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733|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陈幼民: 回忆当年在陕北的苦日子

[复制链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34: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万

帖子

5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22
24#
发表于 2021-10-10 15:56:57 | 只看该作者
            不由得想起了老队长!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9:0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59:2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陈幼民,1951年生于北京。“文革”中毕业于北京第十三中学。1969年赴陕西延安地区延长县刘家河公社郭家塬大队插队。1971年底进延安汽车修理厂当工人。1973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调回北京,在中国工人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后任副总编辑。2011年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从事绘画、摄影、文学等方面的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5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57:06 | 只看该作者
人们说陕北的饭养女不养男,此话可能有些道理,有的女生,眼看着胖了起来,但大部分男生,都干瘦干瘦的。我离开农村很长时间,还有人非常怜悯地对我说,你这娃身体太弱。

民以食为天,越穷的地方,人们对吃的欲望越强烈,这可能就是隔了这么多年,我还能对陕北的庄稼和饮食记忆深刻的原因。从不适应到适应,当年确实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改造”吧。那时的宣传,是把这种不适应,说成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的结果,是对城里的这帮洋学生进行“再教育”的理由之一。其实,知识青年们对陕北杂粮饮食的习惯,与其说是思想改造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对饥饿的一种服从。我后来到过关中农村,发觉那里的人们,对陕北艰苦生活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北京城里来的学生,我才知道,这是生活环境与习惯使然,原本与什么阶级思想无关的。

时代在发展,陕北的生活也好了许多,吃糠咽菜逐渐成为了记忆。只是我有点弄不明白,如今城里人宣传的健康生活新概念,竟与当年陕北的苦日子多方契合,你看,居住在高原,每日上坡下坡,锻炼了腿脚,呼吸着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着粗纤维的杂粮,缺油少肉,基本素食,照理说已经是理想境界,可人们为什么觉得苦呢。恐怕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还是要争着往城里边奔,看来富贵时的想杂粮,和吃着杂粮想富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5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55:2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知道洋芋和红薯应不应该算粮食,但在我们的食物中,它们却占了很大的比重。陕北的洋芋产量不高,可品质很好,皮薄肉白,又面又沙,可作主食,如洋芋擦擦,那是把洋芋擦成丝,裹上面来蒸,再蘸着蒜水来吃,倒也别有风味。也可做菜,炒片炒丝。记得有一年,我们有五六个月的时间断了油,每日吃的菜,就时水煮加盐。一天轮到我做饭,切好了一堆洋芋丝,却不想再用水去焯了,便把锅烧热,将洋芋丝倒下去,用锅铲狠翻,竟在干锅里把它炒熟,和干粮一起让送饭的带到山里去。同伴们收工回来,直嚷嚷今天的洋芋好吃,问我向谁家借的油。当我说了我的发明,众人叹息不已,一位同学的家里听说,赶忙寄来了一罐猪油,我们省吃俭用,又支撑了半年。

那年秋季,阴雨不断,陆陆续续下了近一个月,柴禾快没了,也磨不成面,只得每日烀一锅红薯,放在那儿,谁饿了就啃几口。红薯好吃,可连着几天只吃它,谁也受不了,胃里发酸不说,这东西滑肠,进得快也出得快,人一有便意,就得马上上厕所,夹都夹不住。

红薯分了很多,光煮着吃也不行,我们就想到了晾红薯干。把红薯煮熟了,切成片,撂到窑脑的石板上去晒,到半干不干的时候,最为好吃,有点像橡皮糖,有咬头,还甜。我们每日收了工,先去寻几块来嚼。插队时还能有零食吃,这是原来没想到的。

我们当年是一群十八九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农活耗体力,肚子里又没有油水,所以个个饭量惊人,还总觉得饿。人活着都是有理想有目标的,依着状况不同会有大小之分。说出来不怕人笑话,我那时对吃饭的企盼,超过了对理想的追求。在地里干活,眼睛却瞄着山路,就等着送饭的人出现,看到那个摇摇晃晃的人影,心里便欢呼起来,老镢也舞得带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5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37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52:48 | 只看该作者
荞麦皮是紫黑色的,磨出的面却雪样的白。但下到锅里又变了紫色,好像被墨水染了一般。荞麦面没有韧性,擀不成面条,乡里人用它来压饸饹。荞麦饸饹是一道美味,吃起来顺滑爽口,只不过荞麦产量低,所以吃这道饭,一年中也就那么有数的几回。压饸饹一个人做不来,一般得用三个人,一个专管烧火拉风箱,保持锅里的水一直开着。一个人管和面,下面,捞面,还有一个人专管压。有的饸饹床子很大很重,支在锅上,压饸饹的人得坐在压杠上,用自己身体的重量把面压下去。所以每次吃饸饹,总显得格外热闹,后窑掌里水气腾腾,风箱拉得像锣鼓点,人们边压边吃,饱了就走人。荞面饸饹最好是配羊肉臊子,我总认为这是最正宗的西域味道。可当年我们哪里有那么多羊肉,平日里有萝卜洋芋做的素臊子浇上,就已经满意的不行了。

如今城里人也喜欢吃荞麦,但基本上吃不到纯的荞麦面,天知道那些包装袋里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反正和我当年吃到的已经相去甚远。

陕北的农户,一般都有两到三孔窑洞,除了住人,专门有一孔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这窑洞从不生火,所以也称寒窑,确是存粮的上佳去处。放粮食的东西叫“桶儿”,用荆条编成,或圆或方,里边用牛粪与黄土和成的细泥抹平,干后光滑结实,听说还防虫。把粮食放在里边,阴凉干躁,经年不坏。我们的寒窑里,存放了全部的家当,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桶儿”,占了半个窑,几口缸里,腌着酸菜,地上,还堆着洋芋和红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4 17:06 , Processed in 0.191011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