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7 09:36 编辑
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 1983年冬至1984年夏发现。东距宗庙遗址约500米,西距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约600米,面积约21849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布局规整,四周建有围墙。从南至北可分为五座院落,五个门庭。 第一院落 长52米,宽59.5米,面积3068平方米。东、西、南围墙宽1.5~2米。南墙正中设有一门,宽8米。门南正前方25米处有夯土墙一段。东墙正中有一门,宽2米。 第二院落 长49.5米,北端宽60.5米,南端宽50.5米,东西围墙均宽1.5米。西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南墙宽2米,正中设一门,门宽6米,与第一院落相通。院内中部偏北两侧分别有一座建筑。 第三院落 长82.5米,北端宽62.5米,南端宽60.5米,东西围墙的北段各有一门,宽4米。东西墙南段亦各有一门,宽约2.5米。南墙正中有一门,宽4米,与第二院落相通。院落中心有一建筑。 第四院落 南北长51米,东西宽70米。东西围墙由第三院落围墙相接处各外扩3米后向北延伸,中部各有一门,宽6米。南墙有一门,宽10米,与第三院落相通。 第五院落 是五院落中最大的一处。南北长65米,东西宽86米。东西围墙由第四院落东西围墙相接处各外扩8米后向北延伸。东围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院内正中及前方两侧,各有一座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大小相等,均长22米,宽17米。院内南部还有二座建筑,其间有路与第四院落相通。 李如圭《仪礼·释宫》曰:"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宫南乡而庙居左,庙在寝东也。"马家庄三号建筑群位于宗庙以东,且时代相近,规模较大,故有人分析其为寝宫所在,其沿用的时期大致为春秋到战国时期;并推断该五座院落即为五重曲城,五个门庭即所谓皋、库、雉、应、路五门,并以此证实先秦时代的五门制度及秦宫的僭越行为。 此外,已发现的宫殿遗址城内还有马家庄二号建筑群、马家庄四号建筑群及凤尾村、翟家寺等遗址;城郊有蕲年宫、棫阳宫、年宫、凹里行宫等建筑遗址。
凌阴遗址 1976年至1977年发掘。位于姚家岗高地的西部。该遗址为一个平面近似方形的夯土基。四边围以夯筑土墙一周,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7.1米,墙内以细泥抹光。夯土基中部有一长方形窖穴,穴口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窖穴四壁呈斜坡状,坡长1.84米。在窖壁的坡底,夯筑一周二层台。台内为窖底,铺一层砂质片岩。这个平面就是窖穴使用时的实际窖穴底面,用来放置储藏的冰块,及需冷储的东西。窖穴四周设回廊。西廊正中有一通道,呈等腰梯形。通道有由东向西平行的沟槽门五道。第二道沟槽门之西的通道底部,铺设有水道一条。水道与姚家岗西南部的白起河相通。东高西低,是为排水设施。水道底部与铺设片岩的地面大体在一个水平。据计算,这一冰室可藏冰190立方米。冰窖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凌阴",《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证实至少在周代就有了凌阴的设置。
陵园和墓葬 雍城以南5公里,雍水南岸的三畤原下,埋藏有目前所知的最重要的秦墓资料。经1976年后的钻探发掘,这里既有范围很广的秦公陵园区,又有绵延数公里的中小墓葬群。 秦公陵区 秦公陵区位于雍城南郊的三畤原上。这里人称北原,最初是贵族盘马弯弓、纵情游猎的场所。尔后,因其南临渭水,北眺雍山,西依灵山,东接扶岐,加之土厚水深,地势平缓,故成为秦国国君百年之后的安居之地。现已探明秦公陵区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陵区的南、北、西侧均发现有宽2~7米,深2~6米的隍壕作为其保护屏障。 "中"字形墓 共发现18座。墓室呈长方形,东西各有一层墓道,东道较西道长而平缓,为主墓道。较晚的"中"字形墓东墓道两侧或设有耳室。此类形制的墓中,秦公一号大墓最大,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最小的为Ⅳ号陵园M35,亦全长170.8米,面积2214平方米。这类墓除一座外,其余均在墓上发现有绳纹瓦片,有的墓室之上还发现有成排的柱洞和建筑倒塌后"凹"字形板瓦相互衔接叠压的现象;还有散水、夯土基等墓上建筑遗迹。 "甲"字形墓 3座,墓室为长方形,仅有东侧一条墓道。 "凸"字形墓 6座,长方形墓室的东侧中部有一短道,形似"中门"。 刀把形墓 1座,长方形墓室,墓道在墓室的东南侧。 "目"字形墓 15座,平面为长方形,无墓道或"中门"。 圆形墓 1座,平面近似椭圆。长径9.5米,短径7.8米,深11.3米。 这44座大墓,根据其形制、布局和隍壕设施,分为13座陵园。每座陵园由不同类型的大墓2~8座按一定布局有机地组成。陵园均座西朝东,微偏西北。墓葬布局以左为上;"中"字形大墓作为主墓居右,"甲"字形、刀把形衬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目"字形墓或"凸"字形墓按其形状及墓内的马骨来看,可能是殉葬坑,排列在右前方。 每座陵园的周围及部分"中"字形墓的周围,都设有中隍或内隍,将陵园或"中"字形墓环围其中。围环中墓及陪冢有两道壕沟,里面的壕沟称作内隍,外面的壕沟称之为中隍。每座陵园的范围是以隍壕的范围来确定。整个陵区的外围以外隍环绕。 已发现的13座陵园可以分为春秋中晚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遵循"公墓制度",第二阶段陵园都是以一位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 秦公一号大墓,经过10年发掘,于1986年9月完成清理工作。墓平面为"中"字型,座西向东。墓室为长方形,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38.8米,深24米。东墓道呈平缓的斜坡状,长156.1米,西端宽19.1米,东端宽8.7米。西墓道亦呈斜坡状,但较为陡峭,长84.5米,东端宽14.3米,西端宽6.4米。大墓全长300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 大墓墓室由上到下有三层台阶。第三阶台阶中部即为椁室,深4.2米。椁室分主副两部分。主椁室位于墓室中部,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主副椁室平面呈曲尺形,内各有柏木椁具一套。主椁形同一座长方体的木屋,长14.4米,宽5.6米,高5.6米,用截面边长21厘米的枋木垒砌而成,枋木衔接处有榫卯结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盖3层枋木垒砌。中部有一道用单层枋木垒砌的南北向隔墙,所有南北向的枋木两端均有榫头伸出,凑成长方形的框式规范。副椁室亦用与主椁室同规格的枋木单层垒砌,与主椁室之间有小门相遇。椁室周围用木炭填充,顶部木炭层以上为夯土。 在大墓的填土中,先后发现人骨20具,动物骨骼两具。在墓室的三层台及西墓道与墓室相接处清理出殉葬166人。根据殉葬的位置和葬具的不同,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箱殉,共72具,紧布在曲尺形椁室的周围。另一类为匣葬,共94具,分布在箱殉以外靠墓室的四壁处。殉葬者均蜷屈特甚。 秦公一号大墓虽经汉、唐、宋各代200余次盗扰,墓内还出土有各类文物3500余件。铜器有镜、削等,铁器有铲、鐇、环、削等,金器有鸟、兽、泡、带钩等,陶器有鼎、豆、鬲、簋、盘、匜、器盖等,石器有磬、石鞋底、圭、壁等,玉器有戈、璜、壁、圭、璋、佩、觽、琀等,漆器有猪、盒等。 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及年代,基本确定为春秋中晚期之交,即继共公、桓公之后的秦景公。椁室中,南北两壁伸出的柏木榫头,组成长方形框式规范的主椁,初步认为是我国时代最早的一套"黄肠题凑"葬具。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对秦国早期历史和先秦丧葬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秦国小型墓葬 雍城小型墓葬区位于雍城南郊,秦公陵区以北。墓葬区以八旗屯为中心,东至高庄,南至黄家庄,西至南指挥西村,北至雍水北岸的邓家崖。1976年以来,在这一区域先后发掘小型墓葬8批,清理墓葬174座,车马坑7座。典型的有八旗屯秦国墓地、高庄墓地、西村秦人墓地。 雍城小型秦墓的形制大致可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和洞式墓二大类;葬式大都为墓主头向西或稍偏北、屈肢或直肢葬两种。秦秋和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存在着殉奴现象,随葬品种类繁多。铜器有鼎、豆、壶、簋、盘、匜、甗、盂、戈、矛、剑、弩、矢、斤、锛、削及各种车马器。早期尚有一些实用器,进入战国,铜器微型化,多变为明器;陶器主要有鼎、豆、壶、簋、盘、匜、甗、喇叭、口罐、盂、鬲等;金器有泡、带钩、金柄铜削等;玉器石器多为壁、璜、圭等;此外还有铁、骨、蚌、料器等。 车马坑在八旗屯墓地发现10座,西村墓地发现两座。一般都在主墓的左侧或脚下,距离主墓9~25米,竖穴土坑,东西向,车辕向东。如有一坑内埋葬一车两马一殉人。车的部件皆为木质,外表全部涂以棕褐色漆。车主要由一舆、一辕、一轴和两轮四个部分组成。车马坑中出土器物,铜器有车軎、车辖、衡冒、车盖帷环、盖弓帽、箍、衔、、络饰、连环、铃、泡、戈、鐏、镞、手钳、巩斧、板斧、锛、凿、削、转钮、方环、带扣、策藤等,约130余件;金器有金钮铜饰,金转钮、金兽面饰等10件;骨器有镞、握手、箍、环、管等共20件;石器有砺石、石勺形器等共3件。车马坑的发现,填补了秦国车马坑发展系列的缺环,是研究秦国车制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