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知识的积累 —— 一个喜欢上网的朋友,要想写一篇出色的文章,往往是好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人。马克思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格言是: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在我都不生疏。有人曾经作过一个统计:《鲁迅全集》中引证过的中外古今的书约有550种之多,书中涉及的中外古今的人物有1000多个,可见鲁迅的知识之广博,他的杂文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在讲道理的同时,也能使读者得到丰富的知道,这是不能不让人叹服的。既然知识对喜欢写文章的人这么重要,究竟怎样去获得呢?我觉得,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学会积累知识。《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邓拓夫人丁一岚在《忆邓拓》中讲过邓拓积累知识的经验。邓拓曾经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你看农民出门,总是随手带着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拣粪,倒不一定能拣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拣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拣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拣,应该是只要是有用的,不管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拣回来,让它们统统的变成有用的肥料,滋长农作物的生长。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这个比喻讲得多好啊! 俄国有位犹太作家叫阿莱汉姆,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小的时候,后母非常厉害,时常骂他,而且骂得很刻薄,用阿莱汉姆的话说,她对每一个字都要带一句咒骂,这些咒骂往往又都是押韵的。如“吃――让蛀虫把你吃掉;叫――让你的牙疼得叫起来。”天长日久,有心劲的阿莱汉姆便把后母的每一句咒骂都记在心里,事后誊在本子上,并偷偷地编成一本小辞典,题目就是《后母娘的词汇》,这部书出版发行之后,在俄国引起很大的震动。这样的知识积累,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但阿莱汉姆又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 八十年代初,我在成都参加一次新闻业务教学讨论会,有幸聆听过著名新闻记者郭超人的一次讲课,受到极深刻的启发。有些内容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他在谈到要有经常性的材料积累时说,外出采访时“我除了采访笔记本以外,总还预备其他几种不同的本子:第一种是见闻,所见所闻都记下来;第二种是练笔本,我有一个怪毛病,闲不住,到饭店吃饭,等车,我都有意识的想着积累。如果对面坐着一个老头,就会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就要把这个老头的形象写下来,包括这个饭店的环境,气氛如何?都写,既练笔,又帮助我练习对复杂的现象能够运用自如;第三种是思考笔记,经常喜欢思考一些问题,有时可能想对了,有时可能想的荒谬之极,这种思考对写文章的人是非常有好处的。我写的《历史的审判》(审判“四人邦”反党集团)中引用了纪克思的论述,马克思的著作浩如烟海,要临时去翻那几句话,真难翻,那是我平时积累的,只要翻翻我的笔记本就行了。”在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番,我们的脑袋里究竟有多少知识的积累呢?我们的笔记本究竟有多少知识的积累呢? 好多人都有这个体会,写出一篇好文章,是同善于运用知识积累分不开的。有的人写文章总是那几句老话,那一种格局,显得知识面狭窄,思想打不开。而同样的题目到了另外人的手里,就能妙语联珠,警句迭出,寥寥数语就把文章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相比之下,知识、文字水平就见了高低,。当然,要想成为后者,非一日之功,但有志者,事竟成,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总是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