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故乡游题记
筹措多日的电动车自驾游,终于成行了。此行的目的地是去距第二故乡方子地村约20公里之遥的小街基镇,看望一位当年在一起玩闹凝情的身患残疾的农青蜜友。
初始途遇
深秋的早晨,带着初冬的凉气。在蒙蒙的晨色中我等三人匆匆地品尝了早点,小笼包子外带一碗豆腐脑。用餐后,煞有介事的在电车前面作了,出发前的拍照留念。哈哈,此行准备名垂青史了。
新购置的电动老年代步车,载着二位体重超标的花甲旅行者,和身体更重的花甲驾驶员,出发不久就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渐行渐慢起来。为了缓和电流的高输出,只好中途停车,名曰“缓电”,驾驶员巡视一番,发现车灯没闭,故而认定了此行的电能不足,是开着灯的原因,于是登车继续前行。上车后,驾驶员关闭了一切与驱动车轮无关的用电,可是,并未见有较大的起色,电动车依旧缓缓的行驶着,看看用电的指示表,距警戒线还有三个单位了。两位体态雍容旅行者做好了,下去推车的思想准备,好在,驾驶员有着60多天,丰富的电动车驾驶经验,在他时缓时快的操作下,电动车终于驶进了,开鲁县境内的靠边屯村,这里有驾驶员的远房亲属,就在这条县级公路旁开着一爿小店。他轻车熟路的把亏电的小车驶进了后院充电了。
计算此次的初驶里程,在最高时速50公里的状况下,连爬带滚的跑了50公里,就必需充电了,否则就成为趴窝鸡了。
想当初,挚友购买此车时,商家承诺,此类型的电动车,续航能力为150---200公里,随车的性能说明书,亦是如此的介绍。按此性能说来,我的第二故乡与小城约有70公里之距,单程行驶到达目的地,应该是绝对有把握的。所以才有了驾驶电动车回乡一游的动议。并且在出发前,还责成驾驶员经过反复的行驶实验,并且与销售商沟通换了一副新的蓄电池。
另外,为了节省电能,一改由驾驶员开车接送出行的惯例,把出发的集合点,定在了出城的辽河大桥下,我发挥余热的单位。以只致使挚友在蒙蒙的晨色下,热汗扑面的骑自行车赶到集合点。
这一切精心的筹划准备,是都是基于销售,生产电动车的商家,厂家的那纸说明书和言之凿凿的承诺之下。然而在谎话说上千遍,就是真理的现实中,我们这些自感读懂人世的慎行者,也终于交付了要继续读懂社会大学的学费。 好在,我等心境偏好,不为遭遇到的不测所动。在电车充电的闲暇,我与挚友踱步在靠边屯村中的小路上,并随手拍摄了一些小城里看不到乡村秋景。
与闲适的村民聊天得知,现在的农业生产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种地时,一条龙的把种子,化肥,灭草剂,按株矩一并播下,基本上不再需要除草,间苗等田间管理,真是达到“草死,苗活,地发宣”,的境地了。只有在需要灌溉时,才去人开关电闸或简单处理水的流向而已。秋收时,有玉米收割机,扒皮机,脱粒机。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农用三轮。四轮车。闲聊中,聊民还不无自豪的说,现在的锄头,镰刀都已经下岗了。
这些情形与当年我们战天斗地的生产劳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由此想起当年流行在知青中的一句口头禅,叫做“有力开锁,无力推门”。它道出了当年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道出了当年知青人铲地回来时,那种有气无力的窘况。
稍后,驾驶者认为小车补充的电能足够跑到目的地了,谢过亲属,我们继续登程,临行前,还不忘提醒,返回时还要来此充电。
在行驶途中,我们看见一家农户正在打玉米,停车,观看,手机拍照。
半米多高的红砖院墙内,一堆玉米的周围,站着几位手拿钢叉的农民,一台小型铲车,铲起黄灿灿的玉米送到不远处脱粒机的漏斗里,隔墙有一台大挂车停在墙外,输送带把脱下的玉米粒,源源不断的送进宽大的车厢里。
看到我在拍照,那几位农民还摆出一副姿态,农家秋收后的喜悦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想当年生产队打玉米,是由十几个人排着队,用柳条筐把玉米棒子送到脱粒机里,稍一疏慢,玉米脱粒机就咣咣的空转起来,那刺耳的声音震动人心,现场又忙又乱的。打下来的玉米,是用人工装进大口袋里,然后扛到小队的仓库内穴起来。在适当的时机,再装进麻袋或口袋里,由四套大马车承运到公社粮库,首先保证国家的公粮上缴,然后才是余粮销售。
“大鞭子一甩咔咔的响,一挂大车下了岗-----,今年的送公粮,咱排在了头一行---”的歌声,仿佛又在我的心中荡起----。
40多年来农业生产的进步,真是令人刮目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