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4-4 10:37 编辑
十九 征兵工作结束不久,解放军也完成了军管、军训的任务,他们光荣的离开了学校,由解放军组建的校革委会全面接管了学校的权利,而领导们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怎样把这一千多学生分出去,而学生们也在日夜思考着自己的前途。 六八年的春天,外地工厂来了招工指标,我们班分了四个,单位是青海省地质队、乐都拖拉机制造厂和湖北汉阳机械厂,到乐都和汉阳当工人的先在北京培训,然后再去外地工作。在文革中,解放军的威望无以伦比,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口号下,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最高,当不了解放军能当上一名工人也挺好,班里的许多同学挣着抢着报了名,但我觉得独自一人到外地太孤单就没有报名。别看是外地招工,但是对“老三届”的学生们来说,这是当工人的第一次机会,实际上也是最后一次机会,我们班的于洪志直接去了青海省地质队,宋敬忠、李福珍和李宝英在北京的工厂代培,后来,他们并没有去外地当工人而是幸运的留在了代培的工厂。 尽管学生就业有着空前的压力,但是对残疾学生和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同学,社会和学校和还是给予了特殊的照顾,给了他们在京的招工指标。我们班的一个女生,父亲早逝,母亲没有工作,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妹妹,生活够困难了。班主任和学校为她争取了一个留京工作的机会,在区属企业的印刷厂当了一名工人,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她算是很幸运的了。 我们这四位当工人的同学,由于受工作条件的限制,后来在个人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当时能够抢到这份工作还是很自豪、很光荣的,因为自己毕竟成了领导阶级的一员了吗。 从那次招工以后,报纸和广播电台开始进行上山下乡的宣传报道: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无论开会还是学习都离不开这些内容,动员上山下乡成了当时全社会的大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