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06:18 | 只看该作者
钱文忠:李密的先辈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的时候就在隋炀帝的宫廷里面当侍卫,他是个贵族子弟,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他很活泛,在值班的时候东张西望、摇头晃脑。被隋炀帝发现,就认为这个孩子不大老实,在这儿是当侍卫的,你在这儿摇头晃脑。就免去了他的差事,就把他赶出宫去。李密到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心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起了一头牛,因为他不当官了,估计马也骑不了了,就骑了一头牛,出门去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在牛角上挂了一部书,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一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而且牛角上还挂了一部书。当然觉得很奇怪了,就问,这个书生,你怎么那么用功啊?李密回过头来一看,发现是当朝宰相,赶紧下来磕头,报了自己的名字。那么这个宰相就问他,你在看什么?李密说我正好在读项羽的传记,杨素觉得这个孩子可以谈谈的,所以就在那里跟他进行了一番交谈,觉得这个少年非常有大志。回家以后,杨素就把他那天路上碰见那个牛角上挂书的这么一个少年的事情,跟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07:06 | 只看该作者
杨素告诉杨玄感,我看这个叫李密的这个少年才识才干都比你们兄弟几个强得多,将来如果你们遇到天大的事情,你们可以去找这个李密,要他帮忙。从那以后,杨玄感就和李密交上了朋友,后来杨玄感要寻找一个谋士,当然他记得父亲的叮嘱,那么后来也跟李密一直有交往,就把李密请来。杨玄感问李密,如果要推翻隋炀帝,应该采取什么样一个策略?就是李密给他定下了一个战略。李密跟他讲,要打败隋炀帝的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趁皇帝现在在辽东,我们就带兵北上,截断他的退路,他前面是高丽,后面又没有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那么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07:4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向西夺取长安,抄了隋炀帝的老窝,官军如果想退兵的话,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再看情况,这是中策。第三策就是就近攻打洛阳,不过这是一条下策,因为第一洛阳不一定攻得下来,城池坚固;第二,洛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隋朝的军队。李密的主意是对的,问题是杨玄感真的像他父亲所说的那样,无论在学识才能上都比不上李密,他急于求成,采取了第三条策略,下策,去进攻洛阳。所以杨玄感打洛阳的时候,一时间很多农民当然都来投靠他,队伍一下扩大到十万人,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但是隋炀帝马上派自己的大将军宇文述率领大军来进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果然抵挡不住,只能退到西安去,一路被隋朝的大将追上,最后杨玄感终于被杀,杨玄感没有完全听李密的话,被杀了。李密从混乱当中逃了出来,他投奔到了瓦岗军,成为瓦岗军里边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自己也成为隋朝末年,推翻隋朝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这就是李密的故事。李密也正是通过这种学习,利用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才能。但历史给予他某种机遇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最后在历史上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08:24 | 只看该作者
【文忠寄语】学习并积累知识,完善自己的才能,当遇到机遇的时候,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钱文忠:那么《三字经》接下来又把目光投向学习应该在人生哪个阶段开始,是从小就开始学习好呢?还是年岁大了学习也无碍?或者说,是不是年岁大了你就可以不学习了呢?或者说,你是不是从小就有神童之名,从小就做出一点成绩,你就可以放松学习呢?《三字经》接下来依然从历史中寻找出好多事例,来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历程和学习历程之间的关系。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09:05 | 只看该作者
                         解读《三字经》
                        
(四十二)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老泉就是著名诗人苏轼的父亲。但他为什么到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呢?“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而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真的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七八岁就才华横溢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神童?“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蔡文姬才华卓越,但命运坎坷,一生三嫁。那么她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三字经》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些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又能够学到什么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四十二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10:09 | 只看该作者
【钱文忠】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也知道,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者说更多的人,因为种种的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的年龄。那么,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该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得成就?《三字经》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13:13 | 只看该作者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老泉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是名气更大的苏辙、苏轼的父亲。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苏洵年轻的时候,家累很重,整天必须在外奔波,要维持这个家庭的生计。因此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一晃到了二十七岁。二十七岁,在古人是个成年人,不光成年人,类似于中年人的年龄。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就对自己的妻子讲,我觉得自己在文学上,还应该可以有所作为。现在恐怕必须开始发奋,开始读书、开始往这方面努力。但是我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家里,你说我该怎么办?而苏老泉的妻子程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性,非常理解他,非常支持他。从此接过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苏洵也就由此开始起步。他起步虽晚,但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进步飞快。他进京去赴考,马上就受到了当时文坛前辈、当时一些大官显宦的一致赞赏,成了有学问的大家。我们要知道,“唐宋八大家”,唐宋是中国两大盛世,两个文化高峰期,一共才总结出八位、八大家。苏氏一门占了三个,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14: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晚年求学的例子非常多。在西汉刘向编的《说苑》里面,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晋平公问师旷,他说我现在已经年近七十了。苏老泉是二十七,晋平公是年近七十。但是我现在想要读书,是不是会太晚了?我恐怕太晚。师旷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为什么不秉烛而学呢?就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来读书呢?我听古人说过,少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候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而老年时候喜欢学习,好象是点燃蜡烛照明的烛光。点燃蜡烛照明,虽然没有像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没有像正午的太阳那么明亮。但是请问国君,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哪个更好一点?晋平公一下明白了。所以在中国传统当中,一贯有这样的一种传统思想:只要坚持不懈,就算年龄很大开始学习,也为时未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3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14:49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苏老泉二十七岁开始求学。由此可见,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的事是真的吗?
   【钱文忠】在讲完了二十七岁苏老泉的故事以后,《三字经》讲了一个岁数更大的人的故事。什么呢?“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讲了一个八十二岁,取得最后成功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1511
154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15:3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故事一定是惊心动魄的,一定非常吸引人。但是,《三字经》在这里错了,《三字经》的作者,在这里犯了一个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一个错误。也许《三字经》在这里,没有经过太严格的考察,就用了一个民间的传说。而忘了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见于史籍的。【梁灏,公元963-1004年,字太素,东平州城人】总共在这个世界上才活了四十一年,他怎么可能八十二?那比他在人世间活的年龄还要翻一番。所以这一定是错的。
   梁灏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有的,而且是个很著名的人。他字太素,东平州城人。出生在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当官的。但是梁灏少年丧父,由他的叔父抚养成人,从小好学。梁灏初次考进士,没有考中,就留居在京城。而到了雍熙二年,也就是公元的985年,再度赴考。经过廷试和宋太宗的御试,考取了第一名,时年二十三岁。“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所以魁多士世是指在很多读书人中间,独占魁首、独占鳌头,是二十三岁,不是八十二岁。所以我不太知道,《三字经》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出现一个那么大的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4 16:56 , Processed in 0.23201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