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絮塘的那些事)
跨过十月的门楣、这一季,秋,清浅,安静。清了纸笺上的墨印,浅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安静的倚在时光深处,搜尽秋色的情怀,四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之后,岁月早已退却了激情,时间也碾碎了许多幻想,日子经过死寂、沉闷和了无生趣的沉淀之后,水絮塘的那些事却还依然萦绕在我脑海里,岁月的稠密叠加让我们不再年轻,我们都步入了中年,四五十的岁月能把水变成陈年佳酿,更能把乌丝变成白发,以前我发现白发,总是赶快拔掉,后来又发现有很多,也就拔不过来,仿佛一过五十、六十,青春的标志一头乌发不争气的褪色了,平时看到周围的同龄人满头乌发,心里不断的发虚,再的仔细一看原来都是赝品,因为脑皮上仍残留有染发剂的痕迹,最难受的就是热闹的头顶,不知是缺乏肥料,还是开发过度,此时已变得荒芜一片,周边长长头发仍然掩饰不住头顶的贫瘠,稍不留神就原形毕露,亮亮的秃顶就尴尬的起来。中年人游移在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狭缝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处感受冲击,体会着压力,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偶尔在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我也感到要努力一下,日子会更好,但这只是心里一动。古人云:牵一而动全身,不管如何终究还是有些想法,但潜意识中的幻想真的越来越少,因为,皱纹已经写在心里,刻在脸上,这便使我感到惶恐,感到压力,我常常问自己,我还有机会吗?看看社会上那些成功人士,满面春光,徒然升起不仅是怅然与失望,也还感到恐惧,甚至感到自己就会淡出历史舞台,更可怕的是“体力”透支和心里压力的增加,编织一张经纬密细的“网”笼罩着我这个阶段,这段感慨,依然我行我素,演绎着人到中年的故事。
昨天,邻居小时的朋友发给我一个信息,问我愿意加不加入宿舍邻居微信群?我无需思索就答应了,打开微信进入群体,哇,七十几号人名字就宛如看到的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般的彼此。我知道现在的微信是一种非常便捷的交流平台,微信能让远方手机号、email等‘数据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人。它将熟悉和陌生的人一网揽尽。甚至早上醒来先摸手机,晚上睡了才放下,走路、做饭、洗澡、上厕所都得带着手机,手机不在身边就心烦意乱的确,微信的诞生,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它不仅支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而且还可以群聊,熟悉许多新老朋友。进入微信里,他们就像时代丛林里的鸟儿,站在各自的枝头,或打理羽毛、或忙于捉虫、或搭窝筑巢,而我像个光阴里沉默的遗少,只作壁上观。我想,在甲子与天命之年、就此再玩上一把微信的长绵,也会乐此不疲。
剥去城市当今光怪陆离的茫然,去搜寻水絮塘那童年桑间的故事,那斑驳泛黄的记忆一下就撞到了五十年代生活的蛮荒里,当现实把过去的生活纱幕戳出了一个窟窿时,呈现在眼前的是童年万花般的景象,水絮塘外方圆几百米内都是矮小苍凉的茅房,昔日复兴街的热闹、陈家巷的公共自来水房、牛皮巷的公共厕所、后背坪的草坪小坡、横隔在宿舍与传染病医院围墙和果园、红日化工厂的液体玻璃水、鼓风机厂的机器轰鸣,宿舍门前的深井,宿舍中央的亭阁,都树立环绕在宿舍周围,呈现出生机泼然!最吸引我们的是也有着人心稠密对现实秘密的逼近和勾连。水絮塘宿舍过去都是安置着商业系统的职工居住,四栋房子结构一模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编排了号码一、二、三、四栋,每栋三层楼,每层八户人家。只有极少个别人家是住一户半的,什么原因至今无法考证了。相比之下,宿舍周围的那些自砌户主和稻草搭起的房屋,水絮塘宿舍就显得‘宏伟‘和’骄傲’多了。宿舍里每层楼都有自来水,并配有两个厕所,两个水房,另外还有洗澡房,小便房,四个共用厨房,长长的捣屋和前后院子都留有孩儿們嘻耍喧嚣的空间。每每看到陈家巷的公共自来水龙头前排队用一分钱买六桶水的情景,看到下雨时无处躲藏的状况,你不由得心里升起一股浅浅地满足和志豪感,那种小市民的家庭生活与单位宿舍干部家庭生活的差异就跃然纸上,其实,这都是那个时代‘等级制’留下的烙印。
时间是怎样一种东西,它能改变一切、带走一切、更可留下一切。昨天仿佛还在眼前,今天却悄悄过去,我们的生命总是那么有限,那些属于你我的年轻亦是如此缥缈,拥有时并无察觉,待往事已成过眼云烟时,中年的我仍在岁月里流淌,但却忘不了在心中默默许下那卑微的心愿。 记得那时我们楼上七号房里搬来了从北京下放的李姓邻居,他们家六口人,都是北方人,特别是老奶奶挺有意思,裹着一双小脚晃悠晃悠地从住房走到厨房,每天保持的生活习惯都是做北方的面食,发面、赶面、揉面,做的老面馒头像一个个窝窝头式一层一层的还蛮好吃,赶出来的面条薄薄地均匀,我们楼上的人几乎都吃过她老人家的面食,更可贵的是她和善、慈祥、亲切、愿意帮衬别人,楼上每户人家的出门房钥匙全部都是放心的放在她家里,每当我放学回家总是叫一声李奶奶,然后从她窗户边拿走钥匙开门,从他们搬来起到我离开水絮塘宿舍,这个放、拿钥匙的程序才终止,放和拿钥匙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但它折射出那个年代邻里与邻里之间相互友善信任的关系,体现了别人对她的放心和她的人格魅力。想起过去,看看现在,我们周围之间的邻里关系还有多少友善和信赖,别说放钥匙就连打招呼都已经很难了,过去的那种难忘质朴的邻里关系都已经荡然无存了。
李奶奶家的孙子李中华、李梅、李慧三姊妹都是儿时的伙伴,因为年纪相似,时常在一起就能听他们讲述北京城的一些故事,那时我们都还小,又没有见过多少世面,每当她们讲起在北京的城市那些趣闻,我们都听的新鲜、好奇、惊异,充满了‘阿里巴巴’的梦想,特别是他们讲能坐在家里就看上电影的事儿,使我惊讶得不敢相信,电影只有在电影院看,那么大的屏幕家里怎么那摆得下,这天方夜谭的事怎么在现实中居然就有呢?躺在家里不用出去就能看上电影,多美的事啊?想象总在脑海里旋转,哪个时候真不明白,多年后,当电视走进平民百姓家时我才幡然大悟。那个能在家里看电影的梦想就是现在的电视机哟。由此可见,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人对事都有不可促进的作用。
水絮塘宿舍的童年即有我们懵懂顽皮的劣性,也充满了朦朦胧胧地美好的向往,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楼上的张治,他家里姊妹也多,住在西边四号,比我大几岁,思想也成熟得多,但年龄的差异上并没有消除我们共同读书爱好,小时候尽管我顽皮,但我对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即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出生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也是本人身上特有的性格,于是我喜欢读书,稍看了些书就敢于和年纪大的哥哥们探讨起书中人物和情节来。记得有一回在楼上里捣屋里张治和我手护着栏杠,面对着传染病医院探讨起看《三国演义》后的感觉,相互设问《三国演义》里面谁的武艺最高强,吕布、许绪、赵云、关公,争论之后一至认为吕布武艺排第一,如是,我脑海里总是想起了吕布手里那根‘方天画戟’打遍天下无敌手,崇拜英雄的思想油然而生。
我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现在童年生活中的一个答案;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也许,思念不需结果,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你的童年人曾存在过。是不是能给思念一份证书,证明曾经它曾存在过?那个年代,许多家庭的孩子都只有七、八、上十岁,大一点的仿佛有隔代之感,我楼上的磨哥、张治,刘静、李中华,楼下的有张振岗、朱新担,陈民强、大球,一楼肖娭毑家的成哥、桌斧、细毛,四号家的毛地坨,还有一些已记不起名字的在我眼里或许都是大哥大姐级人物了,和我不相上下的那就更多了;杜家的老大杜鹃四姊妹、范家的三姊妹、周家的三兄弟,张平、,隔壁的刘桌、刘知、刘放,李梅、李慧,夏红、卫民、卫宇、二楼的建强,张抹晖、还有岳氏四姊妹,我的幼儿园和小学同学朱兴丽却全然没有了任何消息?一楼夏娭毑家的姊妹比效多,朱家的三姊妹,特别是一楼的熊建国俩兄弟,当时在整个水絮塘宿舍还是颇有点‘名气’的。
根据每个家庭两至四个孩子,一栋楼初步估计就有七十多人,照此类推,四栋楼的同年人大概不会低贰百八十人。如此众多的童年伙伴搅在60、70的年代的岁月里,涂鸦了一曲童年不谙世事的天真情怀,演绎着小鬼当家的荒唐离奇。童真的记忆一旦打开,就可以去寻找那些久已失去的故事。只不过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沉滞,年龄越大记忆反而越繁冗清晰,挂在记忆闸门上的那道锁总是躲不开时间的钥匙,无论情愿不情愿,岁月都会公平的在每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重重的烙印。时光,就这样晕开在眼底,思绪,又攀爬上心墙,想起儿时的伙伴,初识在那个季节,夏天来了,杜鹃叫了、蝉鸣了,蟋蟀也咀咀吸引你童年的兴趣,学生也开始放假了,那种美丽的风景堆积在童年的时光里,显得那样的风趣原味。像我这样的一代人,基本是在无拘无束的“放逐”生活中长大,从学校到宿舍周围,再无其他世界,对于现在在高楼、电脑、汽车时代成长的孩子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了。如果童年真的被遗忘,真的被埋在那些悬疑、耽美、穿越的故事堆中,再也找不出来,那么水絮塘宿舍里张抹晖和我们童年的故事将会湮灭在老年的记忆中。
‘张抹晖’多年不见了,昨天看见他把年轻时英俊的头像挂在微信上,方知道张抹晖又在网上活跃起来了。那个时候他有着出类拔萃的高个头、五官端正长相,只是头顶上留下的伤疤隐隐约约演绎着童年顽皮的习性来,因为他个子高大,无形中就形成了我们那栋楼中小伙伴里的头目。记得,有一天他带着我去宿舍外化工厂里偷些刚刚出炉的一种化工水晶液体,它柔软并有一股刺激的味道,把它做成玻璃水晶球,打在地上蹦得老高,一时成为我们当时的时髦玩具,其实,那种液体放在今天绝对有毒,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也顾不了那么多,只要觉得好玩,可以作为玩具,就会爱不释手的玩下去。
童年的心总是有着放纵肆意的时候,稍为创意,一种新的恶作剧就会‘横空出世’,不知是谁创造了‘拍打屁股’的游戏,用双手猛力拍打着屁股、双脚使劲地上下踏地发出一种‘啪动、啪动的节奏感响声,并且口里随即振振有词,绕着宿舍周围和巷子里转,由于是六、七、上十个小不点和力拍打,那场景的确还有点‘震撼人心’。记得是在后背坪一坐公寓里,住着一个叫‘孙自尤’的老师,听我们三楼周建华说;当年她没收了他的‘电工刀’,如是,由张抹晖、周建华领着我们一群伙伴齐齐刷刷拍打着屁股叫喊‘孙自尤拿电工刀来’那喊声重重复复在空旷的后背坪上久久地回响。顿时,我们感到好不得意,那声、那响,那阵势了得,至今依然还回旋在耳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