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2日,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佳节,且正在国庆长假中。
此时,笔者想起毛泽东写的《采桑子.重阳》一词,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敌制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写下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不朽诗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初九,日月并阳,所以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 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重阳节传统习俗是登高远眺,秋高气爽之际登山,令人心旷神怡。平原之地无山可攀 ,人们随吃糕纪念。“糕”和“高”谐音,最早取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演变为步步升高的吉祥之意。
此外,重阳赏菊赋诗亦为古代时尚,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吟咏重阳的名篇佳句。在我国江南,也有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但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已不知茱萸为何物。
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给传统的民俗节日赋予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内涵。
九九重阳,天高气爽,又逢长假,亲朋好友,三五成群,身佩茱萸,携带佳酿,欣欣然联袂登山,或参加旅游,一睹如画江山,饱览金秋美景岂不盛世。
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我们不妨采撷几首,以感受重阳节的独特魅力。
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是他17岁时所作。
当时,诗人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但是他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未完全团聚。这正是此诗深厚、新颖处,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节目之一。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念念不忘是重阳节到来时要回来赏菊。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
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词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一首有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进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把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交织在一起,赏菊时的孤独凄凉心情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这些诗篇为重阳节增添了无限光彩,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感受重阳节的独特魅力。
值此重阳佳节,笔者祝愿天下老人“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祝广大知青朋友们:岁岁重阳,福寿绵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