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14 20:13 编辑
我们看到了张春桥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理解确实有“纲举目张”的味道,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教育革命,他说“如果我们这一代青年能够很好地搞好教育革命,那么,这个功勋就要比我们过去所作工作的总和大得多”,他的意思是否要说明教育革命比长征,抗战,解放全中国以及建立新中国还要重要? 毛泽东也说他一生就只做了两件事,建国与文革,张春桥是文革的主要追随者,不能说他对文革的目标不清楚,他说“如果教育革命完不成,那么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任务也就没有了”。他对文革的理解确实与众不同!
资料: “1958年,一篇《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文章深为毛泽东赞赏。1959年1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62年6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1963年3月至196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63年12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1965年3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1966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兼华东局宣传部部长。
1975年他发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被刊登在报刊上,甚至印成单行本全国发行。上海的《学习与批判》杂志心领神会,一下子发表几十篇文章宣传“张春桥思想”,对“资产阶级法权无处不在论”、“阶级关系新变动论”是马列主义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加以阐述宣传。“张春桥思想”甚至被说成是“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将成为继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的“第四个里程碑”。
我们在这里不是研究“张春桥思想”的,我们也不是要重新研究文革的真正目标的,我们探讨的是文革中发动的以教育革命为背景以接受“再教育”为宗旨的“一刀切”,“一片红”,“一锅端”上山下乡的真正历史定位。我认为历史定位与评价历史不是一回事,例如为什么修长城与对修长城的评价不是一回事,孟姜女与田汉对长城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一个是哭长城,一个是颂长城。对于上山下乡也一样,有人热烈颂扬,有人彻底否定,但是历史学界研究的是为什么要那样发动上山下乡。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感到有趣:
“文革”时期教育历史初探 2017-2-20 01:59 摘要: 我们现在提倡的所谓“减轻学生负担”、“工学结合”、“素质教育”等等这些理念,那个时代不都很好地做出了表率吗?工农兵大学生天才般地解决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难题。“文革”时期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超越了美国,彻底实现了学生为中心,大学生管理大学。
我国实行“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在1962年就开始了,据报道 “1962—1963年16个省动员和组织下乡插队城市知识近10万人。”[3] 196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上山下乡。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引用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此,全国各地城镇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纷纷去农村、边疆落户。据统计到1973年的五年来,全国共有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一场重大的从城市向农村的人口迁移运动,给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和风俗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液中,至今仍然在流淌着。从实行的结果来看,上山下乡运动是正确的,这不仅解决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而且最为主要的是通过这种运动,使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在农场在边疆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我国政界、军界、学界很多要人上过山下过乡,他们已经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没有这场运动,或许也成就不了他们今天的事业。如今大学的食堂里,有专门收拾桌子的阿姨,还管洗碗。这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这完全使大学生丧失了劳动观念,真是堪忧堪虑! 它的确锻炼一批人,造就了一批人,淘汰了一批人,也摧毁了一批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山下乡运动对于一些个体来讲,可能是残酷的甚至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优胜劣汰,从社会长远发展看是有益的。
有的学者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对这个时期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就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他们认为:“对‘文化大革命’本身的否定,并不是要否定这十年的历史。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全局讲并未中断,在某些具体领域里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主张“应该把‘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努力和成就,同‘文化大革命’本身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严格地区分开来。” 网友贺济中在“乌有之乡”曾经发表了《文革的十大“罪状”》,其中,他认为“文革”的一大“罪状”就是改革教育。我深以为然。我们现在提倡的所谓“减轻学生负担”、“工学结合”、“素质教育”等等这些理念,那个时代不都很好地做出了表率吗?工农兵大学生天才般地解决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难题。“文革”有什么不好?如果说不好,那是对资产阶级不好!对反动学术权威不好!对官僚主义不好!“文革”时期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超越了美国,彻底实现了学生为中心,大学生管理大学。“文革”时期的教育成就是不容诋毁的。”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文革前与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混在一起不加区别的相提并论,用“当前我国政界、军界、学界很多要人上过山下过乡,他们已经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没有这场运动,或许也成就不了他们今天的事业”来肯定上山下乡。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说“它的确锻炼一批人,造就了一批人,淘汰了一批人,也摧毁了一批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山下乡运动对于一些个体来讲,可能是残酷的甚至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优胜劣汰,从社会长远发展看是有益的。”
对于作者说的“工农兵大学生天才般地解决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难题。” 我没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从他说的“文革时期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超越了美国,彻底实现了学生为中心,大学生管理大学”,似乎可以推测他是在说经过上山下乡后再选拔的工农兵大学生"上管改”不但超越了美国而且是人类教育未来的方向!这个理论似乎不仅仅用上山下乡“锻炼论”和“天降大任论”就可以打住的,作者是在尝试一举解释贯通文革教育革命与文革前就开始的上山下乡的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个思路确实有点意思!仔细琢磨之后,估计作者想说的是“天才般的从上山下乡的知青和社会普通劳动者中优胜劣汰选拔推荐大学生解决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难题。”
不过作者说“上山下乡运动对于一些个体来讲,可能是残酷的甚至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优胜劣汰,从社会长远发展看是有益的”,他的这个说法有丛林法则的味道,如果说从上山下乡选拔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是一种对社会长远发展看是有益的“优胜劣汰”,那文革前“美国式”的高考就不是“优胜劣汰”吗?文革中上大学走后门也是“优胜劣汰”吗?没有上山下乡就出不了优胜的接班人了吗?这样从逻辑上就说不通了,作者对教育革命与上山下乡因果关系的思考是闪光的,但是把上山下乡后没当上天才工农兵学员的上千万知青都说成是“优胜劣汰” 就有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嫌,作者似乎忘记了李庆霖和毛泽东的书信来往和毛泽东给老李300元钱的历史意义。最后要说的是,如果全人类未来的高等教育都必将按作者说的那样去搞,那可能是一厢情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