼的电梯高房。现代的年轻人哪!都不亏待自己。
    返回再说乡下,现代乡下人的住处,大多也不赖。2015年5月,我回国去到了当年下放的古村。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知青居住的牛棚,早已拆除。原先我居住过的两处,现都已改建新屋。政策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年下放到全国各地的知青成千上万,农村却没因他们的到来而产生明显的变化;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乡村已经明显巨变。
    现在的古村,住房方面,多数农户都改建有新房;即便还有少数住在旧屋,那旧屋也家具齐全,电器完备:电灯、电视、电热水器等样样都有;再也没有人住牛棚了!如今,古老的深山不再闭塞:公路修进了老林,水泥路铺到了各户的家门口;电脑进入到山区:凡是在读书的人,其家里都购置有电脑;每个家庭,如今都用上了手机,条件好的,还用上了Wifi智能机;多数人家购有摩托车,较富裕的农户还购买了拖拉机、汽车等。
    国家政策的改变,使中国多数乡村大变样。古村托改革开放的福,也逐步脱离了贫困,那吃不饱饭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他们正朝着小康的方向努力奋进!.

    话说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话说当年。
    当年,入住牛棚的那天,队领导曾安慰我们说:“你们知青只是安排在这里临时住一住,待农闲得空时,我们会尽快给你们另建新房”。可是,这临时住一住,竟让我们这些知青,从下放的那天开始,一直陪伴着那些牛群、跳蚤、臭虫和蚊螥,在这“木板房”里足足“享受”了两年零七个月。
    那是1971年8月,用国家拨给知青的安置费修建的木板新房在古村落成,我们终于告别了牛棚,住进了人屋。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7 20:22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7 20:23 编辑


    古村托改革开放的福,也逐步脱离了贫困,那吃不饱饭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他们正朝着小康的方向努力奋进!
.


.

上照是古村当年最贫困的农户钟元节家新建的住房。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8 07:40
牛棚住了两年多,
身体顶住蚤虫恶,
如今再看当年地,
最穷都是别墅了。

作者: 袁晓忠    时间: 2016-9-8 09:56
古民 发表于 2016-9-7 13:10
(续上文)    那些天,每晚我都被蚤虫折磨到深夜一两点,每次都是在万般疲惫累至极限的状况下,神智变得麻 ...

顶层政策设计,影响亿万民众的生存大事。可怜前辈们所受的苦难。我们毕竟在晚年享受到这份福气了。真实客观记述昔日,让后人了解那个年代,是我们的责任。愿陆续发表佳作。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8 11:2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8 07:40
牛棚住了两年多,
身体顶住蚤虫恶,
如今再看当年地,

谢谢!向辛劳的版主致敬!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8 11:27
袁晓忠 发表于 2016-9-8 09:56
顶层政策设计,影响亿万民众的生存大事。可怜前辈们所受的苦难。我们毕竟在晚年享受到这份福气了。真实客 ...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顶层政策设计 、、、”

是啊!“我们毕竟在晚年享受到这份福气了。”

谢谢晓忠兄的点评!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8 13:30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8 13:38 编辑



2.04  抬高压电杆 工棚寻人
.
    知青当年的服饰怎样?穿着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从以下这一经历说起。
    那是下乡的第三年,有一个月,我被派去公社,与当地农民工一起,往高山山顶抬运安装高压电线所需的钢筋水泥电杆。此活既苦又累,特别是,非常危险!那上山的路是特地为抬高压电杆新砍伐出来的临时小道,路斜坡陡,曾经,有一批肩扛沉重钢筋水泥电杆的农民工,其中一位脚下打滑站立不稳而摔倒,其他人当时又没齐心合力强行顶住,结果,电杆滚下,当场一人被打压死,多人碰压伤。这是到工地的头一天,负责指挥的年轻电工告诉我们的。之所以说这个故事,他是为了让我们注重安全,告诫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
    有一天,那位负责指挥的年轻电工从山上探路回转,遇见在半山腰歇气的我,他问:
   “有没有打火机?”
   “只有火柴”我回答。
    听到我长沙口音,他吃了一惊!随即,他认真地看了我一遍。
   “真看不出来,你是长沙知青。”一边说着,他一边将手上的香烟递给我。
    千里之外的野岭,遇到一位老乡不容易。点燃香烟之后,他顺势在我身边的电杆上坐下。之后,这两位来自同一省城的年轻人便亲热得象老友似的,一边抽烟,一边拉起了家常:共同回味故乡的美好。
    上面这简短的故事,说明知青当年的穿着及外貌,已与当地的老乡没有区别,以至家乡来的城里人以为我也是当地农民。再看下面。
    还是抬高压电杆期间,那次,我与其他民工都住在离公社不远的江边工棚里。有天下午,古村知青李坚到公社来找我,他问公社的分管干部:
   “请问:到公社来搬运高压电杆的人住在哪里?”
    那干部用手一指:
   “就在那”随即反问:
   “你找谁?什么事?”
   “我找古村知识青年曹卓尧,他有封信寄来很久了,要交给他。”听李坚这答,那干部奇怪地望着他,稍后冒出:
   “搬运电杆的都是本地农民,没有知青,你是不是搞错了?”
    怎么会错呢?队长明明派他到这里来的啊!李坚听后不敢相信,但看着对方那神态,又不敢不信。疑惑之下,他又听到那干部诙谐的调侃:
   “你若不信,你就自己去那工棚里找找看看。”
    既然来了,还是去看看。曹若真的不在,也应向古村民工打听一下曹的去向。(这一想法,是后来见面时李坚告诉我的)
    幸亏去了,李坚找到了我。不过,见到我时,他猛然一惊!当时我蓬头垢面,哪象知青?倒是,有些象流浪在外的乞丐。那天,他将那封邮戳上显示是二十多天前的家信交给了我,使我心生欢喜和感激。看完信后,我们俩人一起走到渠水江边。望着那碧波荡漾的江水,他责怪我太不注意自身的形象,竟然“颓废”到了没有城里人的丝毫踪影,以至公社干部那样判断:“都是本地农民,没有知青”。只差一点点,他就准备停止寻找而返回古村了。
   (待续)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6-9-8 16:31
   在艰苦的岁月里,生活没有基本保证,思想负担沉重,哪有心思顾及到衣着整齐?我们这里也是这样。男生蓬头垢面,因缺水很少洗衣服脏兮兮的。不说话根本不知是知青。有的学会一口陕北话,不知情况的就像一个十足陕北农民。女生相比要好一些。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8 20:55
山杏儿 发表于 2016-9-8 16:31
在艰苦的岁月里,生活没有基本保证,思想负担沉重,哪有心思顾及到衣着整齐?我们这里也是这样。男生蓬头 ...
是啊,“不说话根本不知是知青”
这就是当年全国知青的普遍状况。
谢谢山杏儿版主的点评!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9 07:38
古民 发表于 2016-9-8 13:30
2.04  抬高压电杆 工棚寻人.    知青当年的服饰怎样?穿着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从以下这一经历说起。     ...

受派跟着出民工,
蓬头垢面融成农,
没人认得是知青,
公社干部也发蒙。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9 11:30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9 07:38
受派跟着出民工,
蓬头垢面融成农,
没人认得是知青,
既概括了此节内容,又押韵,高水平!
谢谢天下版主!

作者: 海象    时间: 2016-9-9 13:24
欣赏古民的心血之作,不禁引发共鸣,作为知青一代过来人,将历史重现有利于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体味,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知青上山下乡或支边是不能抹杀掉的历史,有了知青一代才有知青后一代的未来,回顾过去有温故而知新感,对后来者应也有所启迪,现代年轻人可能对帖中所述事实不一定相信,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历史决不会忘掉我们这一代。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9 16:45
海象 发表于 2016-9-9 13:24
欣赏古民的心血之作,不禁引发共鸣,作为知青一代过来人,将历史重现有利于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体味,中国的过 ...

谢谢论坛元老的关注!

感谢海象兄的中肯点评!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9 21:32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0 10:39 编辑

(接上文)
    心生感激的我当时除开连声“谢谢”外,只好如实坦白:我已三天没有洗脸,五天没有刷牙了。之所以如此,并非没有毛巾和牙刷,而是下面的一些原由。
    刚去的第一个晚上,听到我长沙口音,有位老乡在众人面前口无遮拦地对我大叫:“抬高压电杆是我们农民干的苦命活,怎么把你知青也派来了?”说者并无恶意,听者十分难受;第二天,又听到那位负责指挥的年轻电工所讲的电杆压死人的悲惨故事,心中平添阴影;再后,经观察,我发现,被派到公社来抬高压电杆的三十多位民工里,就只我是知青。于是,内心翻腾了!
    我埋怨队长:修铁路(比农活轻松)去了那么多知青和当地农民,却不让我去;而这,既苦又累还危险的苦命活,却让我来承担,欺负人啦!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出身不好?命苦啊!我还不能去申诉,我只配老实地干活。
    这之后,我便开始“颓废”:情绪极端低迷,平时少有说话,也懒得去洗刷梳理。当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命很“贱”;“颓废”的我,随时都作好了会在那深山老林里因安全事故而突然“消失”的思想准备。
    但是,只要是人,都会本能地往“光明”的方向奋进和努力。每天,真到了与那些同甘共苦的民工一起抬电杆的时候,我却又不“颓废”了。每到此刻,我便精力专注,还曾多次提醒大家确保安全,必须齐心合力。
    那次抬高压电杆,最后的结局还算圆满。尽管那往高山山顶抬运电杆的活儿非常危险,每次出发时所有民工各自都有些提心吊胆。曾经,也有人脚滑摔跤,几次出现险情。但老天保佑,在大家强行支撑齐力奋斗之下,全部化险为夷,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安全事故。那盼望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做了近一个月,任务全部完成之后,我们欣喜地结束了这危机四伏的苦命活,吃完最后一顿告别餐后,我又平安地回归到队上。
    上山下乡的那些岁月,我有过几次与死神檫肩而过的经历,但那是后话。这里,还是围绕本章节的主题,回过头来继续讲“穿”。穿着方面,以上说明,当年的知青与当地农民一样寒酸。
    其实,所有的人,谁都不愿自己太寒酸。天降裸人,虽未赐衣,但人人天生爱美,个个都想穿得潇洒美丽。若有条件,穿得好一点,打扮得漂亮一点,无可非议。现在走去城市大街,随眼看到的便是华光丽服的人流,这很正常。
    但是过去,文革期间,在中国的大地,不管你走到哪里,满街男女,所有人的衣裤,都只有蓝、黑、(军)绿这么几种单调的颜色。如果有谁敢穿得花俏亮丽,那就会被视为资产阶级须整治的对象遭到批斗。现在回忆起来,那素色单调的世界,简直不可思议。
    当年知青的“穿”,这里还没说完;下一章要说的,是我每想起就心里特别高兴的一个故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0 07:27
当时感觉特颓丧,
感觉队长不公扛,
幸好没出什么事,
当年简单素服装。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0 10:06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10 07:27
当时感觉特颓丧,
感觉队长不公扛,
幸好没出什么事,

谢谢龙行天下版主!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1 08:58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1 19:56 编辑



2.05 穿着 运动会的领队
.
   下面的故事,发生在我下乡的第四年。这个时候,我已被调去古村小学教书。秋季的一天,古村小学的校长钟济平去到教室,他中断我的讲课,把我拉到门外说:“暂停一下,有件急事。我去公社开会刚回,有个紧急任务交给你:本周六和周日,公社组织全乡首届小学生运动会。你代替我当本校领队,到时带领古村学生前往参赛。还有三天时间,你要组织学生作好有关准备。”
    啊!突然接到如此光荣而紧迫的任务,我心里“嘭嘭”直跳。我知道,如果是“好事”,校长是从不让人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须服从安排,硬着头皮上吧,只能尽力而为了。当日,我立即挑选学生,组织他们开会并进行训练;入夜,我急忙家访和信访,说服选中孩子的父母近期给予配合。
    为不给古村丢脸,夜深,我还在翻找自己的衣服,挑选其中最好的。还好,有一件五年前买的平时舍不得穿的没有破损的海魂衫,这次可派上用场。但是,罩衣罩裤就麻烦了,翻遍箱底,只找出一件缝有补丁的蓝色长袖上衣,就是找不到一条完好的长裤。
    人,是要面子的。条件虽差,所有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设法让自己穿戴得体面些。特别是,象现在,身为教师,即将外出,需要参加重要的群体活动。怎么办?那蓝色上衣虽有补丁,但颜色不算旧,还可凑合;裤子破旧无法补,就没办法了。
    那年月,村民的服装都是各自去集市买好布匹,然后请裁缝量身订作,县镇都没有现成的衣裤买。白天我要上课,还要带孩子训练,哪有时间去买布做衣?一切都来不及了!向邻友去借?那立马丢丑,传出去更不好听。不如就穿身上这条裤子,唯它最好。我当即脱下,洗干净待用。
    转眼赛日即到。周五旁晚,我这古村的领队只好穿着一条膝盖破损的旧裤(见下照)带领学生前往。太仓促了,就穿这裤了,即算丢丑,那也是天意,休怪我也!出于这一心态,当时我横下心来:丢丑就丢丑吧,豁出去了。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意外。比赛的那两天,我不但没有给古村学校丢丑,还给古村争得了荣耀。
    真的没有想到,在全乡小学生运动会上,古村小学竟然赛得第一。为什么会这样?公社宣传干事后来是这样报道的:
一方面,是山里的孩子素质好。
    他们住在山里,每天上学都要翻山越岭,锻炼了腿力和体质。比较山外,山里孩子稍“穷”,吃得稍差,但是,赛前,古村学校的领队利用晚间做了家访,说服了家长在比赛的前两天,确保其孩子吃饱吃好,弥补了必要的营养。
另方面,是古村学校的领队素质高。
    领队是一名优秀知青,曾评为“青年突击手”和“五好社员”。这次运动会,其素质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责任心强,工作负责,他能想到要让学生增补营养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去走家访;其二,知青知识广、经验足,对“盲童”训练得当。古村的“盲童”除开从知青领队那里获得了运动会的基本常识和有关规则外,还从心理上彻底地放下了包袱,轻松上阵。赛前,知青领队对古村参赛运动员反复说的一句话是“你们都是第一次参赛,比输了没关系,不怪你;但是,你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往前冲,比赢了,就是你的功劳,你为古村争得了荣誉!”这话,使得古村学校的小运动员们既没了心理负担,又勇往直前,在赛场上发挥得很好。
    由于以上原因,比赛的那两天,古村小学的运动员个个神清气爽,轻松活跃。他们人人争先,连连获奖夺冠。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1 09:11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1 19:57 编辑

    以上报道,是比赛结果出来后,公社的宣传干事找人了解,采访了多人之后写成的。当然,被采访的人中,也包括有我。他报告里的:“山里的孩子素质好”等内容就是我说给他听的。
    那天,比赛结果一出,连我都惊呆了。在太阳坪公社首届小学生运动会上,古村小学不但赛绩最好,还惊现三个第一。首先,总分第一(最高);其二,冠军第一(最多);其三,奖牌第一(也是最多:每个运动员都获有不等数目的奖牌)。那天,举办领导比较各校的得分,竟然还发现:获得“总分第一”的古村小学,比起“总分第二”等其它学校,分数差距拉开得很大。也就是说,古村超越其它学校很多,遥遥领先。
       哈!那段时日,我开心得忘掉了所有的劳累;古村小学,则象逢年过节一样,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好几天,学生们都围绕着那参赛的小“英雄”,让他们讲述那赛场的动人场面,然后将听到的故事和喜讯到处传递;古村的山民,受其感染,也为古村“神童”们的这一“奇迹”而脸上放光。
       由于获得的是“绝对权威”的总分第一,那天比赛成绩结果出来后,公社的宣传干事不但给我们古村小学代表队的全体成员照了张合影,还在采访之后,让我与运动会的总指挥(太阳坪中学校长),以及运动会的现场指挥(太阳坪中学体育教师),三人站在一起照了张合影。不只如此,热心的宣传干事最后还拉着我去到太阳坪中学的大门口,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几个大字下,单独为我这位领队又照了张像。
       说来也巧,这三张照片中,后两张由于我的裤子破损,没被选用。一个月后的周日,我去公社办事,与宣传干事相遇,他便将这两张落选的照片赠送给我。当时,听说照片因破裤而落选,我好生遗憾。现在发现,我走运了,因此我无意中获得两张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因祸得福啊,要知道:那第一张我站在学生后面的合影,由于破裤没照到而被县宣传部门选用,后来我多次去讨要都没要到。
       以上,就是上山下乡的那个岁月,身为民办教员的我,带领古村学校学生,参加全乡小学生运动会所亲历的片断。其反映的,是那个年代多数知青的穿着状况。所有知青,当年都“想让自己穿戴得体面些”,但是,下乡一年之后,知青的绝大多数便陷入自己难以养活自己的境地,“体面”这词虽好,却难以付之于实践。
.

   .
       穿着方面,当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真实地概括了当年中国老百姓的衣着。那年月,即使决定将某件旧衣裤丢弃,也要将其中较好的布块剪下,以便留作以后的缝补;或者,送给邻居传统浆布做鞋底的老太婆。穿打补丁的衣裤,并非上山下乡特有,中学的时候,我就穿过打补丁的衣服(见下照)。只是,下乡之后,衣着更糟!
       是落后的经济和贫困,逼得当年的老百姓只能这样。那些年代,买布购衣都须用布票,一人一年只分配一丈五尺布票,仅够成人做一套衣裤。当年,打补丁穿旧服的人,在街上时常可见。而现在,却再也见不到了。可笑的是,现在连反映当年的电视里也极难见到。
       当年,我穿着打补丁的旧裤,在街上行走得十分坦然。之所以坦然,一方面是因为当年这类人多;另一方面,非常重要,那就是,当年提倡的“艰苦朴素”的精神能被大众从心里认同和接受。正因如此,当年穿衣旧补丁裤上街,不但不算“丑”,还是“艰苦朴素”的体现,是精神世界的美。看看现在,即算是穿一件式样稍旧的衣裤出门,也让人感到没面子。现代啊,物资是丰富了;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啊,却令人感慨!

        又说远了,还是回说当年。
    下放年之后,多数的知青,与基本上相似,平时的穿着降低到一个人生存的最下限外表相貌都“颓废”到“没有了城里人的丝毫踪影”。如果不开口说话,或者,没特意显示其气质,光从穿着衣饰上看,根本判别不出他或她是当地的农民还是知青。出于礼节,为了应付某些场面,他们会尽可能保留一套好一点的服装。但平时,知青穿着“下贱”,只要能遮体保暖即可,当年的我就是这样。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6-9-11 16:14
      虽然在农村,能当老师是受人尊敬的。你带领学生参加运动会,得到三个第一,实属不易。得到好评让大家刮目相看。
       穿件海魂衫一眼就能看出是知青。和当地人相比是有区别的。作者是个细心人,如今还保留老照片,是历史的见证。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2 08:47
古民 发表于 2016-9-11 08:58
2.05 穿着 运动会的领队 .   下面的故事,发生在我下乡的第四年。这个时候,我已被调去古村小学教书。秋 ...

临危受命去带队,
工作做细破裤归,
居然全社夺第一,
这帮孩子太争气。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2 08:49
古民 发表于 2016-9-11 09:11
以上报道,是比赛结果出来后,公社的宣传干事找人了解,采访了多人之后写成的。当然,被采访的人中,也 ...

当时连拍三张照,
一张展览被用掉,
只剩两张存至今,
珍贵程度不得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2 08:53
古民 发表于 2016-9-11 09:11
以上报道,是比赛结果出来后,公社的宣传干事找人了解,采访了多人之后写成的。当然,被采访的人中,也 ...

当时连拍三张照,
一张展览被用掉,
只剩两张存至今,
珍贵程度不得了。

作者: 袁晓忠    时间: 2016-9-12 13:46
古民 发表于 2016-9-11 09:11
以上报道,是比赛结果出来后,公社的宣传干事找人了解,采访了多人之后写成的。当然,被采访的人中,也 ...

那时山里乡村无衣穿无法出门的确实有。知青带给乡村许多先进的生活方式。仁兄带队获得好成绩,村民一定传颂好多年呢。说不定现在还有人说起呢。我的侄女前几天还说北京知青杨红兰老师教她学拼音如何标准,为她后来说好普通话起了决定性作用。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2 15:25
山杏儿 发表于 2016-9-11 16:14
虽然在农村,能当老师是受人尊敬的。你带领学生参加运动会,得到三个第一,实属不易。得到好评让大家 ...

是啊,那样的“辉煌”,人生能遇几次?

感谢老天爷恩赐!

谢谢山杏儿奖评!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2 19:30
袁晓忠 发表于 2016-9-12 13:46
那时山里乡村无衣穿无法出门的确实有。知青带给乡村许多先进的生活方式。仁兄带队获得好成绩,村民一定传 ...

是啊,去年回队,还有人夸奖我当年。

谢谢晓忠兄的点评!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2 19:34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12 08:49
当时连拍三张照,
一张展览被用掉,
只剩两张存至今,

谢谢龙行天下的精湛七绝!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3 07:29
袁晓忠 发表于 2016-9-12 13:46
那时山里乡村无衣穿无法出门的确实有。知青带给乡村许多先进的生活方式。仁兄带队获得好成绩,村民一定传 ...

村民传颂知青事,
多年讲述得意时,
点点滴滴记得清,
很多毕生念叨实。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3 11:02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3 11:06 编辑

上文说道:“中学的时候,我就穿过打补丁的衣服(见下照)
(补贴照片)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3 11:08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13 07:29
村民传颂知青事,
多年讲述得意时,
点点滴滴记得清,

版主辛苦了!谢!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4 08:08
古民 发表于 2016-9-13 11:02
上文说道:“中学的时候,我就穿过打补丁的衣服(见下照)”(补贴照片)

胖小子真精神!赞!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4 14:2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14 08:08
胖小子真精神!赞!

谢谢版主的夸奖!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4 14:27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4 14:29 编辑




2.06 出山之行 进城入店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前面,知青的“衣、食、住”都已讲到。现在,我们来讲“行”。
    下放到古村那深山老林,我们这些知青,当年出行非常艰难。古村,出门便是山。古村出山,一南一北各有一条途径。北边出山,要走厢道(如同走独木桥),惊心动魄!北边的故事后面有专述,这里就只讲往南出山发生的事情。
    古村往南出山,只有一条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或高或低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这条道,通常单个人不敢走。一方面,这条道古树遮天阴森恐怖;另方面,这条道时有野兽(野猪野狗等)出没,单人独行难免不受到惊吓或伤害。这条弯弯曲曲的小道约五里长,出口通向去靖县县城的公路(209国道)。
    一直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可能不知道:乡里的农民,在深山住久了,好想好想到城里去看看热闹。当年,古村知青就是这样。可是,那年月,去靖县县城,谈何容易!若只是上面说的羊肠小道,那还好应对,邀伴而行便可解决。关键是路途太远,缺乏交通工具,要去,全靠两条腿。山里人难啊!去县城40余里路,当年全靠徒步走啊!步行这么远,拿到现在,简值不可想象。但是,那年月,就只能这样。
    可能有人会问:往南出山之后,不是到了209国道吗?既然是国道,不就有汽车吗?现在的人哪里知道,那年月,即使翻山去到了公路上,也很难坐到汽车。原因是:那时汽车太少,当年,汽车基本上都是装得满满的,很少有让人半路上车的机会。
    记得有一次,那是下乡第二年的冬天,胡家两兄弟邀请张洪绪、我和李坚,五人一起去靖县县城。一路上我们多次拦车,但一辆车都没拦住。于是边走边玩,40里路走了一天,旁晚时才到县城。太累了!刚到县城,遇见第一家旅店,我们便赶快进去住宿。谁知,该旅店已无床位。很不情愿,又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再往城里走。
    走啊走,好不容易见到第二家旅店,我们一拥而入。此时前台没人,环周一看,前台正对客厅,客厅不大,摆有多张木椅。见到木椅,我们立马走去坐下。谁知刚坐下,旅店内室便传出一个女高音:“喂喂喂,你们办了住宿手续没有?”随着这声音,走出一位精明干练的中年女子。
    看到走出的精干女子,胡洪将古村四队开的介绍信递了过去。那年月,中国还没有身份证。凡是外出,不管是乘车买票,还是入店住宿,都须持有单位开出的介绍信。否则,寸步难行。在将那介绍信递过去的同时,胡洪补充:“我们现在办理住宿手续”
   “不行不行!我们这里已经住满,你们到别的旅店去住吧。”那女子看也不看,边说边将那介绍信推回。
   “帮个忙吧,在走道上架个临时铺也行,我们走了一天,实在是走不动了。”胡洪诚肯地哀求说。
   “不行不行,我们这里没有多余的床架和被单!”那女子快言快语,也不管别人听后是什么感觉,立马否决。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4 14:31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4 14:33 编辑


    彼此开口说话,她应该已经听出胡洪的外地口音,知道我们是知青。见我们坐在那里没动,她又补充说:“你们赶快去别的旅店,现在去还来得及,再去晚了,别的旅店说不定也会没有床位了!”
    还是没人动。见如此状况,那女子无可耐何,便去到前台小室,独自坐在那里。安静了一会儿,胡洪起身走上前台,很有礼貌地说:
   “服务员同志:这样可不可以?请你帮忙打电话向周边旅店询问一下,看哪家有床位。只要联系好,我们马上过去,谢谢你了!”
    见对方没反应,胡洪又补充说:“我们今天从太阳坪古村过来,走了40多里路,太累了,真的是走不动了。”
   “你们走100里也不关我的事!还想用我的电话?要我给你们打杂?好笑!你们不想走也得走!若不走,后果自负。”那女子头也不抬,说完,丝纹不动,仍坐在那里。
   “后果自负”这吓唬谁?我们又没犯法,谁怕谁?五位知青彼此笑笑,谁也没有动,继续坐在那里。就这样,双方各自静坐,对峙了很久。偶尔,有住宿旅客进出往返,但互不搭理,一片寂静。
    其间,又有来客求宿。但是,听说没了床位,还听说坐在客厅的先来的几位都没法安排,便赶紧走了;其间,那精干女子曾强行驱赶我们,她将店内另一名年轻的女服务员叫来,两人一起,一边喊着“给我出去!”;一边使劲地推拉我们。但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的全是无用功:好不容易她们俩人将我们其中的一人推拉到门口,待她们返身去拉第二人时,被推到门口的知青又重绕返回,仍坐原处。如此循环,毫无绩效;其间,那精干女子打电话叫来一位男士,那男士进来后看了我们几眼,又拖着她去到了内屋,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后来,她们三人一齐出来,但什么也没干,那男士走了。
    天早已全黑。拿我们没法,那年轻女服务员早已进往内屋厨房做饭去了。见我们知青一个个坐在那里稳如泰山,赖着不走,那精干女子终于站了起来。她走到胡洪身边,要回那张介绍信,认真地看过。只听她说:“我现在就去帮你们打电话联系其它旅店,联系好后,你们一定要去?”胡洪微笑点头,之后,女子去到前台,拿起电话与周边旅店通起话来。
    从通话中,我们听得出,那精干女子很认真,她不但向对方询问有没有床位,还提示对方是否可以增设临时铺位。尽管她很认真,但是,一切都已晚了。那年代,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旅店就只那么三四家,打十来分钟电话,所有旅店,就全都交涉完。很颓丧:所有旅店,全无空位。与打电话的那位女子一样,我们知青的内心都十分沉重。
    走了一天,步行了40余里,到头来,靖县县城竟然连个住宿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当年的知青,好苦啊!此时,我们想起了故乡长沙的舒适,想起了省城曾经有过的逍遥;没有想到啊,如今的我们,竟然无处安身!去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下乡?虽然,部份地,是出于幼稚的“革命”激情。但是,最关键的,是形势所逼,不下不行啊!
    后悔?有什么用?当务之急,是现在怎么办?今晚,我们将怎样度过?天已漆黑,外面,北风飕飕,此时的知青,能到哪里去?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在县城旅店吵架闹事。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6-9-14 15:50
  看来知青都有相同的经历。我插队的村子是在公社最后面的沟里。去公社四十里山路,到延安县城六十里路。中间上车,有时人多不停车,只好步行去延安城。
       我们没有钱住店,村里有人在城里工作,我们厚着脸皮去借宿。因为路远当天回不去,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住。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4 22:59
山杏儿 发表于 2016-9-14 15:50
看来知青都有相同的经历。我插队的村子是在公社最后面的沟里。去公社四十里山路,到延安县城六十里路。中 ...

彼此彼此,我们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啊!

谢谢山杏儿版主点评!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4 23:01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5 07:34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5 11:3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15 07:34
十五的圆月悬挂在夜空,海面上银光闪耀,绝美境界。
啊!中国,我的祖国!那里有我的故乡!
远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谢谢版主节日赐照!
祝龙行天下节日快乐!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6 07:41
我昨夜拍的月亮: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6 14:22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16 07:41
我昨夜拍的月亮:

月亮高悬在楼房的上空,

谢谢版主!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6 20:18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6 20:55 编辑



2.07 在县城旅店吵架闹事

    上一章说到,为了把我们五个知青“送”出去,那精干女子帮我们电话联系,打遍了县城所有的旅店,都没有成功。从她的通话里,我们听出,那打电话的精干女子,就是这个旅店的负责人。也就是说,她是店主。
    打完电话,店主从前台走了出来,面对我们,她诚肯地说:“你们刚才都听到了,我电话联系了城里所有的旅店,全部客满,连临时铺位都已住满。能帮的,我都帮了,我已经尽力了。现在,你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去找你们城里认识的熟人,让认识的熟人帮你们解决住宿。”
   “我们认识的熟人都在长沙,这里刚来哪里有什么认识的熟人?”回了她的话,胡洪又补充:“如果说城里有认识的熟人,那就只有你了。”
   “对!对!”张洪绪、我和李坚都跟着附和。此时,性格幽默的胡戈在旁不慌不忙诙谐地补充了一句:“你就是我们在城里认识的唯一亲人!”此言一出,我们放声大笑。随着“哈!哈”的笑声,我们随后跟赞:“对的!你就是我们唯一的亲人”。说出此话,知青并没有什么歪思邪念。只是,我们没有其它办法了,仅想尽可能与她拉近关系,图她给我们想办法解决住宿。知青在信口开河的时候,由于放肆,伴随着一些嬉皮笑脸。
    没想到,这刺激了对方。可能是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店主愤怒了!突然间,她破口大骂:“真的是痞子!无赖!哪里有你们这样的小青年,简值就是小流氓!赶快给我滚出去,马上就滚!一群小流氓!再不滚,我立马给派出所打电话。”高频的叫骂声惊动了室内,那年轻女服务员和房客,一齐拥出。片刻功夫,在通往客厅的房门,站满了“观摩”的宿客。
    哪里受得了这般侮辱?无缘无故,她竟骂我们“小流氓”!知青也愤怒了,立刻反击。肆无忌惮地,我们也高声回吼:“臭不要脸”“异想天开”“老婊子”“畜生”。双方都不示弱,场面好不热闹!双方翻了脸,激怒之下什么也不顾,彼此面对面地骂,只差没动手。“给派出所打电话”这话也是激怒知青的一个因素。这话哪能威胁得了知青?知青是当年文革“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红卫兵,哪里在乎这些?这话不但起不到恐吓作用,还是引爆知青的一个因素。
    激怒之中,我突然看到那么多房客围在旁边“观摩”,心里一惊,猛然冷静。正巧,一个恰当的理由在心底认定,于是,插身到对骂的双方之中,我高喊:“不要骂了!”男声变低,面对店主,我继续说:“不要再骂了,我们来讲讲道理!”放低声调,严肃的我认真说道:“这之前,要是你听从我们胡洪的意见早打电话过去联系,别的旅店肯定还有床位。是你拖延不及时打电话耽误了时间,才造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是你的错造成我们没地方住,你要负完全责任!”
    事实的确如此,大家感觉我说得对。于是,对着店主,跟着又是左一句右一句地大声:“就是!”“都是你的错!”“你要负完全责任!”。面对多名知青发来的“有理有据”的斥责,店主哪里还有招架之力?只见她欲话无语,面色发青,倒退了一步。此时,旁边观望的年轻女服务员赶快上前,近身对主子说:“别理这些无赖,走,进去喝茶去。”强行拉着店主往里屋走了。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6 20:23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6 20:25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6 20:27 编辑

    至此,那些站在一旁观摩的房客,大多也听懂了事情的原委,加上对骂已经结束,事不光己,便全都散去。此时,我们发现自己也渴了饿了。于是,商量了一下,让能干的李坚外买食品;余下四人,继续坚守“岗位”。天寒地冻的,能到哪里去?我们商定:今晚就赖在这里了!
    其间,我们轮流去厕所。上厕所时,我看到那两位女子正在厨房吃饭。便后,我们又都回坐原处。那年轻女服务员出来看了一次,左右上下都看了,大概是防止丢东西,见一切完好,便又进去了。没多久,李坚回来了,买来一大包烤饼,放在茶几上。正准备吃,店主出来了。见店主出来,我正不知如何是好,胡洪已经站了起来。还是他反应快,只见他堆起笑容,拿了多张烤饼迎了上去。对着店主,他边递边说:“我们买了很多烤饼,你也尝尝。”
    “不用了,我已吃过饭,你们自己吃吧。”店主没接烤饼,但却接了话。见她接了话,胡洪赶紧继续说:“大姐同志,对不起,我们刚才态度不好,别跟小弟们计较。你帮个忙,我们真的没地方去了。今天晚上,就让我们在这客厅坐一宿,我们保证 、、、”
    “不行!”胡洪的话还没说完,那店主就打断说:“从来没有这种先例!”走到前台,她转身面对我们,斩钉截铁地继续道:“我最后向你们再说一次,现在我要关门了,请你们出去。如果再不出去,我就真的给派出所挂电话了。”看着她那庄严的神态,我们知道,这是下最后“通牒”了。
    谁也没有回话,男方全都收起了笑容。不想再“骂”再“吵”,为避免激怒她,知青一个个默不出声,各自坐下。看了一下手表,已9:00多了,店主扫了我们几眼,见知青都坐在那里各自吃烤饼,丝毫没有起身外走的意思。于是,她拿起了话筒,拨打了派出所的号码。拨通电话后,她满脸堆笑,寒酸几句后,便说旅店有人“闹事”,赶都赶不走,还骂她“婊子”“畜牲”等等,请派出所来人处理一下。
    听得出,派出所只有一人值班,派不出人来。但在店主反复强调事态严重,说什么来的“这些知青都是小流氓”,今晚旅店“很可能会丢失东西”“说不定马上就会发生打架斗殴”等状况后,值班员终于同意打电话向领导汇报。不一会儿,店主接到那值班员的回电,说是他们所长已经准备睡觉(那年代没有电视睡得较早),接听电话之后,睡意顿消,决定亲自过来处理此“闹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7 07:34
古民 发表于 2016-9-16 20:18
2.07 在县城旅店吵架闹事
    上一章说到,为了把我们五个知青“送”出去,那精干女子帮我们电话联系,打 ...

到处联系没信息,
店主轰赶知青出,
一言不合吵起架,
道理知青占得足。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7 07:35
古民 发表于 2016-9-16 20:23

俊俏伶俐两兄弟!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7 07:38
古民 发表于 2016-9-16 20:25
至此,那些站在一旁观摩的房客,大多也听懂了事情的原委,加上对骂已经结束,事不光己,便全都散去。此 ...

吵闹一通不管事,
买来烧饼大伙吃,
店主恶意来报警,
所长准备来巡视。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7 21:0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17 07:35
俊俏伶俐两兄弟!
版主慧眼识“英雄”
古村的胡洪胡戈的确是很不错的两兄弟
谢谢龙行天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8 08:12
你们都是好样的!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8 12:2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9-18 08:12
你们都是好样的!
谢谢版主褒奖!版主辛苦,向版主学习!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9 11:13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9 11:17 编辑


更改标题说明:
此回忆录原标题是《中国农村,那里有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因原标题太长,不顺口;从今天起,改用下列新标题:
《沧桑的知青岁月》
为适应转换,本月内将同时显示两个标题。
特此说明(不便之处请见谅)。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9 20:20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9 20:24 编辑



2.08 靖城派出所的所长

    得此信息,店主又惊又喜,赶忙道谢。随即,她从前台出来。面对我们,庄严地宣告:派出所所长马上就会亲自过来。宣毕,她再一次劝我们立即离走,说什么“现在走还来得及”,派出所所长一旦到来,很可能会把你们带走,那之后,一切后果你们自己负责。
    又用派出所所长来“威胁”我们,知青没一个人答理。外面天气那么冷,我们实在是没有地方可去。遵照先前已商定的“今晚就赖在这里了”的决定,我们这些社会底层的“下贱”知青都豁出去了,谁都没有搭理她,全都在那里继续吃烤饼,吃完便静坐养神。
    终于,派出所所长来了。店主连忙迎上前去,满脸堆笑:“有劳所长亲自过来,谢谢所长!请所长先去里面喝杯茶。”
    “不用了”他走进来,见到了我们。
    “就是他们吧?”他问。
    “就是他们”店主答。
    我们看到的所长,年龄四十五岁左右。没穿警服,脸上虽没有笑容,但也没有露出“刹”气。我们厚着脸皮,早已“严阵以待”。见旁边还有一张空椅,所长顺势坐下。他首先查看了我们的介绍信,然后对递交介绍信的胡洪说:“请你把整个事件的全过程简要地讲讲”。此时,店主端来了一杯茶,按所长示意她将热茶放在他前方的茶几上,之后,便站在旁边静听。在胡洪讲述经过情况时,所长将我们知青的手掌一个个翻来复去地细细察看了一遍。
    讲完全过程,所长转头问站在旁边的店主:“他讲的这些过程有什么问题没有?”
    “大致如此吧。但他们骂得太凶,我担心他们会打人!”店主回答。
    之后,所长又提了一些问题。所有问话,我们都如实地作了回答。所有的回答,我们都很坦然。心中没鬼,没有什么可怕的,就算是“闹事”,“闹事”又怎么地?能把我们怎么样?大不了带我们到派出所再“训斥”一翻,作个检讨了事,难道还要我们去坐牢不成?我们自信没做坏事没犯法,个个都不在乎。
    真的不用害怕,查问完了之后,派出所所长确实没有把我们怎么样。但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所长没有训斥我们也就算了,此时,竟然,我们听到了如下的声音,同时,看到了如下的举动。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9 20:26



作者: 古民    时间: 2016-9-19 20:26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9 20:31 编辑

   “你们从太阳坪古村出发,到这里走了40多里,整整一天,人累了。”所长一边说着,一边站了起来,然后加重语气说道:“各位知青朋友,你们辛苦了!”
    停了一停,他用眼睛扫了一下大家,再次继续道:“现在,城里各旅店都已住满,对你们不起,向你们致歉!”一边说着,他一边向我们认真地鞠了一躬。
    面对派出所所长这完全意料之外的言行,当时在场的所有的人全都变“呆”了。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侧转身去,面对那位女店主,用一种果断的语调严肃地说:“现在全城旅店都已住满,今晚他们就只能请你们收留了。知青也不容易,从那么远来,举目无亲,我们作为本地东道主,应该拿出热情,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没有床位,那就让他们坐在这里。不过,晚上天气很冷,请你将这个炭盆给知青烧个炭火,让他们晚上取暖,平平安安地度过今天这一夜。有问题没有?”
    派出所所长发话,店主哪敢不听。尽管,此时她可能一百个不愿意,一千个在后悔,但还是连连点头,努力微笑,全都答应。就这样,在所长的亲自干预下,我们这些“走途无路”的“下贱”知青,终于由“小流氓”转变为旅店宾客:送走所长之后,店主不但给我们烧起了炭火,还给我们送来了装满开水的热水瓶。幸亏有那炭火和热水,那晚,尽管天气奇冷,我们不但没有受寒,还倍感温馨,平平安安地在湘西南的这个小县城里度过了一夜。古村知青在靖县县城“吵架闹事”的纠纷,就这样“欢喜”地圆场了。
    那晚,所长走后,我感慨万千!文革,它的动乱,曾给我带来许多不解。例如:刘少奇作为党的领袖之一,几十年出生入死闹革命,现在突然说他是叛徒内奸特务,讲得过去吗?又如:成千上万的稍有学历的知识民众自文革开始便被遭批挨斗?视为敌我矛盾,那群众还剩多少?不是说要团结和依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大众吗?时局,我有太多的疑问!
    但今天,这位所长的所作所为,完全征服了我。我服了!尽管当时我没说一句话,但是,从内心深处,我对其钦佩。大权在握,他不但不傲慢,还代人之过对低弱的知青小民鞠躬道歉,从来没遇过。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是!那瞬间,我突然感到党的光芒四射,人间无比温暖;要是党的干部个个象他,那该多好!尊敬的靖县派出所所长,您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这是我那晚的真实思想。

    前面三章,讲述了古村知青当年从往南的方向出山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事还好,有惊无险。本回忆录的“下篇”,用了16章的篇幅专门讲述古村知青从往北的方向出山发生的故事。那一次,由于“行(交通)”的艰难,年轻的我差点死去。过去的那个年代,由于交通困难,一些原本可以获救生还的山里人,有的就冤死在半路上。“行”的重要性,我当年在死亡的边缘曾亲身体验过!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20 08:01
派出所长听情况,
鞠躬致歉风格扬,
知青一夜过得好,
最是心头暖洋洋。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