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军的文学世界(转帖)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10:23 | 只看该作者
1957年1月毛主席在中央省市委书记会上,听了文委汇报后讲:对萧军、丁玲之类的人,杀、关、管都不好,要抓住他们的小辫子批臭。
    1948年元旦,《文化报》发表萧军写的署名“秀才”的新年献词。“秀才”以第一人称,讲怎么从对中国共产党不满,到表示心悦诚服,并要用自己的影响,对新中国尽微薄之力:一要“支援前线”,二要“拥护民主政府”,三要“拥护共产党”,四要“打倒蒋介石赶走美帝国主义”,五要“开展民主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运动”,六要“建立新人生观”。这本来是一篇进步向上的好文章,但萧军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些领导干部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在献词的最后部分提出反对多个主义,其中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拍马主义”、“欺上瞒下主义”、“帽子主义”、“言行脱节主义”、“假公济私主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主义”、“仗势欺人主义”、“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共125个主义。这种揶揄讥讽的手法,激怒了不少领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11:05 | 只看该作者
在纪念“八一五”3周年的《文化报》上,刊登了萧军于1945年“八一五”日本宣布投降之际,在延安时写一首《萁豆悲》七律诗,原诗如下: 
    血战连年四海昏,谁将只手拯元元?忠奸自古明水火,龙虎由来际风云。萁豆相煎悲有迹,情亲奴主掩无文。如荼往事应犹忆,殷鉴垂垂何太真? 
    文协领导抓住“萁豆相煎悲有迹”,指责萧军颠倒是非,将人民解放战争敌我双方比作同根而生的亲兄弟,“分明站在反人民的立场上”。将一首充满新民主义精神,调动全民族的意志共建新中国的好诗,批成罪恶。一场自上而下、孤立萧军、清除萧军思想的活动在东北大地徐徐起动,断章取义,无限上纲。正如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1980年2月20日批复《关于萧军同志问题的复查结论》中所写:“1948年东北局《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认为萧军‘诽谤人民政府,诬蔑土地改革,反对人民解放战争,挑拨中苏友谊’,这种结论缺乏事实根据。”在当时萧军根本没把文协领导看在眼里,仍以《文化报》、鲁迅文化出版社为阵地,一为自己辩护,二是指出文协某些领导人的弊端。清晨购买《文化报》和《生活报》,成了当时哈尔滨的市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11:48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全国尚未解放,中央大本营披坚执锐全力以赴解放全中国,根本无暇顾及什么《文化报》、《生活报》之争。而作为后方的东北局,不仅没有充分调动被认为从延安回家的“东北之子”萧军的自身吸引力,达到鼓舞人民、巩固后方的目的,反而开展了已成为文化史上一桩笑谈的政治游戏——在全东北地区大张旗鼓地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萧军思想批判”运动,受牵连的文艺工作者达千人。东北文协发表了《关于萧军及其〈文化报〉所犯错误的结论》,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了《东北局对萧军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萧军“反苏、反共、反人民”的错误是严重的,由于萧军对错误毫无认识,态度特别顽固,停止对萧军文学活动的物质方面的帮助。 
    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文协”、“东北局”办公会,萧军都大声疾呼,他爱党、爱民、感谢苏联出兵!他所指出的,都有利于新中国建设;他愿意到中央,到毛主席那讨回公道!他拒绝在《决定》上签字,认为《决定》是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任意歪曲,栽赃陷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12:28 | 只看该作者
此事直至1984年初,萧军和曹禺应邀在彭真家里做客,席间,陪同萧军一起去的萧耘问彭真:“彭老,我爸爸在东北被批判,回到北京,因东北局不给转组织关系,没有工作,没有工资,不得已弃文从医。您知道后,指示北京市委,安排爸爸到文化教育委员会文物组当考古研究员,父亲和我们一家才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是这样的吧?”彭真点点头说:“嗯,有这回事。”接着又说,“不过,当时我是这么讲的:萧军在东北有什么错误,我不过问。但有一条——共产党是不能饿死人的。并且,他是《八月的乡村》的作者,影响面很大,他追随共产党,两次去延安,为新中国成立作了贡献的,总得给出路……那时候,我主持北京市的工作,说话他们还是听的。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13:36 | 只看该作者
弹指一挥间。而1948年东北局书记是林彪,那时在北京的彭真无法顾及东北琐事。毛主席正全身心地投入全国的解放。在东北被定为“犯有严重错误”的萧军,解放后被彭真安置在北京市考古。因为东北局没给萧军开介绍组织关系,仅同意到北京探亲,看望妻子和孩子们,文物组发给萧军每月生活费120元,房租补贴20元。分在北京市劳动局工作的王德芬,定为行政19级,每月工资78元。萧军每月140元,在当时相当于14级干部的工资。“文物组”办公地点在北海公园内画舫斋。他讲:“每次走入风景优美、绿草如茵、繁花满树的工作室,我都会在心里泛起一种感动的心情,我和彭真的关系,犹如鲁迅先生和瞿秋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14:16 | 只看该作者
中央知道萧军在北京定居后,派来一位姓龙的同志找萧军谈,说到萧军1948年7月25日写给凯丰的要求入党的信,经中共中央、毛主席同意,批准接受萧军为中共党员,按章程办理相关手续,参加党小组活动等问题。但当时萧军在东北的阴影未散,从心里不愿与刘芝明等人为伍,竟像李白那样“天子呼来不上船”。他对龙同志讲:“我现在不想考虑这个问题,离开东北时,我对刘芝明说:‘我的《文化报》是白纸黑字,你的《生活报》、《萧军思想批判》也是白纸黑字,都擦不掉、抹不掉的。到底谁对谁不对,10年、20年、30年以后再看。现在你有权有势,用权势压人是不行的,只要你不死,我不死,总会有是非分明的一天!’我想等是非清楚了,我再加入组织!”龙同志遗憾地离去。从此萧军开始约束自己。他讲:“解放区最后一场思想批判运动,由我收关。我不想连累朋友。”正是这种心态,1955年由林默涵、刘白羽、袁水拍、郭小川、张光年组成的“胡风集团”专案组,没有捞到一点儿他参与的证据。在随后的55万“右派”队伍中,没有他的身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15:08 | 只看该作者
在延安时的萧军

1.jpg (31.3 KB, 下载次数: 0)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9:14:17 | 只看该作者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人员合影

1.jpg (66.37 KB, 下载次数: 0)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9:15:15 | 只看该作者
                           小说的命运
   1930年,周扬从日本回到上海,任“左联”党团书记,与鲁迅先生来往较多。左联团结一大批青年作家,配合苏区揭露反动军阀,很有成效。鲁迅是左联发起人,为党做了大量工作。但不知为什么,1935年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王明、康生指示解散左联,重新组合文艺家队伍。鲁迅先生很有意见,虽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他坚决拒绝接受参加由周扬、徐懋庸等人组成的文艺家协会的邀请。作为莫斯科信使的萧三,在延安整风期间,曾将此事向毛主席作了汇报。主席听完左联解散经过后,笑着用左手拍着右臂,并说:“这有点像解散共产党,反帝去掉无产阶级立场,那就反帝也不会有了。那就是和右联、中联一道搞啰。”
鲁迅先生不同意解放“左联”,不加入“文艺家协会”,也不赞同“国防文学”的口号,不愿意与旧文坛鸳鸯蝴蝶派为伍,因此针锋相对。1936年6月15日,由鲁迅、巴金、胡风、聂绀弩、曹禺、萧军、萧红、张天翼等未加入文艺家协会的63位作家联合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双方因此展开争论,徐懋庸公开批评歪曲鲁迅,在文章里写:“先生最近所发表的《病中答客问》,既说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普洛文学到现在的一发展,又说这应该作为统一战线的总口号,这是不对的。”鲁迅在逝世前的一个月,忍着病痛写下著名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文中除对口号提出看法外,还揭露徐懋庸的后台周扬(周起应):“……而对于周起应之类,轻易诬人的青年,反而怀疑以致憎恶起来了。自然周起应也许别有他的优点……”鲁迅先生逝世后,那些抱有“父债子还”的壮士们,是不会轻易放过鲁门弟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9:16:28 | 只看该作者
1941年在延安,周扬在《解放日报》发表长文《文学与生活漫谈》,讥讽萧军等人“……陷于自己人的圈子和新生活格格不入……他们写不出东西,把原因归之为没有肉吃”。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艾青、萧军、舒群、罗烽、白朗等人的不满,一些人忍了。但萧军不行,他写了一篇《〈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并商榷于周扬同志》。文章中说:“人要吃肉,是生理需要,和吃饭、睡觉、结婚一样,都是正常的。只有三种人不想吃肉:一是发下了宏愿决心不吃肉……二是生理上有不能吃肉的毛病,三是像周扬同志那样有自己的小厨可以经常吃到肉……凡是来延安的都不是为了吃肉,是为了来革命,就如周扬同志到延安来不仅仅是为了当院长、吃小厨房和出门有马骑一样。”这篇文章寄给《解放日报》,被退回。萧军认为不公平,不民主,不是解放区的作风,找到毛主席。主席耐心地倾听萧军的抱怨,劝慰了萧军,批评了周扬,并责令延安《文艺月报》刊登,调解了一场争端。其实这是革命文艺队伍从上海左联时期,就开始再现宗派主义倾向,在延安仍然存在。萧军刚直不阿代朋友们出了气,与周扬又结了一个疙瘩。在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前,主席又多次征求萧军的意见,“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以后整风,周扬也想“关照”萧军,但主席这一关过不了,只好作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5 16:43 , Processed in 0.246014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