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部曲之“报志愿”
两本厚厚的资料书摊在你面前。全国几百个大专院校尽在其中:各校连续三年的招生数字让你眼花缭乱,各专业系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让你头晕目眩,什么提前批、一批A、一批B、二批A、二批B、三批A、三批B,让你目瞪口呆。再加上各校的背景材料、费用的高低和路途的远近,非得叫你“眼前一黑,晕倒在地”不可。
毫无办法,晕了也得马上爬起来,因为这项作业得必须做,几天之内你必须从中为孩子作出选择。
这是一项很细致很艰难的工作。得针对自己孩子成绩的估分,结合孩子的兴趣志向,参考就业动向等。说“一笔定乾坤”一点不为过,“一举成名”和“一失足成千古恨”也仅一纸之隔。
孩子高考前,我用了几天的零碎时间,先草草通读资料,再筛选出30多个院校和专业备用。高考一结束,孩子估分(尽量估得准一些)后,又压缩到20个院校左右。
采用自己的习惯做法,用大纸列了一份表格,把20个院校初步定下来的专业、去年和前年的录取分数等绘制成表,使一目了然,再用符号把重点标出,然后征求孩子意见和家人的群策群力。
和平区根据学生的估分把全区学生按分数段排队又告之区分数在市里排名的位置,因此我们以此为依据能判断孩子的大约位置。自己孩子只复习了全国卷,成绩不如事先预测得好,但埋怨也没用,总算在全市考生前四分之一内,就算可以吧。
报志愿那天,我和孩子虽然把从一批A到二批B的志愿全填满了,但我们知道,填的再多作用也不大,只有紧紧抓住第一志愿,因为第一志愿基本就一锤定音了。填完表格,反复校对后,交上志愿表,留下草稿,才稍缓口气,下步就是“等候宣判”了。
尽管报志愿做得比较细,其结果还和我们开了个戏剧性的玩笑。
孩子第一志愿报的是地处太原的华北工学院(可以得到在太原的孩子老伯关照),分数也富富有余,应该一点问题也没有。谁知一天半夜孩子老婶来电话,说和报考的第一志愿校长接触了,学校说考生们的档案已经到太原了,比咱孩子低40分的都来了,怎么没有咱孩子的档案呢?
档案丢啦?不可能啊!不是第一志愿?也不可能啊!顿时睡意全无,一夜无眠。
凌晨4点,孩子老婶又来电话说,学校招生办的老师帮忙拿咱孩子的考号在网上查了半天,结果在天津理工大学查到了,是航海专业,你们怎么搞的?连自己孩子的第一志愿都糊涂?
哦!我猛然想起,填志愿时,有个提前批的表。在我印象里,提前批属于军事半军事院校,部队的、武警的、航海的、航空的,没有门子甭想进,但空着也是白空着,索性填几个吧。填是填了,但没留底稿,随后的日子只盯着第一志愿,竟把提前批曾填过的事忘得死死的!
歪打正着!孩子也挺高兴。
看来,挺细心的我白费了几个日夜的心血,白设计规划了一个个方案,到头来,原来是“工夫在诗外”! |