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50年断想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21:5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4 21:57 编辑

1968年12月20日,毛泽东召见了周恩来和中央文革以及军委办事组:

周恩来: 主席,按您最新的指示我们已经安排了铁路运输和紧急通报了各地,命令他们准备接收大批学生。

毛泽东: 很好,美国在南面,苏联在北面,山雨欲来风满楼。好吧,让他们都来吧,我们就采用三国曹操的谋士荀彧所说过的“坚壁清野”来一个动员,让出城市,把大学,机关,重要工厂和干部,学生们都疏散隐蔽到山上乡下,准备打仗,要打就大打。

林彪: 苏联扬言对我们重要的核工厂与核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总参二部已截获情报,苏联正在与美国人联络要求美国人配合他们从南面对我们夹击。

周恩来:现在美国正在大选,尼克松有可能当选,我们应该找机会对美国施加影响,利用他们急于从越战脱身的心理,给他们一些希望,阻止美苏联合围攻我们。

毛泽东:范雎曾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学范雎,稳住美国,美苏之间的利益博弈比美国和我们的利益冲突大的多,欧洲才是他们的主战场。对苏联,我主张把他们从北面放进来,荣臻说我们的氢弹在69年就可下线进行试爆,如果苏联人的机械化军团要从二连浩特那个方向突袭北京,我们就在内蒙古高原进行核试验,在自家土地上爆原子弹,他们还敢来吗?鄙人不怕打核大战,把城市学生们都撒到乡下去,留下民族的血脉人种,苏联人原子弹再多也无法炸遍中国农村。这些娃娃们在前一段运动里从武斗中学到了打仗的ABC,这也是我们不怕全面内战的原因,拿枪拿炮打一打有好处,但是蒯大富把我派去的工人打死是不可容忍的。扫地出门,统统下去! 恩来从64年就搞出一套上山下乡的轻车熟路,还有王胡子搞的新疆兵团的经验,我看可以尽早部署。

周恩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用什么说法才能动员全国学生上山下乡一直让我们头疼,各地阻力很大,还是需要主席出面做一个动员。

姚文元:我最近根据主席的一些最新指示在会宁抓了一些城市居民插队落户的典型,是否可把主席长期以来所讲的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指示稍作修改而成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毛泽东: 会宁是我们长征结束的地方,也是我们从土地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阶段革命的起点。文元的建议可行,年轻人脑子活,伯达就想不出这个理论创造,现在是我们社会主义革命转向共产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文革的目标我在五七指示中都说了。我明天就发个指示,可以见报,文元加个编者按,就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周恩来: 这样就好办了,主席出来发出动员令,我们是借东风,青少年红卫兵小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理论上名正言顺,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好办了。

毛泽东: 大家抓紧去办,我们人多,打核战争打死一半还有一半,只要把娃娃们保存下来中华民族就不会绝种,徐福带5000童男女说是渡海寻找长生不老的办法,实则是逃命。我们送5000万干部,妇女和年轻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实则是保留火种,还是那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谁人管的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22:0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4 22:11 编辑

以上的段子纯属杜撰,是几年前在知青网讨论战备在文革上山下乡中的历史作用时对于“拯救说”临时兴起的调侃。人民网的数学(网名)是民间常驻强国论坛的业余写手,他是“拯救说”的主角之一:


以下是我发在别的知青网的旧帖:

关于1968年12月发动的上山下乡是否是毛泽东刻意大手笔设计的一场掩人耳目的准备打仗的战略部署? 这种说法和讨论也有十几年了。珍宝岛战役发生在69年3月,从逻辑上来说也有很大的可能因为中苏战争危险增加,因此决策者顺水推舟把上山下乡转变为大力组建由知青组成的兵团送到边防薄弱的三北前线,按现在来说就等于组建了预备役的武装力量。更有甚者,还有人说68-12-21毛泽东发动知青上山下乡其实是为了在核大战中为国家保留优秀人种,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人民网的名人写手数学,数学这个人也属知青,他在文革中当过兵,属于乌有之乡“毛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历史事件的有意识地忽略:新中国的巨大战争危险被所有的人忘记      (数学2014年12月27日 10:59)                                                        
链接:
数学的主要观点:
其实知青下乡不过就疏散人口,防止核袭击的重要举措,当然不能够反复宣传说是“核弹打来了,大家赶紧逃命到农村去吧”这样使士气低落的话,所以才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讲法,其实不过就是讲法,如果不是核战争的危险,根本不会动员那么多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而且事实上每当战争空气缓和的时候,就会又从农村招一批工上来。
而且疏散并不仅仅是知青上山下乡,还包括有许多城市居民搬迁到农村去,这件事情也被历史学家的宣传完全忽略了,当时有许多城市家庭妇女,都转移到农村的,她们根本就不是知识青年,当时的报纸宣传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家里吃闲饭。”如果你不信去查当年的人民日报啊。

-------------------------------------------------------

注:数学在人民网强坛发表文章4000多篇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22:15:47 | 只看该作者
大约在2010年,尽管兵团历史电视纪实片被中央广电总局放弃了,但是剧本写作组的一些成员仍然没有放弃对上山下乡以及文革兵团历史的探索。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个比数学还夸张的人(记得是个文革前入伍的复员军人),此君说得到了充分的证据,他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一个“瞒天过海”的大战略! 他说因为中国被美苏两霸及其喽啰国家团团包围,随时都可能发生战争,因此毛泽东就玩了一个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游戏”,那就是毛泽东发动了文革造成了全国内乱的假象来迷惑美苏,让他们暂停对中国动手并给他们一个等待中国内乱后可以坐享其成的幻想,然后毛泽东在乱中有条不紊的落实了全国战备工作的布局,例如三线建设,例如建五七干校储备干部,最成功的部署就是上山下乡,在农村散布和保留了千百万国家民族最优秀的知识青年,让出城市,占领山乡,准备对美苏联合的入侵展开“农村包围城市”的人民战争。此君还写出长篇大论到全国人 大会议上去散发并呈送给当时的胡总书记,并说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为毛泽东发动的文革彻底翻案指日可待,文革彻底平反了当然上山下乡也就成为了伟大的战略部署!千百万知青虽然吃了些苦,但是却逃过了美苏用核战争灭绝中华民族的浩劫!

当时写作组关于兵团战备历史的几个写作成员在一起讨论了上述新奇理论,大家认为这种理论没有任何历史资料来佐证,也不符合历史逻辑,因此只能姑妄听之。后来数学也在人民网推出类似理论,不论是学界还是民间都没什么回响。

根据我搜集到的资料,美苏确实在文革前就在联合对中国发动“斩首”战争的条件上互相讨价还价,先是美国要求和苏联合作摧毁中国的和基地与核武库,但苏联没敢答应。到了文革中,又换成了苏联要求和美国联手对中国核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最后美国权衡自己的最大利益就把苏联出卖了,美国把情报泄露给中国,达成了中美和解联合抗苏。尽管如此,如果说毛泽东发动文革和后来发动上山下乡就是为了战备而迷惑敌人,这种说法似乎太过离谱。我们可以反向推理,70年中美走向和解并联合抗苏,中国战备的紧张局势大大缓解,那么上山下乡“躲避空袭”的历史使命该结束了吧?全国城市里的学校该召回学生重新上学了吧? 完全不必再把学生藏在乡下芦苇荡里了吧? 看来历史不能戏说。诚然,69年珍宝岛战役后全国的战备如火如荼并一度成为了全国首要的工作,如果说当年文革大乱造成了学生去留两难的困境正好在战争的威胁中找到了出口, 并演变成为城市学生插队和组建兵团,这样去推理可能比较靠谱。如果硬说文革大乱是有意设计用来迷惑敌人的,那就要用事实来说明毛泽东打倒刘少奇以下成千上万的干部就是“周瑜打黄盖”。不过三国时代周瑜虽然打了黄盖但是没把老黄打死,不是吗? 再说了,当时刘备也没关闭私塾把孩子们都送去“汗滴禾下土”! 还有那个曹孟德给诸葛亮的草船送箭(三箭齐发)是否演技有点过了?

再说了,如果文革和上山下乡是“迷惑敌人论”成立,那么后来李庆霖给老人家写信诉苦,那毛泽东就会派韩先楚去对老李说出上山下乡的秘辛。相反,韩天楚找到李庆霖又问他有何困难需要解决,又鼓励他申请入党,还帮老李的老婆恢复了58年大跃进后因为还乡而失去的工作。特别是据说老人家看了老李的信还为之落泪,不但立马回信安慰还忙不迭的掏腰包“赔钱”,这些举动都似乎无法解释老人家对于文革上山下乡的愧疚姿态。再看他后来否定江青反走后门“三箭齐发”的态度,而且他也找小谢开后门送了几个人上大学,总不能说他看着成千上万的人走后门回城见死不救吧? 逻辑不通了! 似乎历史还省略了老李代表1700万知青和他们的家庭给毛泽东写的另一封感谢信:

“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啊,我们世世代代牢记您老人家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战略部署和旷世绝伦的五七干校,上山下乡等英明战术将中华民族从被原子武器灭绝的险境中挽救出来,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前面说了人民网的数学(自称自己是理工思维)和另一位不知名的社会达人提出了文革和上山下乡是“迷惑敌人论”,其实我们兵团知青网曾经的兵团历史电视片写作组中也有写手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如下:

“战备”。现在在讨论“上山下乡”的文章中,很难见到有人提及这个因素。然而这是在讨论“上山下乡”起因时不可忽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当时的中苏关系已从“政治对立走向军事对立”。毛泽东已经向全国发出“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在农村,家家都有战备粮。在城市,高楼大厦下面都已经被掏空,建成了防空洞;学校,机关,工厂的玻璃都贴上了“米”字预防空袭。防空演习,防核爆炸演习的警报频繁地回响在九百六十万公里土地的上空。家家户户的住宅地下都建了防空洞,躲避核爆炸的课程和演习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说当时的话叫做“战争一触即发”。果然数月后珍宝岛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种种事实表明,当时国家已经在作打核战争的准备:重要的军工,重工业企业陆续迁移到偏远地区。“疏散人口”便成为备战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恰好这些劳动力的“积淤部分”正是最有“保留价值”的人口。因此“上山下乡”势在必行!当时,国家正在经受着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人毛泽东所体验到的绝非象事后人们对“上山下乡”评头品足时那么轻松。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毛泽东而已。然而这一切灾难,特别是学校停课,工厂停产造成人口“积淤”都是由他亲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这些原因又怎能和老百姓一一说明呢?如果真的把真情讲出来,不仅会造成更大的混乱,而且备战疏散人口和疏通就业渠道的目的都将不可能实现。因此,把“上山下乡”如此重大的举措说成是“接受再教育”的言不由衷也就不难理解了。
   
“孟姜女虽然美丽,但万里长城依然伟大。三十五年过去了。那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并没有真的打起来。此时当人们对“上山下乡”评头品足时可以指责它的各种弊端,下乡的知青们也可以大呼“上当受骗”,痛哭流涕,抱怨毛泽东和共和国毁了他们的青春。却很少有人提及当时的备战。但是,如果战争真的打起来,知青就是幸存者。战争也会因为有了这一步而减少巨大损失,国家最有生机的,有文化的一部分人口被保存下来,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为战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为保留文化,甚至为繁衍后代,保留下了强壮的生力军。那时候“伟大领袖”的英明之处都会显现出来。那时候,感激涕零地赞扬“上山下乡”是伟大领袖的“英明决策”,伟大的“战略部署”的也正是现在痛哭流涕地抱怨毛泽东和共和国毁了他们的青春的这些人。在这件事上,人们的幸运,和毛泽东的“不幸”基于同一件事实:战争并没有爆发。人们只有受到战争的摧残才会懂得毛泽东的深谋远虑,否则就会诅咒他昏庸残暴。这是怎样的一个悖论!历史跟毛泽东开了怎样一个玩笑!诚然,那段历史是那样痛苦,那样损失惨重,那样不堪回首,那样“值得否定”。但是,当我们要把这盆污水泼除去的时候,是否应该看看里面还有婴孩?诚然,我们上文所讨论的“经济崩溃”并没有发生。尽管十分艰难,经济还是一路上歪歪扭扭地走了过来,最终迎来了改革开放。但是,如果没有“上山下乡”这样惨重的代价,是否会有共和国的今天?诚然,那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并没有爆发。这时,人们看到的只是孟姜女故事的美丽。但是,如果战争爆发了,人们想到的会是长城。诚然,现在人们在评论“上山下乡”时,可以说它是一场“闹剧”,是一场“百害无一利”的“失误”,“上山下乡”的这一代人是“被愚弄”的一代。但是,事实证明,“上山下乡”是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这一代人承担了这个使命!完成了这个使命!从这个意义讲,这一代人为共和国走出荒诞岁月,渡过难关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共和国不该忘记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22:3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4 22:34 编辑

凭心而论,2006年我刚看到上文作者的文章感到很受震撼,特别是他提出毛泽东出于保护我们这一代免遭原子战争的涂炭而把我们送下乡藏起来,但是当战争终于被毛泽东远交近攻的谋略(中美和解共同对苏)解除后他却躺在纪念堂里成为被知青一代责难的历史罪人,这种“忍辱负重”可真是很窝心? 我当时对于兵团成立的战备背景也很关注,10年来也做了不少资料收集和梳理,但是正如我前面说过的,随着我们这些胆大妄为的盲人摸象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大象不是仅有一条腿。如果数学这些人要下结论来说明文革和上山下乡完全只是为了备战而发动,那就要拿出证据来,仅仅猜测是远远不够的。在我搜集到的一些资料里,确实发现了一些关于备战与文革和上山下乡有关联的历史资料,例如叶剑英在文革初与九大后的一些讲话里提到过准备打仗和发动文革的内在联系以及备战与上山下乡的关系。但是我在前面评论过数学的观点,仅用备战备荒的一个理由就试图解释文革“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和1700万知青被卷入了10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这是很片面的一家之说。战备,在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中肯定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把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说成是完全为了备战,那就不但需要“大胆的假设”还要“小心的求证”了。

补充一点,我最后提到的这位观点类似数学的兵团知青网的写手后来完全抛弃了自己最初的观点,但是我个人认为战备在兵团成立前期确实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黑龙江兵团知青参加了珍宝岛战役就是明证。毛泽东,周恩来都是打了几十年仗的老手,他们对于人民战争的组织和策划如“点石成金”,我们这一代被毛,周临时拿去“填空”是顺理成章的。

文革似乎是一场在阴差阳错间兴起的政治运动,有高层间长期的积怨,也有66年突发的中央路线斗争。文革还是一场各种政治力量间的动态失衡,是掌控与失控之间的恶性循环。例如文革原定半年结束,停课搞教改也计划半年完成,原准备把刘邓拿下后还让他们当中央委员等等。文革教育革命原来的设想没有什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一说,有的就是《五七指示》中的以学为主兼学工农兵。文革式上山下乡也是运动失衡的产物,要说早在文革初就精心设计成我们后来的那种命运,似乎还缺乏资料和逻辑加以佐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2:2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5 14:14 编辑

在北京地区的文革上山下乡运动中,当时北京市革委会的领导丁国绝对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那些文革中最早要求上山下乡的红卫兵和周恩来之间的联系人,也是周恩来系统的铁杆忠臣。
丁国钰有多重要? 看看文革结束前抓捕四人帮的决策和执行者的名单就知道了:
华国锋 叶剑英 李先念 汪东兴 吴德 吴忠 陈锡联 纪登奎 倪志福 丁国钰 张耀祠 李鑫 武健华

在很多上山下乡的历史资料中都出现老丁的名字,他2015年99岁过世,不知是否有研究上山下乡历史的人采访过他?

资料:
那年我在北京接收来延插队知青   
高明池《陕西党史》2016-05-20 10:33
1968年12月中旬,我受延安地区革委会指示,赴京负责组建“北京联络站”,接收来延安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这是革委会成立以后,我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深感责任重大。12月15日,我和丁继旺同志(主管财会)带领地区所属各县20多人到了西安,在省上办了两天学习班。18日,我们一行到了北京,随行的还有省知青办动员处沈玉华处长和小李同志。到京后,我们立即和北京市知青办取得联系,进行座谈,并派员走访学习了山西、内蒙等地的做法,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12月21日晚,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一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发表。北京群众敲锣打鼓,高喊口号,上街游行。我们全体工作人员也去天安门游行欢呼,以示庆祝。两天后北京市负责人丁国钰同志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见了我们,对我们来京接知青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代表北京市主要负责人吴德向大家问好。他怀念延安,回忆了当年在延安的情况,询问了延安现在的变化。并向我们提出要求说:延安是革命圣地,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牺牲,值得学习和赞扬。北京是毛主席、党中央所在地,目前,有40多万学生停课闹革命,影响北京的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希望延安老区能发扬延安精神,从大局出发,尽可能多接一些知青去延安,以减轻北京的压力,为毛主席分忧,让党中央放心。丁国钰同志一席话,使大家深受感动,表示要竭尽全力,力争完成接收3万名知青的任务。   

早在毛主席“12·21”,最新指示发表的当时,我们就预感到上山下乡形势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北京市也要求我们尽快安排插队知青离京。。。。。。为了尽快落实毛主席“12·21”最新指示,各县同志加速工作,都想争发第一车。当时海淀区去宜川的知青,元月四号就可发车。而西城区去延安的知青最早七号才可就绪。为此在发首车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志认为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要分秒必争,哪个县准备好了,就先发哪个县的车,而我却坚持宁可推迟两天,首车必须先发送去延安的知青。因为北京市要在车站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中央、北京市有关媒体记者要随车采访、报道、拍摄全程迎送的盛大场面。首车去延安的知青到不了延安,看不到宝塔,在宣传力度和知青心态上,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整个接收工作。因为意见不一致,后经请示地区领导答复:同意首车先发延安,以便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元月七日,首车欢送仪式在北京火车站隆重举行。“热烈欢送北京知青去延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横幅悬挂高空,仪仗队、鼓号队、欢送队伍排列有序。车站广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下乡知青胸带大红花和送行的亲友话别、留影。特别是发车时刻,锣鼓齐鸣、红旗招展,歌声、掌声、口号声响彻云霄,车上车下一片欢声笑语。当然也有挥泪惜别的,这也是人之常情。让十几岁的孩子远离家园,到艰苦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亲友们不能不担心。火车徐徐开动,送行的人们还依依不舍,迟迟不愿离站。

原文链接:
高明池:那年我在北京接收来延插队知青_搜狐历史_搜狐网
May 20, 2016 - 尤其是知青插队,是当时上山下乡的主要方面,它牵动着千家万户,波及 ... 两天后北京市负责人丁国钰同志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见了我们,对我们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6:2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5 22:22 编辑

前面213楼关于战备与上山下乡动员的虚拟调侃有一个很重要的时间差的漏洞68年8月到68年12-21之间这几个月美,苏都没有造成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威胁。69年3月珍宝岛战斗后中苏之间大规模战争威胁才突然升高,69年8月苏联才试图说服和联合美国对中国进行核打击,那时按“四个面向”分配剩下的老三届也在68-12-21之后上很快都山下乡了,69年8月不存在需要把老三届一锅端送下乡藏起来躲避原子弹的问题,因为那时“锅中”已没有几个老三届了。北京在69年8月真正被“一锅端”的是69届,他们全部被送到边疆的黑龙江和内蒙两大兵团,到那里不是为了躲避原子弹的,而是用我们去筑成新的血肉长城。

1969年10月林彪向全军发出“一号通令”,全军和建设兵团进入一级战备准备迎战苏军的突袭,当时我们都给家里写了遗书放在个人的箱子里。不久后我们开会表决心,我当时的决心书被我母亲保存了几十年,从中可看出69年10月我们真的准备迎接核战争,但那不是发生在68-12-21之前的历史,那时尼克松还没上台,基辛格还在哈佛教书,珍宝岛战斗还没有打响。

用鼠标+滚轮可缩放移动下图以便观看文字细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7:1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5 22:39 编辑

还是要把话说回来,68-12-21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了延续10年的“文革式”上山下乡? 所“文革式”上山下乡与文革前上山下乡最大的区别是废除高考不在城里的应届中学毕业生里招收大学生,也就是说中学毕业生全都要先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后在选拔推荐下才能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另外原则上来说城市的工厂也不从应届毕业生里招收新工人,而是从上山下乡的知青和当地农民中“平等”的挑选新工人再看文革前是考不上大学和不能够在城里分配工作的人去上山下乡,这样梳理下来我们就会发现68-12-21之后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与就业的模式,那就是中学毕业生全都要先“非转农”,然后在乡下按表现才能竞争上大学或招工回城的“农转非”,可能这也算另类“新长征”了!


这个模式对于毛泽东的教育革命和周恩来的上山下乡真可谓两全齐美。首先毛泽东的教育革命目标有条件的达到了,对于他来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然比不上轮流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完美,但是在周恩来国务院拿不出足够的经费保障学生们“到工农兵中间去大串联”的前提下,用上山下乡去和教育革命相结合也说的过去了。 这个模式在周恩来方面就更是巨大的成功了,他在67年10月全国粮食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的那种麻烦现在一劳永逸的解决了。68-12-21之前城里学生是“给他工作他不做(挑肥捡瘦),让他下乡他不去”。现在好了,先让学生们全都“非转农”下乡,然后再按表现让他们“农转非”招工回城,如此折腾一圈就算让学生们回城当环卫工人扫大街他们都哭着喊着感谢你。20世纪60年代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了破天荒的一种新式中学教育革命与就业模式那就是中学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从城市户口变为农村户口,一举解决了“城市病”,从此打通了城乡劳动力按政府需要和计划对流的新模式,在当时不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共产党国家都是史无前例的,68-12-21不是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临时措施,是一次对现代世界教育模式的革命,只不过这场革命被异化了,因为从最初的中学毕业到工农兵中间去“实习”的设计被迫改变为全都先去当农民,然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7:3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7 13:24 编辑

现在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前面转过的一个70年代初期以后中国教育学制的新模式,因为那个模式是文革教育革命的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13: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8 05:51 编辑

时至今日,很多研究者都把68-12-21上山下乡动员看成是文革搞砸了之后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完全没有合理规划和不负责任的破罐破摔,我过去也持这种看法。但是如果我们回头去站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角度对待当时的局面,我们会怎样做?如果要如此换位思考,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当时毛,周发动上山下乡既相同又不相同的动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我们在前面梳理了,毛泽东发动文革最大的目的是进行教育革命。什么叫文化大革命? 文革刚开始时仅限制在社会文化领域“小五界”,即“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毛泽东认为这小五界已经掌握在资产阶级代理人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了,因此要对这小五界进行文化革命,文革最初阶段只称为文化革命而没有称为文化大革命。“五一六”通知后“文化革命五人领导小组”被解散,另组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至此文化革命变为文化革命,我的理解的意思是牵涉到高层的路线权力斗争。1968年12-21的那个历史拐点,刘少奇最后被定罪了,的方面的革命结束了,必然要转回“小五界”的文化革命上来,毛泽东干事不是半途而废的人。


小五界”中属教育界最为重要,因为文革前的教育“殃及”了红旗下生长的第一代人,其他四界属于文宣领域,比起教育界来说可比性较低,例如文艺界禁止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搬出八个样板戏就行了。但是教育界不同,教育革命如同要脱胎换骨,其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与现代世界教育体系(以西方为主)完全不同的属于共产革命的新型教育体系,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真正立志于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新人。文化大革命先从学校教育革命开始,先废除高考停课半年搞教学,升学的教育改革,原计划半年后结束文革。当时准备半年后学校重开,课程更新,采用新的升学模式,追求的就是革命挂帅下的受教育平等。在文革初对运动的设计根本没有什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个纯属“摸石过河”的提法,这有点象红军长征之初试图实现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在湘江战役失败后改为“北上抗日”。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也好,“北上抗日”也好,都不是原来的计划,但都属于大方向八九不离十的“转进”(转而求其次)。那么毛泽东发动文革教育革命的大方向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6-28 18:00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