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19:14 | 只看该作者
就跟项橐讲哎呀孩子,你的确才智过人,这个没错,现在这么着,我出一道题,你出一道题,互为应对,就是大家来做一次应对,做一次测验。胜者为师如何?谁赢了谁当老师,项橐的回答是不可戏我,你是老人家,你不可玩儿我,你不可以跟我开玩笑,孔子就讲童叟无欺。不管是老的小的都不欺的,孔子就接着问,“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孔子出了这么一道题,当然人生在这世界上,都要靠着日月星辰的光芒,人活在这世界上都要靠五谷嘛,两样人都离不开的东西,那我就问问你这小孩子,天上到底有多少星辰,地上到底有多少五谷。这题目照理说是无解的,但项橐就回答,“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天太高了我没法量,地广了我也没法用尺子量,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每一天有一晚上都是星辰,一年总归一茬五谷,庄稼那时候都是收一茬,还没有像后来有双季稻三季稻,这个都没有,孔子当时就几乎要晕了,这个回答挑不出他,一点毛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0:01 | 只看该作者
画外音:孔子和项橐君子约定,相互出题,胜者为师,可是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项橐虽然年仅七岁,但是却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孔子出的题,根本就没有难住他,接下来这轮到项橐给孔子出题了,那么项橐会给孔子,出一道什么题呢?
    该轮到项橐出题了,这一问孔子先输了,那么项橐应该出一道题“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你孔子一上来,就跟我讲天啊地啊,那我不讲那么大,我是小孩,我就讲人的身体比地小吧,那么眼晴上的眉毛比天要低吧,所以我们都讲小点的事,两道眉毛生在眼晴上,天天可以看见吧,眉毛人人都看得见,天底下的人都看得见,那么夫子,您知不知道两道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啊!这个还真没法回答,它也不像一夜星辰,一茬五谷那么好回答,你说不能说眉毛两根,这个肯定是不对的,孔子就没有办法,只好按照刚刚和项橐的约定,要拜师啊,谁赢谁是老师,刚刚要请教项橐。孔子没办法,准备请教这个孩子,怎么拜师的时候就看见项橐噗通跳到旁边水塘里待着,孔子就问,您怎么跳水呢,你干吗呢?淋浴以后方可行大礼啊,怎么样,请夫子也下来淋浴啊,要把孔夫子,也请孔夫子到池塘里去。“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我没有学过游泳,我要到池塘里,就噗通沉下去我浮不上来,项橐说不对,您这个话不对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不沉啊,说鸭子也没听说学游泳啊,可是鸭子怎么浮在水面上不沉呢?“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孔子就上他的当了,其实那个时候,不理他就完了,孔还跟他解释,因为孔夫子还比较好为人师,又以为项橐在请教他,说鸭子因为身上,长着这个毛,因为我们知道,鸭子是不沾水的,叫离水之毛。那么鸭身上长的这个毛,所以它不沉,项橐又说,哦,是这样吗,那么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葫芦没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0:47 | 只看该作者
葫芦扔到水里它也不沉啊,这回孔夫子又被他绕进去,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就是葫芦是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项橐又说,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啊。这个钟啊,这个大铜钟,庙里的钟也圆的,里这也是空的,怎么它扔下来就沉了, 不浮起来呢,孔子面赤于腮,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项橐在水塘里淋浴好了,爬上岸。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再也不东游,他不出门了,往东不敢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故事让我们,在很轻松哈哈一笑之后,领悟什么?这个故事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无分长幼,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无分长幼。一个真正把学习,放在人生里面一个祟高地位的人,他一定会向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长的人,去虚心学习,而不会过于在乎自己的年龄,在乎自己的地位,在乎自己的身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就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像孔子这样一位学有大成的尊者尚且能够做到不耻下问,不忘勤学,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1:34 | 只看该作者
  画外音:《三字经》作为一部蒙学经典,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在端正了学习态度之后,开始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坚持《三字经》又会给我们举什么例子呢?
    又讲了一个人,叫赵中令“读鲁论”所谓的鲁论就是《论语》鲁国嘛,鲁国的《论语》我们读的《论语》的本子,也就鲁论,这么一脉下来的“彼既仕”他都已经当官了。“学且勤”学得还更加勤奋《三字经》是有它非常深厚的,一种传统思想的背景,什么背景呢,在古代出世为官是成功的标志。你一个人都已经当官了,那么在古代当然是很成功的,在古代你经商哪怕你成为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也和成功没关系的仕农工商,商在最后第一等是仕而仕如果成功就是已经当官,成为国家的命官。这就是成功的标志所以他讲, 已经出世为官,已经取得成功的人,也不能放松学习,反而应该加倍勤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2:18 | 只看该作者
《三字经》在讲道理的时候,是层层递进的面面俱到的。赵中令何许人也赵中令就是北宋初年的赵普,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当时的赵匡胤还没有黄袍加身,在陈桥兵变的时候,正是赵普参与了这件事情,赵普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谋士,应该是黄袍加身的,幕后导演人之一,所以当赵匡胤变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以后,赵普当然因为辅佐有功,所以官运享通。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吏事,就是非常熟悉政府的管理层面的工作,但是没有学问,赵普的学问不高的,等到做了宰相以后,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问不高,而宋太祖赵匡胤也经常劝他读书。晚年的赵普名位已高,已经是宰相一级的人物了,但是每次回家手不释卷,根据《宋史》讲赵普只要下朝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关起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来,整天阅读到第二天,他又上朝去处理政事的时候,很多人发现他能够引经据典,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理有据,有理论有实践,在家都觉得很惊讶,不太知道,不太知道他怎么能够做到,这一步的等赵普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那个宝贝箱子,一看一部《论语》。也就是说他熟读《论语》而且他是带着问题,用心来读《论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3:03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要带着问题用心来读。你看《三字经》都是前后照应的,它讲故事,它的故事不是随便选的,他上朝碰到问题挂在心头,下朝回来去翻《论语》看哪些孔夫子的和儒家早年弟子的教导,有助于他去解决实际上政治问题。
    画外音: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继位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可是却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会读《论语》而赵普的回答是,我以半部《论语》辅助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句美谈,一部《论语》不到两万字,而赵普却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来读它,赵普从《论语》中都读到了些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3:49 | 只看该作者
也正因为赵普用心去读书,把心贴到书上,所以他从儒家学说当中,从《论语》当中汲取了好多为臣之道,他这个大臣当的跟别人不太一样。有一次,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但是太祖历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赵匡胤不喜欢,就不批准,不让他升官,赵普坚决进谏,要求把这个人提拨起来,这就是儒家学说当中,一种“执言”,仗义执言。太祖被他逼得都发火了, 因为两个人也比较熟嘛,虽然是君臣太祖就说了一句,很蛮横的话,我就是不给这个人升官,你怎么样,就皇帝跟宰相闹成这个样子,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表彰和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天经地义,况且刑赏就是刑罚和赏赐。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你个人的刑赏,你怎么能够凭着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了,因为脸上挂不住,你被自己的大臣这么顶,而赵普紧跟在他身后盯着他,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时间一长,最终也得到了太祖的认可,这一些都是读书所得,用心读收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4:33 | 只看该作者
画外音:赵普虽身居高官但仍手不释卷,苦读《论语》他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三字经》用了六个字,“彼既仕,学且勤”来强调即使事业有成就的人,也不能停止学习,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但是还有些人,却还是会借口说,自己没有读书的条件,而逃避学习,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三字经》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0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5:30 | 只看该作者
《三字经》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考虑到读书人,学习的人可能会有的各种各样的借口,如果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借口,我没有读书的条件的话,那么《三字经》告诉大家,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有这样的故事,他们读书的条件更坏,坏到不能再坏的程度。什么?连书都没有,但是他们依然非常勤勉,发奋读书。这里讲到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披蒲编,讲的是西汉年间,温舒的故事,西汉年间有一个人叫温舒,他的故事,这个典故出于《汉书》,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也就是讲有这么一个人,温舒,他的父亲是监门,什么意思呢?这个官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居委会主任,就小到不能再小一个官,所以家里是很贫穷的,贫穷到什么地步呢?温舒从小就被他父亲派一个活,去放羊,在放羊的过程当中,温舒取了沼泽当中,这种芦苇啊。这种比较长的植物的叶子啊,把它一点点截好,截成长短宽细,比较相当的部分,干什么,用来抄书,在汉朝的时候,我们知道纸张,还没有大规模使用,主要是两种书写的载体,一个是竹简,一个是帛,丝织品帛是非常昂贵的,一般人根本用不起,竹简相对比较便宜,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搞到的,更何况制作竹简还有一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1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26:1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繁琐的程序啊,所以这个温舒就采了一些,这种野生的芦苇,这样的东西,把它编起来抄书,来学习律令,通过他的学习,他慢慢变成了一个,负责监狱的管理刑事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官员,由于他学有心得所以他慢慢还当的官,还似乎有点大,慢慢当起来了,当然从历史上看,温舒的官职都是非常用小的,温舒从来算不上一个,达官显贵,他之所以能够被列入正史,恰恰是因为他这个,披蒲编这件事情。恰恰是因为他为自己创造读书条件的精神,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才会机会列入正史。而削竹简讲的是一个远远比温舒要著名得多的,这么一个人物的故事谁呢,西汉时期著名的公孙弘,公孙弘少年的时候,家里非常贫寒就为别人在海边放猪,来维持生活,自己利用放猪的空隙去削这个竹子,因为他连做好的竹简都买不起,削竹子,自己做成简册抄写书籍,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担任过,家乡薛县的狱吏,当过监狱里边那种小小的办事人员,因为没有学识,因为读书没有读好,经常得发生过失,他那时候读书没读好,经常做错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5 03:40 , Processed in 0.193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