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898|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价知青上山下乡要客观真实

[复制链接]

94

主题

42

帖子

46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7-8-27 10:5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小仲《梦随风万里》书摘
66、评价知青上山下乡要客观真实
(本文系2014年中国知青文化博鳌高峰论坛论文,已获数万人关注,见仁见智,现再次重发,纪念2018年“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向有过知青经历的伙伴们致敬,欢迎大家转发、转载,谢谢!)
岁月的消失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历史的长河难以把握客观、真实的评价。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文革”中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留下了传奇的经历和悲壮的历史。我无意对这场运动做全方位的回顾和综述,只是做为亲历者谈几点众所周知的简评。
一、历史定位
中共中央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的社会进步,“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一部分,纵然有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原因,但究其根本也是违背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知青择业意愿。“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无社会进步可言,它与“文革”一样,也给知青和知青家庭带来了重创。
从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城镇中学生上山下乡,他们或在农村插队落户,或在兵团军垦拓荒,或在草原牧马放羊,或在农场植树耕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既未成年,也未毕业,更无法继续应有的读书深造,无端成为一场政治风暴的受害者。在阶级斗争年代,许多知青背负着父辈在政治运动中的冤屈,他们被打上异己的烙印,当兵、进厂矿、选送大学,均与他们无缘。在这种特殊严酷的政治背景下,既便同在上山下乡之中的知青们命运也是千差万别。回顾当年,上山下乡时千军万马一条路,就业返城时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是表现好,就能返城,而是所谓出身好,有关系才能捷足先登。下乡时场景大致相同,返城的路却是因人而异,对多数知青来说返城回家的路充满辛酸和苦难,否则就不会出现云南知青爆发的大规模要求返城的请愿静坐。当年知青们“我要回家”的诉求都难以实现,那有什么公平、公正可言。
有的人将这个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定位为有计划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美其名曰:“青年运动方向”,且不说阶级斗争年月产生的政治词汇,大都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所纠正,在新世纪的中国,这些遗弃提法让人们困惑,疑似他们还生活在“文革”之中。当年知青大都健在,就有人戏说歪曲历史。上山下乡的中的很多人是被划为异己和受“文革”迫害家庭的子女和普通劳动者的子女,而当年也有些人不需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君不见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走出大学校门直接坐到省军级的位置,“文革”中被称为“东北太上皇”,而知青当中的绝大多数当年想入伍当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在当年,不愿意上山下乡的中学生,会被学校和街道强制动员下乡,而另一部分人则根本不需要走这条路,或者即便下乡,时间也很短,他们也就成为当然的接班人。即便当今有过知青经历的成功人士,当年也因受父母被迫害的株连而上山下乡,与其说是锻炼,不如说是落难。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积极进取。我们肯定在逆境中积极奋进,却不能歌颂人为制造的苦难。如果连这么清楚的史实都去黑白混浠,不过是“文革”思维死灰复燃。当然,如果是那些持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否定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拥戴“文革”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人士,我们也见怪不怪另当别论。
“文革”造成的政治灾难和突出的社会矛盾,将知青上山下乡推向极致,这时的中学生上山下乡已不是“文革”前少数知青个人理想和职业的选择,变成强制性的国家就业政策。“文革”造成国人严重分裂,派系林立濒临内战状态,被利用的中学生首当其冲,上山下乡的分散驱离方式也成为了政治稳定的需要。“文革”将国民经济推向崩溃边缘,丧失了城镇安排大批学生就业的可能,无法就业的城镇学生的沉重负担又一次转移给农村、农民。“文革”摧毁了教育事业,使中学生无大学可上,这都是“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的历史原貌。
二、青春奉献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大都是新中国创立后的第一代儿女,他们成长过程中大都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既造就了“文革”时期的盲从冲动,也成就了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感。
在逆境和曲折当中,在不公平和磨难当中,1700万知青中的多数人用青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他们在荒原戈壁、热带雨林、农村边疆,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他们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农机知识、抢险救灾,医疗济困,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曾经造福一方。现在许多当地干部,都曾是当年知青老师们的学生。知青们将城市文明和文化带入农村的功绩将载入历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赫,曾为大型知青纪念文集《草原启示录》题辞:“草原上的人民永远记住这一代青年。”这是对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最好的褒奖。
历史的、辩证的评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才能还原客观真实的历史。任何以偏盖全的结论,或依据个人当今政治立场点评历史都站不住脚。大时代与个人命运紧密相关,信仰纠葛产生社会多元,这本不是坏事,但曲解“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从片面或绝对的立场视角出发,这是某些知青历史讨论者的评判逻辑。孤立、静止看待问题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令人堪忧。抛弃大多数知青的意愿和破坏家庭、人性的本能,泛政治化的谈论历史事件是无知的悲哀。“文革”思维回潮,让我们意识到国家民主法制建立何等重要。
绝大多数知青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都与当地的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刻苦铭心的难忘记忆。许多人至今都会魂牵梦绕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思念在我们这一代人人生最困难时,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第二故乡,感恩善待庇护我们的父老乡亲。这也是知青们返城后,多年来,也在不同岗位上尽其所能回报曾经上山下乡地方的原因。我们在否定“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同时,而对于将青春岁月留在社会最底层,在那里了解到社会的真实和人民的需要的知青们却充满敬意,“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与“知青”的历史作用既有相互关联,而却有重要内涵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24

帖子

119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9
30#
发表于 2017-9-9 15:37:51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当过知青,当过生产队长、大队书记、公社书记,后来还当过县委、市委、省委书记,他也没对当年的知青运动下过任何结论,只是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对那个知青作家淡淡的说了一句:我可不是你笔下的那些知青啊。我想,关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运动”,是积极意义的进步,还是消极意义的倒退,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知青自己浮躁地下结论都不可能客观公正。千秋功过,留给后人去评说吧,我们自己要做的就是如实的记录下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好了。
习总书记的话值得思考!赞同夕照老牛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55
29#
发表于 2017-9-7 22:03:20 | 只看该作者
共同 发表于 2017-9-4 15:03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刘启英: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今天看来 ...

    为共同学姐点赞~ 遥祝学姐秋安悠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55
28#
发表于 2017-9-7 22:02:01 | 只看该作者
夕照老牛 发表于 2017-9-3 15:07
首先声明,我是独生子,是68届高中毕业生,我可以不下乡(下去以后,“四向办”还来人告知:如果你们反悔 ...

    言之有理~ 有气度、有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9

帖子

397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74
27#
发表于 2017-9-7 08:34:33 | 只看该作者
《梦随风万里》客观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8万

帖子

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4288
26#
发表于 2017-9-4 15:12:5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贾希望:2015年8月开始,笔者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中缅边境支教一年。时代不同,当今的支教不能与那个时候的上山下乡相比,一是规模没有那么大,二是内心的理想信念也没有那时强。但有几点具有共性的东西:第一,到基层去一定会磨炼人的意志品质;第二,到基层去一定能感受到中国最底层社会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状况;第三,到基层去一定会让人产生理想信念,让人感悟到要为祖国和人民做些实事;第四,从基层回来之后一定会怀念、感恩那个地方,也一定会认可曾经在基层奋斗过的地方就是“第二故乡”,峥嵘岁月里的经历就是宝贵的财富。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洁: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坚持与工农相结合的方向,把某些“软要求”变成“硬规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可谓毛泽东历来倡导的青年运动应该坚持工农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虽然我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差距特别是西部某些地区的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小平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第一个大局应该说我们顾全得非常好,但第二个大局的工作推进遭遇了特别多的困难。比如,西部经济发展、投资、西部人才引进、流失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可能建成。当然,中央也多方号召广大青年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但“号召”毕竟是一种“软要求”,能否把这种“软要求”变成一种“硬规矩”呢?比如,把到西部、边远山区支农、支教等与职称评定、晋升等相挂钩,这是完全可行的,为什么现在能够把“出国”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晋升的硬性要求,却不能把支农、支教变成硬性要求呢?我觉得我们的党员干部、高校教师、广大毕业生也应该有这种觉悟,相关部门也不要怕这种规定不合理,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的规定,是正义的、合理的。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利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今天的知识青年继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随着当下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运动的推进,当下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方式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其次,在鼓励知识青年到西部到农村去的时候,首先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基本利益,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地区要尽量满足其精神需求,帮助其不断提升自我。再次,要使更多青年意识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更要使其意识到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出知识青年的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雷娜:在现今的时代条件下,结合社会的发展,鼓励大学生“三下乡”,“大学生村官”完善的制度以及对大学生的奖惩措施的到位,使得大学生积极主动到农村去挂职,去锻炼,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去农村、基层挂职,可以看出,更多考虑民众的心态后,大家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当年上山下乡举措的优势,也是对毛主席提出的上山下乡的再肯定,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更是锻炼的好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凡:当代“上山下乡”运动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我认为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对口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能力与农村建设需要相吻合,即对知识青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必须以农村的需要为前提。同时要考虑开发农村新型发展方式,跳出传统框架。在方法上,首先评定农村或山区的优势发展方式以及人才的需要类别,再对知识青年进行安排。第二,年限与补偿或待遇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限和待遇必须合理制定,尤其是待遇,应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优越性。第三,人员选拔问题。我认为应该关注党员、有志报考公务员的相关专业学生以及自愿投身到农村和山区建设的志愿者等。第四,持续性问题。应该建立专门的网站,把相关人员的能力状况分门别类,方便安排和调度,同时保持一定量的机动人员。



    (整理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8万

帖子

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4288
25#
发表于 2017-9-4 15:11:53 | 只看该作者
三、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当代继承与意义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编辑石重: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前夕,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纪念文章,他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后来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他文章、讲话中又多次阐明了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被概括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行动口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教育青年及知识分子各项方针、政策的总指针。





    实际上,即使不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从中国历史看,知识分子与工农能否结合、如何结合,仍然是一次革命或改朝换代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些能够极大地吸收知识分子的农民起义或军事集团才能取得局部的或最后的胜利。反面的例子,如李自成起义中的李岩、太平天国中的洪仁玕也常常使人扼腕叹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壮大,既可以一般地称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也可以说是一次最彻底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城市转向了农村和工厂,农村包围城市、大规模的敌后抗日战争和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才使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重温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工农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思想文化出现了巨大的裂隙,甚至有人提出阶层固化的问题。在这个时候,知识分子不是与工农结合,就是与资本和“精英”结合,没有中间路线可走,这对我们党将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很难想像,一个与工农群众没有联系、没有感情的知识分子,一个时刻想在经济上、文化上甚至社会交往上脱离工农群众的知识分子,会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其结果只能是在政治上与工农群众相脱离。





    巴音学院教师贾振霞: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相比,如今的大学生下基层活动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目前,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鼓励实施了多种基层服务项目,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专门项目。这些活动的实施正是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本质体现。这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克服急躁情绪和不够务实的特点,促使其健康、快速成长不失为一个重要环节。张木明等人在2013年对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活动做了调查研究。调查中发现,“61.9%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能完善知识结构,66.5%的学生认为积累了工作经验,57.5%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信心,49.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协调沟通能力,42.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22.4%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具有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今天出台的这项政策是合适的。进一步可以说是新时代知青运动的延续。





    因此,我党的教育方针应该不仅使我们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还要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涌现出更多的秦玥飞,激发广大学子在广阔的天地间创新创业,尤其能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大有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8万

帖子

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4288
24#
发表于 2017-9-4 15:11:09 | 只看该作者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骆文杰:继承知青精神,要把握知青走工农结合道路的历史正确性。出于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城市人口增长与就业率下降的矛盾关系而发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文革”中被赋予浓重的政治色彩,正式成为一场政治运动。虽然曾经的上山下乡运动有些地方采取了特殊的强制措施,摊派指标安排知识青年下乡,可能由于并不尊重部分知识青年的个人意愿,所以部分知识青年表现出在下乡中混日子、磨洋工,但我始终认为这并不是下乡的知识青年全貌,更多的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的实践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不断体验着个人个体和国家政治的有力协动,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认知,坚定了服务基层的意志,我认为应对特殊时代的知青运动予以充分肯定,应对知青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正如葛元仁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再认识》一文中所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抵制“和平演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提出,由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不管是“文化大革命”之前还是之中的上山下乡,其本质都是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非“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产物。广大知青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开垦荒地,科学种田,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文化和医疗卫生落后状况。其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之中,走上了一条为祖国的发展、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正道,是中国青年运动长河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这不仅是当代正义之士对知青运动的正确理解,更是我们当代青年对知青运动应有的正确态度。继承知青精神,要求我们自觉拒绝短期功利主义。这个时代的节奏很快无可置疑,时代发展的浪潮裹挟着我们匆匆前行,容不得我们细细思考,个人的格局在重重的现实压力下被约束,面包与情怀的矛盾冲突往往成为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短期功利主义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短期功利主义教育也许能在一定环境下发挥效果,但长时间来看不能使人臻于至善。知青下乡呈现的理想主义情怀特别值得当代青年去领悟、去思考,不仅是生活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包括人生道路选择,都要拒绝功利主义。学术研究要特别拒绝短期功利主义,学业的精进需要“道”与“术”的兼修并进,追求“道”的意识自觉是每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端正研究态度的核心,短期功利主义显然背离科学研究中自觉的“道”,水木清华的润养要求我们自觉疏离对于短期功利主义的追求,要反观内心,寻求真、善、美。继承知青一代的精神内核对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有重要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8万

帖子

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4288
23#
发表于 2017-9-4 15:09:43 | 只看该作者
2.“知青精神”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耿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即坚持走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艰苦奋斗,忠诚担当,无私奉献。毛泽东将这一精神内容作为评判知识青年是否革命的标准,“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知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当前知识青年的成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知青精神不仅是历史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当代知识青年的成长过程即是对知青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当前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实际教育、培养知识青年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实践活动,鼓励知识青年走进基层,这实际上就是对知青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不论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是新时代大学生下基层,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上山下乡时期的邢燕子、董加耕,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西部支教大学生徐本禹,这些先进典型成为同时期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励知识青年不断奋进;另一方面,知识青年与工农结合,走进基层,传播了先进文化、带动了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服务、提高了医疗水平,这对于知识青年自身的成长、农村的建设、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张戈:“知青精神”包含了很多正能量的元素,进取、奉献、无私等等。知青的经历使得当时的很多知识青年在工农结合中树立了“人民的立场”,在劳动中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实践中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大师们都有知青的经历,在舆论热点的发声亮剑中持人民立场的学者干部也多有知青经历。事实证明,这种积极进取、奉献牺牲的“知青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贾希望:知青精神就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社会精神风貌,他们痴心不改,他们关心祖国,关心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对工人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对广大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工人和农民的一员。他们顽强拼搏,愈挫愈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凭东西南北风。他们过去坚强地顶着困难前行,现在默默地奉献。从千家万户里走出来的是知青,又回到千家万户中间的还是知青。他们虽然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但是面对社会巨大变革的今天和更年轻一代相比,他们不会成为被跨过的一代,这个群体,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将会永远被历史、现在、未来强烈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8万

帖子

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4288
22#
发表于 2017-9-4 15:08:49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洁:一类人是真正参与到“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青群体;另一类是未真正参与“上山下乡运动”,但经常发声并且明确表示反对的群体。据我观察,身边年长的老师或长辈,如果他们本身是知青,后来通过高考回城,现在仍然是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他们一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对共产党和贫苦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和生活,并且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知青的那段岁月常常充满着美好的回忆,并没有某些人所说的那么多怨恨。而自己不是知青,并未参与上山下乡运动且经常发声表示反对的那类人,要么是由于自己的亲人在这场运动中受到某种伤害,要么就是思想偏激,不能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这场运动,甚至经常走向极端或偏执。应该加强对这两类人的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并建立他们的知识谱系、成长经历谱系,科学分析、正确认识这场争论,揭示赞成者为什么赞成,反对者为什么反对,以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事件。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骆文杰:我的母亲曾经就是一名下乡的知识青年,那时城镇里的每个家庭都被分配了下乡的指标,在读完中学之后她作为家庭四个子女中的代表被安排到湖北省宜都市王家畈镇毛湖淌村的新华书店做图书销售员,她是湖北省80年代初最后一批下乡的知识青年之一。我的母亲在毛湖淌村度过了7年宝贵的青春年华,每天除了完成新华书店的销售任务,其他时间主要就是读书。据她说每天都有很多知青来书店里看书,这些人里有的走出大山在后来成了我的中学数学老师,有的成了执掌一方政权的副市长,有的成了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更多的至今仍然生活在那一带没有能够走出山乡。以在毛湖淌度过的7年青春时光为纽带,我的母亲和她在知青时代结识的朋友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些曾经的知识青年在青年时代结下的友谊已经经历了30年时光,至今她和几位要好的朋友仍然时常联系走动。她对当年知青下乡的评价几乎全为正面,她表示上山下乡的经历给予她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8万

帖子

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4288
21#
发表于 2017-9-4 15:08:08 | 只看该作者
二、“知青一代”和“知青精神”的形成





    1.“知青一代”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贾希望:知青这个从共和国走来的群体,注定与当代中国共命运。“巨人挥手,上山下乡,告别北京,插队延安。三万知青,血沃荒原。花开花落,酷暑严寒。战天斗地,玩命苦干。面朝黄土,背朝苍天。青春抛洒,无怨无悔。”这些纯粹的炎黄子孙,目前已经是步入古稀之年的老年人。他们是当今中国最具群体意识的一代。知青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这里面包含了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世俗的,以至于政治的概念。单从字面意思看,这仅仅是一个年龄与学历的综合表述。他们大多出生在1946~1958年,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这一类群体应该和全世界的人一样统称为“战后一代”。“战后一代”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战后一代”同样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影响。中国的知青们,虽然没有融入世界的潮流,但是他们的经历也得到了世人的关注。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是中国最活跃的群体。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说:“提起知青,我的心情很不一般。也许因为知青对我有着很不一般的亲子之情。因为我的两个儿子,我的侄子,侄女,还有我的战友,还有亲属,他们的孩子们都是用自己的青春去拥抱这场史无前例的洗礼。你们坚强地站着,而且是跟广大劳动人民在一起,经受了许多从来没有受过的严寒酷暑、冰雪寒冬。在祖国的大地上,受着各种各样的磨炼。”





    本来他们有很好的机会在学校学习,按部就班走入社会,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但是走向大社会以后,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感受了学校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中国的知青,有着与许多国家战后一代不甚相同的发展轨迹,他们几乎或完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是中国共产党亲自培养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立志建设共产主义,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他们是五星红旗下严格培养的一代。勇敢,集体主义,服从原则,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贯穿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极富革命理想。因此,在后来的岁月中尽管他们经受了不一样的岁月动荡,但是青少年时期打在他们身上的烙印却很少磨灭。只有这一代人才能表达出那种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爱,当队鼓一响起来的时候,是浑身的战栗。他们这一代人,是很特殊的一代,有很特殊的历史使命。他们接受的是净化灵魂的教育,小学,初中有纯真的、真诚的理想,学习雷锋,学毛主席著作是非常真诚的。革命传统的熏陶,革命英雄的教育,知青在特殊环境中,磨炼出了惊人的毅力,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是一种经得起打击甚至是摧残的精神境界。一种处于困境下,仍然奋发向上的人生意志。他们最大的特点是韧劲十足的性格和群体意识,他们最大的优点是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社会底层的艰辛和泪水。这些让他们最了解中国国情,这一切成了这代人独有的宝贵财富。这一代人真正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期的一代人。一代知青下乡追求人生价值,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值得肯定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是值得肯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5 14:35 , Processed in 0.196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