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镜湖客 于 2015-3-25 08:31 编辑
关 洪
''百顷画桥西,差差水面齐。都传生角锐,不碍折腰低。论斗划船市,经风苇索携。客来便白剥,羡尔远淤泥''。 这是清代诗人吴寿昌在乡物十咏的《鉴湖菱》诗中,对鉴湖菱角的生动描绘。
菱角,古书上又称为芰。 属于一年生蔓性水生草本植物。''菱一名芰屈....越人谓小者为刺菱,大者为腰菱。今俗但言菱,诸草木书亦不分别。惟武陵记云,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花紫色,昼合宵炕,隨转移,犹葵之隨日也。越中所产进,罗文菱最大,即所谓腰菱也''(宋《嘉泰会稽志》)。鉴湖流域水面宽广,活水交融,所产菱角,鲜洁可口,营养丰富,民间验方亦可入药。记得当年下乡插队前,翻过明代李自珍写的《本草纲目》。书中称:菱角食能消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能益气健脾、祛疾强身。
鉴湖养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古越时期,以车为舟,以楫作马的越地先人,便已在河网交叉的水面种菱。这儿湖泊众多,河汊湿地遍布连通,是种植芰荷的上佳之处,'' 鱼鳖虾蟹之类不可胜食,茭荷菱芡之实不可胜用。''这是宋代方志中,记述汉代会稽太守马臻所开鉴湖后的实况。每当春夏秋季节,菱塘便和莲荷、茭白、芦苇、岸柳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乡画卷,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在游历鉴湖。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墨客慕名而来,踏遍稽山,遨游鉴水。乘坐画舫,荡漾湖上,采风观景,饮酒斗诗,挥毫泼墨,以抒发心景,为后人留下难以胜数的传世诗篇。当然,亦记录了当年鉴湖菱乡的胜景。
在《全唐诗》中,后人至今可以见到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游镜湖、咏菱荷的诗篇。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 )。在撰写过《游子吟》的孟郊的笔下: ''日觉耳目胜,我来山水州。蓬瀛若仿佛,田野如泛浮。碧嶂几千绕,清泉万余流。莫穷合沓步,孰尽派别游。越水净难污,越天明易收。气鲜无隐物,目视远更周。举俗媚葱蒨,连冬撷芳柔。菱湖有余翠,茗圃无荒畴。赏异忽已远,探奇诚淹留。永言终南色,去矣销人忧。'' 细致地描绘了越地菱乡的自然风光。 ''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着岸入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篷艇东归客,尽目相看忆楚乡''。此情此景,竟触动了唐代诗人朱庆馀浓浓的思乡之情,可见菱乡在他心中的地位。
宋明清各代游鉴湖文人,仍络绎不绝将菱乡菱歌写入了诗篇。陆游在《镜湖女》中,有''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景''句,记述了当年鉴湖菱乡的美景。宋代词人秦观诗中: ''画舫朱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座杯盘莹,花气袭人笑语香。 翡翠侧身窥绿酒,晴蜓偷眼避红妆。葡萄力缓单衣怯,始信湖中五月凉''。 另一位宋代词人邱崇''水满平湖香满路。绕重城,藕花无数。小艇红妆,疏帘青盖,烟柳画船斜渡。 恣乐追凉忘日暮。箫鼓动,月明人去。犹有清歌,随风迢递,声在芰荷深处''。他们连蜻蜓藕花之类的细微末节,都写进了诗词,可见诗人观察鉴湖菱塘景色十分细致。
''重湖望断水东西,百折莲塘曲曲堤。杨柳暗藏茅屋小,菰蒲遥映画桥低。采菱歌去声还沓,载酒船来路欲迷。几度落红流出缓,错教人认武陵溪'' (明-傅俊)。'' 中郎去后已无亭,桑柘连村山色青。薄暮湖南菱唱起,数声短笛出寒汀''(清-钱遵尧)。''偶乘艇子出湖隈,万顷玻璃倦眼开。寻菊人从梅市去,采菱舟自画桥来。霜收寒色归林叶,水记枯痕在石台。柔橹一枝秋月里,儿童新学棹歌回''(清 - 刘大申)。 ''夙爱南塘胜,曾闻五月凉。况逢秋气爽,正及稻花香。 荷叶翻翻绿,菱丝故故长。棹歌声一片,摇荡水云乡''(清-王霖)。...... 在诗人笔下,秋风轻飏,柳枝飘逸。身处菰蒲绿映,菱香、莲香、稻香;舟动、水荡,湖渺,一泓碧水犹如硕大的翡翠。蜜蜂、蜻蜓、蝴蝶飞舞的芰荷荡里,在那短笛声声里,听着玲珑婉约的菱歌,人们的心绪会隨着歌声而荡漾。.....
此时此刻,重吟古籍上遗存的鉴湖咏菱诗篇,历代诗人墨客坐着画舫,或乌篷小舟,悠然地徜徉在鉴湖画卷里,饮着美酒,闻着菱歌,观赏佳景,赋诗作乐的景象,会跃然于人们脑际,而从中使人体味出菱乡昔日的盛景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