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8-10 11:03 编辑
如果我们把上面粗体增大的红字部分挑出来排列就会看出周恩来上山下乡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他在宣传技巧方面的特色: “不然,把18岁以上的城市青年都变成闲散人口那就不好了。城市工业能吸收的人总是有限的,今后几年不可能增加太多。我们安置城市下乡人员是积极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扩大就业范围、解决城市多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一号召,就会到处有人响应。
而且这种安置法给农业生产带去了文化。
要抓紧督促各地把安置工作的重点转到插队上来,把青年自动下乡插队作为主要方向来宣传。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城市青年后备劳动力和一部分闲散劳动力动员下乡搞农业,其目的要使城乡结合起来,工农业结合起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将来要使这三个差别逐步缩小、消失。
不消灭“三大差别”进不了共产主义社会。但现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我们要打下底子。这就是毛主席提倡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
并且还要吸收农村一部分人到城市做工人,这样才好结合,才好工农交流。”
再对比《共产党宣言》,谁能说周恩来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