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清风修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月划痕(1—62章)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21#
发表于 2014-3-5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忆起五中诸老师,

印象都还清晰之,

受到教育记得牢,

还有相关所做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01

帖子

7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3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西大街忆旧(上)
                     ——岁月划痕之四十二
  我原来上的厚福盈小学离我们家较近,还不到1华里,而新考入的保定五中则远了不少,穿小胡同抄近路也得2华里半,如果走大路,就得3华里。
  一般早上我都抄近路,因为早上有两节早自习,6点多就得到校(正课是8点上)。我5点多起床时间都紧张,所以能省一分钟就省一分钟。
  抄近路,我要穿过相府胡同西口对面的那条无名小巷。这条无名小巷极窄还两边都是墙,走在里面压抑而无趣。出这条小巷进入紫河套,还要穿过私搭乱建的犬牙交错的小房,也让人烦心。出紫河套西口是市府前街,接着是双彩街,虽然路宽了,但两边基本都是民房,依然无趣。所以下午上学时,只要时间来得及,我都走西大街。
  西大街是保定市最繁华的街道,基本保持着清末民初的风貌,可以说算是保定市的名片。我上中学的1963年秋后,正是保定百姓为此街骄傲的时候,因为那时上映了一部轰动全国的抗战片,叫《野火春风斗古城》,故事发生在保定,拍摄的的主要街景就是西大街。
  发生在保定的事儿,拍摄的是保定的地儿,保定人都争先恐后地去看。影片上出现西大街等街道时,下面就会出现一阵议论声,有人还喊叫出来。
  在没有上中学之前,我对西大街东段就非常熟悉,因为我住的相府胡同离此很近,我经常由此去马号或城隍庙街。从税务角进入西大街东口,过了全兴酱园,就是乐仁堂药店。乐仁堂药店和全兴一样,也在路的北侧。它的店铺向里凹进去一些,门前有一小片水泥地面,可以停放自行车,这在寸土寸金的西大街是少见的。
  乐仁堂是个老字号,据说,乐仁堂的创始人乐佑申是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的传人。他于1921年在北京开办乐寿堂。1930年在天津开设乐仁堂总店。1932年在保定开办了这个分号。另外他还在太原、石家庄、开封等地开设了分店。据说,保定乐仁堂的匾额是民国的大书法家冯恕题写的。乐仁堂还建了小作坊,用以加工从天津总店运来的半成品,并制造一些急救药品。该店经营的丸散膏丹在保定很有名。
  当时乐仁堂聘用的经理、大伙计和店员、工人有近50人。据说,乐佑申对业务骨干非常重视,曾为3位大伙计在平嘉胡同购置宅院。
  不知是不是因为乐佑申有留学法国的经历,他建的保定乐仁堂有点儿西洋风格。两层小楼的前部都做了水刷石,显得很现代,窗户装的是可窗的通体大玻璃,看着很洋气。我去乐仁堂买药时,它已兼营中西药,卖中药的柜台在西边,卖西药的柜台在东边。不知是历来如此,还是公私合营后改的。
  2009年西大街整治之后,我发现乐仁堂变了样,成了青砖外墙,木格子窗户,完全没有了西洋韵味。中西合璧是西大街民初建筑的风格,改掉就失去了特色,为什么要这么改呢?
  由乐仁堂向西,在路北有一家书店,开始是新华书店,我经常在里面买小人书。后来(印象是60年代初)改为古旧书店,主要经营古旧书籍。改为古旧书店之后,我还经常到里面转,因为它也经营字画,它的橱窗和营业厅总是挂着许多画儿,而我喜欢画画,就总到里边观摩。那时候名人的字画大约是几十元一幅,比如一幅齐白石的草虫,标价就为40元。当时也认为很贵,因为都超过了一个人的月工资。可与现在相比,就不由让人怀疑它是赝品,因为现在动辄都成百上千万。
  由书店向西,在路北有一个熟肉店也很有名,叫六味斋,它加工的酱肉制品就是美味的代称。可我只能在路过时看一看,享受不了,因为父母从来不买熟肉制品,有邻居买了,他们还会笑话人家不会过日子。
  过了六味斋,就到了一个丁字路口,它向北的那条街道叫城隍庙街。此街因为北部建有城隍庙而得名,曾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但到我小时候街上的铺面都已破落,且都是菜店、副食店、果品店、茶叶店、镜箱店、土产杂品店等小商店。过年时家里发了羊肉、鸡蛋、豆腐、糖等副食票,都是我去城隍庙的副食店购买,要在寒风排长队,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买到。另外,1969年我去内蒙兵团时市里给特批了被套票,我就是从城隍庙街北头东侧的土产杂品店买了被套做的新被子。它的对面也是一家土产杂品店,但主要卖烟囱、炉子、锅碗瓢盆。
  正对着城隍庙街南口的是天华市场。天华市场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条形市场,由北门进,从西南门出,可进入马号。市场两侧是铺面,中间是通道,通道上方建有顶棚。顶棚将两边的铺面连为一体,而铺面又基本敞开,让人感觉它似乎是一个整体综合商场。顶棚与房子之间设有天窗,能自然采光。市场内的铺面经营的物品有布匹、百货、文具等。
  在这个丁字路口的西北角是一家信托商店,我偶尔也到里面转一转,看看有没有我需要的无线电元件。里边委托出售的东西有旧首饰、旧照相机、旧手表、旧怀表、旧座钟、旧风琴、旧自行车等,还有旧衣物,甚至有旧皮鞋。1958年我母亲上班之后,就从这家信托商店买了一台旧座钟。它棕色木质外壳的油漆还比较光亮,但白色的表盘已有些泛黄,显现出它是个老物件。上了发条,拨动钟摆,它的表针就会走起来,到了整点、半点,还会咚咚地报时,夜间也不休息。开始我总被吵醒,后来就习惯了。像人老了爱生病一样,这台老座钟也爱出毛病,好在我们的老邻居心宅的父亲就是修表的,他虽已搬走,但我父亲还可以把他请回来。信托商店有时也受委托出售晶体管、双联、磁棒之类,我总盼着能淘到便宜货,可一直未能如愿。1975年我返城的时候这个商店还在。1977年我结婚的时候还在里面买了一台三角牌的煤油炉。
  这家信托商店的西边路北是一家科技书店。那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对所有科普读物都有兴趣,但真正花钱买的只有无线电方面的书。当时的新华书店还都是柜台售书,样书都摆放在柜台或橱窗,你想买还得麻烦售货员拿出来才能细看,而这家书店不同,是开架售书,你可以随意翻看自己喜欢的书。另外,这里的售货员对只看不买的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总有好多人看蹭书,甚至有人拿着纸笔在那儿抄书。我喜欢这种宽松状态,没事时也到里边站着看。另外上学路过时也经常进去转转,主要是看看有没有无线电方面的新书。
  科技书店的西边是理发馆,叫甲级12馆,印象中是楼房,有几十个座位,是省内有名的高档理发馆。1963年时我曾在这个理发馆理过发。
  我们院儿与理发业有缘,全哥和他爱人是理发的,北屋喜子的父母是理发的,先后在我们院儿住过的谢叔叔、谢姑姑兄妹是理发的。另外,还有一位叫张振华的也住过我们院儿,也是理发的。张振华好像与喜子的父亲、南屋小儿的父亲是远亲,喜子及小儿的父亲的名字前两个字也都是“张振”。
  但小儿的父亲干的不是理发,而是洗浴。理发馆和澡堂同属服务公司领导,也算一个行业吧。小儿父亲工作的澡堂也在西大街,印象是在中段儿南边,万宝堂附近,澡堂的名字叫什么已忘了。小儿的父亲是这个澡堂的主任。小儿的老家在定兴县。定兴县也有三宗宝:摇煤、搓澡带修脚,据说定兴的搓澡师傅是北派搓澡大军的主力,以手法好闻名京津,我猜着小儿的父亲从事这个行业,并当上领导,没准与此有些关系。
  另外听说,保定的理发业最初发展时,就以饶阳人和定兴人为主,而全哥老家是饶阳,喜子老家是定兴,所以理发师在我们院儿大聚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院儿虽有不少理发师傅,但我基本不找他们理发,要理发都去没有熟人的地儿,主要是觉得碰到熟人不自在。没想到我不找他们,他们却找我,1963年春天全哥非要给我理发,原来市里要通过比赛评选理发业的技师,他要我给他充当比赛的“加工原料”。我不想去,可母亲发话了:“你正好该理发了,就让全哥收拾收拾吧。”
  比赛就在西大街的这家理发馆进行。全哥拿出浑身解数,恨不能给我把脑袋理出花儿来。我理完一看,哈,真棒,感觉是有生以来最好的发型。可4月底评选出了结果,全哥竟然没评上,评上的是张振华。
  那次全市一共命名了7位行业技师,市里还专门召开了命名大会,为他们佩戴光荣花,是当时的副市长给他们戴的。
  听到这么个结果,我觉得有点儿对不住全哥,他要是找个大人理,没准也能评上呢,我知道全哥的理发技术确实不错。
  文化大革命中理发馆也受到冲击,说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先后有十几家理发馆被关停。12馆也难逃厄运,在西大街扩建中被改建为平房,营业面积减少三分之二。名字也不再叫什么甲级多少,而叫“古城”。后来,全哥当了古城理发馆的主任。
  在甲级12馆的西边是稻香村点心铺,这家点心铺是保定有名的点心铺,经营中、西、南、京糕点。它也是老字号,建于1917年。门店是中西合璧的二层楼,一层外墙带罗马柱,是西式建筑风格,二层带前廊、栏杆,是中式建筑风格。门店的“稻香村”牌匾据说是民初的保定书法家张诗言写的,不过已在1967年破四旧时被砸烂。我父母极少从稻香村买食品,所以吃一回稻香村的点心也是令人兴奋的事。记得母亲曾买过小八件,那种酥皮掉渣的最好吃。
  说起稻香村,似乎全国有许多稻香村,但创建最早的是建于1773年的苏州稻香村,影响力最大的是建于1895年,停业近60年后于1984 年重新开张的北京稻香村。而最早持有稻香村商标的则是咱们的保定稻香村,它于1983年便注册了糕点类别的“稻香村”商标。手握商标是多么主动的事啊,可后来它竟给弄丢了。它先是与北京稻香村、苏州稻香村合作,授权它们使用稻香村商标,后又于2004年以55万元将商标转让给苏州稻香村。转让的事被举报后,保定市国资委很生气,打官司追讨,可已经晚了,最终因为时效问题败诉。2013年底,北京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又为商标打起官司,也是闹得沸沸扬扬,可保定稻香村就只有看的份了。
  在稻香村的西边,有一条向北的小巷,叫秀水胡同。稻香村是前店后厂,它的加工厂就在秀水胡同南段东侧。沿秀水胡同向北走,就到了我早晨上学经常走的市府前街。市府前街解放前叫公安街,因公安局曾驻于此而得名。解放后市政府驻于此,名字就改成市府前街了。1955年市政府改为市人民委员会(简称市人委),这条街的名字没再改。
  在秀水胡同南口的西边(具体位置已有些模糊),有一家乐器店。在西大街东口路南也曾有过一家乐器店,它们是由于搬家形成了两个店的局面呢?还是本来就是两个店,我已说不清了,反正东口那家叫史三和。我没有在东口那家买过东西,但稻香村边上这家买过笛子。
  我们班的邵同学在班上吹笛子,我看了眼儿气,也想吹,就到稻香村边上这家乐器店打听行情,一问便宜的一支也得7角钱。这种消费母亲一般都不支持,不像现在的家长都求着孩子去学琴。我跟母亲蘑菇了几次,她才不情愿地给了钱。笛子买回后我怎么吹也吹不成调儿,吵得同院的王大娘总提抗议。
  吹笛子要在笛子上贴苇膜儿(可以买,也可以从苇子中剥),开始我用吐沫贴,不结实。后来改用蒜汁。蒜汁虽然贴得结实,可那个蒜味儿太冲,总是臭烘烘的。后来我们胡同的大宝告诉我,最好用白芨,贴的结实还没味儿。他说,药房就有买的,很便宜,一块能用好几年。
  我一听大喜,第二天就去秀水胡同对面的万宝堂药店买了白芨。那东西像干姜而比干姜硬实,在笛子孔边上吐点吐沫,再用它在上面蹭,就能蹭出粘性把苇膜儿粘住。
  万宝堂也是老字号,建于1876年。它是纯中式风格,檐板房,木格子窗户木格子门,刷红油漆,门口挂着直隶总督李鸿章题写的匾额,是典型老中药铺的模样。
  万宝堂也建了制药的手工作坊。到解放初它的员工已达到75人。1958年保定市成立中药厂时,依靠的就是万宝堂和乐仁堂的技术力量,这也算是这两家药店对保定中药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吧。
  据说,西大街上还曾开过春和庆、鹤年堂等药店,可我没有见过这些药店的印象。
  万宝堂与乐仁堂及春和庆、鹤年堂等药店相比,还是有自己特点的,那就是它不是外地药店的分号,而是在保定发展起来的本土药店。所以说起保定的老药店,最令人自豪的还数万宝堂。另外,万宝堂还曾刊印了独家药典《万宝堂药目》,共辑良方635种,这在保定的众药店中也算独树一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132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7311
123#
发表于 2014-3-25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到过保定,但是对清风修竹文中的保定西大街还是有印象的,因为看过《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那真是具有清末民初风格的街道,比现在的人工打造的影视城要真实多了。不知现在的西大街是啥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24#
发表于 2014-3-26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常离家稍远些,

归途要经大西街,

街边商铺一一数,

记忆清晰不重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2567

帖子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252
125#
发表于 2014-3-27 15:35:00 | 只看该作者

     清风修竹朋友的记忆实在超群,令人折服!那娓娓、细细道来的一桩桩、一件件,像是在听您讲故事,似是遥远又近在眼前。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清风修竹讲那过去的故事。那时候......”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2567

帖子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252
126#
发表于 2014-3-27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01

帖子

7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3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20: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保定街道为外景的电影还有《青春之歌》。

2009年西大街完成整治,本意是建成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街,可整治后逐渐演化成了自行车一条路,该街上很多店铺卖自行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01

帖子

7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3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20:21:00 | 只看该作者
退休以后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都想起来,有些场景还越回忆越清晰,感觉就像刚过去不久。许多人也都想起了模样和名字,但我不愿意写出真名实姓了,因为写兵团生活回忆录时用了真名,有人就说暴露了隐私,不乐意。咱没必要因此让别人不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29#
发表于 2014-3-29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棒!

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01

帖子

7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3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西大街忆旧(下)
                      ——岁月划痕之四十三
  在万宝堂东边,西大街的路南,是保定有名的第一楼。它号称“第一”,可它并不是保定最早出现的楼房,像它这样的中西合璧风格的楼房,到了清末民初才出现。
  那它第一在哪儿呢?我觉得它可能是保定最早的楼房式综合商场。当时,保定楼房式的商铺不少,综合商场也有,如它东边的天华,马号里边的济善商场,但楼房式的综合商场可能还没有,所以它才有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勇气。
  我第一次去第一楼,是我和母亲一起陪着父亲去镶牙,时间大概是1956年。那时父亲已调入国光文具店,成了商业局下属单位的正式职工,并因此参加了商业局的篮球队。我不知父亲的球技如何,只知道他参加球队不久,就在打球时磕掉一颗大门牙。母亲可能觉得太影响形象,就催着他去镶假牙。
  第一楼是一个由二层楼组成的大四合院,这样的四合院我以前从没有见过。院子上边还有顶儿,与天华市场、马号通道上面的顶儿有些类似,在里边购物是刮风下雨都不怕。
  它楼下的商铺是中式商铺,多数是前脸敞开的那种,楼上的商铺带点儿西洋风格,不是格子窗而是通体玻璃窗。镶牙的门市部就在楼上。上楼的楼梯在角上,木头的,往上边一跑“咚咚”响。楼上走廊的地板也是木头的,一跑也“咚咚”响。我觉得好玩儿,就在上边来回跑。可父亲看了很不高兴,厉声喝斥我。
  趁着牙医让父亲张大嘴巴检查之机,我又接着跑。印象中跑楼梯时我还扒着窗户往外看,看到了其它房子的房顶。只是记不清那窗户是二楼的窗户,还是二层上面那个小角楼的窗户了。另外,还记得楼上除了有镶牙的,还有照相的,其中有一家叫三滨照相馆。
  后来,大概是1960年,我听到一个有关三滨照相馆的传言,就不太愿意去第一楼了,总担心那里会出什么怪事。传言说,有人在三滨照相后,取照片时发现照片上多了个人,多的那个人竟然是他已经去世的妻子。这人给吓病了,因为他心里有鬼,他的妻子就是他害死的。据说,是因为他妻子并不知道他是凶手,鬼魂还恋着家,所以看到家人照相也跟了来。
  这传言肯定是谣言,可我那时正着迷《封神演义》,认为世上真的有神有鬼,加之人们都言之凿凿,所以就相信了。以后再去马号,都尽量走天华市场,或旁边的布袋胡同,而不走第一楼。第一楼也通马号,从第一楼的南门出去,就是马号的同义商场。
  在第一楼附近,西大街的南侧,还有一些小铺面,我印象中有照相的门市部,有修钢笔的门市部,有修钟表的门市部,有刻图章的门市部。
  照相的门市部中有一家叫“美章”,1955年我在那儿照了我到保定后的第一张相片。那时父母给我买了一套小海军服,穿着很精神,父母就带我去照相。照相的时候我很紧张,照相的师傅怎么逗,我都不笑。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二次照相。第一次是在饶阳老家照的,我没有此事的记忆,但保留着照片,照片上我显得很自然,应该是年岁小,还不知道害怕呢。而这次照时则脸上带着惊恐。

  刻章的门市部和修钟表的门市部都有临街的大玻璃窗,可以从外面看到里边的人怎么干活。我觉得挺有看头,经过时就看两眼。尤其是修钟表的,有时会用眼皮夹着一个黑色的小圆筒,我猜着那是一个能夹在眼上的小型放大镜,就特想也有一个,能拿它观察神秘的微观世界。
  由第一楼向西走几十米,就到了西大街与永华路的交叉路口,路口的东北角是保定有名的槐茂酱园。这个酱园门店的最奇特之处,是把一棵一米多粗的大槐树盖在了房子里,这棵树处于房子的角上,是一半在房子里边,一半在房子外边,苍老的树皮就正冲着西大街,枝繁叶茂的树冠遮盖着酱园,显得这家酱园很有生气。据说,1671年赵氏夫妇创建这家酱园时,就是看中这棵槐树生机勃勃,有象征财源茂盛的寓意,才保留下来,并将店铺取名“槐茂”的。
  不知是否与槐树的保佑相关,槐茂还真的兴隆起来,成为保定酱园业的首户和代表,它的酱菜还被慈禧老佛爷赐名“太平菜”。
  槐茂的酱菜那么有名,可不知父母为什么不买,总自己腌萝卜丝。所以,我只有路过槐茂的经历,而没有到里边买酱菜的经历。每次经过那里,我都要看一眼那棵有300年历史的古树,惊奇它的长寿,惊奇它的神奇。可没有想到,这棵能保佑别人发家的槐树,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成了过河的“泥菩萨”,被人给当作“四旧”刨了。
  我有幸品尝槐茂酱菜,并将它作为地方名产馈赠外地亲友,是在槐茂重新恢复名称之后。槐茂没有像众多保定老字号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消失,而能劫后重生,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只是那树象征槐茂的大槐树已无法起死回生,只能出现在槐茂的商标之中了。
  在槐茂酱园的对面,是保定有名的酒楼义春楼。它是一座中式小楼。我的印象中此类饭馆都有钱人进的饭馆,一般人轻易不进,反正我的父母是没有带我进去过。听说,它的招牌是白肉罩火烧,也就是用高汤涮泡火烧和熟的带膘猪肉,现在想来也该是大众食品,大体跟“拉面”在一个档次,可当年可牛了,去吃“白肉罩火烧”的人还会自豪地吹嘘我去“下馆子”呢!
  我的一位杜姓同学就住在义春楼的东边,一个叫“卫上坡”小胡同里。据说,那胡同因为位于明代大宁都司辖的右卫衙署旁边,才叫了“卫上坡”,那个地方还确实有个小坡。文化大革命中,我经常和杜同学一起打乒乓球,就成了好朋友。他曾带我去他住的杂院看同院的人养得的鸽子,我也因此知道了“瓦灰”、“点子”之类的鸽子名,还知道了鸽子没事就不停地叫“姑姑”。
  在西大街与永华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坐落着一座二层的砖楼。当时是什么商铺已没有印象,现在北面的成了“老街坊”饭馆,南边的成了“鹤年堂”药店。
  而老街坊饭馆所在的那座小楼以前曾是党的地下印刷机构,叫协生印书局。它建于1926年,为党印刷了几十种书籍和大量重要文件,被誉为北方的“人民出版社”。其创办人张培植在给党的抗日根据地输送印刷设备过程中暴露身份,被日寇杀害。
  这样的革命遗址,按说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起码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竟然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毁,现在人们看到的已是赝品。看到那个饭馆我就想,为什么人们连革命文物都不保护了?难道钱已经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吗?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在鹤年堂西边有一个较大的百货商店,是平房,门前有较大空地,里边除了卖服装、布匹、日用百货,还卖文化用品。卖文化用品的在最里边,要上一层台阶,好像那片儿房子是后来拼接过去的。让我感兴趣的是那儿卖类似书签的小画片,上面画着各种花卉,都是我喜欢的,所以手里有一点儿钱,就去那儿转转,买个一两张。
  另外,在协生印书局的西边,还有一个专门处理无线电废旧器材的商店。那儿卖的东西没有新的,都是旧的,是从废电器上拆下来,有电子管、电子管插座、晶体管、电阻、电容、电位器,晶体管又分二极管、三极管,其中还有大功率管,电容中还有老大个儿的电解电容。那儿的东西有的论个卖,有的论斤卖,都很便宜,但都不给测试,买了坏的就得认倒霉。也不知这些东西都是从什么电器上拆下来的,绝大部分能用。
  我上初中二、三年级时,自己组装晶体管(当时叫半导体)的收音机,需要各种无线电元件,而这里的比较便宜(有的废品站也卖,更便宜),就经常到里边转。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希望碰到甩货,这时会以极低的价格论斤处理电阻、电容,一两毛钱能买三四十个。我曾碰到过一次,买了一兜儿,直到我去兵团之前还在用。
  当时没有注意这个商店叫什么,现在想来应该是某个无线电器材厂的门市部。这样的商店在裕华路大旗杆西边还有一家,它规模更大,还卖正品的元件。
  在这个商店的西边是保定市委大院,记得1958年大跃进时人们经常举着红旗,敲着锣鼓,放着鞭炮,到这儿来报喜。我从没有进过这个院儿,不知里面是个什么情形。后来听说,这个院儿历代都是衙署,元代时是都元帅张柔的元帅府,明代是巡抚行台署和总监军署,清代是直隶布政使署,民国时是保定道尹公署,日伪时期是日本宪兵司令部,后为国民党保定警备司令部。解放后为河北省公安厅驻地。1958年省会迁往天津,中共保定市委机关迁移至此。
  在这个大院的西边有一条胡同,叫帅府胡同。据说当初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就是因为它紧邻张柔的元帅府。张柔对于保定,就犹如刘伯温对于北京。不过刘伯温修北京城是传说,而张柔实实在在地是保定城市建设的开创性人物。明末保定城在战乱中损毁,是元朝的都元帅张柔重新规划建设了保定城,基本奠定了保定府的城市格局。所以保定城有条以张柔官职命名的街道也是顺理成章的。
  帅府胡同在西大街的北边,对着帅府胡同而在西大街南边的是唐家胡同。在这个十字路口附近的唐家胡同西侧,是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第一客栈。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从北京来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湘籍同学,就下榻于此。
  由这个十字路口西行不远,在路南侧可见一个小个胡同,我们班的小个子李同学就住在里边。这个胡同叫茂跃胡同,可我们都叫它猫腰胡同,因为胡同非常老旧,且有一个弯儿,就像是已经弯了腰的老人。
  我曾和程同学一起去过李同学的家。他家在胡同北口,离西大街很近,是一个小院儿,院儿老,房也老,但房子的门窗有雕花儿,感觉当初还是不错的。如果这房子一直是李同学家所有,那当初他们家的家境应该也是不错的。
  李同学个子不高,但主意不少,还爱给同学起外号,比如就给一个女同学起了个“染凳子专家”的外号。他的姐姐也在我们班,学习很好,但非常低调,低调到让人难以想到她的存在。
  印象中,茂跃胡同的边上有一个临街的玉器加工作坊,橱窗中摆着他们加工的玉器成品或半成品。他们的玉器的材质用现在的眼光看应该不是太好,都是那种绿白色的石头,不透亮,看着也不特别坚硬,不知是什么玉种。雕刻的多是菩萨、仙女,也有动物,个儿都较大,只适合在架子上摆放。这个作坊还有一个对外展示加工过程的窗口,你站在街上就能从窗口看到里边的工人干活,他们用很小的砂轮磨制玉器。我从那儿路过时,往往要站着看一会儿。
  在茂跃胡同西边路北,还有一条胡同,叫双井胡同,我们班的男生石同学、旺同学,女生杨同学都住在这条胡同。有时我和程同学一起上学,走到这里就特意从此穿过,以便叫一叫石同学和旺同学。
  据说这条胡同是因为有两口相距约3米的井,才叫了这么个名字。而这条胡同在保定也小有名气,因为这里曾发生过为守名节而投井自尽的故事。据说,明末闯王李自成的部将刘芳亮率部攻打保定城,家住双井胡同的光禄寺少卿张罗彦(已被诬落职)与家人一起参与守城,城破后他自缢于双井胡同的井亭,其兄弟、家小或战死,或自缢,或投井,死难者达二十三人之多。张罗彦家人投的井就是胡同中的这两口井。
  我是在1969年才知道有这么回事的。那时与一起在火车站烧饼房打工的工友到古莲花池游玩,闲着没事研究起莲池里的碑刻,就看到了一些有关明末保定官绅抗击李自成义军事迹的碑刻,由于碑刻无标点,又是文言,我们都不能准确地阅读,不过看后大概知道了说的是什么事。
  碑刻的立场与《荡冠志》一样,也把义军称“贼”,而把对抗义军的人称为忠烈节义之士。看后我很生气,怎么破了半天“四旧”,这儿还残存着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呢?
  当时觉得这些人与岳飞一样是“愚忠”,朱明已腐朽没落,无可挽救,为什么不弃暗投明,非要跟着殉葬呢?后来读了课本之外的书,才知道被反复歌颂的李自成他们也“先进”不到那儿去,进了北京就露了馅,一样的腐朽。又觉得投降这样的“义军”也难称弃暗投明。怎么办好呢?出路似乎只有“跑路”,可“跑路”又不像保定人的性格,保定人是很认死理的,要不怎么会英勇抗日,文革死掐呢?
  虽然至今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做才对,但我对他们的精神还是很佩服的,起码不是软骨头。
  之后,我再走这条胡同,就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19:31 , Processed in 0.239014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