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58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克敬,可佩可敬!

[复制链接]

753

主题

2139

帖子

69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8-6-8 15:48 编辑

吴克敬,可佩可敬!


       6月5日晚,由鲁迅文学奖得主、陕西作家吴克敬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初婚》已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登陆央视八套,正在热播。该剧讲述了渭河滩的一位女人历经艰难险阻,凭借善良的天性和勤劳智慧的品质克服重重困难、破茧成蝶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女主”题材影视剧频出,不过多集中在古装剧,如《芈月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导演张晓春坦言《初婚》也是一部“大女主”题材电视剧。“在现代农村,很多男人去打工的情况下,女人扛起了整个生活重担,我觉得农村题材的大女主戏可能更容易引发共鸣。”张晓春说。
       曾演过《辣妈正传》、《一仆二主》等剧的朱锐,此次扮演女主角“任喜爱”,面对命运多舛,始终对生活充满憧憬和热情。朱锐说,剧中主人公是个外柔内刚的女子,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坚强,有一种倔强的温柔。此外,主角之外,还有戈治均、李桂莲、王丽云、刘威等老戏骨加盟,经过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倾力演出,人生百态得以真实、顺畅、自然地在荧屏上呈现。
       恕我直言,笔者愈外关注《初婚》播出,缘于早年我曾是他的“兵”,有过一段与他“流星”一闪而过的交情。那是1993年12月,《咸阳报》社面向社会招聘记者,我以季军名次考入,当年报社招录了六七名,因报纸并非日报,每周一、三、五出版,报社部门设置、人员有限,我们几位新人被分配到各部室,我和另一位被分在政文部当记者,月任务见报稿8篇,不含简讯,(依稀记得,新闻部记者月任务见报稿10篇),主要是新闻部的信息来源要比政文部多而广;报社社址是新建的,从外观看北面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椭圆型楼盘,座南朝北好几层,政文部在二楼,部主任是四十不惑的吴克敬(大我4岁),个子高挑圆脸庞,陕西话略带西府口音,接人处事总是笑脸相迎,十分谦和,没一点架子和脾气。他手下有候诚、王彩琴两位编辑和我两位新人,他给我的印记,坐在一起攀谈多是业务,丝毫未流露一点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痴迷!真应了一句俗语:“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啊!”(一晃多年,从中倒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从文只是白纸黑字,无需发声。作者也好,作家也罢,一定要拿作品说话。)那会儿,他如同“生产队长”,就是派活儿的。一般两种情形,或今天几点几分,派我到哪里去采访,或直接递给一份书面材料并叮嘱:“最好当面进一步采访,力求文稿真实鲜活生动。”;倘若遇到市上重大活动或时效性强的事由,则要求我上午采访,下午交稿。当年,报社仅有一处激光照排室,编辑记者配有电脑,早已实行“无纸化办公”,皆要书写在正规的300字方格稿纸上,一逗一点,字迹工整。尽管社会上人们戏言,记者是“无冕之王”;但在我看来,吃记者这碗饭并不松泛。
       记者和其他职业不同,它没有固定的事件,只要有新闻,任何事件你都要连跑带颠,且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勤勉好学、刻苦钻研。好在与他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和风细雨,温婉可人,我月月见报稿13篇左右。在报社期间,我也听到有关他的传闻:“能人也!”曾当过生产队长,在乡村待过10年,风土民情,了若指掌;精熟木作,兼善雕漆,家中的大小立柜、桌椅板凳是他亲手匠造的;我进报社前,他还一度负责打理过报社的基建;捉笔弄文,文采飞扬,1985年《当代》第三期以头题发表了他的中短篇小说《渭河五女》……真可谓,“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由于客观原因,我只待了半年就离开了报社;时间不长,获悉他亦调入省城西安,先后历任《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副总编、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作协主席等职,从此,西咸两地,甚少谋面。但从媒体和报刊上,我时常能拜读到他的大作且一发而不可收。2005年以来,他的中篇小说《五味十字》、《草台班子》、《先生姐》、《羞涩的火焰》、《状元羊》、《手铐上的蓝花花》、《墙隔墙》等等相继发表,共计300余万字。曾荣获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奖项。其中,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据悉,他新近完成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分骨》即将闪亮登场,相信在文坛会产生巨大影响,乃至有评论家称之为“吴克敬现象”。难怪著名文学评论家常智奇点评:“吴克敬的小说创作,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恬淡飘逸的小曲,它是浸透着一种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的人生奏鸣曲。”著名作家贾平凹亦曾撰序评介:“三十年前,关中西府出了个小木匠,见天走村,为人盖房制棺。那时间,乡下的日子苦焦,小木匠的手艺好,人俊朗,又喜欢读书,惹得许多人爱他,也许多人奚落他。小木匠却不为所动,依然制木读书。不知什么时候,西府再没见到小木匠。又数年,西安城内多了一位作家,西府人才一片哗然,从此到处流传着关于小木匠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个小木匠就是吴克敬。”此话筋道,乡情乡韵,犹如咱老陕爱咥面,津津乐道,有滋有味。
       一日为师,终生难忘。不知咋咧!眼下,每晚黄金档,我总会习惯地端坐电视机前,一集不拉地欣赏电视连续剧《初婚》(每天连播三集),伴随那悲喜交集、大落大起的剧情演绎,不由我竖起大拇指,为吴克敬先生自豪而骄傲,更为他所奉献大众的精品佳作而叫好:实乃可喜可贺,可佩可敬!
(题图选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5#
发表于 2018-6-17 08:11:49 | 只看该作者
张翟西滨 发表于 2018-6-15 14:39
谢,龙超版和月映长弓关注和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主题

2139

帖子

69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46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14:39:12 | 只看该作者
      谢,龙超版和月映长弓关注和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2522

帖子

57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46
13#
发表于 2018-6-15 13:34:55 | 只看该作者
知青题材,值得深入挖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2#
发表于 2018-6-15 07:27:54 | 只看该作者
月映长弓 发表于 2018-6-14 15:26
吴克敬,了不起的作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深入发掘,成功演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1#
发表于 2018-6-15 07:27:11 | 只看该作者
张翟西滨 发表于 2018-6-14 14:21
吴克敬:我为什么写《初婚》?

       家在哪儿呢?我找不到家,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 ...

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2522

帖子

57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46
10#
发表于 2018-6-14 15:26:07 | 只看该作者
吴克敬,了不起的作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深入发掘,成功演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主题

2139

帖子

69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46
9#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4:3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8-6-14 14:59 编辑

      几天前所发“中知网”“吴克敬,可佩可敬!”帖文,已见2018年6月14日《陕西工人报》四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主题

2139

帖子

69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46
8#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4:2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8-6-14 14:29 编辑

吴克敬:我为什么写《初婚》?


       家在哪儿呢?我找不到家,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横亘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大问题。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家,不是我们今天因计划生育而普遍存在的三口之家,或大一点的四口之家。我说的是我们精神上的,并且有着明确姓氏标识的家。
       我说的这个家,或者称为宗祠,或者称为祠堂,或者称为家祠。
       近日去江西的婺源采风,连着走了李坑、汪口、江湾、严田几个称誉为最美乡村的地方,很是幸运地看了几家祠堂,其中有传承数百年而未毁的,譬如汪口的俞氏祠堂;同样还有毁了而新建的,譬如江湾的萧江祠堂。汪口的俞氏祠堂所以未毁,盖因为后来作为村里的学校而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江湾的萧江祠堂,得以毁后新建,是托了一位颇有建树者的福,他寻祖到此,一句话就把毁坏的老祠堂,花费巨资新建起来。听导游讲,新建的萧江祠堂,比起毁弃的老祠堂,可是要阔气很多呢!
      其实,我的出生地陕西省扶风县的闫村,是也有一座我们吴氏祠堂的。
      那时我虽幼小,却也对村中的吴氏祠堂,有着较为深刻的记忆。记得祠堂的门是村里最大的门,门槛也是村里最高的门槛,便是两厢对立的两个门墩石,也比我们小孩高出一头多,不是石狮子,也不是别的什么瑞兽,而是叫作“抱鼓石”那种样式的。我听村里人说,祠堂门口的“抱鼓石”,不仅具有装饰、支撑门柱的作用,而且还有辟邪镇宅的大用。此外,也还有一种“遮羞”的巧用,识礼重乐的村里人,非常讲究辈分。辈分小的人,遇到辈分长的人要致礼问候,特别在祠堂前、祠堂里,礼节就更其庄严。然而辈分这玩意,不能说谁的年龄大,谁的辈分就长,往往是,一把白胡子的老人,辈分反要输给几岁多的黄口小儿,见了面怎么办呢?磨不开面子时,白胡子的老人,就需要躲在“抱鼓石”的背后避一避,大家心照不宣,让双方都恰到好处地遮住相对难堪的羞脸。好像是,“抱鼓石”与门头上的门簪,在乡村还有一个“门当户对”的说法。而“抱鼓石”就是门当了。形似圆鼓的两块石刻构件,高高地承托在同为一块石头的门墩上,最能显示祠堂的尊严与威仪了。
       从“抱鼓石”夹峙的高门槛上跨进祠堂,雕梁画栋的头一座房子,是要称为前堂的,再往里走,同样雕梁画栋的房子称为享堂,从享堂的壁龛侧后转进去,还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房子,又要称其为寝堂了。所谓寝堂,张目看去,后墙面以及两侧墙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数也数不清的小小壁龛,摆放着书写了姓名的过世先祖的牌位;而享堂,在高大的壁龛上,则悬挂着一幅据信为吴氏始祖的画像,而与始祖同享祭拜的,又是几位历史上做出卓越成就的吴氏祖宗。如果在这里一回头,还会看见前堂的两根明柱上高挂的木刻对联。
       我记得很清楚,其中的一副对联是这样的:
       堂号申明于此众议公断
       室雅清寂借它鉴古观今
       是的呢,前堂的横梁上,就有一面“申明堂”的大匾;享堂的横梁上有一面“乡贤堂”的大匾;寝堂横梁上有一面“思亲堂”的大匾。而每一进堂室的明柱上,也都有木刻的对联。“乡贤堂”“思亲堂”的木刻对联写的什么内容,我全忘了,唯独没有忘记“申明堂”明柱上的这一副木刻对联。这是因为,有关“申明堂”里发生的故事,听人说过还都历历如在眼前。村里吴姓人家,有谁作奸犯科,触碰了国法,即由国法来办,而触碰了族规,就自然地要用族规来办了。怎么办呢?吴姓一族的长者,聚会在“申明堂”里,“众议公断”,依凭的呢?就是张榜在“申明堂”墙壁上的“族规”和“祠规”了。
       我便保存了我们吴氏祠堂里的一份简刻油印的“族规”和“祠规”。
       族规是:
       一、笃忠贞:民生于三,而君成之,士既邀思遴选,当思循良报效,即身为庶民,亦宜早完国课,踊跃赴公,毋干法纪。
       二、孝父母:生我幼劳,昊天罔权,人予朝夕奉养无违,犹难酬于万一,况不孝不敬,罔识身从何来乎?族中倘有无知不顾天伦者,各房内必先严惩,如怙终不悛,公同禀究。
       三、睦兄弟:同胞之爱如手如足,倘因一时嫌隙,遽尔骨肉参商,甚至争讼不休,仇雠相视,是以小忿而废懿亲,匪为士林所不齿,亦宗族合羞也。凡我族人,期敦式好之欢,无忘葛之庇。
       四、敦唱随:闺门和顺,致祥之由,否则唯家之索,型于化之,篇什昭垂,倘妇不顾翁姑,不和姑嫂,本夫急宜严惩,或斥归母家,伺其悔悟。如母家不明大义,反纵与本夫为难者,族长公惩悍妇,抑或有本夫纵容者,族长公罚本夫。
       五、全恩爱: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故续娶后妻多为抚育前妻子女计也。近有悝女刻苦前妻子女,致伤天性之恩,族内有续弦者,本夫宜委屈开导,使母尽母道,恩斯勤斯,子亦尽子道,起敬起孝,庶慈母顺子,一门衍庆义也,而恩全矣。
       六、修坟墓:神在室堂,形归宅穸,故祖宗坟墓无论远近,每岁清明挂扫,必须剪除荆棘,或有陷榻之处,急宜培补,若使枯骨暴露,惨目伤心。至七月中元焚包荐薪,又一报本追远之遗意耳。古人称挂山记处,烧包记名,良有益也。
       七、勤生理:居家之法,耕种为先,其次工商末艺,亦足起家,必远虑深谋,庶可以仰事俯蓄。倘不务生理,闲游赌博,势必流为无赖。乃至一败涂地,岁月蹉跎,悔无及矣。故凡有父兄之责者,切不可任子弟日荒于嬉,毫无职业。
       八、崇礼义:书曰“既富方谷”,又曰“资富能留”,盖以养与教两相宜也。族内有俊秀子弟资,固宜乐栽培,即资禀推鲁者,亦必从师教训,令其识字明理,彬彬有儒雅风。古人称读而不耕,则衣食不足;耕而不读,则理义莫兴。尚徒务封殖,不事读书,是深为识者所鄙也。
       九、恤贫困:鳏寡孤独四者至穷,情殊可悯。如族内贫困不给者,须分多润寒,以救其生,事变亦粹乘,又须竭力扶持,以解其厄。倘徒坐拥赢余,秦越相视,比之朋友通财之谊,且不如矣。合族其共知,相维相系,庶太和之气可坐续也。
       十、安己分:富贵贫贱数定于天,倘不安分守己,借端滋事,以及酗酒逞凶,恃强凌弱,肆行无忌者,族众先以家法治之,俾知改过自新。如重蹈故辙,公同禀究,决莫构和,致滋后累。
       十一、彰公道:于中之事责归户首,遇有事投称,不论贫富,不论亲疏,不可挟嫌而借以报复,不可图利而颠倒是非,务宜察实再三,平情劝谕,自然解散。一有偏袒,自然不服,闹到公庭,浪费家资,两败俱伤,是彼此皆为我所害矣。倘二比一,日后和睦,必以今日之是非尽归我一人之播弄,其怨我何极,有不黯事故报复于我者乎?故彰公道不独有玉于族人,并可免害于自己。
       十二、敦俭朴:冠婚丧祭,称家有无,故田费必须酌量,若务以奢华,以壮观瞻,恐相沿为习,必不惜物力维艰。盖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惟量入以为出焉,则财恒足矣。
       十三、崇节孝:忠臣不事两主,烈女不更二夫。故族内有女能守节,冰清自持,兼以上事翁姑,下抚孙子,以继丈夫志,以为祖宗光,房族必须票清旌坊,以彰节孝。家计贫寒,合族亦宜捐金帮助,庶潜德无不发之光矣。
       拉拉杂杂,计一十三项的族规,对本家族人的行为,做了极尽可能的规范,其中一些条规,确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而绝大部分,应该还是很积极、很有用处的,对规范教化族人崇仁守德、尊礼乐俭,不无益处。然而,我们吴氏祠堂,如全国各地各个不同姓氏之家的祠堂一样,在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历史时期,差不多都被毁弃了,同时还又毁弃了祠堂的祠规和族规。
       对此,我不想也不敢深究,传之几千年的祠堂文明,怎么就突然不能容于我们的社会?其中的原因,已故著名作家巴金的一部长篇小说《家》,是脱不了关系的。他写作《家》的时候还很年轻,很有点儿叛逆精神,整部作品把家写得不仅是一条束缚生命的绳子、一个囚禁精神的囚笼,甚至还是一口毁灭前途的棺材。我读《家》的时候,也非常年轻,我亦有《家》所传达的那一种感觉,现在我有了一把年纪,想象巴老在他也一把年纪的时候,回头是怎么看待他的《家》的?总之,我很有些脸红,而且还有点儿心跳,觉得我们年轻时的猛浪,怎么可以那么看待我们的家!
       象征家的祠堂,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了专政的对象,被砸烂拆毁了。
       大势所趋,我们村的吴氏祠堂,没能幸免,被我们吴氏后人,溜了房上的瓦,拆了墙上的砖,从此半个多世纪,我们吴姓一脉,还都在村里住着,但我们没有了祖先,我们没有了“家”,我们都如孤魂野鬼一般,各过各的日子,直到今天,好像我们把那个大家的家是忘记了,其实不然,那个大家的家依然顽强地根植在我们的记忆里,是为我们无法忘却的精神家园。这是因为有几个词仿佛铜铸的钟鸣,从没间断地轰鸣在我的耳际,那就是每个中华儿女念兹想兹的家国情怀、家国精神,如果有谁胆敢侵犯我的家园,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奋而起来,以我们的血肉之躯,保家卫国。
       家在我们的心里,大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
       可是我们在一个时期,对家的热爱和重视,薄弱了许多,唱的一首歌也是,“大河没水小河干”。这太违背自然规律了,大河的水,是不会倒灌进小河里的,从来都是,小河里的涓涓细流,都是朝着大河里汇聚,譬如我们比作母亲的黄河、长江,都是因为有成千上万条的支流,流进它们的怀抱,才使它们成为浩浩荡荡的大河。家就是那生生不息的小河,国就是那汇聚了无数小河的巨流,小河与巨流的关系,天然地就是这个样子。
       不爱家的人,大言不惭地说他爱国,也许有他自己的道理,但我是不能认同的。我的意识指导着我,我爱我的家,因此我也爱我的国。
       问题就这么突兀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想回我们大家的家,但我们大家的家在哪里呢?
       这就是我写《初婚》的一点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7#
发表于 2018-6-11 07:14:04 | 只看该作者
张翟西滨 发表于 2018-6-10 15:49
谢,山杏儿版主和龙超版关注和点评!作家吴克敬44天写出长篇小说《分骨》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深入发掘,成功演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23:00 , Processed in 0.436025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