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1-15 22:56 编辑
可以看出,当“1979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王光美与其兄王光英在政协会议上的照片”,周秉和父亲的冤案就可以了结了,这距离粉碎四人帮已有近3年的时间了,就是因为刘少奇的案子是毛泽东定性的,在人们的头脑里两个凡是的禁区不容松动,直到40年后的今天在一些人头脑里仍然是如此!刘少奇冤案:曲折的平反之路2016-09-20 17:45:47
来源:搜狐 国家人文历史
“1979年2月5日,地质总局局长孙大光致信胡耀邦并党中央,建议重新审议刘少奇一案。孙大光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复查刘少奇冤案,因为有华国锋的态度在前,当时没有得到正面回应。现在胡耀邦已是中央秘书长、中纪委第三书记,这封信经胡耀邦决定,正式转报中央主席华国锋和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批阅。华国锋圈阅了孙大光来信,但并未表示有态度的意见。(《纵横》2006年第3期,张曙《陈云与刘少奇冤案的平反》)。
在此期间,邓小平曾指示中央纪委研究处理刘少奇冤案。2月22日,中央纪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据会议纪要记载:“中纪委办公会议决议:刘少奇问题,群众来信要求予以平反,小平同志要中央纪委研究。这两个人的问题(另一人指瞿秋白)如何研究,另定。”
邓小平的指示没有得到落实。为什么会这样?胡耀邦在一个内部谈话说:“党中央明明白白知道,现在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应该做,可是现在不能做。刘少奇这个问题,如果匆匆忙忙地,今年上半年拿出个稿子来,也可以,但不好。现在全党是否意识到刘少奇这个问题过头了。我觉得是过头了,‘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小平同志,脑子里没有谱吗?有谱,可是,现在解决不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跟不上,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我们的步子迈得相当的快啊!我们自己的领导跟不上。历史局限性不仅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包括主观的可能性。”
2月23日,陈云在孙大光来信上做出批示:“中央常委各同志已传阅完毕,中央办公厅应正式通知中组部、中纪委合作查清刘少奇一案。”
邓小平和陈云要求中组部复查刘少奇问题的批示,这一次终于在胡耀邦的组织领导下开始落实。
3月27日,中央纪委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刘少奇的问题,经鹤寿同志与任重同志商量,按陈云同志的意见,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纪委共同处理。”
王任重和王鹤寿二同志能够参与中纪委的工作,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出一把力,是与胡耀邦分不开的。胡耀邦曾为他两人的冤案复查,与中央专案组有过激烈冲突。
1979年4月18日,刘少奇案件复查组正式成立。在胡耀邦领导下,由曾负责复查“六十一人案”和从1978年11月即开始调查起草刘少奇案报告的中组部干审局副局长贾素萍担任组长。复查小组由8人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中央组织部、中央纪委、对外经济贸易部、中央党校和军队系统。
当时刘少奇案有420多卷档案,再加上王光美等人的一些案卷,总共570卷档案。复查组在4月至5月中旬集中看材料,5月至6月搞调查,7月至8月做补充调查,写复查报告。他们查了约半年,本以为那么大的帽子、那么多的帽子,证据应该很硬,不好推翻,结果发现所谓的“证据”全都是子虚乌有,基本上都是伪证、逼供的产物,还有诸如修正主义路线等罪名,更是莫须有。
11月,复查组向中央正式做出《关于刘少奇案件的复查情况报告》。
后人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往往讲中央政治局一致同意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邓小平、胡耀邦、陈云、邓颖超等人做了很多说服工作。坚持“两个凡是”的一些领导人明确反对给刘少奇平反,他们认为平反了刘少奇,那毛泽东怎么摆?“文化大革命”怎么评价?党的基本路线和继续革命理论怎么看?”
直到今天,社会上一股势力还是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群众运动利用红卫兵打倒刘少奇是对的,而且还在那里从历史上逐年逐月的搜集刘少奇的“罪证”来加以说明,例如将大跃进中刘少奇的言论找来说明大跃进的盲动都是刘的错误,这些人不顾建国以来的所有顶层设计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不是某一个领导人的问题,而是在没有前人可借鉴的情况下全体第一代党的领导人所出现的共性问题,这就是邓小平说的人人有份。但是有一点必须澄清,文革是背着党中央一线领导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自下而上的由党中央二线不承担党和国家主要日常工作的毛泽东发动起来的,是毛泽东的专利,从此国家正常的日常工作和稳定的社会生活就被狂飙突起式的社会革命完全打乱,造成了全国亿万人民个人命运的极大改变(被户口制禁锢在边远农村的农民所受影响较小)。文革最早的发起者实际上江青,她秘密在上海找张春桥,姚文元搞的评海瑞罢官实际上并非是毛泽东专门用来发动文革的,毛泽东说: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引用了毛泽东同阿尔巴尼亚客人卡博、巴卢库的谈话,时间在1967年2月3日。“姚文元这篇文章是在江青策划下写出来的,写好后给毛泽东看过并经他同意发表。”(《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第139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说得很清楚了。
毛泽东说:
“这场斗争也准备了一个时期。前年十一月,对一个历史学家吴晗发表了一篇批判文章。这篇文章在北京写不行,不能组织班子,只好到上海找姚文元他们搞了一个班子,写出这篇文章。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是江青他们搞的。先告诉我要批评。他们在北京组织不了,到上海去组织,我都不知道。文章写好了交给我看,说这篇文章只给你一个人看,周恩来、康生这些人也不能看,因为要给他们看,就得给刘少奇、邓小平、彭真、陆定一这些人看,而刘、邓这些人是反对发表这篇文章的。”
后来毛泽东接见另一组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的客人时说:
“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应该从一九六五年冬姚文元同志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开始。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在某些部门、某些地方,被修正主义把持了,真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当时我建议江青同志组织一下文章批判“海瑞罢官”,但就在这个红色城市无能为力,无奈只好到上海去组织。最后文章写好了,我看了三遍,认为基本可以,让江青同志拿回去发表。我建议再让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一下,但江青同志建议:“文章就这样发表的好,我看不用叫恩来同志、康生同志看了。”(见《毛泽东思想万岁》,第130页,编印者不具,1967)”
官方的史料与文革期间红卫兵小报记载的史料不一样,主要区别在于毛泽东是否事先知道江青组织人马背着党中央秘密起草评海瑞罢官的“炮弹”,但是我认为文革的发动最初还是属于擦枪走火,其实文化大革命之前已经有了文化小革命,并且成立了“小中央文革”的五人小组,专门处理文艺界出现的只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艺路线的问题,江青在文革前就抓了样板戏,这属于局部的文艺改革的工作。但是评海瑞罢官的目的不同了,涉及是否吴晗代表中央内为彭德怀翻案的力量,有人说江青搞的评海罢一文本身也是为了在7000人大会上憋的一口气而找一个出气的机会。那口气就是当年彭真提出的大跃进也有毛泽东的责任而使得毛泽东在7000人大会上承担责任并主动提出延长会期,代表们留在北京过春节,让大会成为出气会。不幸的是因此在中央一线和二线之间造成了深刻的嫌隙,进而因评海罢是否应该发表出现了中央一线和二线的斗争,毛泽东愤怒之下为了打破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中央一线不听话的局面,不顾一切的发动了文革和红卫兵运动,按江青的话说就是出了7000人大会上憋的一口气。文革出气的结果就是凡与刘少奇沾边的都没有好下场,与王光美沾边也一样,与王光英沾边也不行,因此周秉和的父亲直到1979年才能和邓颖超团聚喜极而泣,悲催啊!刘少奇平反是“邓小平、胡耀邦、陈云、邓颖超等人做了很多说服工作”而促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