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9-9 11:48 编辑
补充一点,对博古“让贤”与背后周恩来做他的工作让他交权,网上有个叫秦福荃的在2006年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此事:
“遵义会议后,一九三五年二月上旬,红军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云南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村休整时,博古派警卫员去叫潘汉年,警卫员对潘说:“昨天总政委(即周恩来)和总书记说了一下午话,现在总书记精神好了,找你过去谈一谈。”
来到博古住处,博古向潘汉年谈了遵义会议的全过程。谈得很细,要潘汉年仔细记下,并把周恩来昨天说的话也仔仔细细地讲了一遍。并强调:“现在自己决定交权,让位给张闻天,并同意会议的决定,重新起用毛泽东。这完全是为了中央红军的命运,为了中央政治局的团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自己作为中央军事上掌握最终决定权的人,难辞其责。红军需要一个有独特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中央掌握军事行动最终决定权的周恩来行使这个权力,否则‘蒸沙难成饭’。所以我思来想去,也只有同意周恩来的意见‘煮粥焚须’了。”
博古说:“交权不仅仅是交三个印章,交几箱文件。最重要的是要向共产国际交代。让共产国际批准张闻天接班,否则即便交了印章,共产国际不承认,这个权还是没有交出去。所以这个工作必须由你来作,也只有你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我和王明约定的秘密联络员是你,只有你去了,他才会相信这是我的意愿。这两天你准备一下,把我刚才讲的话,反复背诵记牢。为了预防万一,我和周恩来已经商量过了,让陈云同志也去,由周恩来把我昨天说的意见告诉他。但两人要分开走,不管谁先到莫斯科,汇报以你为主,陈去补充。”
博古和潘汉年,两人推心置腹地谈了近四个小时,谈着谈着,俩人都流泪了。
一九三五年二月七日,张闻天同时把陈云和潘汉年叫去,交待了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和向王明汇报的任务,并提出自己有一个建议,想把党中央机关转移到香港去,请示王明是否可行,如王明同意,就请共产国际执委批准。
一九三五年二月十日在中央红军转移的同时,潘汉年化装成商贩南下经云南、香港转上海,走海上。同年六月陈云出发经四川转上海,走陆路。
八月初,陈云、潘汉年先后到达上海,在上海中央分局的安排下,前后各搭苏联货船,以押运员身份,经海参崴,再转乘火车先后去莫斯科。潘汉年是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到达莫斯科的。”
2007年在人民网发表了萧扬 ,尹骐的署名文章反驳了秦福荃,他们是这样说的:
"文中说,博古1935年2月同潘汉年那次近四个钟头“推心置腹”的谈话,是红军在云南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村“休整”时进行的,前一天周恩来同博古谈了一下午话。其实,博古只是2月5日在水田寨(在该寨的高坎,而非通讯部门住的花房子)住了一晚,第二天即随中央离开高坎到大河滩的庄子。他怎么可能有两天时间在花房子各用一个下午和近四个钟头分别同周恩来和潘汉年谈话呢?
文中说,潘汉年在长征途中离队去白区转莫斯科,是博古2月上旬同他密谈中交代的,目的是要他作为秘密联络员见王明,陈云也是博古同周恩来商量后派出的,“不管谁先到莫斯科,汇报以你(潘)为主,陈去补充”;在博古向潘汉年交代以后,张闻天才于2月7日同时和潘汉年、陈云谈话,作了布置。其实,派潘汉年出去,是因为3月5日(即文中所谓2月上旬博古潘汉年密谈的一个月后)中央接到二、六军团任弼时来电,获悉上海中央局1934年10月遭破坏,所以派潘出去恢复白区工作,打通上海同国际的联系,如联系不上,再到莫斯科去。当时中央领导机构已经改组,张闻天担任总书记,毛泽东进入领导核心,派人去白区这样的事不可能由博古决定,派政治局常委陈云出去也不可能由博古和周恩来两人决定。更不能由博古一人规定,不管谁先到,汇报都是以潘汉年为主,身为政治局常委的陈云只能“去补充”。事实上,潘汉年的派出是张闻天3月5日接到任弼时来电后代表中央同他谈话(陈云并未参加,谈话时间也非2月7日)交代的。"
在这里我关注的不是博古何时让贤,而是关注秦文中的一段话:“一九三五年二月七日,张闻天同时把陈云和潘汉年叫去,交待了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和向王明汇报的任务,并提出自己有一个建议,想把党中央机关转移到香港去,请示王明是否可行,如王明同意,就请共产国际执委批准。 “人民网萧,尹一文对秦文这段话没有驳斥和否定,我在网上还看到有文章说当时张闻天还准备把党中央搬到东南亚去,为什么不搬到莫斯科? 有人说当时虽然中央最高领导换人,虽然毛泽东复出辅佐周恩来掌管军事作战,但中央和军队高层对中国革命前途并不乐观。就算到了陕北,中革军委还是派出西路军去打通苏联通道,似乎有撤退到苏联的最坏打算? 当年金日成的游击队不就是流亡到苏联了吗?西安事变改写了中共命运的历史,对于老蒋来说,人算不如天算。对于中共和毛泽东来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井冈山到宝塔山,历史老人给中共开了“后门”!但是有一条必须肯定,不论当时中共高层路线对错,不论战争多么残酷艰险,红军战士们不畏牺牲受尽千难万苦突破重围,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完成了人类战争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长征,红军战士们的英勇精神是不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