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护林人 于 2018-12-7 10:41 编辑
在我的《50后的幸福——北大荒篇》的个人回忆录里,一篇《说说我们的大食堂》曾描述了我们连队(我们团的普遍情况)。除了1973年的大旱小麦几乎绝产,才在1974年初到小麦播种完的5月,吃过50%的苞米面。在北大荒的十年时间,吃的全都是大白馒头。而且1974年初到小麦播种完的四月底,那苞米面可以说不是人吃的——因为小镰刀万岁抢收大豆而耽误了苞米地收割;而捂在地里的苞米水分大吃在嘴里是糠的(只能作为喂牲口的饲料粮)。
而我们8团有一个豆油加工厂(一台较先进的豆油提炼设备)每人每月1斤豆油(每逢年节加半斤),原二九0农场是全国养猪先进单位——每人每年向国家上交1头肥猪。当年我们农场出产的北大荒酒是中国商业部批准可以在全国销售的农场之一(只有两个农场出产的北大荒酒可以全国销售)。而养猪的饲料全部都是酿制北大荒酒的酒糟。
所以,我们8团连队都是每月都杀一次猪,供全连食用。我曾在我的回忆录里夸耀当年我们在兵团,食品的供应比北京还要强许多。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8团真正体现了生产建设兵团的真谛——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上交任务的国营大农场——真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部队的样板。
而我的一篇《假如晚归三五年》也从侧面反馈了我对北大荒黑土地的深情,当年毛泽东6.18批示的真正含义:保卫边疆是表,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才是6.18批示的真正意义所在!
可以说毛泽东的6.18批示就像文革后期毛泽东发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表;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扎根农村一辈子的真正含义一样。只不过文革后期毛泽东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初期却出现了偏差,满腔热血自愿到给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革命老区插队落户的知青,却出现了相反的的与本以贫困落后的贫下中农争工分、争口粮的现实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毛泽东的6.18批示可以说是战略性的改变了这一问题——而在组建的12支生产建设兵团接收了连锅端的69届知青之后,再也承负不下一个城市知青之后(除了上海市)基本再也没有出现跨省插队的上山下乡现象。
而子1969年69届连锅端的下乡之后,中国从此进入了正常的城镇人口——尤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轨道。
表现好的留在了城市,表现不好的分配到各自城市的农村;经过“改造”世界观后再返城就业——当然“改造”时间的长短也是根据你的表现而定、、、、、、。
哈哈,又跑题啦——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