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古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沧桑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3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8:4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10-4 18:50 编辑

(续:接上文)
    如今的木匠,那条件就太好了!锯原木,只须将电钮一按,电锯就高速悬转,将树木往电锯那里一推,随着“嗡.嗡.嗡”的一阵响声,木板就出来了。如今,不但锯原木用上了电锯,许多木匠活现在都被电具取代。电锯之外,现今还有电刨、电钻、电磨等等,木匠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
    不只是木匠,如今,下田干活的农民,其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现在的农村,犁田、割稻以及扮禾等,这些繁重的苦力农活大多已被拖拉收割等电机取代;“送公粮”这长途肩挑的重体力活现已消失:一方面是因为公路已覆盖了各处乡村,运输改用了机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策改变,政府取消了农民的税收。
    政策变好,这是农民脱贫致富并减轻劳累的主要原因!当代的新中国,政策向农村倾斜:从2002年开始,种田不再收税,乡村的农民不但不用上交公粮,只要种好自己的田,政府还反过来倒贴钱补偿农民;现在,农耕种植的大权已返交农民,互助的事,农民也自己当家作主了。当今的农业政策,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
    政策的对错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由于政策好,现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在祖国江南,虽然农民把当年的双季稻大部份改成了单季稻,但是,由于科技种田,讲求实效,不但农活减半,而且农作物还增收;比较文革那时,粮食产量远远超前。据百度文库统计:文革期间中国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26972.9万吨,人年均258.07公斤;而2012的前十年,中国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51506.2万吨,人年均388.53公斤;数据最有说服力!
    政策好了,农民的生活从本质上得到改善。在中华辽阔的乡村,现在,除开真正遭遇自然灾害,或其自然环境特别恶劣的极个别地方,绝大多数(95%)地区的农民吃饱饭已不成问题;这些地区,农民不再为求生存所必须的衣食住行发愁,他们正在朝着小康的目标迈进。
    现在,有些乡村已经富裕,住的是自盖的小楼别墅,吃的是自种的绿色食粮,好不惬意!此类富农,下雨就回家歇息,下雪便邀一堆人围着火炉搓麻将,悠哉乐哉!此类农民,比城里人还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3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8:5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10-14 14:45 编辑

    但是,请不要忘记过去的那些艰苦岁月!让我们还是继续回忆文革那个年代农村的场景。
    文革的旧年代,在韶帅当政推行极左路线的岁月里,农民吃不饱饭也就算了,还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号下,要求我们天天出工。不管是刮风下雪,还是逢年过节,知青和当地农民,当年统统都得每日下地干活。
   《(南京)知识青年之歌》里的一句歌词丝毫也没夸张地描绘了那些年月的情形:“随着太阳出,陪着月亮归,沉重的修补地球是我们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当年的我们,正是这样。每天,天刚亮,我们就出工;太阳落山了,农民还得在田地里干活;月亮出来之后,我们才收工回家。
    牛马都还有休生养息的时候!而人,我们,当年的知青和农民,天天要出工,不但没有城市那周末的休假,而且,连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也被取缔,不准歇息,须继续干活。那些年啊!哪有让人休歇喘息的余地,累得人一天到晚就盼着那三顿食饭。从休歇(工时)这个角度来讲,文革期间的知青和农民,真的是牛马都不如!
    那年月,真的苦;那苦,不是自然灾害造成,而是人为的极左路线铸就。在古村,每天,我们有气无力地干活。如果出工地点较近,中餐还可回家一趟,吃了午饭稍休息片刻再去;如果路远,那还得各自准备好熟食,自备在荒郊野外充饥的中餐,否则还得饿肚皮。
    每日出工,累了一天,好不容易收工了,山区的回家之路还得翻山越岭,我们步履艰难。当年,那坡岭间的羊肠小道,我们须借着月光,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走,防止被毒蛇咬伤;当年,那弯弯曲曲的崎岖山路,知青曾反反复复地走,不知走了多少遍,不知何时是尽头?
    那段人生的旅途啊,路漫漫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63#
发表于 2016-10-5 07:59:32 | 只看该作者
古民 发表于 2016-10-4 12:32
2.11  双人锯原木 新旧对比
    当年的农民啊,其农活太累!当年的农村啊,的确太苦!为了摆脱农活,为了 ...

为了寻条小出路,
拜学木匠拉圆木,
实在辛苦太付出,
师傅劝咱归农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64#
发表于 2016-10-5 08:02:17 | 只看该作者
古民 发表于 2016-10-4 18:48
(续:接上文)    如今的木匠,那条件就太好了!锯原木,只须将电钮一按,电锯就高速悬转,将树木往电锯那 ...

如今条件大改进,
木匠农活都更轻,
政策推进农村变,
悠哉游哉美农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62

帖子

10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84
165#
发表于 2016-10-5 09:37:06 | 只看该作者
拉圆木这边叫解板。我不是木匠但解板还可以,解板是十分累的活,但也有巧门,两人要配合好,拉的稍向下推的稍抬起点,这样轻,应匀速使劲。常有人请我解板,招待好吃的不错。一搬请人的坚持力差,我到感觉不十分累。
那时各种工作环境都差,重体力劳动较普遍,农村纯粹为原始状态。加之政策设计失误,做着大量无效劳动,想起来令人现在都生畏。现在一切都好了,但愿意劳作种地的人太少了。下地骑摩托车的是穷人开小车的很多。人生境遇无法比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115
166#
发表于 2016-10-5 15:17:57 | 只看该作者
在插队期间还学习木匠手艺,一定是勤劳之人。我认识一位知青平时勤劳肯干,插队时拜师学做“圆木”。当地把盖房子的木匠叫“大木”,做家具的叫“细木”,做木桶木盆的叫“圆木”,也就是箍桶匠。那时家家户户都需要用杉木制作的大大小小的木桶木盆。大概“圆木”比“大木”“细木‘更容易些,这位知青掌握了这门手艺,后来回城当了工人,业余时间还会展示一下手艺。等到廉价的塑料制品大行其道,人们都用塑料桶塑料盆,他的手艺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3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21:37:12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10-5 07:59
为了寻条小出路,
拜学木匠拉圆木,
实在辛苦太付出,
版主的诗对本节作了高度概括,谢谢龙行天下!

下照是网上看到的“双人锯原木”照片,特转贴此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68#
发表于 2016-10-6 07:39:46 | 只看该作者
古民 发表于 2016-10-4 18:51
但是,请不要忘记过去的那些艰苦岁月!让我们还是继续回忆文革那个年代农村的场景。     文革的旧年代 ...

当年农村生活苦,
天天出工无休住,
吃饭都会没时间,
从早到晚皆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62

帖子

10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84
169#
发表于 2016-10-6 09:50:53 | 只看该作者
古民 发表于 2016-10-5 21:37
版主的诗对本节作了高度概括,谢谢龙行天下!
下照是网上看到的“双人锯原木”照片,特转贴此处。

看了图片,南北有差别,这边是竖起来,从上往下解,可能比横着省些力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3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3:44:24 | 只看该作者
袁晓忠 发表于 2016-10-6 09:50
看了图片,南北有差别,这边是竖起来,从上往下解,可能比横着省些力气。 ...

晓忠兄:
我就猜到了你做的解板是竖起来的,如下照:


这张照与前面那张横锯照比较,关键的不同之处,是锯齿朝向:
1、前面横锯的锯齿是由正中向两边倾斜展开,锯子不管往哪边拉都要锯木,两边人都要使劲,都累;
2、此竖锯的锯齿则是全向下边倾斜,锯子往下拉时才锯木,往上拉是不吃木的。站在上峰的人的责任主要是把被拉下去的锯子提上来,因其不锯木,费力较小,没有下人那样累。
(你当年锯木应该是站在上峰/不很累/别人照顾了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09:26 , Processed in 0.21401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