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50年断想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17:23:04 | 只看该作者
在梳理周恩来的“上山下乡思想”之前,有必要把最近发生在上山下乡研讨方面的一个争论梳理一下。最近葛元仁写了一篇文章如下:
链接:

然后余杰写了一篇回应文章如下:
链接:

对于上述两位作者我是最近才搞清楚谁是谁,两位都是知青,都是文革结束后考上大学的,也都是多年来在研究上山下乡历史方面的多产作者。关于余杰,我以前在网上看过他的一些文章,把他与另一个滞留海外的作家余杰搞混了。此知青余杰是上海知青,知青网有他的文集,下文结尾有他文集的链接。


葛元仁的《我的知青之路》是2011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上面葛文结尾处也有他的系列文章的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18:4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9 19:20 编辑

对于葛,余之间不同的观点,不在这里详述,有兴趣的读者通过链接自然可以得到了解。似乎葛,余二位很典型的代表了当下无悔与有悔两派老知青的观点。长期以来我始终认为青春无悔或有悔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当年上山下乡时绝大多数人没有选择,你没有选择奢谈什么无悔有悔? 例如当年你可以不下乡但是你非要自愿下去,或者当年你必须下乡但是你想尽办法留城逃避了下乡(如装病),那么50年后你有资格谈无悔或有悔。反之,当年你对于下不下乡根本没有选择你哪来的无悔或有悔的资格? 再例如,张三当年无可奈何迫不得已的下乡了,50年后他说“真后悔当年下乡了”,这有逻辑吗?你没有选择谈何有悔? 同理,当年李四响应号召兴高采烈的下乡去也,50年后他拍胸脯说“我当年下乡无悔无怨”,表面上来说李四的无悔似乎合乎逻辑,但仔细推敲就可联想到李四的逻辑同样存在问题,无悔与有悔是相对而言两方面的选择结果,李四当年如果一旦后悔就有随时回城的机会但坚持扎根农村一辈子才是真正的无悔!

本网的兔子念经当年在呼和浩特市东躲西藏坚决不下乡,后来真就躲过去了。但是他父母当年受冲击,他那时已是“流浪儿”,属于豁出去了。他后来到北京上访为父母伸冤和北京江湖顽主结下友情,他还回忆了其父(内蒙军区骑兵部队领导)在文革前夕曾奉命带领精选的战马到中南海请毛泽东过目,因为毛泽东原计划要花几年时间骑马考察黄河。兔子念经的这个资料也说明了文革的发动是有偶然性的,以此推论文革上山下乡也非文革之初原有的设计,遑论有悔,无悔了?!

我的一个同学当年死乞白赖的要去兵团,但因血压高不让他去,后来我们上了火车后发现他混上了火车。到了北京居庸关车站,好象是火车在通过詹天佑设计的那段八达岭之子型路段时要停车换车头,车上带队的军代表根据同学的“揭发”把我那位同学赶下车去。多年后我们问他有悔无悔,他说当年大家都走了他就是觉得自己留在京城太失落(丢人?),后来他还是不安心分配在城里的工作当兵去了。当时有的老三届在68年已经按四个面向分配留城,但是为了去三北边疆和苏联人打仗就在69年“走后门”去兵团了,是真人真事,我认识其中的人。

要说起来我当年还真有选择,69年北京出台上山下乡的一个附加政策,如在郊区农村有亲戚可以投亲靠友,如跟随家长到五七干校等同于上山下乡。当年我们69届全部分配到黑龙江和内蒙两大兵团,没有不去留城的选择,只有去哪一个兵团的选择。当时我母亲拿着五七干校的介绍信从三线赶回北京要领我去干校家属学生队,被我拒绝,我当时就是觉得到干校和一帮“牛鬼蛇神”混有何意思,还是去“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边疆精彩。但是我的不少同学去干校了,也有一些老三届的从上山下乡的陕北,山西“转插”到父母任职的三线周围农村,然后再被招工回到父母身边 (曲线自救),后来他们都随父母留在三线就业了,基本都是机关科室的好工作,再后来知青大回城没他们的份,到现在他们还在那片大山深处。《血色浪漫》的作者是我们院的孩子,他描写了我们院老三届到陕北下乡后和当地人打架,当时我们就听说以前院里老红卫兵们在陕北被当地人绑起来游街其中有从江西长征到延安的老红军的子弟。迎接红军的陕北老乡的子弟与上山下乡的红军子弟打架并把他们绑起来游街,有点历史的讽刺。《血色浪漫》漏掉的一章就是那些老三届等不及后来招工回城的机会,早早“转插”投靠大山里干校的父母去了,现在还被户口限制回不了北京。命运真是捉弄人,无悔?有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0:2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0 10:33 编辑

很多年前我在现已关闭的《知青上海论坛制作的上山下乡历史大事记图表时曾收录了《共产党宣言》中的有关章节,当时没看到有人如此联想,是我在对比思考时发现和引用的。去年我在上海知青网发过一帖,引其片段如下:
-------------------------------------------
回复:上山下乡50年 - 反思之反思
2017-12-22 13:10:00

中国的上山下乡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系吗? 有! 当然有!《共产党宣言》里明明白白的写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而且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
  但是,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请注意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再看68-12-21姚文元与毛泽东之间的文字往来:

“姚文元向毛泽东送审的人民日报稿件中附有《甘肃日报》的报道中原有的一段话:“脱离生产劳动的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参加农业生产,是防修反修的百年大计,是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的正确途径。”毛泽东审阅时,删去了文中的“是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的正确途径”一句。《人民日报》转载时,这句话改为“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正确途径”。

可以看出来,《甘肃日报》也好,姚文元也好,都在上山下乡理论上靠向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伦敦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逐步消灭城乡差别
196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动员: 逐步消灭城乡差别

但是毛泽东在1968年12月删去了姚文元文中的“逐步消灭城乡差别“,改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看来毛泽东对知青上山下乡的期望并不高,而且在68-12-21动员中还有一句软趴趴的话:

“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看看!这边厢要对有子女待分配的干部“说服”,那边厢同时要求“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泽东在文革中发出的最高指示中属68-12-21动员口气最软,最不符合当年毛泽东的文革风格!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0:4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0 10:53 编辑

接上:
2017-12-23 17:51:00
如果我们这一代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受到了磨难和苦难就完全否定了上山下乡运动有任何理想主义的实践,那就等同于对于上山下乡运动在解读方面的另一个极端(青春无悔)。近年来主流媒体开始热捧上山下乡造就了现在的知青中央,好象没有上山下乡就出不了合格的中央领导人似的!再说了,1700万人丢弃学业上山下乡就为了出几个领导人?这个民族成本也太大了吧? 现在很多国人欣赏普京,普京比我大几个月,也没到西伯利亚去垦过荒。
“1975年,普京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拥有经济学博士学(圣彼得堡国立矿业学院副博士),随后他加入了克格勃。他在大学时期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且至今没有正式宣布过退党。


再看原《知青上海》的版主野歌对于上山下乡总结的六条:
1)城乡结合、工农联盟的实践
2)减缓几届学生就业的社会压力
3)瓦解或分散红卫兵的政治合力
4)战争的战略打算或布署
5)缩小城乡差别,经济建设理念的战略尝试
6)教育改革的实践性探索

野歌所提到的城乡结合,缩小城乡差别都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到的概念,68年姚文元抓的典型在《甘肃日报》中也提到的上山下乡是“消灭城乡差别的途径”,毛泽东还专门修改了《甘肃日报》报道中的这句话,改变为“减小城乡差别的途径”。不论怎么说,文革上山下乡运动自始至终都带有马克思主义的浓厚色彩。再看周恩来的话。
文革前周恩来的上山下乡思想和周恩来对上山下乡的指示:
“总理说:城市人口每年要增加100多万,总有一部分要下乡安置,要到农业上去找出路,当然就找到了农、林、牧、渔场,我们要为今后若干年内安置城市多余劳动力打好基础,所以说这是一项长期任务。

总理还说:安置到农村去的学生,一般要求年纪要到18岁,再小了下去不能参加劳动我注:文革中为何变卦了?)。城市还有另外一条出路是当兵,可是入伍后5年又回来了,还得安置。大家来开会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事,不然,把18岁以上的城市青年都变成闲散人口那就不好了。城市工业能吸收的人总是有限的,今后几年不可能增加太多。我们安置城市下乡人员是积极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扩大就业范围、解决城市多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总理说:插队本来是小平同志提议的,我赞成。嘉兴的生产队能安置,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这样干呢?侯隽在北京住家,是个“书香门第”,有条件在城市上学,但决心下乡搞农业。苏州市能动员人下乡,别的城市更可以。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一号召,就会到处有人响应。15年内把我们的生产队办好,每个队只要安置两个劳动力,好的队还可以多安置几个。而且这种安置法给农业生产带去了文化。要把城里人下乡参加农业生产造成一种社会风气。


周总理在7月9日的会议上着重指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要求各大区和各省、市、自治区都要作长远打算,编制15年安置计划。今后安置的主要方向是插入人民公社生产队,其次是插入国营农、林、牧、渔场,再次是扩建、新建国营农、林、牧、渔场。要抓紧督促各地把安置工作的重点转到插队上来,把青年自动下乡插队作为主要方向来宣传。

总理说:安置工作是一个大的工作,完全是做人的工作,不是一年就完了的,也不是几年能解决了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城市青年后备劳动力和一部分闲散劳动力动员下乡搞农业,其目的要使城乡结合起来,工农业结合起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将来要使这三个差别逐步缩小、消失。要把我们现在的农村和城市搞齐了,做到又是城市又是农村,中国之大,这不是我们20世纪就能看到的,这是长期的。不消灭“三大差别”进不了共产主义社会。但现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我们要打下底子。这就是毛主席提倡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

总理说:劳动制度,首先是劳动力的安排。现在城市里每年涌现出的青年劳动后备军,起码是200万。就算计划生育做得好,20世纪城市的计划生育能把人口增长率压到净增1%-1.5% 就了不起了,那时也才能实现到100万人。到那个时候城市人口数增加了,也许会是一百几十万。城市不能容纳这么多的劳动力。我们城市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应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一切要按节约计算,每年增加的就业岗位不会太多。我们现在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都低,将来要机械化、半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半自动化,就要大大节约劳动力。因此,每年总要有一部分青年后备劳动力下乡,发展农业。而且在农村中也要搞加工工业,也要搞小工业,城乡才好结合并且还要吸收农村一部分人到城市做工人,这样才好结合,才好工农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0:5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0 11:03 编辑

接上:
2017-12-23 17:51:00

如果我们把上面粗体增大的红字部分挑出来排列就会看出周恩来上山下乡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他在宣传技巧方面的特色:
“不然,把18岁以上的城市青年都变成闲散人口那就不好了。城市工业能吸收的人总是有限的,今后几年不可能增加太多。我们安置城市下乡人员是积极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扩大就业范围、解决城市多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一号召,就会到处有人响应。

而且这种安置法给农业生产带去了文化。

要抓紧督促各地把安置工作的重点转到插队上来,把青年自动下乡插队作为主要方向来宣传。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城市青年后备劳动力和一部分闲散劳动力动员下乡搞农业,其目的要使城乡结合起来,工农业结合起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将来要使这三个差别逐步缩小、消失。

不消灭“三大差别”进不了共产主义社会。但现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我们要打下底子。这就是毛主席提倡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

并且还要吸收农村一部分人到城市做工人,这样才好结合,才好工农交流。”

再对比《共产党宣言》,谁能说周恩来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党宣言》: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2:2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0 12:30 编辑

如果我们要探讨发动文革上山下乡的动机不联系《共产党宣言》和中共一大党章是不行的。中共一大党章几乎失传,后来从国外找到再翻译回来,“出口转内销”:

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1:5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2 13:45 编辑

B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不知道是否从德文翻译成英文出了错误? 产业军这个词到底指什么?总不能说马克思在道光年间就知道东方出现的社会主义会继承汉武帝建立军屯垦殖的建设兵团?如果德国或美国先建成社会主义,马克思说的产业军是什么?是自愿去吗?是强制去吗?都没说!但是似乎有一点可以看出来,那就是“非转农”上山下乡,当然产业军也可能指建立人民公社! 呵呵!隔代写史就会这样瞎联系,因此还是要当时的马克思多写几笔说清楚了,省的害的我们这些后人写起史来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因此如果我们不写自己时代的历史,后人恐怕连“非转农”和“农转非”都搞不清楚,更别提异地恋夫妻不得不两地生活了。就象现在有的知青二代质问他们的父母,“你们当初不去上山下乡不是就没事了吗"? 如果我是质问者的父母我就会回答说“我真是青春悔断大肠,为什么我在1968年不出国留学或干脆啃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3:3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1 23:33 编辑

D,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毛泽东当年对我们不就是这样要求的吗?废除在城里高考的制度,要求中学毕业生都先下去,只务农还不行,要工农兵商都干干。但是周恩来不同,他似乎是赞同中学生参加高考直接上大学,考不上大学的再去上山下乡。73年李政道来了,周恩来就借李政道之口向毛泽东建议从中学生里直接容许考大学。马克思当年是说中学毕业生都不高考而要先去当工农兵干几年再上大学吗? 如果真是那样,那么马克思怎样对待当了工农兵几年之后上不了大学的?是不能回城而扎根农村和边疆一辈子吗? 毛泽东最爱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先自己解放自己不好吗?例如曾经在中南海等处工作过的一些服务人员文革中找毛泽东要求上大学,毛泽东批转谢静宜接受她们上北大,这些人不是就先自己解放自己了吗?


马克思还有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3:4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3 09:05 编辑

法国研究上山下乡的学者潘鸣啸在他的书中《失落的一代》中有一段话有点意思: 
李先念说,“那种认为只有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算是教育,我历来不同意【可惜他从来都没有敢跟毛说】。如果说只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能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那我们的党就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而是贫下中农先锋队的党。四人帮 认为要消灭城乡差别,就要把城市青年放下去,然后把农民招进城。不从发展经济着眼,城乡差别怎么缩小?”

如果老潘资料属实,李先念说过“那种认为只有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算是教育,我历来不同意”,因此老潘在书中有理由调侃说“可惜他从来都没有敢跟毛说!”。老潘是在说李先念有马后炮之嫌,呵呵!要我说马后炮可以理解,,当时谁敢乱放炮?但是李先念说“四人帮 认为要消灭城乡差别,就要把城市青年放下去,然后把农民招进城”,这就是曲解历史了! 总理在文革前就说了: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城市青年后备劳动力和一部分闲散劳动力动员下乡搞农业,其目的要使城乡结合起来,工农业结合起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将来要使这三个差别逐步缩小、消失。。。。。。不消灭“三大差别”进不了共产主义社会。但现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我们要打下底子。这就是毛主席提倡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并且还要吸收农村一部分人到城市做工人,这样才好结合,才好工农交流

当年发动上山下乡李先念有看法不但不敢对毛说也不敢对周说,他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所有子女都送到军队去了。搞上山下乡消灭三大差别这些话周恩来,叶剑英说的最清楚,反而是毛泽东在68-12-21动员前夕把甘肃日报上关于消灭三大差别的话改为缩小三大差别。我在所能找到的资料中从来没看到过张春桥说过上山下乡消灭三大差别的事,他总的说来是不热衷上山下乡的。网中人在76年曾有过一段笔记:

“七六届毕业生分配宣传要点(摘录)
我们要批判四人帮反动的“自己消化论”。四人帮的狗头军师张春桥,采取“稳定上海、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反革命策略。在一九七三年四月在一次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春桥公然反对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战略方针,别有用心地鼓吹“像上海那样,计划生育搞好了,到了一九八零年知识青年就可以自己消化了。”周总理当场给予驳斥,指出,计划生育搞好了,城市下乡任务会要小些,但即使到一九八零年以后也还要下乡,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马徐王极力推行“自己消化论”,算到了一九八零年上海知青可以不下乡了的“账”,鼓吹一九八零年以后上海知青就可以不下乡的“风”,叫嚷乡办名不副实了,可以改为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他们大搞独立王国,不顾国家计划,从七三年以来把上山下乡比例越压越低,挫伤了广大革命青年志在四方、上山下乡的革命积极性,干扰了毛主席指示的落实。……

七六届分配方案,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工矿企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又解决了群众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既促进了安定团结,有利于发展大好形势,又是对四人帮及其余党有力的批判;既捍卫了上山下乡的大方向,又为今后能大量动员知识青年到边疆、外地农村干革命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4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3:5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3 08:47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0-11 04:51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