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燕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往事漫忆》选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10
91#
发表于 2017-10-2 07:54:45 | 只看该作者
代课音乐好惬意,
孩童佩服牢牢记,
三八节时硬送礼,
老师遗忘学生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97
92#
发表于 2017-10-2 14:49:20 | 只看该作者
带一年级小朋友到山上唱歌,寓教于乐,小朋友一定喜欢这种学习氛围,学得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9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21:59:3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0-2 07:54
代课音乐好惬意,
孩童佩服牢牢记,
三八节时硬送礼,

最初代课的动机确实是玩乐器方便,钢琴、小提琴、手风琴、二胡等,音乐教师玩起来绝不是不务正业,很正常,我又单身,时间富裕,连晚饭后都去学校玩。谢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22:05:10 | 只看该作者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7-10-2 14:49
带一年级小朋友到山上唱歌,寓教于乐,小朋友一定喜欢这种学习氛围,学得开心。 ...


正像你说的,孩子们上山唱歌可高兴了。低年级的孩子好管理,排着队手拉手上山,稚嫩的童声伴着手风琴回荡在山间,很有诗意。谢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9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22:1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7-10-2 22:13 编辑

              中考阅卷杂感
   
    我在中学任教10年期间,由于常带毕业班,曾5次参加中考阅卷,颇有些感触。
    那时,全市的中考试卷集中在一起。连续几天,我们判卷老师被“软禁”在二中的几个教室里,外边有警戒线,不能随意出入和外人接触,分组分题进行判卷。
   
    我有3次被分在作文组里。
    语文试卷中,基础知识部分大多是死题,即按照标准答案即可判断正误,而作文虽有得分标准,但老师的主观作用不可小觑。
    看一篇篇作文,仿佛看到一张张稚气未褪的脸,在面对面向你述说,再想想孩子们近10年的学海苦涯,为争取进更高一层学校的努力,手中的笔觉得沉得很。
    大多作文雷同得很:记叙文编造故事,议论文空洞而乱发评论。有时只得在语句的通顺、错别字的多少、字迹的工整和篇幅的长短上打出分数的差别。
    但有时也有例外。
    一次,一个考生从许多雷同的评论中别树一帜,让我眼睛一亮,反复读了几遍,尽管字迹潦草些,但立论正确,论据确凿而不失新颖,我给打了较高的分数。
    二判老师找我商榷,说分数打高了,说这有错字那有病句的。我说,错别字、个别语病比起文章的中心和写作手法来说,是次要的。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降分。最后到了组长那里定夺,虽然不知有何评论,但分数还是尊重了我的意见。
    对学生所谓的不按部就班、不按照一定模式千篇一律的写作,出新出奇,应该持鼓励态度,我至今也这样认为。
   
    我在阅卷基础知识时的一件事,至今想起心里还有一丝的不安。
    那次,我分在语法题的阅卷组。语法,即判断一句话中的句子成分(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标准答案,每题的分数有标准,阅卷应该无疑义。
   但出题者是这样要求的:“用文字和符号标出下列句子的句子成分”。
   问题就出在那个“和”字上。
   死扣要求,文字和符号都得有才行,但这是不合理的。只要用对了其中的一种,就说明学生完全会了。这个结论判卷老师都认可,但谁也不敢做主,请示上面,说必须严格按标准判。我在心里骂着出题的人,这不是坑学生玩吗?果然,绝大部分同学上了这位出题者的弯弯饶,很多答案全对的同学最多只得了一半的分。可怜这许多全会的同学,比一些出些错的人分数还低。
   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我坚持自己的看法,把答对的同学给了满分,又能怎样?但当时我们这些老师全都循规蹈矩,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老师教知识,就得对是对,错是错,这是良心和职业道德。一边判卷,一边为学生叫屈,那种滋味真是难受。
   这是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中、高考阅卷已经利用了电脑,先进和科学了许多,但还需有人工判卷的部分,但愿这样饶弄学生的题越少越好。
   有时我想,那次分数虽然共计8分,但有时一两分就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但愿“误判”别影响孩子的前途,老师知道了,会一生不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10
96#
发表于 2017-10-3 07:50:29 | 只看该作者
考试判卷太重要,
学生命运在手操,
不拘一格认人才,
坚持原则待学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97
97#
发表于 2017-10-3 15:33:47 | 只看该作者
清代科举考场上,考生普遍书写馆阁体,馆阁体看上去非常工整。现在中考高考,考生如果字写得好,大概也能在作文上加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9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22:36:58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0-3 07:50
考试判卷太重要,
学生命运在手操,
不拘一格认人才,

老师公正公平判卷很重要,爱护学生也很重要。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9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22:43:04 | 只看该作者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7-10-3 15:33
清代科举考场上,考生普遍书写馆阁体,馆阁体看上去非常工整。现在中考高考,考生如果字写得好,大概也能在 ...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应用,学生写字相应少了,字写得漂亮的也少了。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22:52:29 | 只看该作者

                 进修轶事
    教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才是初中二年级的学历。
    不光是我,也不光是我们这个企业子弟学校,当时许多社会学校都是如此,不少教师没有相应学历。动乱十年,改革初始,哪来那么多师范科班出身的教师呀。
    大约是1979年,市教委下了个文儿,大意是让中学无大专以上学历的老师、小学无中专以上学历的老师逐步通过师范进修使学历达标。
    我们这些没有师范学历的老师学习热情都很高,可入学的门槛更高,我校报名的教师将近20人,而能入学的仅我们三人。
    系统的四年学习,获益匪浅,掌握更多的专业系统知识比学历达标更重要。
    不是官话,这是切身感受的心里话。
入学
    市教委下的那个文件叫人挺为难。
    入学必须是在职的教师,这没说的;入学必须得通过严格的书面考试,这也没说的;可这录取的方式叫人为难。
    文件说,考试成绩必须达到50分以上方可入学专科、达到70分以上方可入学本科。
    叫人为难的是得先填报志愿:倘你报考本科,成绩不够70分,本科不录取,专科也不录取你了,即使你69分,那50分的门槛也不让你迈。
    所以,报考前先得掂量掂量自己。
    人人都珍惜这首次的学习机会,很少有人敢贸然和草率。保险起见,我们绝大多数都报考了专科,唯有一张姓男教师报考了本科,还振振有词:“要报就一步到位,不能叫文件吓死!”
    考题确实很难,我校近20个报考的老师中,仅有3人在50分以上被录取。但我们分数都不低,远远超过专科录取分数线。
    我84分,上大本线富余,然而报的是专科,冤不?
    还有更冤的,曹老师91分,报的也是专科,更冤!
    唯有人家张老师,虽然70多分,我3人中分数最低,可人家报的是本科,被河北师大录取了。
    看人家洋洋得意的样子,咱心里能不酸溜溜地吗?
                函授与面授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教学教法及写作等,十几门课程先后向你砸来,不把你头脑弄个天昏地暗不罢休。
    好在所学的和工作中的教学紧密相关,因此学教结合,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年尚单身,无家务缠身,每晚都到办公室工作和学习,因此作业完成得很认真。
    我发现一个问题,说出来可能对面授老师有些大不敬。
每次面授前,我总是提前做预习,把不解的问题用红笔做好记号,等待面授时老师的讲解。
    那次预习屈原的《离骚》,我先行做了大量的预习,教科书的空白处让我密密麻麻注解了不少,还有些疑惑不解的问题,特地用红笔做了记号,面授时听老师讲解。
    课堂上,我格外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课,特别注意我那几个不解之处。
嘿嘿,您猜怎么着?一节大课下来,气我个半懵:
    你越是明白的地方,他偏喋喋不休地啰嗦,你越是需要得到清晰解释的地方,他偏偏一带而过,甚至避而不谈!我积攒的七八个问题,几乎全都“打道回府”、“完璧归赵”了,你说可气不?
    那时我刚30岁,不知深浅,一下课,抄起书进了老师办公室。
    我让老师明白地解释那几处疑问,老师先默默听了一会儿,然后择一两个问题“蜻蜓点水”,重复着课堂上讲的,但听起来更含糊。让人感觉:你不讲我还明白点,你越讲我越是糊涂。
    不过最后几句话题外话我倒是记得很清楚:一句是“许多知识,直到现在学者们的见解也不统一,”,一句是“天下知识一大抄,谁占有的资料多谁就是老师”。
    无言。
    不能说老师的话不正确。
    但有些“跑偏”,我的“惑”终没有得到知识性的“解”,这,也是真的。
                     考试
    十多门课程,每一门结业时都要考试。
    应该说,出题还是挺有水平的,点面结合,知识重点突出,难易适宜,考试也挺规范,考生也挺自觉。
    但有一次,我违反了考场纪律,还有“同党”,情节更严重。
    那是一次在暑期将结束时,考的科目是《外国文学》。
    假期去了邯郸的哥哥那里,掐着时间回承德,凌晨6点下的火车,早8点就要考试,回家是来不及了,只好提着行李进了考场。
    答了一会儿题,眼睛睁不开了,一天一夜的旅程,火车上站了一宿,连个座位都没有。如今在这静静的考场里,强烈的困意涌了上来。
    先是强忍着答题,实在睁不开眼,在桌上略趴一下定定神儿。几个较量之后,不料竟酣然入梦。
    被同桌捅醒后不知所处,茫然了好一阵,再低头看自己的卷子,后面两道大题竟然已写上了答案。
    同桌是与我同校的曹老师,我的老大姐,后来告诉我,已经多次捅醒我继续答题,后来实在捅不醒,只好“越俎代庖”,不然我成绩肯定不及格。
    难为曹老师了,用了与我近似的笔体,冒险为我犯了一次错误。
    教育学、心理学、写作及教材教法等学科或采用开卷考试或自己在家答卷。
    我对开卷考试的科目能做到自觉认真学习和答卷。
    忘记是教育学还是心理学了,面对那厚厚一本枯燥的理论,我不仅从头认真阅读,而且在家自己答题时,真做到了只凭一支笔一张纸,面壁而写。
    写完,自己感觉甚好,虽然也是枯燥的大道理,但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连教科书都没参考,有些孤芳自赏,有些洋洋得意飘飘然,觉得自己仿佛也和理论家沾边了。
    等成绩单下来,有些傻眼,虽然及格了,但成绩在全班偏低,一问人家,人家说,既然是开卷,都是东抄抄西抄抄的,老师判卷都不会细看,看看字体看篇幅,给个大概分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8 21:04 , Processed in 0.260015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