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烧窑男 于 2015-5-3 21:43 编辑
兵团的番号和正规部队一样对外保密,统一称部队。原计划组建为6个师,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一、二、三师设在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四、五、六师设在锡林郭勒盟。
1969年组建起4个师,即一、二、三、六师,下设24个团、246个连队,
干部战士共62278人,其中知青49452人(自治区外39362人,区内10090人,出身好的占85%,女知青占53%)、
现役军人3266人、复员军人5354人、地方干部1567人、下放干部535人、农牧场职工5103人,大中专毕业生772人。
1970年,四、五师正式组建。至此,全兵团完成了组建6个师的建制,形成30个团、306个连队的规模。
是年,接收城市知青26507人,其中区外21371人,区内5136人。
由于锡林郭勒草原不适于发展农业,增加牲畜又超载,1972年11月,四师迁至伊克昭盟海勃湾市(今乌海市),形成“东二师、西四师”的格局。
军事训练和战备
兵团组建初期以连队为单位出早操,不管白天劳动多累,晚上都要轮流站岗放哨,每周夜间举行一次紧急集合,冬季进行长途野营拉练。这对在城市里长大的知青是一次身体和意志的锻炼。行军中他们用“为了解放全人类,苦练一双铁脚板”、“兵团战士意志坚,三九寒天只等闲,为了埋葬帝修反,甘洒热血永向前”的口号相互激励。1969年初,中苏、中蒙关系出现紧张态势。8月23日,兵团开始进行战备教育。
基本建设和各业生产
兵团组建初期,各团战士自己动手进行脱土坯、烧砖、架电线、修路等艰苦劳动,当年完成第一期土建工程,为行政、生活、文教卫生事业建成大量用房、交通和通讯设施,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达28.26万平方米,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进行了工业、农业、牧业、林业、水利等大规模基本建设,5年国家基建投资共计41625万元。
1969年兵团只有5个小工厂,年产值533万元,上缴利润113.58万元。
到1975年,工业基本投资达13230万元,建成和接收大小工矿企业41个,有团级厂3个,营级厂1个。各师有被服厂、拖修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加工厂。1970年,兵团司令部将原驻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农场的二师十三团改建为工业团,接收了包头新生阀门厂、新生砂石厂、农药厂,新建了无线电厂、造纸厂,生产农药、化肥、拖车、阀门、农机配件、混纺布、棉纱、平板玻璃、煤、电、半导体元件等30多种工业品。6年产值达3100多万元,盈利1132万元,供销企业盈利244万元。
1969年7月,兵团直属团级企业化纤厂列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纺织车间和化纤车间分别建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台什村原内蒙古农业学校和西郊孔家营村。兵团战士参加了工厂基建和车间建设,到外地培训后的387名女知青战士成为技术骨干,第二年正式投产,5年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紧缺的化纤混纺布,填补了自治区化学纤维纺织品的空白。
兵团组建初有22个农业团,共5.1万人。在“农业学大寨”和“以粮为纲”口号下,兵团战士改造沙漠,治理盐碱,开荒造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荒136万亩,建成基本农田3.34万亩,植树造林6.96万亩。1975年,耕地面积由64万亩扩大到147万亩,灌溉面积由31万亩增加到49万亩。第一年生产粮食200万公斤,平均亩产31.25公斤。6年来,农业团生产粮食16787万公斤,上缴国家肉类706万公斤。锡林郭勒草原的牧业团,在当地蒙古族牧民的指导下,战士们学会了放牧、接羔、挤奶、剪羊毛等技能,1974年牲畜总头数达到108.79万头(只),年平均增长22.4%,纯增4.6%,为自治区的农牧业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各农牧业团还种蔬菜、养猪,解决副食品自给问题。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事事讲突出政治,没有从实际出发的长远规划,缺乏生产经验,尽管干部战士风餐露宿、流血流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生产成本高,出现了亏损,粮食始终没有实现自给。
兵团战士的艰苦生活
兵团战士每人发给安置费平均400元、个人津贴(第一、二、三年津贴费每人每月分别为5、6、7元,均比现役战士少1元)和由连队统一掌握的伙食费(每人每月13.5元)。实行供给制,统一下发绿色军服、被褥,每人每月供应粮食45斤、食油4两。很多连队建在荒无人烟、交通不便的地区,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各团只有放映队巡回到连队放映电影。
??? 不少兵团战士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是艰苦的劳动和生活的压力,二是极“左”思想的压力。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二师十九团发生了闻名全国的“王亚卓(王文尧、恩亚立、邢卓三位知青的合称)政治冤案”。在“四人帮”的操纵下,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黄帅在日记中,大批“师道尊严”。王亚卓给黄帅写信,提出善意的批评。“四人帮”上纲上线,横加罪名,王亚卓受到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