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算出国? 喜欢旅游,又出了多年的差,神州大地去了不少地方。山水景色还次之,尤爱游览历史文化和有纪念意义的遗迹。但只是在国内遛达,从未踏上异国他乡一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到东北边陲城市丹东出差,去一家关系单位办业务。 晚上吃饭时,寒暄过后,对方厂长满热情地主动提议,既然第一次来丹东,何不看看断裂的中朝大桥、坐坐游船游鸭绿江?明天叫小*陪你转一转。 我听了自然满心高兴。 来到宽阔的鸭绿江边,踏上当年抗美援朝中赫赫有名的大桥,心中不由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这条用当年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大桥,凝结着中朝两国唇齿相依的战友同志情。 大桥至江中心中断了,朝鲜一方只剩下间隔的桥墩。中方一侧的尽头成了历史的游览处。桥上的累累弹痕依旧,仿佛在告诉后人当年战斗的激烈,告戒人们和平的来之不易。 伫立桥头,望着江中平和的商轮慢慢驶过,望着岸边在妈妈身边嬉笑玩耍的儿童,回想残酷战争中被炸飞人的躯体,你会由衷感触:和平真好。 从大桥上下来,陪同的小*已买好了船票。 小*说,船会穿过江中心的国界线,几乎贴着朝鲜一方的岸边行驶,你等于出国啦。 果然,船在江心越过,斜着方向直向朝鲜一方的岸边驶去。正象小*说的,几乎贴着岸边慢慢行驶。岸边是这样的近,从船上可以一步跨上岸。几个孩子在用生疏的中文向船上叫卖着,而交易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几乎无人买。 朝鲜一方,无论是岸上的建筑,还是人们的服装,都远远逊色于对岸的中国。建筑大多是火柴盒式,服装大多是蓝绿黑。不过看起来似乎很熟悉,上世纪60年代的许多东西,在这里可以重新看到。 隔江回望中国岸边,丹东沿江的建筑鳞次栉比,色彩鲜亮,人们的服装新颖时尚,和对岸形成鲜明的对照。 晚上,在回程的列车上,我闭目倚靠在座位上,白天游览的一幕幕又呈现眼前。突然,我想起小*的话,“你等于出国啦!”。我不承认是出国,可细想,严格地说,两国既然以江心为界,贴着人家的岸边,不是出国,难道是在自己国家的境地? 就当是出了把国吧。 嘿嘿,我自嘲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