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乌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发生在1935年1月2日至3日。以下是对该历史事件的详细简介:
一、事件背景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素有“天险”之称,两岸悬崖绝壁,江面波涛汹涌,水流湍急,自古便是军事要地。1935年初,中央红军为执行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决定,决心在敌军未完成合围之前,迅速抢渡乌江,向敌军力量薄弱的黔北挺进,以开创川黔边苏区。
二、事件经过
准备阶段:
中央红军各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分别前往指定的渡河点进行架桥和渡河准备。
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于1935年1月1日到达乌江回龙场渡口,并开始寻找架桥材料。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则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于1月1日接近江界河渡口,并计划强渡乌江。
强渡阶段:
1935年1月2日9时,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但未成功。入夜后,四团再次组织强渡,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成功登上北岸,并潜伏在石崖下。
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第五团、第六团,成功强渡乌江。
同时,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也在回龙场渡口成功渡河。
架桥与后续渡河:
红军干部团、工兵连在渡口架设浮桥,军委纵队及五军团顺利通过浮桥渡过乌江。
左纵队三军团于茶山关渡口过乌江,进驻遵义尚稽。
至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敌军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企图化为泡影。
三、事件意义
突破乌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打破了敌人的围歼计划:中央红军成功突破乌江天险,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在此歼灭红军的计划。
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突破乌江后,中央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黔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示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在突破乌江的过程中,红军指战员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突破乌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它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歼计划,还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黔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展示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