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湾子纪事(15)

[复制链接]

712

主题

739

帖子

272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06:4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4-10-5 06:54 编辑

张湾子纪事

22

    老夏的家乡在陈淋公社的白龙岗大队,他的哥哥和兄弟,都在本地务农。白龙岗距张湾子不远,夏姓和村子里许多家都有宗亲关系,一些年轻人按照辈分称呼老夏,亲缘关系近的人也不断邀请他到家里坐坐。老夏始终以一个下放干部的身份和知青们一起生活、学习和参加队里劳动,一般不和他们有过多的交集。
    老夏和老桂忠不一样,他从来不会摆出一副教训人的面孔,他把自己完全融合进这个小集体。老夏吃住和我们在一起,没有一点架子,更有一种情同家人的亲和力。他平时有说有笑,入乡随俗,语言风趣幽默。许多深奥的人生哲理,往往在他轻松地说笑中阐发出来。即便是批评,也像在漫不经心中善意的提示。
    寓教于乐,老夏像一个诲人不倦的老师,更像一个体贴入微的长兄。社员们很快把他当做自己人,知青们谁有了思想问题,也愿意向他倾诉。他总是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热忱帮助。记得当年有一位女知青病了,老夏马上叫自己的亲戚,送来了新鲜鸡蛋,使病人在异乡羁旅中也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生产队邀请他参加队委会,商讨队里的各项事务,老夏积极帮助建言献策,表现出丰富阅历中积累的智慧和相机变通的灵活性。
    毛主席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老夏下乡后的模范表现不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领袖的这一教导吗?
    老夏属于带薪下放,有工资收入,按照规定,每月要向青年组交九元钱的伙食费。我们和老夏相处融洽,都不同意再收他的钱,但是平素随和的老夏在这方面却一丝不苟,每月必须按时把钱交给会计并索取收据。
    老夏的亲哥哥长贤在白龙岗松林店子做裁缝。远近说起“松林老夏”裁剪衣服,很有点名气。通往叶集大路边的几间简易草房,就是他的裁缝铺。长贤在当地应该算个能人,不知为什么,被划成了“投机倒把分子”,所以老夏和他哥哥平时的往来也不多。
    我和老夏关系好,老夏出去时也喜欢带着我,平时比较说得来。因为我在青年组的表现不是很积极,自由散漫,劳动表现也上不去,有时还喜欢说个怪话,挑头闹个事儿,所以在工作层面,老夏对我却从来不迁就。
    有一次我跟老夏去了他在白龙岗的老家,家里的人简直把我们当贵客接待,当下烀了腊肉,和糯米圆子一起,一个人满满地盛了一大碗,上面还打了两个荷包蛋。看着那一片片沁油近似透明的肥膘,嚼起来还有点生脆,我哪里吃得下去,勉强吃了几片,就放下碗。
    出来后,老夏告诉我,当地贫穷,很少能吃到油,所以特别喜欢吃肥肉。招待人也是这样,肉越肥,膘越厚,越能表示出热情。
    当然,在青年组这个小集体里,每个人知识水平脾气性格和素质修养都不一样,对我们一起生活的知青,老夏心里肯定有个衡量。但是在平素接人待物上,表现出绝对一视同仁,毫无偏袒。
    当年他不过三十七八岁,非常注意自己的举止做派,从来不一个人进入女生宿舍,我看得出来,他有意避嫌,不想惹出什么闲话。
    在张湾子的男知青中,老夏可能也会看出满堂缺心眼子,说话办事显得有点“二”,但是就组织形式来说,满堂是我们的组长,所以,老夏有什么涉公的事务,坚持只照满堂的头,维护满堂的领导。
    刘亮的弟弟小亮,跟着他哥哥下乡来到我们队。我们的家长都在一个系统工作,彼此很熟悉,文革中我和刘亮同在一个组织,互相来往,家里人都很熟悉。所以下乡后小亮跟我走的特别近,算是我的一个“粉丝”吧。
    我和老夏关系亲近,小亮对老夏又多了一分感情。有一次我们听说老夏的哥哥长贤捎信来,想叫他帮助买一些稻糠喂猪,恰巧老夏不在队里,小亮便自作主张把我们青年组打米的稻糠用稻篮挑着,给长贤家送去了。
    第二天正值老夏请假回郑州探亲,因为他岳母家住在陈淋公社李家后楼,他还要带一个小姨妹一起回郑州看她姐姐,所以没有从我们生产队走,当然也不知道这回事。我听说老夏回郑州,独自赶到叶集汽车站送他。在候车大厅里,我偶然提到这事,老夏听后马上严肃起来。
    听我简单说了事情的经过,老夏当时就要给满堂写信说明情况。我说小事一件,你又不知道,用不着较真,老夏却不这么看。车站一时找不到纸,老夏急着从口袋里翻出一个空烟盒,抻开后用背面给满堂组长写了一封信,提出这件事的两条解决方案,一是叫他哥哥把糠送回来,二是作价付款。
    老夏写完,郑重地交给我,叫我保证必须落实。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得出老夏做事公私分明的原则性。
    陈淋子的李家后楼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满清咸丰年间,此地出了个恶霸地主叫做李昭寿,把寨为头,欺压良善,当地人称“李二老虎”。太平天国起义,李昭寿曾一度投到忠王李秀成麾下,后聚众叛变降清。
    这李昭寿豺狼本性,残忍凶悍,降清后,与昔日的兄弟反目成仇,残酷杀戮,立有军功,被清廷封作总兵。一次慈禧老佛爷召见,看他相貌出奇丑陋,不禁失语道了声“我的乖乖”,本是句口头语,被这厮钻了空子,谢主隆恩,从此对外号称“御儿干殿下”,作威作福更是了得。
    李二老虎横行一方,肆虐乡里,无恶不作,朝野对其恨之入骨。有司参奏李某贼性不改,终于被朝廷拿去砍了头。一天,老佛爷想起他过去的好处,于是下令给他做了个金头,葬在棺材里。
    多少年过去了,经过清末民初兵荒马乱,各路土匪鸱张蚁聚,李昭寿的坟墓被挖了又挖,从未听说找到过金头的下落。这当然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段子,而李家后楼确是李昭寿发家所在,所以关于他的传说特别多。
    清末民初的江淮,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地带,军阀、政客、土匪、强盗走马灯似地你方唱罢我登场,留下的逸闻轶事很多。关于某人在某处埋藏宝贝的传闻,我听说过不少版本,但是见诸正史方志的记载却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5 03:34 , Processed in 0.16401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