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抹不去的记忆……老北京的根与魂 【转帖】

[复制链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1:32 | 只看该作者
罗嗦了半天,咱该进胡同了。
    头条胡同东口没几个院落,但却是别有洞天。别看胡同不起眼,里面却有着文化部宿舍和社科院宿舍两个大院。这两个大院,都是从头条贯穿二条,直至三条。什么意思?就是说:二条胡同的东半截被这两个大院又肢解切断了,这两个大院的前门是头条,而后门就是三条胡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2:0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社科院宿舍的隔壁是文化部宿舍。当年,沈雁冰(矛盾)曾住这里。还有一些名人,如原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原文化部长周巍峙、东方歌舞团长王昆夫妇,烈火中永生的幸存者、文化部副部长仲秋元,歌唱家郭兰英等。北漂李琦来京后,也曾屈尊寄居在大院的地下室多年。
    我们头条一号,据说是当年九爷府的总管府邸。虽远不如王府气派,但也绝非一般王公大臣的宅子可比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2:41 | 只看该作者
院子分为五进。整个大院俨然一所大花园。头进院是一棵遮天蔽日的钻天杨,足有三四层楼高;二进院是沁人心脾的几株枝繁叶茂的紫丁香;三进院是两棵两三个孩子也搂不过来的古槐,据老人们讲,树龄已有三百多年了;第四进院最有意思:分别栽种了十几棵海棠、沙果、桑树,而且都是年年结果,味道纯正;五进院是三棵枣树,分为圆形枣、尖型枣,有甜的、有酸甜的。院子空间还长着草皮。至今我也奇怪:是哪位先人积德行善,为后人创造了这般幽雅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3:2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院虽然不如文化部宿舍带“长”的多,但是在文化界、学术圈却是独领风骚。当年小,没太当回事,只知道院里的孩子他爸叫什么名字。长大后,尤其对文学感兴趣后,才蓦然发现当年身边的叔叔阿姨们尽是著名学者、文学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3:58 | 只看该作者
头进院住着汝信、夏森夫妇。汝信用今天的时髦话讲,绝对是一“帅哥”,但他妻子却比他大20余岁。小时候总见他夫妇牵手出入,见到小孩子,他夫妇也像对待大人一样,驻步微笑点头问候。百度后方知:汝信,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国家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在钦佩他的学识同时,我更对他的人品深表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5:41 | 只看该作者
二进院住着刘世德、朱静霞夫妇。当年,我从插队的吉林去河南罗山干校探亲,朱阿姨被打成“五一六分子”被关押,托我给刘叔叔递纸条“串供”。多少年过去,她始终不忘,有机会就旧事重提,夸我“是个仁义的好孩子”。刘世德,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6:17 | 只看该作者
三进院住的丁名楠,我从小对他印象颇好。倒不是他的儿子丁元、丁仲是我小伙伴,而是我发现自己看的连环画《中国历史故事小丛书》的作者就是丁先生。丁名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美关系史丛书”编委会主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可惜老人家晚年很惨,患了老年性痴呆,经常趁家人不备溜出家门,然后就不知去向,害得丁元经常邀约三五好友四九城寻觅,最终1999年7月29日病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6:54 | 只看该作者
隔壁住的是胡念贻。著有《先秦文学论集》、《中国古典文学论丛》、《楚辞选注及考证》等书。胡念贻先生虽然平时沉默寡言,甚至讷讷不能道一语,但他在“四人帮”猖獗的动乱时代,自有他坚定的看法、独特的作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先贴出一张“自我批评”的大字报,殆即古人所谓“自劾”吧,然后他在“牛棚”的外舍安下桌子,每天上午坐着看《毛选》,这就使对他跃跃欲动的“造反派”失去了攻击他的锐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2:07:29 | 只看该作者
在“十年浩劫”的后期(1974年),“四人帮”在西苑大旅社包下了楼房,为名演员录音录像,约他去编写“说明”,他没去。但到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的四五清明节,群众为纪念总理而去献花致哀时,古典文学功底扎实的他写了两首《西江月》的悼词,写在白绸子上送到天安门前,轰动很大。“四人帮”追究作者,胡先生几乎遭其毒手。他的立场一向是清楚而坚定的。由于长期的劳累,以至积劳成疾,胡念贻先生于1982年8月1日病逝,年仅五十八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532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14:26:08 | 只看该作者
与胡念贻家对面的是余氏三代大家族。余虹余霞的爷爷是余冠英,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后任文学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遗产》杂志主编。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由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果,经他主持编选的《唐诗选》,为公认的唐诗最佳选本之一,咱们看过《唐诗选》的网友不少吧,作者即余老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5 12:00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